中國建築史的奇觀——田螺坑的「四菜一湯」

有一個謊言,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美國的偵察衛星發現在中國福建的東南群山裡,我國建立了很多的導彈發射基地。據報道,1985年美國國防部情報局送一份報告給總統里根稱:「中國南部有一個核基地群很可能是事實。根據我們每天7次通過中國上空的KH22衛星報告,在中國福建省內有1500餘座不明建築物,呈巨型蘑菇狀,與核裝置極相似。」。隨著旅遊的開發這些傳謠煙飛雲散,福建土樓在2008年7月6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去年底的廈門自由行,特意去漳州南靖參觀了田螺坑的土樓群。福建土樓被譽為「東方文明的一顆璀璨明珠」、「中國古建築的奇葩」;而南靖「四菜一湯」土樓則是福建土樓中最具特色的典型與奇觀。2001年5月評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11月,田螺坑被公布為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村,田螺坑土樓群成為海內外人們考察、遊覽土樓的首選之地。

南靖土樓設立了一個服務中心,管理附近的「四菜一湯」景區和「雲水謠」景區,去「四菜一湯」景區,還得換乘景區的中巴車。「四菜一湯」景區包含田螺坑的「四菜一湯」土樓群、東歪西斜「裕昌樓」和中國最美景觀村落——「塔下村」。

二十分鐘的車程,到達田螺坑上景觀台,從上俯視往下看去,五個土樓排列組合,非常形象的像菜桌上「四菜一湯」呈現在眼前。田螺坑位於南靖縣西部的書洋上坂村田螺坑自然村,為黃氏家族聚居地。土樓群坐落在海拔787.8米的狐崬山半坡上,由方形的步雲樓和圓形的振昌樓、瑞雲樓、和昌樓、橢圓形的文昌樓組成,均保存完好。住戶均為黃氏族人。中間方形步雲樓建於清康熙年間,振昌樓建於1930年,瑞雲樓建於1936年,和昌樓始建於元末期1953年重建,文昌樓因受地形限制,因地制宜建成橢圓形的樓,是1966年建造的,為南靖縣唯一的橢圓形的樓。

1985年11月間,在北京召開的國際土建築學術研討會剛結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顧問史蒂墳斯.安德烈就率國際土建調査運用中心的四名外國專家,慕名前往福建永定縣、南靖縣考查土樓。外國專家對這富有民族傳統特色的生土建築無不連聲OKOK,認為對今後的建築藝術創造將帶來深遠影響。安德烈則稱田螺坑土樓群是 「世界上獨一無二、神話般的山區建築模式。」。

我們依次沿石徑游步道進入土樓群。

和昌樓在步雲樓後面,地勢最高,也是清嘉慶年間建造的三層土樓,大家仔細看,下面第一層是沒有窗戶的,只有一個小孔,因為土樓的一層是用作廚房的。一般年份比較久的土樓,建造四層,一樓為廚房,二樓為倉庫,三四樓為住人的房間。

和昌樓是「四菜一湯」最上面的一個土樓,我們先參觀了和昌樓。

和昌樓始建於元末明初的1354年,原為方樓,20世紀30年代被土匪燒毀,1953年黃氏族人在原址上重建,改為土木結構的圓樓。和昌樓佔地1268平方米,建築面積1658平方米。高3層(12.3米),直徑33米,每層22間。內通廊式。設兩部樓梯,1個大門,1口水井。樓頂層有4個射擊口。基牆厚1.2米,內院以鵝卵石鋪地。

和昌樓里的居民,每家每戶都擺上土特產,看的人多,買的人少。

土樓裡面基本是木結構,上面的樑木已經熏黑了。

和昌樓文字介紹。

受場地限制,在上面無法拍出和昌樓的全景,只能在下面拍一張留念了。

「四菜一湯」指示牌。

站在和昌樓外面平台上看下面方形的步雲樓。

位於四菜一湯中間的步雲樓,厚重的土牆達有一米多厚,堅實牢固,它就是一座城堡,防火防盜,確保氏族安全。

步雲樓大門也是長方形的。

步雲樓佔地1050平方米,建築面積1393平方米,高三層,每層26個房間,全樓有4部樓梯。沉重牆以生土為主要原料,天井自外向內分三級台階,取平步青雲之意,體現了土樓人家的風水文化。取名步雲,寓意子孫後代從此發跡,讀書中舉,仕途步步高升青雲直上。

由於時間關係,一個下午我們要參觀田螺坑、東歪西斜裕昌樓和塔下村,還得去雲水謠看看,只能走馬觀花,匆匆忙忙的看一下了。出了步雲樓,我們就去村口停車場。

田螺坑土樓群的全國重點文物標誌,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在景區環保車上抓拍了一張回頭仰望「四菜一湯」的照片,從下往上看,田螺坑土樓群在下午冬日的陽光下有點雄偉氣勢,角度不同,就看不出像「四菜一湯」的形狀,到有點像拉薩的布達拉宮了。

田螺坑景區的第二個景點東歪西斜七百年的裕昌樓。

中華第一奇樓《裕昌樓》,是現存的最古老的土樓之一,建於元末的1308年。

裕昌樓位於南靖縣書洋鎮下坂村,地勢較為平坦,一條小溪從土樓下流過。

裕昌樓五層高,牆的外側看上去足有20餘米,中間略有一點弧度向外。

裕昌樓的大門兩側外牆粉飾已經剝落,給人以歷史的滄桑感。

裕昌樓的文字介紹。為劉、羅、張、唐、范五姓族人共同建造,因此把整座樓分為間數不等的五大卦,每卦設一部樓梯,每個家族各居一卦。

土樓中間的建築是觀音廳,供奉著一尊石雕「男觀音」。觀音廳在古代的時候為私塾用房,現改為樓內紅白喜事用房以及所有22戶住戶的議事廳。

五層的土樓很少,我們這一天看到的大大小小土樓有幾十座,這是唯一的五層土樓。

大家仔細看,從三樓、四樓柱子都是從左往右斜的,五樓的柱子是從右往左斜的。據說在土樓造好沒多久,樓內迴廊木柱便開始從左向右傾斜,最大傾斜度為15度,看起來搖搖欲墜,但經受幾百年風雨侵蝕和無數次地震的考驗,至今依然如故,有驚無險,所以裕昌樓又稱「東歪西斜樓」。

土樓5層結構,每層有54間大小相同的斧狀房間,底層為廚房,家家廚房有一口深1米、寬0.5米的水井。

旅遊開發時間長了,土樓的居民也學會了做小買賣,門上掛著免費看井,我們沒有一個遊客去看,因為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第三站是塔下村,塔下村距離裕昌樓約三公里路程,停車場離村口還得沿一條小溪的游步道步行1.5公里。

二位同行的上海姑娘,他們是幼兒園的教師,看見有山有水的塔下村,開心的走到小溪石頭踏步上擺個造型留個影。

漸入村落,民房漸漸地多了,福建農村還是保留著較原生態的模樣,沒有因旅遊的開發而大拆大建,這個值得很定,應該點個贊!

塔下村是漳州著名的僑鄉,也是首批15個中國景觀村落之一。被譽為「閩南周庄」,這個村的歷史悠久, 建於1426年,現有300多戶人家,房屋沿小溪建造,也有很多土樓。塔下村是一個中國典型客家村落。兩座自南而北的蜿蜒大山,如巨臂攬住一道生機勃勃的峽谷,山中古木參天,溪水碧綠如黛,托出村落恍若蜃樓的起伏檐角。

這個方形的振源樓,不屬於參觀景點,土樓裡面居民大概人口多,連接土樓又搭了三層樓的違章建築。

走幾步路,又是一個土樓裕德樓,也稱圍裙樓,裡面開旅館。

我們走進裕德樓,這個有著200多年歷史的土樓的外牆還保留著,裡面在1927年被軍閥燒毀,七十年代由本家族華僑張慶重出資修建,因為本家族人不多,只修建了一半。據說在遠處山坡上看,就像婦人的圍裙,所以也被稱為「圍裙樓」。

裕德樓原先建造四層,倒塌了一些,這家旅館稱「半灣旅館」,問了旅館價格,住一個晚上100元,裡面沒有衛生間,你想體驗土樓的感覺,可以來嘗試一下。

裕德樓裡面的大門旁,以「圍裙樓」名稱開了客棧。

其實塔下並無塔,只是張氏子孫為了紀念開基祖華太婆從原住地馬頭背踏下山來到此地,在客家話里,「踏下」與「塔下」諧音,所以就有了後來的這個名字。村裡的客棧很多,福建當地的客人喜歡這裡的清凈與悠閑的生活。這家客棧的門樓明顯帶有北方中原地區的建築形式,因為他們都是客家人,因避戰火從中原地區逃難來到千里迢迢的閩南山區,古時候的閩南是荒蕪之地,「閩」字的意思就是家裡有大蟲(蛇),南靖屬於福建漳州市,漳州地區歷來有崇蛇風俗。從西晉的永嘉之亂到五胡亂華,就有了「衣冠南渡、八姓入閩」的歷史典故,再到宋室南遷,以上等等原因,中原地區漢族大量南遷,到了南方,被當地人稱為「客」,他們被迫背井離鄉,「客」居在這裡,是客人,經過幾百年的演變,慢慢的有了家,成為「客家人」,在當地人的眼中他們永遠是客人。他們要防護,要保護自己及家族的安危,就發明了福建土樓。多麼偉大啊!

塔下村的中心位置有一座別緻的橋,這個橋有個好聽的名字叫「雪英橋」,是一個生活在香港的塔下村人,為完成母親臨終的遺囑,出資修建此橋,並用他母親的名字命名。前橋腳靠路一側有較高的橋洞,方便車輛與行人通行,形成拱橋連平橋。

橋的兩側集中了飯店與客棧。

橋的北側又有二座方形土樓,據介紹塔下村有五十多座方形與圓形的土樓,南靖是個土樓王國,擁有各類大小土樓一萬五千座,加上永定的土樓共有二萬多座土樓。

過小橋去參觀塔下村的張氏家廟「德遠堂」,要穿過一條短短的旅遊商業街,店鋪里的土特產特色不多,吸引不了我們的眼球。

沿著彎彎曲曲、高高低低的小街,兩旁開店的老房子還是保留著原樣,反映出塔下村的民風淳樸。

冬天是旅遊淡季,客人不多,就我們一個團隊,購物街上也沒什麼人,冷冷清清的,購物街也不長,一百多米就到張氏家廟《德遠堂》。

張氏家廟《德遠堂》是全國重點文保單位。

張氏家廟《德遠堂》已有400多年歷史,我國農村的家廟數不勝數,但是在家廟廣場前樹立這麼多的石頭旗杆還未見過,數了一下,共有23根石龍柱旗杆,高聳入雲,莊嚴肅穆。這是表彰科舉登科的族人,文科頂端是筆,武科頂端是刀。每個旗杆都有一個故事,第一根旗杆是乾隆年間樹立的(1772年),最後一根是2004年樹立,前後近270年的跨度。

家廟前宣傳欄的塔下村歷史沿革文字介紹。

家廟前的石龍旗杆介紹。

在去停車場的路上,又有不少土樓立在路邊,我們已經有些視覺疲勞了,也懶再去看了。

福建永定與南靖二地的土樓示意圖。參觀完南靖田螺坑景區的三個景點,已經近三點多鐘了。在福建這片山青水秀、人傑地靈的大地上,成千上萬像「地上長出的蘑菇」,似「天上掉下的飛碟」的古堡式建築座落在小溪旁、田野間、綠樹掩映的山腳下,形成了獨特的人文景觀。 戰亂和天災,自西晉以來,經過數次大遷徙,歷經艱險,大批中原漢民南遷閩粵贛三省交界之處,在這個重巒疊嶂、交通閉塞的山區地帶安營紮寨。但這裡也有不少山匪賊寇流竄,長期忍受顛沛流離之苦的人們,常有「恨藏之不深,恨避之不遠」之感。為了獲得穩固的居所,躲避戰亂,免受山匪野獸的襲擊,以便長期生存下去,他們沿襲中原的夯土建築形式,結合當地的特殊地理環境,建造了一座座集居住,防禦功能為一體的土樓。可以說,福建土樓是客家先民集體智慧的結晶,是社會歷史變遷的實物例證。 顧志曄 2017年1月16號
推薦閱讀:

田螺老公
秘制龍蝦田螺教程
田螺可以吃么?能不能吃?

TAG:建築 | 中國 | 中國建築 | 建築史 | 奇觀 | 田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