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繼光功勛卓著,為何不能進入明朝政治中樞?

提起戚繼光,無不熱血沸騰,倍感自豪。他是明代的抗倭名將,是不折不扣的民族英雄,他以卓越的指揮才能率領親手組建的戚家軍,徹底平定了東南沿海的長期倭患,為明帝國乾淨利落地剔除掉蠶食邊疆的蛀蟲,功勛卓著,聲名遠播。戚繼光總結了練兵經驗和治軍方略,寫下《紀效新書》這本軍事專著,對明軍的革新和兵種的協同作戰具有極大的參考意義。

戚繼光可以說是大明帝國救危紓難的最大功臣,是大明帝國免於受外邦欺凌的軍事奇才,雖不能稱王封侯,但入閣拜相的資歷還是足夠的,然而,這樣的國家柱石,卻從未進入過大明王朝的政治中樞,從未參與過國家大政方針的謀劃和制定,從未與群臣一起跪拜廟堂,向高高在上的皇帝山呼萬歲,實在令人匪夷所思。

戚繼光從福建總兵任上調往薊州時,以他的官職來說,最初是準備授他為「總理薊州軍務」,以一介武夫而總攬全區部隊的指揮調度之權,必然會引發朝堂物議,最終不了了之,仍以總兵之職,在薊州經營達15年之久,大加整頓薊州武備。因與死去的首輔張居正過從甚密,被彈劾罷官三年,仍不能見諒於萬曆,鬱鬱寡歡,抱憾而死。

這樣奇特的現象,也只能發生在明帝國。大明王朝是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小邦附庸,八方來朝,鄭和七下西洋,與世界勾連互通,有足夠開放的胸懷和氣度。更為難得的是沒有強敵環伺,沒有不可調和的內部矛盾,天時地利人和,按照常理,明帝國應該更為通達開放,更為富於朝氣,更為君臣同心、戮力治國。而事實上,明帝國是歷史上少有的僵化混亂的封建王朝,皇帝迨政,強臣弄權,宦官當道,兵疲民弱。這種滯澀、萎頓之風,自然是多種因素的交叉影響,黃仁宇先生以大歷史的獨特視角,在《萬曆十五年》這本書中詳細分析了箇中原因。

一、明朝重文輕武的思想源遠流長

也許是有鑒於唐朝藩鎮的跋扈,明朝從洪武開始,就具有重文輕武的趨向,文臣勢力愈發強大,武將地位日益卑微。

明朝的政治組織為一元化,一元化的思想基礎是兩千年來的孔孟之道。孔孟之道戰勝了諸子百家的理論,從漢武帝開始,逐漸成為統治全國的主流思想。孔孟之道講究平和穩定、三綱五常,宣揚君權神授,富貴貧賤與生俱來,為統治階層所認同。唐宋兩代,中國經歷了一次巨大的變化,經濟的重心,由華北旱田轉移至華中和華南的水田。隨之產生的顯著後果,則是內部的複雜性相繼增加,軍隊中的將領逐漸失去了左右政治的力量,文官政治確立為統治帝國的原則。

如果讓軍隊保持獨立、嚴格的組織,和文官集團分庭抗禮,這一元化的統治就不可能向著預期的方向成長、發展,以至於登峰造極。這種制度既經固定,將領們出生入死,屢建奇功,其社會影響也未必抵得上一篇精彩的大塊文章。

在這種重文輕武思想統治之下,武將若欲出人頭地,簡直比登天還難。

二、明朝文官集團的勢力根深蒂固

明朝建國之初,全國的文官數量尚在可控範圍內,大約8000餘人。及至萬曆年間,這個數量成倍增長至20000人,文官人數的增長,一方面是社會經濟的進步,政府設立更多的管理機構實施職責,應付應接不暇的日常事務。另一方面,則是文官集團的病毒性擴增。膨脹的權力滋生出幫派、集團,門生故舊,同窗鄉誼,官場的潛規則越發廣闊。文人之間除了派系之爭外,更多的是提攜拉攏各自的潛在勢力,便於在黨爭、落魄之際,為利益集團留一絲漸成燎原之勢的火種。

多少年來,文官已經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力量,強迫坐在寶座上的皇帝在處理政務時擯除他個人的意志。皇帝沒有辦法抵禦這種力量,因為他的權威產生於百官的俯伏跪拜之中,他實際上所能控制的至為微薄。至高無上的皇帝尚且如此,一介武夫如何能在夾縫中生存?

況且,有明一代,外敵的孱弱為歷代之最,東南沿海的倭患,只是零星武士的小打小鬧,不足掛齒。北方的蒙古俺達早已喪失其祖先的彪悍驍勇,主動向明王朝示好罷戰。而國內的局部民暴,一群烏合之眾,官兵未到先行潰散,對帝國不能形成絲毫威脅。

正是因為這種缺乏大規模戰爭的局面,促使文官集團的發展壯大,武官再也無能為力來制止約束文官的跋扈和高高在上了。

三、明朝君父臣民的關係對峙失信

以皇帝的身份向臣僚做長期的消極怠工,萬曆皇帝在歷史上是一個空前絕後的例子,其動機是出於一種報復的意念,因為他的文官不容許他廢長立幼。另外一個原因,則是他在張居正死後諸多事件明了以後,看穿了文官「陰」和「陽」的兩重性。有「陽」則有「陰」,既有倫理道德,就是私心貪慾。這種「陰」也絕非人世間的力量所能加以消滅的。於是,他既不強迫臣僚接受他的主張,也不反對臣僚的意見,而是對這一切漠然置之。

這一對峙延續了30年。帝國政務幾乎處於癱瘓狀態,十萬火急的軍務無人應對,關鍵職位空缺無人問津,經濟民生的大事要事一拖再拖,皇帝悶著一口氣,臣僚毫不妥協,雙方僵持了幾十年,終至帝國大廈傾覆倒塌。

明代又是歷史上君臣之間最沒有誠信的時代。皇帝專門設立聽命於自己的特務機關,監察監聽臣僚之間的對話和私情,事無巨細,追查無底線。而臣僚對於皇帝的信任更是少得可憐,皇帝字寫得好,便斥之為無用之學,皇帝睡個懶覺,便奮力諍諫為荒朝迨政,皇帝想冊立皇妃,便警告為荒淫無度。

總之,君臣之間的猜疑日深,帝國之主對權臣的警惕則益重,尤其是手握重兵的戚繼光之流,前朝的諸多兵變、反水的實例數不勝數。並且,戚繼光一力創建的新式軍隊竟以他的姓氏命名,儼然自己的家族私兵一般,令皇帝寢食難安。

四、明朝統兵武將的地位卑微言輕

大明帝國恪守祖制,奉「四書」為圭臬,尊崇孔孟中庸之道。為保持帝國的實際平衡,依賴穩重保守的文人治國,文官集團把持軍政大權,武將地位卑微,受文官節制,處處摯肘,卻又無可奈何。

在一個以文人治國的農業國家之內,誰想要極端強調軍事效率,提倡技術的發展,而導致軍人和文官的並駕齊驅,哪怕他能舉出無數動聽的理由,在事實上也是絕對辦不到的。武將在刀劍矢石中立下的汗馬功勞,在文官的心目中不過是血氣之勇,即使克敵制勝,也不過是短暫和局部的成功而已。

明朝武將的培養以及選拔,一概在文官的操持之下。武生的考試重在刀槍弓馬是否嫻熟,筆試的要求不過是粗通文字而從未涉及軍事科學。用這種方法培養出來的高級將領,幾乎很少有人具備運籌帷幄的謀略,這正是文官集團所預期的目的。將領既然多屬於一介武夫,當然就有必要任用文官作為總督巡撫,讓他們來指揮各級武官。在軍政方面,人事的任免以及補給、交通各項也統統由文官主持。

我們看到的戚繼光,自有他光鮮的一面,睿智,勇敢,有思想,有建樹。打完倭寇抗俺達,從前軍大將到薊州總兵,每一步都堅實有力,每一戰都輝煌耀眼,最終登頂武官的巔峰,成為帝國的柱石。而在榮譽和光環背後,卻不知道為了成就功名,戚繼光付出了多少努力和艱辛。

戚繼光能夠在重文輕武的大明王朝脫穎而出,一舉成名,著實不易,除了自身的卓越才能和機緣巧合外,關鍵的一點是他摸清了帝國運行的脈絡節奏,掌握了遊戲規則。

戚繼光沒有象海瑞那樣迂腐,從未妄想以一己之力撼動整個文官集團。戚繼光巧妙地利用了文武之間的矛盾傾軋,識時務地傍上譚綸,依附於文淵閣和張居正。如果沒有譚綸,戚繼光的平倭前景將一片茫然,遑論他的出人頭地。如果沒有張居正,戚繼光何來15年的薊州總兵任期?更不可能成就他一生事業的輝煌。

戚繼光雖為武將,卻一心嚮往文臣的尊榮和地位,在金戈鐵馬間隙,熟讀孔孟之道,言必稱中庸,使盡渾身解數,意欲漂白自身武夫的卑微出身,穿上文人洒脫的袍服,過把上流社會的癮。可終因出身不好,被打上永久烙印,決定了戚繼光永遠不可能登上大雅之堂,永遠不可能入閣拜相,成就人臣之極。

雖然政治鬥爭的殘酷和無情,使英雄蒙羞,但戚繼光的偉大功績和天才軍事思想卻彪炳千秋,令後世敬仰。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推薦閱讀:

明朝那抹嫣紅
如果朱標沒死,削藩的話,朱棣會造反嗎?
明清時期中國的對外貿易有多發達(特指鴉片戰爭前)?
明朝內閣和清朝內閣有什麼不同?清軍機處與內閣的關係又是什麼?
明朝時期的私人花園,江南園林中的一顆明珠

TAG:政治 | 明朝 | 戚繼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