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詩詞欣賞漫談(2)
詩歌是一種語言藝術。作為語言藝術,它無疑具有語言符號最基本的功能:信息與交流,即它是要傳遞信息,表達意義的。由於這一功能的突出,我們很容易被強化和誤導,以為寫詩就是表達意思,只要把意思說清楚就行了。意思當然要說清楚,散文也要把意思說清楚,何況詩歌?你不能詞不達意,文理不通,或不知所云,這是最基本的要求。一些詩之所以出問題,就是由於表達不清,甚至一些被認為很好的詩也存在這個問題。「流水高山自古彈,鼓琴不易聽尤難。鳳凰奚與麒麟合,曠世無膠續斷弦。」這意思就沒寫通,不知道要表達什麼,把一些是似而非的東西湊合在一起。「高閣垂裳調鼎時,可憐天下有微詞。覆舟水是蒼生淚,不到橫流君不知,」這詩很得詩壇的讚賞,尤其是處於社會底層的人,會引發強烈的共鳴,但是,就詩意而言這詩是有問題的。垂裳而治是政治的極高境界,所謂黃老之術,無為而治,怎麼天下會有微詞?高明的君主都是抓住戰略要點,行使監督賞罰大權,而不必事事躬親,否則剛愎自用,自以為是,反倒越忙越亂,如崇禎皇帝就是典型。此詩一二句已經不通,三四句更聯繫不上,即便垂裳而治,天下人不理解,有些微詞,說你懶惰,怎麼扯到蒼生淚、覆舟水了?蒼生淚、覆舟水都與橫徵暴斂,民不聊生有關,大家活不下去了這才揭竿而起。明顯一二句沒寫好,意思連貫不起來,作者功底還有所欠缺。
意思連貫只是粗淺功夫,應該不難。平時說話都能意思連貫,怎麼一寫詩就意思錯雜呢?此外,意思連貫還要堂堂正正,不能曲里八拐解釋半天才說通。有些人本就沒有一個思路,不過拼湊一些句子,然後以個人經歷或艱險深澀的道理來勉強解釋通,這叫兵行險道,還是屬於不通。想想李白的絕句,文從字順,哪首是這樣兵行險道,鑽洞覓縫的?自己沒有發現詩意,勉強湊出一些句子,難免要彎彎繞。言為心聲,這東西掩飾不住。
為了更明確這個道理,下面再舉一首詩來說明。「暖風晴日斷浮埃,廢路新條發釣台。處處輕輕可惆悵,後人攀處古人栽。」「後人攀處古人栽」這句容易被看好,它似乎表達了一個哲理(生活常識),但局限性明顯(注意攀與栽的對舉),不及「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歸納性與適應性。問題不在這裡,而是前面幾句,它們並沒有必然推出這一結論,這就寫飄了,扣得不緊。事實上,達到最後的路徑比較多,可以表達純粹的因果關係,也可以表達前人辛苦後人享受,還可以表達種播與結果的不對稱性等等,而今說新條發出令人惆悵,一拐拐到「後人攀處古人栽」這個結論,顯然沒有駕馭住這個主題,不說意思不通,至少不貼切。詩意都不貼切,哪能算好詩?時人讀詩往往粗粗覽過,連意思都沒弄懂,脈絡都沒搞清楚,看到一句可心的便全然不顧,一口咬定這是好詩,大致是這個原因。
詩歌除了表達意思外還要表達情態,這是任何語言都具有的功能。布拉格學派認為,語言的目的即便是有所指,這有所指也並非唯一的甚至並非基本的目的。雅各布森在《語言學與詩學》中闡述了言語活動的六個基本要素:說話者、受話者、語境、信息、語碼、接觸。以這六個關鍵要素為基礎,他建立了著名的語言功能框架,即有所指(傳達消息和信息)、有詩意(沉迷於語言本身)、有情感(表達態度、感情和情緒)、有意圖(通過命令和懇求來說服和影響他人)、有寒暄(與他人建立關係)及元語言功能(解釋意圖、單詞和意義)。它們與語境、信息、說話者、受話者、接觸和語碼這些交流要素一一對應。在雅各布森看來,文學的根本規定性是文學性,而文學性在語言形式之中——運用與修辭安排。哈利戴認為語言有概念、人際、語篇功能,概念功能構造經驗模型和邏輯關係,人際功能建立社會關係,語篇功能造就了語境的重要性。我們不妨簡化一點,想想平日里說話,雖然同樣的意思,但因對象、語境不同會採取不同的說話方式,有的說得委婉,有的說得直接,有的態度和藹,有的態度粗暴,這就是情態。任何話語都包含情態,常言叫語氣,這是文體學研究的重點。唐玄宗與楊貴妃這事,寫詩的很多,同樣是同情,張祜的《雨霖鈴》是同情至於凄婉,鄭畋的《馬嵬坡》是同情和諒解,情感態度頗有差異。情感態度有差異,文體上就有差異,用詞、造句、語調也會不同。古詩里一些詩並不是它意思多好多麼新穎,而是那語氣好,話說得漂亮,這就是委婉、含蓄、耐品。這有性格原因也有文學功底原因,有些人還停留在怎麼表達清楚意思上,有什麼說什麼,直來直去,不知道修辭,而文學功底深的卻能在表意基礎上注意到怎麼把話說得漂亮動聽。想想時下的一些網路詞語,一些見慣不驚的意思為什麼要那麼說?「神馬、腫么、日狗、然並卵,」尋常意思,一點不稀奇,但是為什麼這樣說?這就是不甘於平淡,在語言平面製造一點新奇,要使人印象深刻。寫詩何嘗不是這樣?同樣的意思採取不同的言說方式那味道就不一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詩法易簡錄》說:「言汪倫相送之情甚深耳,直說便無味,借桃花潭水以襯之,便有不盡曲折之意。」《唐詩別裁》解釋說:「若說汪倫之情比於潭水千尺,便是凡語,妙境只在一轉換間。」「小院無人夜,煙斜月轉明。清宵易惆悵,不必有離情。」意思就這意思,一點小感觸,但話說得漂亮,深婉有致。當然,根據要求不同會有不同的表達選擇,並非要一味婉曲。「尚有綈袍贈,應憐范叔寒。不知天下士,猶作布衣看。」(高適《詠史》)注意「尚有、應憐、不知、猶作」,這是造成這種語氣的關鍵詞。不知道我是天下士?我是大隱隱於市,豈是一般的叫花子?只怪你有眼無珠,把我真當叫花子了,頗具論戰色彩。「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語氣決絕,簡直是急不可待,躍躍欲試,隨時可能一劍殺出,見血封喉。
除意義表達和情態外,詩歌還有音律要素。「詩歌」這詞已經表明它與音樂的關係,自然要講究音律。近體詩為什麼定字定句定調定韻對仗?還不是為了音律,只要你按照這種模式寫就有樂感,一種抑揚頓挫的節律。近體詩是以四聲為基礎的音步組合,相間往複,上下句相對,結構嚴整,節奏感強,既具迴環之美也有抑揚之美。五言二拍,七言三拍。可以說格律詩是根據漢語特點達到的音義結合的極端形式,在世界詩律中僅見。不過,做到合律只是基本要求,格律詩的音律要求遠比這個複雜,例如杜甫的「千朵萬朵壓枝低」,為什麼不守平仄?這是為了調子犧牲平仄。一般人只注意到微觀的平仄押韻,不太注意節奏、語調等,雖然寫來也符合格律要求,但讀來總覺得哪裡不對勁。真正的好詩讀來都是音律流暢,賞心悅目的,而不會疙疙瘩瘩,磕磕絆絆。李端《宿淮浦憶司空文明》:「愁心一倍長離憂,夜思千重戀舊遊。秦地故人成遠夢,楚天涼雨在孤舟。諸溪近海潮皆應,獨樹邊淮葉盡流。別恨轉深何處寫,前程唯有一登樓。」你能說這詩意多麼深刻?都是尋常情物,唐詩里比比皆是,但為什麼能得到人們的讚賞?就得益於音律。前人說此詩「情致委曲,音律清婉」,即把常見的思友之情委婉細緻地表達出來,同時那音律與之協和,也是輕柔、流利、迴環的。
不僅格律詩如此,凡是詩歌都會講音律,如詩戴望舒的《雨巷》,有什麼好呢?一個「丁香空結雨中愁」,並不新鮮,甚至有些老套,但那調子、節律甚好,低回婉轉,彷彿一曲動人的音樂,能讓你直接受到感動。我見到過網上寫詩詞的,有的語感極好,再平常的意思也能寫得音律流暢,抑揚頓挫,讀來心裡舒暢。這是一種才華,雖然缺乏深度,但在形式上卻有獨到之處,能贏得很多人的喝彩。「疑是流雲別樣裁,也無形跡與人猜。不須蜂蝶頻頻顧,只向春風淡淡開。」(孟依依《詠玉蘭》)你能說這玉蘭詩多好?見識高遠?立意新奇?傳神寫照?其實很一般,就一個低調的意思,但這音律、調子卻是好,流利輕快,極富樂感,「好聽就是好詩」,初中級欣賞水平的讀者就這樣認為。「千行插罷更萬行,秧腳整齊雲錦張。唱徹山歌日不落,繡花人在水中央。」這詩內容空洞,言之無物,但音律不錯,也能得到一些人的認可。薛能的組詩《楊柳枝》,很多人認可第18首,就是由於這首詩韻律好。有些人語感不好,寫得來音律聱屈艱澀,再好的意思也會打折扣。他自己可能也知道,於是便在意思上刻意求新求異,老想出奇制勝寫出不尋常的東西,但仍然效果不佳(恕不舉例了)。音律是有助於詩歌效果實現的重要因素,有時甚至是引導意義表達的一條捷徑,不得不注意。這有一個悟的過程,需要用心體會。
事實上,所有的詩歌是意義、情態、音律的完美表達,可以說三位一體,缺一不可。當這三者完美融合在一起後就有所謂的境界、格調。境界、格調是超越語言級別的東西,茵加登叫做「形上質」。但不是所有的作品都有境界格調,只有上佳的作品才有。有些人論詩動不動就說境界格調,這是不對的,話都沒寫通,詩都算不上,談何境界格調?小學生的習字有境界格調嗎?歪歪扭扭,張牙舞爪,雞扒爛了一樣,哪來境界格調?比如老乾體、打油詩,或陳腐不堪,或油腔滑調,是說不上境界格調的。
推薦閱讀:
※蘇軾詩詞全集
※我喜歡的古詩詞第210首
※詩詞專輯 | 周美霞:金風玉夢今宵會, 怎禁瀟湘二水情
※【跟著公號學詩詞】春色惱人眠不得
※跟狗狗有關的5個古詩詞名句,你還知道哪些相關的?
TAG:詩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