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海之鏡觀照自我人生——郭小川《致大海》賞析
大海總是給人提供奔放自由、博大精深、包容萬物的文化意象。古往今來,無數文人騷客吟詠過大海。我國當代詩人郭小川,也有一首廣泛流傳的抒情詩《致大海》。這首詩1956年7月初稿於青島、12月改於北京,1957年刊於《詩刊》第2期。這是一首以大海之鏡來觀照自我人生的抒情詩,令人讀之心靈震撼。
郭小川早年在北平求學時,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救國青年組織「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抗戰爆發後,他投筆從戎,成為一名八路軍戰士。1940年底,他進入延安學習與工作,成為一名「延安詩人」,也自覺完成了由青年知識分子到革命文藝戰士的角色轉型,真誠謳歌新生活與新的人民。新中國成立後,他成為當代有代表性的政治抒情詩人,創作過大量膾炙人口的佳作。其詩歌創作,在當代文學史中被稱為「郭小川現象」。
英國詩人華茲華斯曾指出:「詩是強烈情感的自然流露。」詩人創作這首《致大海》時,已經是中國作協的一名「詩人幹部」,直接參与對「胡風反黨集團」與「丁陳反黨集團」的批判與處理。身處文藝界風口浪尖的他,時時要承受更多的精神與情感壓力,自然也有困惑與迷惘、矛盾與憂慮。這樣,他才有了面對大海急切傾訴自我人生的抒情詩《致大海》。
《致大海》是一首典型的「借景」抒情與明志的詩歌。詩人立足現在,借大海之鏡,審視自己的過去,展望自己的未來。詩人這樣起筆:「大海啊,我又一次/來到你的奇異的岸邊……」面對大海,詩人不斷回憶自己的人生,也情不自禁地作著人生的反思。少年時代,「我反抗著,怨恨著,只不過是為了個人的命運/取得些微的改善」。因此,年輕的個人激進主義者的詩人,「跳出日本侵略者的鐵欄」,「登上那飄著英國旗的商船」後,還是找不到方向,「我也彷彿沉入海底,周圍是無邊無際的黑暗」。年輕的詩人甚至感覺到:「夜風呀,吹去了/一個知識分子的可憐的夢幻,殘忍的世界呀,何處才有/這個脆弱的生命的春天?」甚至黎明降臨、詩人踏上海濱的林蔭大道,並在沙灘上思索幾天後,仍只有狹小的心靈空間,「與其說是為災難中的祖國報效,不如說是為了在反抗侵略的戰爭中/索取對於個人的酬勞」。詩人晨起推窗,在陽光滿地的草坪上,微風輕拂,一波又一波的綠水浮動著。詩人愧對大海的博愛,大海的博大寬容沒有改變自己。而只有參加八路軍後,詩人在「古老而破落的城堡」當中,在紅色革命的聖地,被「殷紅的大旗」卷進風暴。嚴謹的部隊紀律和黨的思想,將他改造成一名有血性的戰士了。至此,詩人也完成了從青年知識分子到無產階級戰士的生活與精神轉型。
而現在再次來到大海邊時,詩人是「以戰士的激情」向大海致敬。「我就是海,我和海的每一呼吸/都是這樣息息相通」。正因為這樣,詩人再次展開更深刻的人生反思。在博大的大海面前,他感到自己的渺小,對自己身上存在的個人主義進行了嚴厲的批判與清算,「現在,我總算再一次地/悟到了我的明哲的神聖,讓你的聖潔的水/洗滌洗滌我的殘留著污跡的心靈」,並且再次急切表達他想在大海中「永生」的願望。最後,詩人以4個激情洋溢的遞進性排比句表明心跡,進行心靈的自我完善,詩人願像海燕、像朝霞、像春雷、更要像大雨那樣,情感與心靈收束到統一的格調:「普降天下,使禾苗滋長,使大海歡騰……」全詩末尾境界豁然開朗,陡然提升,氣象宏大。
《致大海》是雄厚的,並不只是單純地描繪著一個形象,而在形象背後隱藏著更深層次的意象符號。詩中大海的形象非常豐滿,蘊含寄寓著豐富的思想。因此,詩人筆下的大海,就不僅僅只是波濤洶湧、叱吒風雲、驚天動地的自然之海,更是心靈之海、思想之海。自我審視和追問是一個哲學命題,全詩內容渾厚,思想豐富而深刻,是與詩中的哲理意味分不開的。詩中使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進行渲染和鋪陳,講究節奏和聲韻,使全詩激情澎湃,蕩氣迴腸!
郭小川首先是一名無產階級戰士,然後才是一位詩人。誠如詩人自己所言:「詩必須是強烈的,無產階級的詩更必須是強烈的,我們的文藝無一例外地有一個統一的戰鬥風格,就是強烈。」在他的詩中,始終在呼喚著人們要找到代替黑夜的東西,呼喚著人們站立起來,投入革命的懷抱中去。郭小川又是一位敢于思考、有自覺藝術追求的詩人,不斷追求「新穎而獨特的東西」。在《致大海》之後,他又創作出《望星空》《一個和八個》等探索心靈的詩歌,在社會上引起極大的反響。當然,他也因「有錯誤傾向和不健康的情緒」遭受到了嚴厲的批評。
這首以大海之鏡觀照自我人生的《致大海》,折射出特定時代的信息,如詩人情感的迷惘與憂慮,詩人內心的矛盾與統一,以及時代的文化氣質等等。正因為如此,今天讀來仍能感受到它的獨特魅力。
推薦閱讀:
※宋詞鑒賞:周邦彥名詞賞析
※心蝶《歲月靜好》第一節賞析
※鄧小平祖墳風水賞析
※《秋日魯郡堯祠亭上宴別杜補闕范侍御》賞析
※黃東雷山水畫作品賞析[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