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究竟為何晏子要抨擊孔子?

孔子《論語》傳(版權所有)

第十章 孔子適齊

王封臣 著

十、究竟為何晏子要抨擊孔子?

晏嬰的一番話導致齊景公放棄使用孔子,而孔子只能離開齊國。所以,一些人就說是晏嬰把孔子擠兌走的。那麼晏嬰為什麼擠兌孔子呢?是晏嬰跟孔子有什麼個人恩怨么?起碼在這個時候,兩個人應該沒有什麼個人恩怨。那為什麼晏嬰要反對孔子呢?說到底,還是兩個人的世界觀不通,理念和文化有著比較大的衝突。這種衝突也是齊魯兩國的文化衝突。這兩個國家的文化截然不同,從兩國立國之初的領導人奉行的立國之本就註定著兩國走的是兩條文化道路。

周初大分封之後,齊國的第一任國君太公姜尚和魯國的第一任國君周公姬旦倆人聊天。姜子牙就問周公:「您打算怎樣治理魯國呢?」周公直接說了一句話「尊尊親親」。

「尊尊親親」這是西周立法和司法的根本原則和指導思想,其意思是要親近應該親近的人,尊重應該尊重的人,實際是維護等級制。「親親」主要指血緣關係的倫理尊則,要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這就是上面孔子說的「父父子子」。「尊尊」主要是身份等級上的尊卑準則,要求「君事臣禮,臣事君忠」,這就是上面孔子說的「君君臣臣」。

周公說我就按照「尊尊親親」這樣的倫理綱常、階級秩序為本來治理魯國。

姜太公一聽樂了,說了一句:「魯此弱矣!」要是你按照這樣的原則來治理魯國,從現在開始,魯國就走向衰弱了。怎麼?治者太過「倫理」,老百姓逐漸就會被這些規矩套子給束縛住,全都講究形而上的東西,時間長了,腦袋僵化,全是華而不實的理論,估計誰還都看不起,而自己的科技水平、經濟水平因此會受到很大的影響,發展不起來,逐漸國家就會衰落。姜太公說的很對啊,我們看看中國的歷史,尤其到了南宋以後,儒家思想發展到程朱理學那一塊的時候,三綱五常的吃人禮教達到了頂峰,要「滅人慾存天理」,極力維護封建宗法秩序。可結果如何呢?借用姜太公的話:「中國此弱矣!」中國從那之後逐漸的就封閉起來了,科技、經濟、文化都受到了極大的束縛,一直到外國列強打來。所以,這種君君臣臣思想太頑固了,肯定會限制國家發展。

周公聽姜太公這麼說,他有點不高興,「您先別說我,我也問問您,您打算怎麼治理齊國呢?」

太公說:「也很簡單。也是四個字『舉賢尚功』。」我齊國是唯才是舉,只要你有才能我就任用你,不管你出身。只要你有了功勞,我就獎勵你,不管你的地位。尊卑貴賤在我們齊國以後放在其次,我們不指著這個秩序活,而是指著真正推動社會向前的技術活,而這種技術肯定掌握在賢士手裡,我們重視人才!

「呵呵!」周公聽了冷笑數聲,說了一句:「後世必有劫殺之君!」

那意思,你姜太公的任人唯賢是不錯,國家是逐漸會強大起來。但是有才能的人太多了,你要是沒有個秩序控制,總有一天,你的統治者的才能不如人家,人家的才能高過你,如果這些人的品德再不好的話,他能服你管么?他必定會逐漸擴大自己的勢力,最終跟你統治者分庭抗禮,你們齊國必定會出現臣子弒君的事情!

這倆聖人的話果然應驗了,其後,齊國奉行「舉賢尚功」,國力日盛,以至於齊桓公稱霸,但是,到了二十四世被田氏取代。魯國,奉行「尊尊親親」,國家雖然挺太平,我們說了,魯國國內很少出現內亂,秩序挺好。但是,國力日衰,一直處在大國的夾縫裡生存,至三十二世而亡。

從這個故事裡,似乎我們看出,「尊尊親親」和「舉賢尚功」兩者半斤八兩、不分上下,哪個到最後都沒落好。但真的是這樣么?不是的。魯國最後是被滅了,而齊國是被代了。也就是說魯國作為一個國家不存在了,齊國仍然存在,只不過不是姓姜的當家了,換成姓田的了。你從尊尊角度上看,好像魯國齊國一樣,但你從發展角度來看,人家齊國依舊壯大。而且這種強大一直延續到今天。我們今天去看山東,齊魯大地,過去魯國統治的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明顯不如過去齊國統治地區。為什麼?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兩個地方受到齊魯不同文化的影響。

孔子誕生於魯國,晏嬰誕生於齊國。孔子遵循的是周公封魯時「尊尊親親」的治國原則,而晏嬰承繼的是姜太公封齊時「尊賢尚功」的治國方針。魯行王道,齊尚霸道,兩種土壤上成長起來的治國思想與政治理念也就自然不同。再加上孔子的一些政治主張確實在當時不合時宜,孔子的一套有人說是「盛世治國哲學」,大家都吃飽喝足了,都起來排排隊,按照秩序,聽聽音樂,講講禮儀。他不是「亂世治國哲學」。這邊兵荒馬亂,民不聊生,大家互相防備,各懷鬼胎。這時候,你來了,告訴大家:「大家不要打了,要有秩序。尤其是你,你是個小輩,你怎麼可以打大輩?快!趕緊跪下磕頭認罪!還有你,你是個小老百姓,你怎麼可以造村長的反?快!趴下認罰。」誰聽你的?再加上孔子的那套思想確實會帶來比較大的資源浪費,這和晏子節儉的思想相悖。晏子看不慣孔子那一套,也絕對不允許孔子那一套在齊國實施。為什麼?孔子是個「愣頭青」,他的政治智慧沒辦法跟晏子相比。晏子的政治思想與實踐更適合當時的社會需要。他憑著機智靈活的策略在齊國的政壇站穩了腳跟,他的行政原則是在不觸怒像田氏的那些權力貴族的前提下儘可能地維護公室的利益。而孔子呢?太剛強,在私室與公室的關係上,他明確主張強公室、抑三桓、貶家臣,他要讓魯國按照周禮、按照貴族等級制的政治秩序運作,因而堅決實施「墮三都」的計劃。孔子是個決不以妥協來保全「烏紗帽」的人,也是個不以原則作交換條件的人。這些咱們馬上就講到。結果呢?孔子在魯國改革失敗了,一氣之下,離開魯國,人家周遊列國去了,不管了。自己國家,他都敢這麼「禍禍」,何況齊國啊?晏子敢留孔子在這裡么?

另外,還很可能有這樣的一個因素,這只是猜測,但不是不可能。那就是,晏子要趕孔子走是為了保護孔子。

當時齊國政壇比較複雜,陳氏(田氏)這樣的新興大族已經蠢蠢欲動了。而孔子這時候卻在齊景公面前提出了「君君臣臣」,這很對齊景公的口味,他當時為姜齊政權擔憂,正需要一個能強公室、抑私門的幹才,孔子也恰恰是鼓吹周禮的,兩人一拍即合。所以,齊景公才想著給孔子一塊封地,讓孔子正式成為齊國的大夫,幫著自己集中君權。這樣一來,孔子在齊國就觸及到陳氏等大族集團的利益了,他們能讓孔子搞「君君臣臣」么?再說了,孔子在齊國高氏門下做家臣,高氏已經衰敗,陳氏正強,陳氏能容許在沒落的高氏家臣中再出現一個新的牛人而直接對陳氏不利么?所以,他們是很嫉恨孔子的,於是就想暗害孔子。

政壇上滾打多年的晏嬰能看不出這一層么?晏嬰這些年為了齊國政治可以說是嘔心瀝血,他的明哲保身思想使他在不過多地傷害大族利益的前提下得以長期持政,獨木支撐著姜齊政權的大廈。但孔子這小年輕的政治思想是極端強硬的強公室、抑私門,在春秋末期,這種思想已經是行不通了,都禮崩樂壞了,你那太理想化了,太極端化了,現在任何企圖削弱私門的政治舉措都是以流血失敗而告終。可惜,你孔夫子還沒發覺危險呢。怎麼能保全孔子、保全齊國呢?晏子多聰明啊,向來就會說反正話,於是就在齊景公面對孔子好一頓損,致使齊景公放棄了啟用孔子,直到孔子被迫避禍離開齊國。孔子在家淘米呢,人家要殺他,誰給他報的信?很有可能就是晏子。幸虧晏子這麼做,從孔子後來在魯國實行他的一套抑三桓政策失敗的行為來看,孔子一旦在齊國從政,後果將不堪設想。晏子死後,陳氏的屠殺政策比魯國三桓要殘酷得多。

所以,我認為晏子為了保護孔子,才故意在齊景公面前說了那麼多對儒家的貶損的語言,是很有可能的。

但,孔子不能理解啊。這次孔子在齊國大約待了兩年時間,本來想一展抱負,沒想到最終落了個狼狽逃竄。尤其後來聽說是晏子在齊景公面前說的壞話。這下給孔子打擊挺大,夫子很受傷。其實孔子這個人的心眼也不能算太大,他總是會把傷害自己太深的人放在心裡,比如陽虎,孔子可以說終其一生對陽虎都一直耿耿於懷。另一個就是晏子。本來孔子對晏子的印象挺好的,就是因為出了這個事情,從此孔子對晏子的看法就改變了,經常說一些非議晏子的話,這在以後我們會專門講到。

總之,孔子在齊國待了一年多,又返回了魯國,這年孔子三十七歲。

========

孔子《論語》傳

根據王封臣先生的國學課程講座整理而成。是將《論語》各條恰當的放入孔子生活的時代中,通過《論語》展示孔子的一生,通過孔子的一生詮釋《論語》的意義。

閱讀之前的篇章:

第一章 夫子家世

第二章 草根孔小二

第三章 三桓的前世今生

3-2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是怎麼回事兒?

第四章 「奮」青孔子

第五章三十而立

第六章 齊國內亂

第七章 初會齊景公

第八章 孔子適周

第九章 鬥雞之變

第十章 孔子適齊


推薦閱讀:

《莊子》:仁義不過是繭,可以破繭成蝶,也可以作繭自縛
三十一、死馬難當活馬醫
孔子論儒行
儒家社會等級觀--中國孔子網
近代日本的孔子觀,令我朝知識分子汗顏!

TAG:孔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