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原發性脊柱側凸症
青少年原發性脊柱側凸症
腰骶椎病除了會引起腰腿痛等癥狀外(第一章已詳述),還會引發腹腔和盆腔內臟病症。本章以真實案例,介紹應用治脊療法能有效治療的十多種慢性病、疑難病症,講解其與腰骶椎病相關的病理關係。脊椎病因學說,目前在醫界尚未獲得共識,故此類病症,被認為屬「功能性疾病」或「病因不明」的疑難病症,或與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有關的病症,常被診斷為「XX 神經官能症」,治療以改善癥狀為目的,通常只針對癥狀用藥或做局部理療,由於「治標不治本」,故病情易遷延難愈。
慢性疑難病症,常由多種病因引發,「脊椎病因」只是其中的一種病因,現時臨床常規檢查未查「脊椎病因」。脊椎病因是由脊椎病導致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參閱第三章內臟神經圖示),而引致內臟功能障礙成為致病因素,此類內臟疾病藥物療效多不理想,若經查明屬脊椎病因,應用治脊療法,發揮標本同治的作用,常能得到立竿見影的理想療效。
人的機體(身體)運動,分為軀體運動和臟器(內臟和器官)運動。軀體運動可隨意識發動,又能隨意停止(例如想起立,就能從座位站起來),而臟器運動,大部分受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的雙重支配(圖3),其運動不受意識支配,故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稱為植物神經系統(又稱自主神經或內臟神經),例如心臟、胃腸的活動,都由植物神經系統控制,不受人的思維意願支配的。
脊椎病因研究證明:植物神經系統的高級中樞在大腦,但其低級中樞在脊髓內,由低級中樞到內臟、器官之間的交感(副交感)神經,均需通過脊椎間的椎管、椎間孔,部分神經節常附於椎體或椎間關節旁,故在椎間關節錯位(包括椎間盤和椎間各關節)達到失代償程度時,發生損傷(血腫或水腫)、錯位均可引發椎管、椎間孔變形變窄,直接或間接的壓迫/ 刺激,導致神經受損傷或神經炎,可致臟器功能發生障礙。
青少年「原發性脊柱側凸症」又稱「特發性脊柱側彎症」。
脊柱側凸症的病因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原發性是指現代醫學未能查出明確的致病原因的患者,此類患者較多,臨床上約佔60%~80%。繼發性是指現代醫學技術,能查明發病原因者,其病因包括:
1. 先天性脊椎畸形。
2. 胸、腹部疾病致胸廓、脊柱變形。
3. 神經源性:例如小兒腦癱、偏癱、脊髓病變等。
4. 脊柱、下肢病症:如外傷引起脊椎骨折或脫位,脊椎腫瘤、結核,嚴重的老年性脊椎骨質疏鬆症,因傷、病致兩下肢不等長。
5. 疼痛性脊柱側彎,例如腰椎間盤突出症、椎弓崩裂的椎體滑脫症和骨盆旋移症等,因疼痛導致脊柱旁軟組織力學失衡,而漸發展為脊柱側彎等。
人體直立時,從背後觀察到的脊椎骨(醫稱棘突),正常排列成一直線,若其中的一段或多段,向左或右偏離中線,則成為病理狀態,稱為「脊柱側凸」或「脊柱側彎」。輕度的脊柱側凸多無不適感覺(代償期),常在體檢時才發現。隨側凸程度的加重,出現疼痛或其他癥狀不適時,才被發現(失代償期),此時始成為「脊柱側凸症」。
脊柱側凸症在亞洲人中十分普遍,香港每10 個學童就有一個患上此症。國內骨科專家普查中小學生,發病率為1%~2.4%(引自《實用脊柱病學》)。若不早期診治,不但影響發育,更會長遠地為健康帶來不良後果。
脊椎病因臨床研究發現,幼兒型(0~3 歲)多由產傷引起,兒童型(4~9 歲)和青少年型(10~25 歲),多由外傷引起。不少患者外傷後雖曾拍攝脊椎X 光照片,只因目前只有「脫位」、「半脫位」的X 光診斷標準,尚無「椎間關節錯位」的診斷標準,故「椎關節錯位」未被醫界公認,才漏診而被定為「原發性」(病因不明),導致不能及早做正確的「對因」診治,致部分患者發展成殘疾。如能早期(12 歲前)診斷,應用「治脊療法」糾正錯位的椎間關節,能避免青春發育期病情加重,取得治癒的理想療效。故建議家長們重視小兒脊柱形態的監測,以便早期發現,及早診治,保證孩子的健康成長。
小資料
美國側凸協會對側凸的角度測量,推行用Cobb-Lippman 法,此法簡便易行。測量方法:在脊椎X 光正位片上,在側凸部(側彎的起點至止點椎骨間)的上「終椎」的椎體上緣,和下「終椎」的椎體下緣,劃一橫線,在橫線中點做一垂線(橫線與垂線要求成直角),讓上下垂線通過「頂椎」(側凸頂點的椎骨)延伸成夾角,此夾角即為「Cobb」角。
美國側凸協會按輕重,將側凸分為7 類:(1)0~20°,(2)21~30°,(3)31~50°,(4)51~75°,(5)76~100°,(6)101~125°,(7)126°以上。
個案實錄
個案1 患者姓陳,11 歲,女,學生。由母親帶來做脊椎檢查,因在學童保健中心發現有可能患上脊椎側彎症。
患者體形瘦小,個子不高,體重47 磅,面色略蒼白,母親說她食慾不佳,少做運動,喜愛整天埋頭看書或上網。其實母親早在一年前已開始發覺女兒的體形欠佳,駝背,加上身材瘦小,看上去很不健康,因此常勸女兒多做運動。陳小姐坦然說上學背的書包太重,十分吃力,平時常感到身體疲倦,因此不願意活動,寧可看書、上網。
醫生診斷
原發性「脊柱側凸症」。
醫生檢查:頭向左側傾斜、右肩比左肩膊高、骨盆向左偏歪。前彎測試:右背部肩胛骨隆起,背部胸腔邊緣左右弧度不對稱,脊椎排列呈現「S」形。觸診也證實胸椎向右彎,而腰椎向左彎,左邊腰肌更出現繃緊的狀態。X 光診斷髮現:頸椎變直,胸椎第3 節至第10 節向右彎13°並向左旋;胸椎第12 節至腰第4 節向左彎8°並向右旋;骨盆右高5 毫米。
治脊方案
針對脊椎的側彎和旋轉式錯位,以糾正脊椎錯位手法在弧度的起、止點及轉折點的節段上做複位糾正。另外,針對體形的偏側,做「鏡反射式」的調整手法糾正。接受治療一個月後,體態明顯改善:頭部向左側偏消失,高低肩明顯改善,整個人看上去也比較挺直(駝背改善)。另外,在治療期間,食慾改善,精神面色提升,人也感到有力,開始願意做些運動。治療繼續,每星期兩次,兩個月後,減至每星期一次。除治療外,醫生鼓勵病人做輔助性運動,增強肌力。
個案2 潘先生,17歲,中五學生。從小活躍好動,自中二開始,家人已發現他背部不對稱,但從來不覺得有任何不適,因此一直疏忽了解跟進。
最近,因母親脊椎勞損受傷就診,才向醫生提及兒子身體的情形,於是醫生要求為患者做一個比較詳細的檢查。患者主訴,尚無疼痛,但不耐勞,時有腰背部沉重或僵硬使活動受限,要扭轉身體才可舒適些。
醫生診斷
原發性脊柱側凸症。
醫生檢查:上身傾斜向右,骨盆向左偏移,右肩胛骨明顯隆起且較左邊的高。X 光檢查發現:脊柱有三段側彎。第一段由胸椎第四節至第七節,向左側凸20°。第二段由胸椎第八節至腰椎第一節,向右側凸42°。第三段由腰椎第二節至第四節,向左側彎28°。身體四肢的肌力測試、皮膚感應測試,和神經反射測試均無異常。身體向左側屈的活動度,明顯較右側受限。右側背肌和左側腰肌明顯僵硬。
治脊方案
以脊椎糾正手法為主,在側彎的起止點及轉折點的節段上做小關節錯位的複位糾正,調治因側彎引致的椎體旋轉式錯位。另外,以「鏡反射」糾正手法改善身體形態。因患者接近發育完成,加上脊椎側彎程度嚴重,治療方案集中於小關節錯位的糾正和體態的改善為主,輔以康復矯形運動及單雙杠懸吊鍛煉,改善脊骨關節活動能力和軟組織發育失衡。治療初期每星期兩次,一個月後體態明顯改善,身體減少向右側斜的狀態。治療逐步減少,指導患者堅持矯形運動及單雙杠懸吊蹬腿鍛煉。3 個月後維持每個月一次的脊椎保健護理治療,半年後改為寒暑假期維護性治療,3 年後體態基本恢復正常。
個案3 徐先生,22 歲。脊柱側凸伴腰痛,多年來在美國一直看西醫。
打針吃藥無效後,西醫建議手術治療,病人不願意開刀,轉而求醫於中醫骨傷科醫生。
醫生診斷
診斷為坐骨神經痛性(腰椎間盤突出症)脊柱側凸症。
醫生檢查:身材矮短,兩肩不等高,脊柱側凸扭曲,凸側胸後壁隆起形成肋骨峰,彎腰檢查時更明顯。CT 診斷:腰4/5 椎間盤突出0.4cm,觸診見L4/5 脊椎旋轉式錯位,伴椎旁壓痛,按壓時向下肢放射性的坐骨神經痛,伴腰臀肌痙攣疼痛。
治脊方案
正骨推拿手法糾正腰椎錯位,後加牽引治療,改善腰椎間盤突出症,配以針灸治療坐骨神經痛和調治脊旁肌力平衡,每周兩次,10 次一個療程,3 個療程後,腰腿痛癥狀緩解了,原有脊柱側凸,逐漸恢復到正常的脊椎穩定狀態。
病因分析
至今世界醫學對脊柱側凸症的研究雖多,但對臨床上占約80% 的原發性側凸症,其病因及發病機理仍知之甚少,故將其列入病因未明之列。
「脊椎病因學」研究證明,「原發性脊柱側凸症」,多數由脊椎的「產傷」、「扭、挫傷」引發,經過多年脊柱力學失衡,影響童年的脊柱發育而致病。按「脊椎病因學」的「三步定位診斷法」,可查出患兒的脊柱側凸的「終椎」(「S」形和「C」字形側彎的起、止點)和「頂椎」(「S」形的中間轉折點)的「椎間關節錯位」,椎間關節錯位導致的脊柱側凸症的發病原理,與「椎間盤突出症」、「腰椎滑脫症」、「骨盆旋移症」引發脊柱側凸症的機理相同,可將其歸屬到「繼發性脊柱側凸症」項內。
本節例3本屬「繼發性脊柱側凸症」,因腰椎間盤突出症導致坐骨神經痛,繼而發展成脊柱側凸症的,故又稱為坐骨神經痛性側凸,其病因明確,去除坐骨神經痛病因後,兩側腰肌力學恢復平衡,脊柱側凸可用治脊療法而較易完全恢復正常。這是因為脊柱還沒發展到結構性變形,通常側彎很快自行康復到正常。
原發性脊柱側凸症,早期多無不適癥狀(代償期),發生疼痛開始多因側彎加重,或因外因(誘因)引發椎間關節錯位致神經根被嵌壓(失代償期),繼而小關節炎,或神經根炎而發病。隨著年齡增長(中年),脊椎間盤變性、椎管狹窄等生理、病理改變,例如椎間結構失穩,某種姿勢下側凸部的小關節嵌入、側隱窩變狹窄,以及椎體滑脫等關節功能紊亂所致而突然加重。
例1 和例2 都仍屬代償期,臨床癥狀均較輕,年輕早期復正錯位椎間關節(「頂椎」和「終椎」),有2~3 年的矯形康復計劃,多可免除手術治療。
健康忠告
脊椎側彎漸趨普遍,確切成因不能定論,可能與生活習慣、姿勢、運動創傷,及遺傳因素有關。小朋友在小五至中二期間(大約10 歲至13 歲)發病最多、最明顯,因此家長們需要特別留意和多做自我檢查。早期,脊椎側彎除了影響體形外,沒有太明顯的身體不適,因此常被忽視。但是對於一個發育中的小朋友,脊椎側彎會影響其身體的發育、神經系統的成長,長遠更會損害健康、降低自我形象(心理因素),因此不能掉以輕心。家長若懷疑子女有脊椎側彎,應儘早找脊椎專科做詳細檢查。一旦發育完成(16~18 歲),脊椎側彎的問題便有可能難以徹底治療。
小貼士
家長可為孩子檢查,家長站在孩子背面,被檢查者脫去上衣,向前彎腰,從後觀察其腰背部的兩側邊緣,弧度是否對稱?或是一側有凹陷的現象。左右兩側的肩胛骨,是否位置正常、隆起度是否對稱?若有一側特別明顯突出來的,就有可能是已有脊柱側彎。再看看中間脊椎骨排列是否成一條垂直線,如果看上去像一條「S」形或「C」字形者(不成直線排列),這是脊骨側彎或關節錯位的現象。要是有什麼懷疑可以找脊椎專科醫生做詳細的檢查。
小資料
脊柱側凸度數的分級:15~25 °屬於觀察期,25~35°屬於矯形期(需每日23 小時穿著矯形衣),35°以上有可能建議手術。以上是現今醫學界普遍使用的標準,但是嚴格來說,脊椎錯位和側彎無論多嚴重都應及早治療和糾正,這樣才能確保神經系統能發揮最高效率,帶來健康的保障。
其實,脊椎是否出現錯位甚至側彎可以從身體姿勢上看出端倪。兩人面對面地站立,被檢查的一方先閉上眼睛,放鬆頸和肩膀,自然地挺立。檢查的一方可以用以下的方法為對方測量。
自我判斷
1. 檢視頭部位置:頭部應直立對稱,沒有左或右的傾側或旋轉。
2. 檢視肩膀高低:肩膀應左右高低相同,並且沒有旋轉現象。
3. 檢視骨盆高低:骨盆應左右高低相同,並且沒有旋轉現象。
此項檢視亦可自己在全身鏡子前做自我觀測。有異常情況可請醫生作進一步的診斷。
健康忠告
經常注意糾正不良習慣姿勢,例如:斜挎背包,坐姿愛偏重某側蹺「二郎腿」(雙側互換可降低發病率),或勞動姿勢不正等;或有外傷(產傷、扭挫傷、四肢創傷後發生腰背痛等),都應注意對脊柱的影響。
預防貼士
進行均衡的背肌鍛煉,及胸式呼吸,以維持正常胸廓。根據側凸和旋轉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矯正鍛煉,單雙杠懸吊鍛煉有利於側彎的伸展,鍛煉應循序漸進,不宜過勞。
簡易自療法
矯形體操:根據體態檢查的結果,做反方向的訓練。
例如檢查時發現病者頭部向右歪者,矯形操:將頭左側屈姿勢下,做右肩先聳高後向下沖拳,同時臀部向左擺移動為主的左右活動。每練次數可自己規定。
熟練後可在頭左側屈姿勢下做小幅度的搖頭、轉體活動。
訓練結束前應進行整理運動:包括踏步、轉體、下蹲起立、擴胸等動作。
天天做,每月複檢一次,按訓練的原則,直至體態能保持正直自然為止。
(摘自龍層花——腰骶椎病防治)
推薦閱讀:
※少年派》金球失手《逃離德黑蘭》爆冷摘兩大獎
※15歲網癮少年為搶錢殺害同學母親並焚屍
※少年得志 其壽不永
※凈空法師:「念佛不能夾雜」這個話多少年來我們講多少遍!
※吳國平:青少年應該學會的六種「生活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