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的核心是什麼?如何做到「仁」
《論語》中仁字出現了很多次,孔子根據不同人的提問有不同的回答。如「君子篤於親而民興於仁」,「仁者先難而後獲」,「能行五者(恭寬信敏惠)於天下可以為仁矣」,「剛毅木訥近仁」,「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克己復禮為仁」。凡此等等,可見「仁」的意蘊相當豐富。無論是說君子之行,還是己之所為,這裡關於「仁」的種種回答,其實可以用孔子兩次回答樊遲問仁來解釋。
在《論語》第十二章里,樊遲問仁。孔子說,「愛人」;在第十三章中,樊遲問仁。孔子說,「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前者,心受為愛,很好理解;【7】後者之恭,《說文解字》釋為,肅也,從心。忠,《說文解字》釋為「敬也。從心中聲。」 敬,《說文解字》釋為「肅也。從攴、茍。」肅,《說文解字》釋為「持事振敬也。從聿在淵上。」可見恭即忠、忠即敬,恭、忠、敬均是敬的意思。同時可知的是,前者說愛,後者說敬。這愛人與敬人又可以用來解釋孔子在其他地方對仁的回答。
比如君子篤於親而民興於仁,篤親是因,興仁是果,而親者愛與敬是也。仁者先難而後獲,先難即是先有辛勤勞作,然後再想到自己的回報,即先想到別人,後想到自己,這屬於愛人。能行恭、寬、信、敏、惠五者於天下可以為仁矣。簡言之,恭者敬也,待人接物恭敬;寬者即心要寬厚廣大,不與人斤斤計較;信者誠也,從人言即言行一致,不欺騙別人,愛人者不欺人,敬人者亦不欺人,可見信的根是愛和敬;敏者疾也,孔子曾說:「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四書章句集注》中說力行難故欲敏【8】,這也就是說人們對於某些正面的道理說起來是比較容易的,但落到實處卻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言行一致不欺騙人這屬於信也屬於愛人和敬人。惠在《四書章句集注》中釋為愛利,即給人以利。給人以利,這也是愛人。這五者為仁,關鍵還是在愛人、敬人。
同時,剛毅木訥近仁。孔子說:「吾未見剛者,棖也欲,焉得剛?」可見這裡的剛是指少私寡慾如果一個人能夠少私寡慾。做物的主人,那麼他不會淪為守財奴,也不會淪為物的客體,多餘的財物就會分享給他人,這就是愛人。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可見這裡的「毅」指人在負仁行仁的路上堅強,剛毅,不動搖,不退縮。而木者,《說文解字》釋木為冒也。冒地而生。東方之行。從屮,下象其根。徐鍇說:「屮者,木始甲拆,萬物皆始於微。故木從屮。」《中庸》中說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可見木用於比德是指誠指生,生物成物,愛人是也。訥者,從孔子論為「巧言令色,鮮矣仁」,可見它指一個人誠實守信有行動力,不花言巧語,這需要愛人也需要敬人。
孟子說;「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食而弗愛,豕交之也;愛而不敬,獸畜之也……愛人不親反其仁,禮人不答反其敬。」他談仁與禮、人與獸,思想的落點仍然是愛人與敬人,孟子在其他地方對仁的闡釋都沒有超出這一範疇。如孟子說:「惻隱之心,仁也。」惻隱之心,是指不忍人之心,是人常有的同情心。這屬於愛人。孟子說:「親親,仁也。」而親親是指踐行親人之倫理關係,親人之倫理關係又是以愛敬為核心。孟子說:「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仁就是指人應該有的東西,【9】也是人們應該行走的道路。如果人飽衣暖食逸居而無教,【10】則近於禽獸。
從上述看來,我們發現:愛敬正是仁的基本內容。
推薦閱讀:
※怎樣做到隨順性德
※把愛花這件事做到極致,於是他們成了專家
※孩子愛撒謊?都是大人自己作的!做到這4點,教出誠實的孩子
※夫妻相處之道 如何做到老公離不開你|老公|夫妻相處之道|老婆
※男人做到以下6點,嫁他准沒錯
TAG:做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