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國的原創漫畫哪兒去了?

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出品的《我為歌狂》

新華網杭州5月8日專電(記者張樂、余靖靜)以每年翻番的速度增長,中國的動畫製作這些年似乎風光無限。然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作為動畫創作基石的原創漫畫,近年的境況卻不容樂觀。

過多地關注原創動畫片而忽視了對原創漫畫的扶持和合理利用,中國的動漫產業發展正在走入某種誤區。在不久前結束的第三屆中國國際動漫節上,與會專家學者和業界人士大聲疾呼:中國的原創漫畫在哪裡?

國產動畫創作井噴 原創漫畫生存堪憂

在動漫產業被國家作為創意文化產業而大加扶持的今天,動畫片的製作因為得到各地政府的支持和政策扶持,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創作井噴。國家廣電總局宣傳管理司司長金德龍在本次動漫節上介紹說,近三年來,我國國產動畫片的產量大體以每年翻番的速度高速增長。

在1993年至2003年的11年時間裡,我國國產動畫片的總產量僅為46000分鐘,平均每年的產量還不到4200分鐘。然而2006年,國產動畫片產量已達到了前所未有的82300分鐘。今年一季度,我國國產動畫產量達到22000分鐘,比去年同期產量增長7000分鐘。

然而就在國產動畫創作井噴的同時,我國的原創漫畫的生存狀況卻不容樂觀。據復旦大學電影藝術研究中心周斌教授介紹,作為動畫片創作和整個動漫產業重要基礎的漫畫創作,目前「正處於困境之中」。他說,目前,我國包括《動畫大王》《卡通先鋒》《少年漫畫》在內的多家有影響的漫畫期刊,因連續虧損而相繼停刊。近幾年創辦的、目前還存在的漫畫刊物,其發行量也在2萬至3萬份之間徘徊,與發行量高達50萬至80萬份的日本、韓國漫畫雜誌相去甚遠,在青少年中的影響力也很有限。

中國動漫產業鏈尚未形成,就已陷入某種誤區。連環漫畫學會常務副會長龐邦本直言:「漫畫可以衍生齣動畫,蘊藏著巨大的市場前景,但中國目前幾乎已『無漫可動』!」

漫畫創作緣何長期受到漠視?

在接受採訪的專家中,幾乎沒有人會否認漫畫創作在包括動畫製作在內的整個動漫產業發展過程中,所起到的基礎和關鍵性作用。

上海交通大學電影電視系主任、美國電影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亦中教授說,漫畫和動畫是天然的盟友,日本動畫在這方面極具代表性。他說,日本80%以上的動畫是根據漫畫改編的,尤其是當紅漫畫。例如,日本第一部長篇電視動畫《鐵臂阿童木》,即改編自「日本動畫之父」手塚治虫的同名漫畫。如今,漫畫已成為日本動畫產業的主要源頭。時至今日,一些受歡迎的漫畫甚至在連載期間就被改編成動畫。

李亦中認為,將暢銷漫畫書改編成動畫,是一種理想、安全的電影投資。因為「先漫後動」的模式可以預測市場、實現預售、預期利潤,投資風險較「原創」大大降低,從而獲得最佳的性價比。

據介紹,美國的四家最大的漫畫出版公司各自擁有漫畫品牌,並與好萊塢製片商有密切聯繫。整個動漫產業鏈的流程是:漫畫最先在報刊上連載,隨後出版漫畫圖書,之後改編成動畫或故事片,而後又從影片產齣電視播映、網路播映等收益權,最後衍生出音像製品、玩具、遊戲、服飾等後電影產品,在產業鏈的每一個環節,都可以賺得盆滿缽滿。「這類『連環漫畫電影』幾乎部部叫座,對好萊塢片商來說,擁有驚人發行量的連環漫畫所塑造的大眾偶像,等於提供了勝券在握的票房期貨。」

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出品的《我為歌狂》

然而在我國,情況並非如此。周斌等教授說,由於長期以來缺乏相應的學科設置,目前我國的漫畫創作人才大多轉行自美術領域,或者只是一些對漫畫創作有著單純愛好的業餘創作者,缺乏一系列專業的培訓。他們大多習慣於說教味和對於傳統文化故事的照抄,缺乏原創精神,使得大眾對於故事老套、嚴肅有餘而活潑不足的本土漫畫產生了厭倦。

漫友文化傳播機構出版人金城說,由於缺乏產業化的運作手段,不少人只能靠愛好苦苦堅持。已成為香港動漫之父的黃玉郎數十年如一日投身漫畫,當被問到為何苦苦堅守的原因時,他的答案是:「我喜歡」。近年在國內漫畫界嶄露頭角的姚非拉則坦言,如果選擇畫插畫、干廣告,掙的錢可能是現在的10倍都不止,沒有放棄只是靠他對原創漫畫的執著理想。

與此同時,缺乏消費人群培養和市場化經營,加上國外暴力色情兇殺漫畫的誤導,導致國人對動漫文化的偏見和誤讀,也是國產漫畫創作遭遇寒流的原因。

降低動漫「試錯」成本 重尋漫畫成長空間

凱蒂貓沒有屬於自己的動畫片,但這並不妨礙這隻今年已32歲的粉紅色卡通貓咪形象的繼續流行。「先有形象,後有動畫」是國際上成熟的動漫發展模式。

去年高調進軍動漫產業的浙江太子龍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許永紀認為,我國的動漫企業絕大多數並不習慣於從已有的漫畫形象中選擇動畫開發的對象。據統計,我國絕大多數企業從一開始就將80%的力量和資金投到動畫片的創作生產和製作上,在動畫形象的前期設計和後期衍生產品開發上,卻僅佔了各10%。他說,這也是目前中國國產動畫片商業成功率較低的原因所在。

許永紀認為,國內企業要塑造一個成功的動漫形象,首先應該通過動漫雜誌、網路FLASH(動漫)這類成本較低的載體來進行介紹和推廣,比如美國動畫品牌米老鼠、史努比,來自長達30年之久的漫畫連載;又如韓國的流氓兔,在發展動畫片或者開發衍生產品之前已經家喻戶曉。他說,在動漫卡通形象經過市場檢驗並被社會大眾廣泛認可和喜愛之後,再投身動畫片的製作,將有助於明星品牌的形成和商業價值的最大化。

隨著讀圖時代的到來,連環漫畫正面臨價值被重新認定的機會。令人高興的是,這樣的好苗頭正在顯現: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出品的《我為歌狂》創造了本土漫畫改編動畫片的先例,由兩個女孩子編寫的故事搬上熒屏後收視率極高,不僅帶動了圖書的熱銷,還開發出《我為歌狂》系列衍生產品。而2007年網路上最流行的「兔斯基」形象,其原創者是中國傳媒大學攻讀動畫的大三女生王卯卯。有關人士樂觀評價,「兔斯基」可望成為中國式「先漫後動」運作方式的代表。

李亦中表示,中國擁有3.7億青少年,作為動漫消費的中堅力量,這個市場的容量和潛力不容低估。他呼籲業界借鑒國外動漫創作的商業運作模式,提升原創漫畫的核心競爭力。「只有當本土漫畫贏得足夠多的注意力之後,在影視、電玩、網遊領域才能出現『注意力平方』的連鎖效應。」

推薦閱讀:

每周漫畫快評:喬遷之喜
男女之間 【漫畫】
【轉載】福音系列漫畫(下)
漫畫戲說男女關係
日常博士的日常腦洞(十一)

TAG:漫畫 | 原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