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病人為何紛紛奔赴美國診療
2014年07月08日
王蔚佳
一財網
繼中東富豪之後,來自大洋彼岸的「中國病人」正在成為美國各大著名癌症治療中心的第二大外來人群。
到美國去看病
出國看病,正在成為中國富裕階層對健康的新選擇。
「坦白說,過去幾年中國不是我們國際化策略的一個優先市場,但是近幾年中國已經從沒有任何地位,上升到我們第二級優先的市場了。」美國梅奧診所國際轉診部主任梅麗莎·古德溫(Melissa Goodwin)女士日前接受記者採訪時透露。
位於美國波士頓的梅奧診所,被譽為全球醫學的「麥加」和「最好的醫院」——在包括多種癌症等治療領域內,梅奧醫生的最終診斷也被公認為全球醫療診斷的「最高法院」。
但儘管如此,對這家已經擁有150年歷史的著名醫院來說,接診來自中國病人的經歷並不常見。
「2012年到2013年的兩年中,梅奧(診所)的中國患者數字已經翻了兩倍,預計今年下半年會翻三倍,最新的數字已經接近200人。而在這之前,我們每年接診的來自中國的病人只有二三十人。」梅麗莎告訴記者。
這是全美甚至全球著名醫學機構開始共同面對的新變化——越來越多的中國病人,他們有明確的治療和存活需求,他們幾乎都已經實現財務自由,但另一方面,他們大多都是癌症患者,處在大多數醫生最束手無策的癌症中晚期。
「這也是我們現在面臨的一個最大挑戰,我們需要找到那些治療最佳時間的患者,帶他們去找到最合適的醫生,儘可能地挽救生命。」國內最大的海外醫療平台機構盛諾一家總經理蔡強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
和大多數收入普通的工薪階層癌症患者並沒有太多不同,儘管蔡強接待的很多病人在今天的中國被定義為「富人階層」,但在蔡強見到他們的時候,這些「富人患者」也已經同樣經歷了多家醫院一輪輪的繁複檢查,漫長的排期等待,不同醫院檢查結果的相互確認,以及同一級別的知名專家意見分歧等「折磨」。
「等病人最後走投無路找到我們時,把材料轉給美國醫生,醫生給出的建議往往是已經沒有必要花錢來美國了,太遲了,而這也是我覺得最難過的事,他們原本是可以活下去的。」蔡強說。
一些軟性的國外就醫優勢已經被反覆提及,比如,舒適放鬆的環境、醫生對病人隱私的充分尊重、充足的問診時間、專家組貫穿治療全程的聯合會診等,這些在中國越來越大、越來越繁忙的醫院裡的稀缺資源,是國外就醫的標準配備。
「以前從沒有想過去美國看病,總覺得生病的時候有朋友家人在身邊比較踏實,而且中國醫生的水平也很高,所以我們託了各種關係找專家,上海、北京的都去看過了,但是醫生建議就是要化療,而且當時說存活期可能不會超過一年,我們全家都很悲觀。」回憶起最初轉診去美國的經歷,肺癌患者張天明(化名)很慶 幸,自己當時做了一個「不甘心」的選擇。
在以癌症治療聞名的梅奧診所,張天明第一次知道,原來他不需要拿著呼吸科醫生的單子去一樓交費,再去影像科預約核磁排號。
「這些在中國醫院跑斷腿的事情,你都不需要做,不同科室的醫生會對你每一項檢查會診研究,並在第一時間安排你做進一步治療,可這在繁忙的中國大醫院,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有些大專家一上午要看好幾百個病人,他甚至連抬頭看你的時間都沒有。」他告訴記者。
張天明管理著一家2000名員工的公司,但他在醫生面前常常被指揮得暈頭轉向,「害怕去醫院,甚至去醫院前兩天就開始緊張。」他說。
而對這些遠渡重洋的中國病人來說,更先進的治療理念,更人性化和人文關懷的治療環境並不是他們選擇的全部,對中國嚴格審核的藥品上市制度來說,在國外治療,可以與國外同步使用最先進的治療藥物,這對和死神賽跑的癌症病人來說,顯得尤其重要。
2013年2月,來自上海的吳女士在丈夫的陪伴下登上了飛往美國麻省總醫院的航班,在之前的一年半時間裡,這位深受四期肺癌折磨的患者經歷了多次放療、化療等常規治療方案,包括自服中藥的治療。
22日,按照預約時間,吳女士見到了美國臨床腫瘤治療指南委員會主席Azzoli教授,這位全美知名的肺胰癌專家確診吳女士所患的是肺胰癌。
因為在中國進行了多次放化療,且服用過易瑞沙和特羅凱等一線抗癌藥物,效果均不明顯,考慮腫瘤可能已經產生耐藥性,Azzoli教授建議她使用MK新葯臨床試驗。
隨後的治療充分證明了吳女士的幸運和新藥物的療效,但她明白,如果不來美國,最樂觀的估計,這些葯在中國可能需要至少10年之後才能使用上,而那時,對她來說,新葯的上市已經完全沒有意義了。
「美國聯盟醫療體系正在進行的有大約1600個臨床試驗項目,我們的研究經費大約是15億美元,這也是全美最大的研究基金;因為有哈佛大學附屬醫院 等臨床科研機構,我們除了做基礎的科研,還會著重一些創新性的科研,而且將創新性科研帶到臨床護理中,使病人第一時間使用上更好的藥物。」美國聯盟醫療體 系(PHS)國際部總裁兼CEO Gilbert H·Mudge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中國病人
現階段,中國海外醫療的實際人數依然缺乏權威的統計口徑,但從不同的側面已經不難看出這個龐大市場的高成長性。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國每年有 1000多人選擇赴美治療疾病;而市場分析預測,從中國經濟發展水平和消費能力推算,中國的海外醫療市場在未來10年的市場潛力,有可能超過數百億美元。
而從全國腫瘤登記中心數據來看,似乎更能說明問題:中國現階段每年新發腫瘤病例約為312萬例,平均每天8550人,全國每分鐘有6人被診斷為癌症,其中惡性腫瘤發病率全國35歲至39歲年齡段為87.07例/10萬,40歲至44歲年齡段幾乎翻番,達到154.53例/10萬;50歲以上人群發病佔全部發病的80%以上,60歲以上癌症發病率超過1%,80歲達到高峰。
美國聯盟醫療體系上月剛剛宣布,向中國市場首次推出赴美就醫的癌症評估服務項目,該項目將在哈佛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麻省總醫院、布列根和婦女醫院等全美最著名的醫院進行,針對乳腺癌、胃腸癌、食道癌、肺癌和泌尿系統癌症等中國目前高發癌症,為中國患者提供癌症評估和治療服務。
「去美國的癌症治療分為兩步,第一步是確診,包括各種檢查以及和醫療小組的會診溝通,給出最合理的治療方案,以中國人常見的肺癌為例,大致收費在 1.5萬美元上下;第二步是治療階段,根據個體差異,報價會相差很大,但超過25萬美元的也很少。」PHI副總裁Edwin McCarthy接受記者採訪時透露。
PHI通過5家哈佛大學醫學院教學附屬醫院(麻省總醫院、布列根和婦女醫院、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麥克萊恩醫院、斯波爾丁康復醫院)和PHS其他成 員醫院的醫療資源,為患者提供最先進的技術、創新性療法和個性化醫療護理,覆蓋初級醫療、二級醫療、三級醫療、四級醫療和急症後醫療的全方位服務。
目前PHI已經和全球40多個國家的機構合作,致力於聯合研發符合當地醫療衛生體系個性化需求的解決方案。
花費依然巨大,但這和大多數人想像中價格不菲的美國頂級醫院治療之間確實存在差距——「比起一個醫療專家小組充分會診病情,單次問診一小時,去美國治療沒那麼貴,至少沒想像的那麼貴。」蔡強認為。
但問題依然存在。
儘管成立已經3年的盛諾一家終於有望在今年實現盈虧平衡,不再「數著一輛又一輛奧迪車沒有了」過日子,但這家全國最大規模的出國醫療平台機構不久前做的一份調查顯示,接受調查的96%的中國高端患者根本不知道出國看病這件事。
「當他們有病的時候,他們還是習慣於去找朋友、找關係、找中國的醫生去看病,這是中國高端患者目前的情況。」蔡強告訴記者。
找到適合的病人帶去美國,和拒絕需求強烈但已經不適宜去美國的病人,同樣重要。
「在治療過程中,為病人建立一個合理的期待也是很重要的一步,想來梅奧診所看病的患者我們會評審他們的病例資料,並不是所有的患者都適合來梅奧看 病,這也是不科學不合理的。很多情況下我們會如實告訴患者,當地的服務對你來說是最好的,我們不能再做更多的服務了。」梅麗莎告訴記者。
事實上,非營利性機構的PHI近年來一直在中國開展相關方面的患者護理和治療等項目,共建醫院、進行醫學培訓合作等形式,都是他們認為可以更多為中國患者做的事情。
而相比全球最大醫療市場美國,即便是日本、英國和德國也都開始了對中國醫療市場的關注。
主打日本醫療服務專家的康翔(北京)醫院管理有限公司推出的防癌檢查6天5晚,根據檢查內容不同,報價在10萬~20萬元之間,165項組合檢查覆 蓋人體九大系統的多發病症,包括癌症、呼吸循環、神經、消化系統等重大疾病以及高發慢性病——而相比中國更重視癌症治療的思路,日本這樣類似的早期癌症發現,在國外治療中已經成為主流理念,也成為國外市場主攻中國病人的最有效突破口。
而國內資本市場也對這一行業表達了高度的興趣,6月16日,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向盛諾一家醫院投資約5000萬元,後者也成為國內出國看病服務企業首獲機構投資的個案。
推薦閱讀:
※泰坦尼克號上的6名中國人:106年了!這世界欠他們一句「對不起」!
※如何看待中國自研大飛機AG600首飛?
※100家報紙頭版的「中國南海立場」
※中國人嚴重誤判日本的形勢
※「史上最牛徵兵橫幅」引發爭議 已被撤下(中國國防報 2009-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