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皇帝的詩詞別議(1)
在中國歷史上,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既喜歡寫詩而又稱得上開國皇帝的倒也真有幾位,這便是漢高祖劉邦、唐太宗李世民以及三國時曹魏實際的開國之君魏武帝曹操還有文采稍遜,但氣度不凡的宋太祖趙匡胤和或許也可以算得上這個圈內一分子的太平天國天王洪秀全。
先說劉邦,以一小小泗水亭長(相當我們如今大於村長又小於鄉長那麼大的官兒)起事,先是殺了縣令,自稱沛公,算是有了一方土地,而後順天應人,起兵反秦,雖歷經艱難,卻終究成其一番事業,然而,恰恰是在大功告成,天下初定之後,他開始猜忌並殺害功臣。致使戰功最大,能力最強的韓信、彭越先後被殺,就連忠心耿耿的丞相蕭何也幾遭毒手。這一系列的動作,使得原本也曾是項羽部將,但投劉邦後戰功卓著的淮南王英布深感自身難保,被迫起兵造反。而英布一反,不日之內便連下數城,到這時,劉邦才想起可以替他打仗的韓信、彭越。無奈之下,劉邦只好親啟大軍,以舉國之力而圍剿只有區區萬人的英布。這一戰,雖說以多擊少,以大擊小,以強擊弱,卻也幾經反覆,損失慘重。虧得英布善戰而不善謀,而劉邦又用陳平等人詭計,這才唆使英布的鄰居,長沙王吳臣用計騙來英布並殺之,算是除了一害,但劉邦本人也在這次戰役中被冷箭射傷。
或許是離鄉日久,思鄉心切,或許是自知來日不長,其言也善。公元前196年初冬,劉邦在平定英布班師途中,繞道回故鄉沛縣看望了自己當年的故舊及父老,也就在這次的故鄉之行中,劉邦酒後豪歌,寫下了一首歷久傳誦的《大風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毫無疑問,這時的劉邦已經深深感覺到治理國家之不易,而真正能夠幫助自己鎮守四方的那些威猛將士又在哪裡呢?
《大風歌》是劉邦留給後人為數不多的詩歌中最有名的一首,但卻不是唯一的一首。若論文采章法,應當說他寫給寵妃戚夫人的《鴻鵠歌》要更好一些,但真正影響之大,旁不可及的卻是《大風歌》,我想其中的原因大約就在於作為帝王,《大風歌》唱出了所有開國之君甚或每一位有志君王的心聲,而專屬私情的任何作品,相對於帝王來說,它的分量都是不夠的。
相比較於漢高祖劉邦,唐太宗李世民雖說不是名譽上的開國皇帝,卻是實際上的大唐基業開創者。可能是由於出身不同,所受教育的不同,唐太宗身上更多的是一種智慧,而體現在劉邦身上的則可以說是一種流氓式的狡詐。而單就詩歌本身的品位而言,唐太宗儘管在群雄並起的唐代詩人中並非鶴立雞群,卻也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據《全唐詩》載,太宗一生共留下詩作近百篇,其中如《帝京篇》10首以及《詠風》、《詠雨》、《詠雪》、《詠燭》等系列詠物詩,還有《飲馬長城窟》、《塞外晚秋》等邊塞詩都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和歷史價值。諸如:
秦川雄帝宅,函谷壯皇居……雲日隱層闕,風煙出綺疏……(《帝京篇》)
塞外悲風切,交河冰已結,瀚海百重波,陰山千里雪……(《飲馬長城窟》)
這樣一些詩句,即使是與同時代的一些詩壇聖手相比也絕不遜色。而更主要的在於,唐太宗作詩,非為詩而詩,而是為事而詩,為天下事而詩。他的絕大多數詩歌都作於長期的戎馬生涯中,記載著、鼓舞著和他一道出生入死的將士們,而當他即位九五之後,他的詩歌又往往成為對朝廷重臣最高規格的獎勵,成為他平衡各種勢力、維護皇權統治的一種工具。我們在「讀史品詩」的系列文章中曾經提及的《悼魏徵》、《賜蕭瑀》等就是極好的例證。
推薦閱讀:
※少年兒童詩詞啟蒙130首
※賀左岸·微刊三百期 暨三周年詩詞聯賦
※吩咐天農種我詩--酒中玉郎詩詞曲賦選
※河洛理數六十四卦豐卦詩詞
※陳友雲.詩詞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