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聊聊王獻之、米芾與中秋節的書法故事還是蠻有意思的

《中秋帖》釋文:「中秋不復不得相還爲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

《中秋帖》草書,紙本,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傳為晉王獻之書 手卷,縱27cm,橫11.9cm。

《中秋帖》是著名的古代書法作品,曾被清高宗弘曆(乾隆皇帝)譽為「三希」之一,意即希世珍寶。無署款。

此帖曾經宋代宣和、紹興內府,明項元汴,清內府收藏。民國時溥儀將其攜出宮外,流散民間。建國前和王珣《伯遠帖》一起被典當於香港一家外國銀行。1951年底,典當期將滿時,國外有人意圖購獲,周恩來總理聞訊,當即指示有關部門購回,入藏故宮博物院。

為什麼說《中秋帖》不是王獻之寫的,而是米芾的臨本?

《中秋帖》帖用竹料紙書寫,這種紙東晉時尚製造不出,約到北宋時方出現。從行筆中可知,所用毛筆是柔軟的無心筆,而晉朝使用的是有心硬筆,吸水性較差,筆的提、按、轉折往往不能靈活自如,常出賊毫,如此帖那種豐潤圓熟、線條連貫、行氣貫通、瀟洒飄逸的效果是寫不出來的。

清吳升《大觀錄》云:「此跡書法古厚,黑採氣韻鮮潤,但大似肥婢,雖非鉤填,恐是宋人臨仿。」據當代書畫鑒定家研究,大多認為是宋米芾所臨,故同樣寶貴。

帖正文右上乾隆御題籤「晉王獻之中秋帖」一行,可見《中秋帖》王獻之書是乾隆下的結論。

《寶晉齋法帖.十二月割帖》

釋文為:十二月割至不中秋不復不得相未復還慟理反即甚如何然勝人何慶等

《十二月割帖》墨跡曾為米芾收藏,後摹勒上石,南宋人收入《寶晉齋法帖》。墨跡早已失傳,現僅有拓本傳世。

代表著王獻之行草書中獨創風格的典型作品是《十二月帖》。此帖開筆的"十二月"三字作行楷書,第四字便轉為行草書,筆勢連屬。最得王獻之筆法、筆意並發揚光大、卓然成為大家的米芾認為《十二月帖》「運筆如火筋畫灰,連屬無端,末如不經意,所謂一筆書。天下子敬第一帖也。」

據米芾《書史》記載,王獻之《十二月割帖》墨跡曾為米芾收藏,為黃麻紙本。清人拓本的《十二月割帖》的文辭與米芾《書史》所記一致,曰:「十二月割至不?中秋,不復不得相,未復還,慟理為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凡三十二字。雖然從文意上說未全,但是將此本與《中秋帖》相較,不難發現,《中秋帖》帖文全從《十二月帖》臨出,只是略去《十二月帖》第一句「十二月割至不」六字,其後又分別缺漏「未復」、「慟理」四字,凡十字「反」因草書形近「為」,有時還被誤臨成「為」字。如此可以斷定,米芾所藏《十二月割帖》墨跡本,乃《中秋帖》的底本。

據此可知,《中秋帖》是《寶晉齋法帖.十二月割帖》的不完全臨本。

《寶晉齋法帖.十二月割帖》翻墨本

《十二月割帖》墨跡曾為米芾收藏,《寶晉齋法帖》留下了《十二月割帖》的刻本,世間留下了米芾的臨本《中秋帖》,《中秋帖》真跡不知所終,這是歷史的遺憾。

中秋節欣賞米芾的《中秋詩帖》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

宋米芾中秋詩帖

米芾《中秋登海岱樓作詩帖》即為《中秋詩帖》,紙本, 草書,縱25.2厘米, 橫36厘米

釋文:中秋登海岱樓作,目窮淮海兩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無修月戶。 桂枝撐損向西輪。 三四次寫,間有一兩字好目窮淮海兩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東輪。信書亦一難事。

在帖中米芾前後共抄錄詩文兩次,中間加入一行批註:「三四次寫間有一兩字好,信書亦一難事」,可見米芾對書法求好的態度。

由此可見,流傳下來的古人經典法帖並不全是一揮而就的,那時候沒有微信,沒有電視,沒有扣扣,文人聚會不是秀詩文就是秀書法,不好好寫還真不好意思在朋友圈混。


推薦閱讀:

【笑話雜錦】中秋節 全家一起笑一笑
祝您中秋節快樂!(圖片不斷添加中)
2015中秋節最經典祝福語
冰皮月餅
中秋節祝福的話

TAG:故事 | 中秋節 | 書法 | 有意思 | 意思 | 米芾 | 王獻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