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言傳身教給孩子一顆「感恩的心」

  懂得感恩的孩子,猶如天使,能隨時隨地溫暖他身邊的人。感恩是一種情懷,是所有美德的基礎。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是培養孩子情感、道德和人性的重要手段。孩子學感恩,需要從小開始。

  致讀者

  不論什麼樣的家庭,都會有相似的家庭教育問題。它包括教育目標、親子關係、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內在動機和外在條件、家長[微博]的道德和文化素質、家庭生活方式、家庭教育的效果等等。

  所以,家庭教育是一門學問,它不僅可以服務你我的家庭、提升父母育人的素養、解決身邊的具體問題,還可以改變彼此生存的現狀。為此,讓我們攜手在學好家庭教育這門科學的路上不斷前行。

  這,就是編輯部同仁在新的一年裡,最想對您說的一句話!

  ——周刊編輯部

  祖輩的細心照料、父母的日夜辛勞成為理所當然;老師的耐心輔導、循循善誘變得無足輕重;別人的傾力相助、雪中送炭也無須感激涕零……如今的孩子,被動地將自己的時間和心思花在了潛能開發和知識學習上,家長忽視了對孩子的感恩教育,以致不少孩子從小隻知道被愛,卻很少關心別人,以自我為中心。

  多少孩子不懂感恩

  近日,記者在北京的一所中學門口隨機採訪了一些學生,其中,多數學生不知道父母的生日。在聽到「針對父母的付出,你會如何回報?」的提問時,學生的回答出現了驚人的相似,在絕大多數孩子看來「努力學習、提高成績,考上好大學、將來多掙錢」就是對父母最好的回報;僅有少數同學表示,在家多幫父母分憂,孝敬父母是感恩。

  家長吳女士對記者說起了親身經歷的一件事:一次吳女士感冒發燒,正趕上丈夫出差,她不得不去學校接10歲的兒子,回到家,她硬撐著給兒子煮了一碗雞蛋西紅柿面,然後就去休息了。兒子不但沒有關心媽媽的病情,反而沖她發起了脾氣:「媽媽,你早上不是答應我做紅燒魚的嗎?你病了,可我也得吃飯呀,我不吃面!」事情雖然已經過去一年多了,但記者看得出,吳女士至今依然傷心。

  初二學生程楠14歲生日那天,爸爸特意買了一個電子詞典送給她做禮物。程楠先是很喜悅,可當她打開包裝,臉上的笑容頓時凝固了,隨後,很不高興地說:「你怎麼買的是這種呀,這個太不好用了,我要卡西歐的!」然後隨手就把它扔在了沙發上。程爸爸滿心的歡喜也在瞬間轉變為失落,他答應女兒,過幾天一定給她買個卡西歐的。

  感恩心理的缺失,在如今的孩子中並不少見。小學放學,孩子一出校門,書包便往等待已久的爺爺奶奶手中一扔,自己則輕輕鬆鬆、大步流星地往前走,絲毫沒有考慮到身後的老人追不上自己的步伐;在中學門口,早上送學生的車排成了長隊,孩子們一個個走下車,「砰」的一聲關上車門,急匆匆地跑進學校,沒有想到要跟爸媽說一聲「再見」;飯桌上,面對豐盛的晚餐,孩子們往往忽略了爸爸媽媽一天工作的辛勞,即便「飯來張口」也總是習慣於挑毛病:「今天的蝦不好吃」「這個茄子油放多了」,卻很少誇獎爸媽的廚藝,更體會不到父母變著花樣準備晚餐的那份苦心。

  張芳是北京某醫院的一位護士,去年9月,兒子到外地去上大學,張芳說:「兒子上大學以後,很少給家裡打電話,多數情況是缺錢了才跟父母聯繫。如今,張芳夫婦對兒子的電話已經形成了「條件反射」。這樣的情形在學生中也並非少數。曾有媒體報道,武漢一初中生給父親發簡訊要錢,內容只有三個字: 「爸:錢。兒。」父親看罷心酸不已,他感嘆:在「爸」和「兒」之間夾了一個「錢」,也許在兒子的眼裡,維繫父子關係的紐帶就是這個「錢」字,要是沒有了「錢」,父子之間可能也就沒有什麼聯繫了。

  子女為何「知恩不報」

  自古以來,我國就形成「羊跪乳,鴉反哺」「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投之以桃,報之以李」這樣濃厚的感恩文化,然而,在社會日益發展的今天,感恩之心為何卻逐漸遠離孩子?

  孩子不懂得感恩,與家庭環境不無關係。俗話說「知恩圖報」,只有知道了別人對自己的付出和關愛,才會產生報恩意識。如果意識不到別人的付出,也就難以產生感恩之心。在一些家庭,過多的溺愛使孩子們心中只有自己,沒有別人,他們權利無限,想要什麼很快就能得到,逐漸對物質的慾望就會變得無休無止。同時,他們也將失去生活中最美好的一樣東西——期望,而期望之情往往就會帶來感恩之心。很多東西,孩子得到的越快,厭倦得同樣越快。相反,如果孩子想要得到一件東西時,等待的時間越長,付出的努力越多,他得到之後的欣喜就越多,感恩之心就會越強烈。

  孩子感恩的想法和做法是否受到家長的認可和鼓勵,對於孩子能否將感恩的行為持續下去起著很大的作用。由於孩子學習的內容多、節奏快、壓力大,在家庭中,家長往往包攬了一切,孩子的義務幾乎是零,他們的唯一任務就是好好學習。

  比如,不少孩子曾向父母或長輩表示「我來幫您、我給您削個蘋果」等意願,家長往往會說「我自己來,管好你的學習就行了」「多大點兒事啊,不用你操心」……就是這樣簡單的一句話,很可能把孩子感恩之心給扼殺了,他們會因此逐漸形成一個觀念:「家裡的事與我無關。」

  孩子們所獲得的「愛」太泛濫、使他們對「被愛」的感覺逐漸麻木。這樣長大的孩子,沒有機會學會為他人著想、去關心他人。長此以往,孩子就會把父母家人為自己所做的一切看作是理所當然,受人恩惠不懂得感激和珍惜,也不願用自己的付出回饋他人。因此,家長在平時的生活中要多關注孩子的感恩情結,及時把握住教育的契機,讓孩子懷有一顆感恩之心。

  感恩從說「謝謝」開始

  孩子的好品質、好行為是不斷培養出來的,要從細微處入手,從小事做起。感恩教育也是如此,將感恩教育與愛心教育、禮貌教育結合起來效果會更好。首先,要讓他們學會表達,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經常受到別人的幫助,要懂得說「謝謝」。大人遞給他一杯水、別人送給他一件禮物,我們都需要教會孩子說「謝謝」。孩子天生愛模仿,大人的以身作則是最好的示範。如果我們經常在生活中表示感謝,孩子就會耳濡目染。比如,到飯店用餐,我們可以對服務員說「謝謝」;遇到別人幫忙時,我們可以通過言行表達感謝,對別人的感謝,家長可以讓孩子參與其中。這些,都是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意味著在孩子內心播下一顆感恩的種子。

  其次,告訴孩子,若自己有能力,要懂得付出和服務,盡自己的能力幫助別人,比如:給父母盛一碗飯,外出購物幫長輩提東西,而我們成人,也需要對孩子表達的感恩給予愉快的接受和積極的回應。

  人都是在經歷中長大及懂事,泛泛地對孩子說,要孝敬父母長輩,他們根本無從理解,家長要為孩子做好表率:家中有老人,有好吃的要先給老人吃,逢年過節給老人送禮物,要讓孩子看到父母不僅對自己有愛,對長輩也有愛。要想孩子懂得感恩,父母理當身體力行,自覺去做孝敬父母長輩的楷模。

  可以藉助生日引導孩子懂得回報。比如,當老人過生日的時候,家長和孩子一起動手做個小禮物,一起給老人祝壽,讓孩子為老人獻上親手製作的「禮物」,讓孩子和老人親熱親熱,說說心裡話。當孩子過生日的時候,我們可以徵求孩子的意見,請他想辦法給家長一份驚喜,這份驚喜可以是一個甜甜的吻、一句甜蜜的悄悄話、一個擁抱、一次服務如捶捶背、也可以是自己的愛心小製作。同樣,在父親節、母親節、重陽節、中秋節等節日,也可以延續類似的活動,讓孩子意識到親情的珍貴,對家人心存感激。

  另外,可以在孩子生日那天,和他一起獻愛心,給貧困山區的孩子或者殘疾兒童捐款、贈書、贈送玩具等等。這樣,孩子漸漸地就由家庭走向了社會,由對身邊親人的關愛擴展到對他人的關愛。(本報記者 陳若葵)


推薦閱讀:

為了孩子,我離婚了!
十萬個在中國沒人要的孩子,讓美國人如獲至寶
為什麼說學棋的孩子不會變壞?
別跟一個兩三歲的孩子較勁!

TAG:孩子 | 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