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課堂的「雙百」方針
有關課堂的「雙百」方針
作者:張華清
課堂,是教學的最基本形式。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
有人說:學校工作,教學第一;教學工作,課堂第一。
有人說:實施素質教育,課堂是主渠道,是主陣地。
有人說:課程改革,最終是課堂改革。課改,就是改課。
說法都正確,話語都精闢。
但要抓好課堂,真正發揮其作用,必須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
這是由課堂本身決定的,是由教學主體和客體特點決定的,也是由教育本質決定的。
具體而言,上課需要「百花齊放」。
因為教學是藝術,藝術拒絕刻板統一,追求特色創新。
教育家呂型偉說:教育是一項事業,其意義在獻身;教育是一門科學,其價值在求真;教育是一門藝術,其生命在創新。
事業講投入,科學講真誠。投入、真誠皆為「唯一」,帶有指向性,帶有確定性,不可再多作延伸與發散。唯獨「創新」,包含與眾不同的諸多方面,也只有與眾不同,才能稱得上創新。這就是藝術的本質屬性。
張大千曾說「學我者生,似我者死」,強調的就是藝術生命。
呂型偉也說過「人云亦云不雲,老生常談不談」,追求的亦是創新。
近代大師陳寅恪先生當年為歷史系高年級學生講授《魏晉南北朝史》和《隋唐史》時,儘管內容都是他30年來滾瓜爛熟的,但他每次仍舊重新備課。其女回憶說:「父親多次對我們說過,即使每年開同以前一樣的課程,每屆講授內容都必須有更新,加入新的研究成果,新的發現,絕不能一成不變。前人講過的不講,近人講過的不講,外國人講過的不講,自己過去講過的不講,只講未曾有人講過的。」可見,陳寅恪真是把教學當做藝術對待的。
的確,教學就是一門藝術,一門特殊的藝術,它面對的是個性鮮明、求知慾強的青少年。為此,就需要教學組織形式、學習方式和學習內容的靈動和創新。教師如果真把課堂看成一件藝術品,就會精心去打磨,細心去雕琢,就會創設出有異於別人,又不同於自己的新穎的課堂。果真如此,教育也自然化為教師內在的一項事業。
因為課堂主體是學生,學生個性迥異,需要因材施教。
課堂由活動組成,課堂是活動的集合體。活動者自然是學生,學生在各項活動中體驗、感受、認知、內化、建構,以成就一個新的自我。每個課堂都應是學生認識加深的過程,每個課堂也都應是學生覺悟提高的機會。課堂與課堂,環環緊扣,結成學生髮展的成長鏈。
然而,由於學生存在不同的差異,各有自己的興趣愛好、認知水平,這就要求課堂活動不能一刀切,學生不能一個步調前行。其實,這也正是自教育形成以來所一直要求的,只是我們始終沒有做好。學習方式的變化,會增強學生興趣;分層次安排,會增加成功愉悅;因人施教,會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此外,課堂上的「百花齊放」,還包含學生的「生命怒放」,一是熱情奔放,二是思維活躍,三是積極展示,四是思路多樣。如此,課堂就具有了思想,就具有了創造。
因為教師特點不一,風格存有差異。
教師各有風格。或粗線條推進,重在點撥,或細緻化品味,重在深掘;或善於激情感染,或善於步步推演;或善於讓學生盡情展現,自己在旁靜觀,適時指點,或善於加入其中,與學生打成一片,及時提醒……
不同學科教師,也自有其學科特點。
不同的風格,運用同一個教法,肯定不行。全校或整個地區,甚至全部學科,都推行一個教學模式,也肯定有違教學規律。自上而下,整體推行,是忽視差異;全盤接受,必須執行,是強盜邏輯。課堂切段,劃分環節,規定時間,是對教師風格的抹殺。不管學習內容,不管自身實際,強制幾個「統一」,是對教師思維的束縛。試問:風靡大地的導學案治下,除了查找知識、操作習題,教師還有多少靈性的發揮?還是呂型偉的話:硬道理也得講道理!
一人一品,正是教師風格的體現。如此,才有百花齊放,才有異彩紛呈。然而,這卻需要功夫,需要準確定位,需要不懈努力,同時更需要學校的理解、包容與扶持、幫助。
因為教學內容有別,不同的內容,理應採用與之相適應的教法。
內容決定形式。針對不同的內容,教師理應及時變化施教方法。
一是不同學科教師,當有凸顯其學科特點的教學方法、課堂特色;二是同學科一樣的內容,教師風格不同,課堂也應有異;三是教師本人,因學習內容變化,也不能死守一法。如語文學習,小說、散文、詩歌,自有其不同的學法,就不能一法貫之,更不能混同於應用文體的學習。同是小說,對於魯迅的學習就不能等同於沈從文。只要抱定效果,只要追求本質,只要認真探究,每一項內容都會有相符合的教學方法,有相適應的處理形式。
教師不知變化,是慵懶;教師一法到底,是固執。「物競天擇」之道,適用於此。保守、僵化,終為學生厭棄,為教育淘汰。
課堂百花齊放,歸根結底是為學生。它體現的是真實、人性、正道、思想、創新、生命。如此,才有多姿多彩的教育春天。
既然上課要「百花齊放」,那麼對於觀課、評課來說,則必須「百家爭鳴」,不發一個調,不搞一言堂。要暢所欲言,不要隨聲附和;要多方建議,不要處處見好。
一方面,觀別人的課,要自有主見。
教育是有缺憾的藝術,教學亦然。作為觀課者,理應最先清楚「觀」之目的,在於提升教學,促進觀課、上課者雙方共同提高。對於一堂課,不同的人會找出課堂的短板,觀出不同的「所以然」來。研討時,當實事求是,指出不足,並針對問題找出對策。同時,更要毫不保留地擺出自己的教學設計。如此,各說自己的感受,各談自己的看法,各亮自己的思路,自然呈現出「百家爭鳴」局面。「鼓不敲不響,理不辯不明。」的確,這樣教學之道也就因「鳴」而「明」了。長期下去,教師也會由「明」而「名」。
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由於面子影響,由於老好人主義,更由於教研流於形式,大家評課往往只見優點,不見缺點;只見褒獎,不見批評;只見他人,不見自己;只見表面,不見思路。你好我好大家好,最後什麼得不到。作為學校,應設法改變此情景,努力為大家營造適宜「鳴」、樂意「鳴」的環境。讓觀課者有思想,讓上課者有收益。
一方面,上課教師,要經常自我反省,自我「爭鳴」。
教師成長離不了反思。善反思者,常進步。觀摩出課,要善於聽取他人之言,重在問題與不足,重在認識與建議,溢美之詞完全可以一聽而過。平常上課,更要多做總結思考,效果如何?目標是否達成?存在什麼遺憾?還有什麼更好方法……如此,多在內心「爭辯」一番,自會悟出許多道理,也自然會促進自己的課堂「百花齊放」。
課堂是教師實現理想的地方,是學生放飛理想的地方。百花齊放的課堂,正是教師、學生個性的張揚,人性的體現。而這,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各方對課堂的「百家爭鳴」。
推薦閱讀:
※【奧食卡課堂——主題宴會的開發與設計】
※【全科醫生課堂】第119節 中醫適宜技術,路在腳下!
※[轉載]穩贏課堂133,KDJ
※蘇國聖 蘇雙聖:盲派六爻課堂實斷
※粒米成籮的女性課堂
TAG:課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