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轉載]佛說大如意寶珠輪牛王守護神咒經 註疏1
佛說大如意寶珠輪牛王守護神咒經 註疏
阿謨伽三藏 奉詔 譯
廣東汕尾 余金成 敬解
今講此經,按天台五重玄義而說之。五重玄義即:釋名、辨體、明宗、論用、判教。
以下略作分析:
(一)、釋名:釋為解釋,名為名目,即解釋一經之名目。諸經別名雖多,然智者大師。謂一大藏經題。不出人法譬三者而已。因以單復具足不同。遂立為七種也。
第一、以人為名。譬如《佛說阿彌陀經》、《維摩詰所說經》等。佛、阿彌陀佛、維摩詰居士,均是人名。
第二、以法為名。如:《涅盤經》、《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經》等。涅盤、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均是佛所說的法。
第三、以喻為名。如:《梵網經》。
第四。以人法為名。如:《佛說仁王般若經》,是佛對十六個國王,即人王而說的。佛和人王都是人,而般若是法,所以是以人法為名。
第五、以法喻為名。如:《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般若波羅蜜多是法,心是比喻。
第六、以人喻為名。如《菩薩瓔珞經》。菩薩是人,瓔珞比喻莊嚴之意,所以是以人喻為名。
第七、以人法喻為名。比如《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是法,佛是人,華嚴是喻。比喻證得大方廣之果佛,其因地要修十度萬行,如花層層開放,以莊嚴果上功德。
以上是佛經的七類命名。前三種或以人、或以法、或以喻為名,均是單數,是單名。後四種或以人法、或以法喻、或以人喻、或以人法喻為名,均是複數,是複名。本經題「佛說大如意寶珠輪牛王守護神咒」,其中「佛」為人名,「大如意寶珠」「輪」為比喻,「牛王守護神咒」為法,故屬第七種,為「人法喻立名」。
欲釋「佛說大如意寶珠輪牛王守護神咒經」全名,先釋「佛」之一字,海仁法師《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一,約名,約義,約德,約喻,約教,約觀心,約因緣,約本跡,約六即,約時處,十義釋之。
(一)約名:佛名有通有別,通具十號。
(1)如來,是仿同先德號:以今佛出世,如先佛再來故。
(2)應供,堪為福田號:以佛惑盡德圓,堪受眾生供養故。
(3)正遍知,遍知法界號:以實智證理究竟為正知,以權智通達法界事相因果為遍知,權實不二,名正遍知。
(4)明行足,是果顯因德號:明謂智慧,行足謂諸福德,福慧二嚴,成無上道,以顯因中福慧雙修故。
(5)善逝,善往菩提號:眾生背覺合塵,來去皆為善惡業緣所牽,不得自由,故曰不善;諸佛菩薩,來時乘願而來,去時自知時至而去,來去自在故曰善逝。
(6)世間解,達偽通真號:以其了達世間諸法,相妄性真故。
(7)無上士,調御丈夫,攝化從道號:但求自利曰下士,自利兼他曰中士,廣修六度萬行曰上士,二行究竟,萬德具備名無上士。佛為無上士,能調伏眾生,心猿意馬,攝化從道,謂之調御丈夫。
(8)天人師,應機受法號;以佛為三界導師,四生慈父,人天無不以佛為師故。
(9)佛,三覺圓明號:亦名覺悟歸真號,以佛自覺萬法唯心,心外無法,且以此理遍覺一切眾生,二利成就,修證究竟故。
(10)世尊,十界獨尊號:以佛智為十界之最,佛德為世間所尊故。以上十號通於諸佛,謂之通號。至於佛之別名,各各不同,如娑婆教主,號釋迦牟尼;極樂教主,名阿彌陀;過去佛,名迦葉;未來佛,名彌勒等。今說此佛心中心大法者,正是娑婆教主,釋迦牟尼佛。釋迦譯為能仁,牟尼譯雲寂默;能是般若,仁是慈悲,寂默是法身,佛以三德立名,故曰釋迦牟尼。
(二)約義:佛是覺義,三覺圓明故。佛是光明義;心有智光,身有常光故。佛是真實義;破妄歸真故。佛是安樂義;常樂我凈故。佛是大富義;聚無量功德法財故。佛是威德義;攝諸邪魔外道故。佛是希有義;懸遠值遇難故。佛是最尊義;九界聖凡所共尊故。佛是清凈義;無諸垢穢故。佛是甚深義;功德智慧,深邃無底源故。佛是廣大義;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故。佛是自在義;攝物利生,無不自在故。佛是莊嚴義;福慧二嚴,身相圓滿故。佛是吉祥義;所到之處皆吉祥故。《華嚴經》天王贊佛:「迦葉如來最無上,彼佛曾來入此殿;是故此處最吉祥」。佛是過量義;凡小心思,所難測量故;《華嚴經》云:「有量無量,牟尼總超越」。佛之功德,佛之含義,說之無窮,贊莫能盡。如《普賢行願品》云:「如來功德,假使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
(三)約德:德謂諸佛利生之功德。佛具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七才八解,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等功德。「一一功德、皆雲無盡」《華嚴經》又云:「如來一毛功德聚,眾生億劫難思議」。《法華經》亦云:「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又:「如來複有無量無邊,功德智慧,力無畏等,諸佛法藏」。又「善哉!迦葉,善說如來真實功德。誠如所言,如來有無量無邊,阿僧祇功德,汝等若於無量億劫,說不能盡」。故知佛德,贊莫能窮。
(四)約喻:諸佛甚多以喻立名,如日光佛,月光佛,日月珠光佛,日月燈明佛,日月凈明德佛,日月燈王佛,山王佛,海王佛,樹王佛,龍王佛,須彌佛,須彌山佛,須彌光佛,須彌燈王佛,師子佛,師子吼佛,師子遊戲佛,師子奮迅佛,象王佛,天王佛,香王佛,旃檀王佛,琉璃光佛等,皆以喻立名。今以喻釋佛義:則佛喻天,以佛大慈大悲無所不覆故。佛喻地,有情無情無所不載故。佛如日,無暗不破故。佛喻月,能除熱惱故。佛如父,能生育眾生,法身慧命故。佛喻母,能培養眾生,菩提幼苗故。佛喻虛空,究竟清凈,無所不容故。佛喻蓮花,生死污泥不染,涅槃清水不沾故。佛喻寶王,能生法寶滿眾所願故。佛喻醫王,能治眾生,煩惱重病故。佛喻藥王,無病不除故。佛喻樹王,普蔭法界眾生故。佛喻須彌山王,以戒定慧陀羅尼四寶所成故。佛喻海王,佛之境界如普光摩尼香水海,莫能盡其邊際,窮其底源故。佛喻獅王,謦亥彈指,十方世界六種震動故。佛喻龍王,能雨法雨,令大地眾生,皆獲清涼故。佛喻轉輪聖王,以三乘五乘統令大千,法界眾生,皆共成佛道故。佛如大導師,能導眾生,出生死海,至涅槃岸故。佛喻船師,不住生死此岸,不住涅槃彼岸,亦不住煩惱中流,恆駕大願船,往返生死,入俗利生故。
(五)約教:教謂藏、通、別、圓、四教。轉生滅四諦法輪,是藏教如來。轉無生四諦法輪,是通教如來。轉無量四諦法輪,是別教佛。轉無作四諦法輪,是圓教佛。
(六)約觀心:心謂眾生本具真心,前約名、約教、約德、約義、約喻、釋佛,總不出一心。縱經無量劫修行,亦不過顯此真心本具之功德。故馬祖禪師云:「即心是佛」。若觀心從緣生,無常、苦、空,不凈、無我、是藏佛教。若觀心即空,非滅故空,既無自他心境,亦無能觀所觀,是通教佛。若觀心,先空、次假、後中、是別教佛。若觀心即空、即假、即中,是圓教佛。
(七)約因緣:眾生雖本具佛性,然必假修德方顯,修德因緣,有親有疏,親緣謂自己發心,疏緣謂善友資助。如本師釋尊,初居凡夫,為大光明陶師,因值遇古佛釋迦,發菩提心。初阿僧祇劫,行菩薩道,至毗婆尸佛,共值七萬五千佛,於其中間,一一佛所,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復從毗婆尸佛起,第二阿僧祇劫行菩薩道,至燃燈佛,其間共值七萬六千佛,一一佛所,亦皆供養承事。時燃燈佛,即與授記,將來成佛,號釋迦牟尼。復從燃燈佛起,第三阿僧祇劫行道,至尸棄佛,中間共遇七萬七千佛,一一佛所,承事供養,皆蒙授記作佛,是謂三祇修福慧。復從尸棄佛起,經百劫種相好因,至迦葉佛世,蒙佛授記,一生補處,名護明菩薩。生兜率陀天,於此娑婆世界,賢劫中第九小劫,人壽減至百歲時,降生中印度,迦毗羅維國,母名摩耶,父字凈飯,號名悉達多,十九歲出家,三十歲成道,此約因緣釋佛。
(八)約本跡:本謂本來,跡是示跡。前三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是本師釋尊,跡門示現之成佛因緣。若約本來,久已成佛,《梵網經》云:「吾今來此世界八千返」。《法華經》亦云:「我自成佛以來,甚大久遠,譬如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假使有人抹為微塵,過於東方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乃下一塵,如是東行,儘是微塵,於其中間,所經國土,若著微塵,及不著者,盡為微塵,一塵一劫,我成佛來,復過於此,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法華經開跡顯本,故知釋尊,實已久遠成佛。
(九)約六即:六即之理,遍於諸經。而隋朝智者大師,始發明其名。
(1)理即佛,又作理佛,指一切眾生。蓋一切眾生本具佛性之理,與諸如來無二無別,皆即是佛,故稱理即佛。
(2)名字即佛,又作名字佛。指或從善知識處聞知,或從經卷中見得,而了知此「理性即佛之名」之人;此等之人,於名字中通達解了一切諸法皆是佛法,故稱名字即佛。
(3)觀行即佛,指既了知一切法皆是佛法,進而依教修行而達於心觀明了、理慧相應(即境智相當)、觀行相即之人;此等之人,所行如所言,所言如所行,言行一致,以證此位,故稱觀行即佛。此位分為五品位,即:隨喜品、讀誦品、說法品、兼行六度品、正行六度品。
(4)相似即佛,指於前述「觀行即」位中,愈觀愈明,愈止愈寂而得六根清凈,斷除見思之惑,制伏無明之人;此等之人,雖未能真證其理,但於理彷彿,有如真證,故稱相似即佛。此位分為十信位。
(5)分證即佛,又作分真即佛。指分斷無明而證中道之位;無明之惑有四十一品,由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位,漸次破除一品無明,而證得一分中道。
(6)究竟即佛,指斷除第四十二之元品無明,發究竟圓滿之覺智者,即證入極果妙覺之佛。
此六佛雖因智(悟)情(迷)之深淺,而有六種之別,然其體性不二,彼此互即,故稱為「即」。六即雖同名為佛,然相去天淵,聖凡有別。若知六而常即,則不生退屈心;若知即而常六,則不生我慢想。本經顯理,是六而即,即而六。六而常即故,即事即理;即而常六故,即理即事。事理圓融,正是究竟即佛。
(十)約時處:時通三世,謂過去、現在、未來。處通十方,謂東、南、西、北、四維、上、下。十方三世,無不有佛。本經所談之佛,既非過去迦葉佛,亦非未來彌勒佛;既非東、南、西、北、四方,亦非四維上下,而是中央娑婆國土本師釋迦牟尼佛。今釋尊雖已入滅,然其所說法寶,尚在人間,塔寺所供,皆釋尊舍利,及其聖像;故得謂之現在佛。
十義釋畢,歸納言之,經題之「佛」字,非獨指釋迦牟尼佛,乃十方三世一切佛之簡稱。
「說」據《大智度論》卷第二:「佛法有五種人說。一者佛自口說。二者佛弟子說。三者仙人說。四者諸天說。五者化人說。」
本經之說法者,先由佛陀對阿若拘鄰等五人說四諦法,再由牛王神天子說其神咒,薄伽仙、毗吉那仙敬禮說偈,最後佛陀金口親說此經不可思議功德。故本經說法有佛自口說,有仙人說,有諸天說。
「大如意寶珠輪」六字。其中「大」,梵語maha^。音譯摩訶、么賀,指自體寬廣、周遍含容。或指多、勝、妙、不可思議。
《大乘起信論》說「一心三大」,即:
(1)體大:真如平等之法常恆不變,一切法不增不減,遍其體性。
(2)相大:真如之相狀具足大智慧光明等無量功德。依如來藏之義,功德之相如恆沙無量,故稱相大。
(3)用大:真如之作用能生一切世間、出世間善之因果。
密宗就宇宙法界之本體、相狀、作用之廣大無限,亦立三大之說。即:
(1)體大:謂地、水、火、風、空、識等六大遍滿一切有情、非情。
(2)相大:謂大曼荼羅、三昧耶曼荼羅、法曼荼羅、羯磨曼荼羅等四曼之相狀歷然。
(3)用大:謂身、語、意等三密之作用於深秘中彼此相應。
「如意寶珠」 梵語cinta^-man!i 之意譯。音譯真陀摩尼、震多末尼。又作如意寶、如意珠、摩尼寶珠、末尼寶、無價寶珠、如意摩尼。指能如自己意願,而變現出種種珍寶之寶珠。此寶珠尚有除病、去苦等功德。一般用以譬喻法與佛德,及表徵經典之功德。
關於此寶珠之出處,據《雜寶藏經》卷六載,如意寶珠出自摩竭魚之腦中。另據《大智度論》卷五十九載,如意寶珠或由龍王之腦中而出;或為帝釋天所持之金剛,破碎後掉落而得;或為佛之舍利變化而成,以利益眾生。此如意寶珠系如意輪觀音、馬頭觀音、地藏菩薩等之持物,能滿足眾生之意願。
此外,據《如意寶珠轉輪秘密現身成佛金輪咒王經》<如意寶珠品>所載,如意寶珠系以佛舍利、黃金、白銀、沉香、白檀、紫檀、香桃、桑沈、白心樹沈、柏沈、真漆等十一種珍寶合成;亦即以黃金、白銀造成圓形之如意寶,中間放置佛舍利三十二顆,再以香末之泥塗於寶器上而成寶珠。在密教中,若以此寶珠為本尊之修法,稱為如意寶珠法。
「輪」即「法輪」梵語dharmacakra,巴利語dhammacakka。為對於佛法之喻稱。以輪比喻佛法,其義有三:
(1)催破之義,因佛法能摧破眾生之罪惡,猶如轉輪聖王之輪寶,能輾摧山嶽岩石,故喻之為法輪。
(2)輾轉之義,因佛之說法不停滯於一人一處,猶如車輪輾轉不停,故稱法輪。
(3)圓滿之義,因佛所說之教法圓滿無缺,故以輪之圓滿喻之,而稱法輪。
《大智度論》卷二十五:「佛轉法輪,一切世間天及人中無礙無遮。(中略)遇佛法輪,一切煩惱毒皆滅。(中略)一切邪見、疑悔、災害皆悉消滅。」
「牛王」,一說其為世尊之化身,此說根據《五大牛玉雨寶陀羅尼儀軌》載:「我於往昔無數劫前,在因地時,發大誓願力,為諸眾生,遍滿一切法界海中,娑訶世界薄福下劣諸眾生等,願作大水牛玉,銀蹄金角青琉璃色青大勢力,周遍法界,為諸眾生,隨類應現,作大饒益。」
以牛王作佛之德號者,蓋牛王之形色勝於其他諸牛,譬喻佛德於一切人中為最勝。如《涅槃經》卷十八贊佛曰:「人中象王,人中牛王,人中龍王,人中丈夫。」
然本經之「牛王天子」一說其為「大自在天」,梵名Mahes/vara ,巴利名Mahissara。音譯為摩醯首羅。在色界之頂,為三千界之主。此大自在天有二種:一為「毗舍闍摩醯首羅」,二為「凈居摩醯首羅」。
毗舍闍為鬼類之名,摩醯首羅論師之所祀,有二目八臂(三目八臂),身呈青黑色,乘白牛,住於色界。當大自在天以這種外表出現時,被稱為大黑天,亦即藏密所稱之「瑪哈嘎拉」,亦即大黑天財神,能賜無量福德於貧苦眾生。據此說,讀本經能財富如意,除魔消障,延壽治病等等,靈驗異常,皆由於此。
「守護神咒」,「守護」即守衛保護,防範災禍。指守護受持讀誦此經行者的作用。「神咒」為神秘之咒語,故曰神咒,即「陀羅尼」。「陀羅尼」華譯為總持,即總一切法,持無量義。原有四種,咒陀羅尼,不過是其中一種,但通常皆以咒為陀羅尼。
「經」 是通題。海仁法師《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一曰:「經」梵語修多羅,或蘇怛覽、譯善語教,或名契,或名經,古德合稱名之為契經。契有契事、契理、契教、契機之分。經有出生、顯示、湧泉、繩墨、結鬘等義。
事謂佛以方便權智,說因果修證等法,皆與事相相應,謂之契事。
理是佛以實智,所說第一義理,如富樓那贊佛:「大威德世尊,善為眾生,敷演如來第一義諦」是名契理。
聖是十方諸佛,釋尊降生娑婆,說法利生,與十方佛無二無別。如《華嚴經》諸菩薩說完住、行、向、地。有十不可說佛剎微塵數諸大菩薩,同名法慧,同名功德林,同名金剛幢,同名金剛藏等,贊曰:「善哉善哉,汝等佛子,所說真實不虛;我等國土,亦說此法,乃至文字名句亦同。」是名契聖。
機是眾生之根機,眾生根機雖大小不一,然依經修行,無不得益,是名契機。
依佛經教修行,能出生一切善法因果,是出生義;
佛所說經,能顯示世出世間,事理因果等法,是顯示義。
佛說經教,一一字中總一切法,含無量義;如水之泉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湧泉義。
佛經詮理,能令眾生,分辨邪正,知因識果,去惡修善;如木匠之繩墨,能定曲直,知所取捨,是繩墨義。
以線穿花成鬘,作裝飾品,謂之結鬘;佛經能貫串事理因果,令不散失,是結鬘義。
此外經尚含有舟航,藥王,威德,莊嚴,安樂,希有,等義。
《金剛經》云:「我所說法,如筏喻者」,眾生依佛法修行,能渡生死苦海,到達涅槃彼岸,故經是舟航義。
世間藥物,可治色身生理之病;佛所說法,能治慧命心理之病,眾生依經修行,能遠塵離垢,康復法身慧命,故經是藥王義。
眾生誦經持咒,能降魔制外,諸患不侵,故經是威德義。
又誦經持咒,能得福慧二嚴:「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是則名為,香光莊嚴。」故經是莊嚴義。
又經咒功德,能斷惑證真,獲自受用,常樂我凈,故經是安樂義。
《法華經》雲「諸佛興出世,懸遠值遇難,正使出於世,說是法亦難;能聽是法者,斯人亦復難。譬喻優曇花,一切皆樂愛,時至乃一出。」又「佛所說法,譬喻大雲,雨一味雨,潤於人花,各得成實。」故知不獨《法華經》希有,一切佛經皆為希有。
又經喻日喻月,喻水,喻鏡,如路亦如門。
以依經修行,能破一切煩惱暗故喻日;
能除一切煩惱執,故喻月;
能盪除一切煩惱污垢,故經如水;
能照徹邪正,明辨事理,故喻鏡,
能直趣菩提,歸還寶所,故經如路;
能入法王室,繼法王位,故如門。
若依字義,則經者、經也、法也、常也。意謂佛所說經,不但示人法度,軌則,更能示人成佛證果之正途。此法則,此正途,諸佛同由,萬聖共臻;古今不改,歷劫常新,故謂之經。
(二)、顯體:顯是顯示,體為性體——真理——即顯示一經的真理。一切經論分為大小兩乘,常言小乘經以三法印為體,大乘經以一法印為體;或雲以實相為體。據實研究,一切經論,各有理體。如《華嚴經》以「一真法界」為體;《楞嚴經》以「如來藏妙真如性」為體;《阿彌陀經》以「常樂我凈」四德為體。本經以「如來真實慧」為體。
(三)、明宗:明是明白,宗為宗要,即明白一經之宗要。一切經論,各有宗趣,如《法華經》以「一乘因果」為宗;《金剛經》以「發菩提心」為宗;《阿彌陀經》以「信願持名」為宗。本經曰:「是故若樂摧破魔軍,利樂一切;是故汝等欲得一切如來真實慧者,應當一心讀誦此經,能速成就一切福德。」故全經宗旨皆以「降伏煩惱,速成福慧」為宗。
(四)、論用:又雲力用,即論說一經之功用。一切經論,各有妙用,如《楞嚴經》以「離愛得脫」為用;《金剛經》以「無住生心」為用;《阿彌陀經》以「往生不退」為用。本經以「利益安樂諸有情」為用。
(五)、判教:判是判別,教為教相,謂判別一經所屬之教相。天台立「五時八教」說,本經於佛在鹿野園為阿若拘鄰等五人轉四諦法輪時而說,故於「五時」之中,本經屬第二阿含時。本經珍貴稀有,不輕示人,故於「八教」之化儀四教,本經屬「秘密教」。本經法義似淺實深,即事即理,三諦圓融,故於化法四教,本經屬「圓教」。
阿謨伽三藏 奉詔 譯
「阿謨伽」,阿謨伽梵音為Amogha,即不空,不空法師(705~774)梵名Amoghavajra 。又作不空金剛。為唐代譯經家、密教付法第六祖。南印度師子國人。天資聰明,幼從叔父游南海諸國,其後出家,十四歲從金剛智三藏學悉曇章,誦持梵經。尋渡南海,唐玄宗開元八年(720)抵洛陽,時年十六。一說系北天竺婆羅門之子,少孤,隨叔父至武威、太原,後師事金剛智。二十歲(開元十二年)於洛陽廣福寺受具足戒。師聰敏過人,深獲三藏器重,盡得五部三密之法。及金剛智示寂,師遵遺命,往印度求法,偕同含光、慧辯等浮海西遊,經廣府、訶陵而達錫蘭,從普賢阿闍梨(一說龍智阿闍梨)受十八會金剛頂瑜伽及大毗盧遮那大悲胎藏各十萬頌、五部灌頂、真言秘典、經論梵夾五百餘部,並蒙指授諸尊密印、文義性相等。又遍游五印度,於天寶五年(746)還京師,為玄宗灌頂,住凈影寺。以祈雨靈驗,賜號智藏,並賜紫袈裟等。安史亂起,住長安大興善寺行禳災之法。及長安陷,玄宗於成都蒙塵,肅宗即位靈武,其時師雖陷身亂軍之中,仍屢次秘密遣使致書肅宗,傳達日常起居與竭誠效忠之意,肅宗亦遣使密求大法。代宗時,制授特進試鴻臚卿,加號大廣智三藏,曾於太原五台山造密教道場,展開宣教活動。大曆六年(771)表進開元以來所譯經七十七部一○一卷及目錄一卷,並請入藏。大曆九年六月中,師預知時至,上表辭別,獻五鈷金剛鈴杵等,倚卧而入寂,享年七十。追贈司空,謚號「大辯正」,於大興善寺造塔安置舍利。與鳩摩羅什、真諦、玄奘等並稱四大翻譯家,對確立梵語與漢字間嚴密的音韻對照組織之功甚鉅。又與善無畏、金剛智並稱開元三大士。付法弟子有含光、慧超、惠果、慧朗、元皎、覺超等,而以嫡傳之惠果稱真言付法第七祖。
「三藏」,梵語tri^n!i pit!aka^ni,巴利語 ti^n!i pit!aka^ni。又作三法藏。藏,梵語pit!aka,意謂容器、穀倉、籠等。指經藏、律藏、論藏。
(1)經藏(梵su^tra^nta -pit!aka ,巴sutta-pit!aka),音譯素怛纜藏、修多羅藏,意譯契經藏。佛所說之經典,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有關佛陀教說之要義,皆屬於經部類。
(2)律藏(梵vinaya -pit!aka,巴同),音譯毗奈耶藏、毗尼藏,意譯調伏藏。佛所制定之律儀,能治眾生之惡,調伏眾生之心性;有關佛所制定教團之生活規則,皆屬於律部類。
(3)論藏(梵abhidharma -pit!aka ,巴abhidhamma-pit!aka),音譯阿毗達磨藏、阿毗曇藏,意譯作對法藏。對佛典經義加以論議,化精簡為詳明,以決擇諸法性相;為佛陀教說之進一步發展,而後人以殊勝之智慧加以組織化、體系化的論議解釋。論藏又稱論部。
「奉詔譯」即指不空法師奉唐朝皇帝命,翻譯此經。按法師生平,此經估計為公元746至771年時期譯著。
推薦閱讀:
※[轉載]轉載:米鴻濱金口訣測彩二
※轉載:《周易注》
※轉載: 西洋占星學入門 三
※賺錢秘籍(轉載)
※(17)[轉載]梅霞道人盲派斷驗歌訣(2)
TAG: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