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遺珠:山東北朝時期佛教造像藝術

東方遺珠:山東北朝時期佛教造像藝術

來源:山東新聞網 作者:田潔

青州博物館藏龍興寺遺址殘存佛菩薩像(圖片來源:慧海佛教資源庫)

佛教在中國興起時,社會動蕩、政權割據,大體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山東正好處於南、北交接地帶,在南北文化交流過程中,起到很大作用,在佛教造像方面表現十分突出。

山東佛教興盛源於朗公

一般認為,佛教在東漢初年正式傳入中國,在東漢晚期出現了中國境內最早的佛教圖像。山東雖然遠離西土,但也是較早出現佛教圖像的地區之一。

山東佛教的興盛源於一個叫朗公的僧人。前秦皇始元年(351年),朗公雲遊至濟南附近,見四周環山,谷幽泉清,遂創築房屋興建寺廟,人稱「朗公寺」。有人將之稱為山東最早的一座寺院,山東佛教的發祥地。至今還能看到「朗公寺」的基址和遺迹。隋代著名的四門塔就坐落在這裡,還有唐代的龍虎塔和摩崖造像。朗公是公元4世紀的著名僧人,雖然當時政局混亂,但各朝君王對朗公都十分禮遇。前秦皇帝苻堅曾詔令裁減佛教寺院僧人,但因為傾慕朗公的德行,特地照顧,朗公寺僧眾不在裁減之列;南燕皇帝慕容德曾封朗公「東齊王」的稱號,並給兩個縣租稅。很多僧人都慕名而來,追隨朗公。一時間,濟南周邊寺院眾多,佛教極其昌盛。由於臨淄和青州兩地的重要經濟和政治地位,臨淄和青州佛教也緊隨其後,日益興盛,至今我們仍然可以看到兩地在該時期雕刻的大型佛像。南北朝時期,山東已然是中國東部的佛教中心了。

雖然山東地區在野外保存了一些北朝時期的摩崖龕窟造像,但規模都不算大,難以與西部敦煌、雲岡、龍門等大型龕窟比肩。因此,20世紀80年代以前,研究者對山東的佛教造像藝術只是偶有涉及,並沒有太多的關注,與「中國東部的佛教中心」地位甚不相稱。20世紀80年代以後,一批批考古發現,推動了山東佛教藝術研究的熱潮,在驚嘆之餘,人們不得不重新審視山東佛教在中國的地位。

青州博物館藏龍興寺遺址背光(圖片來源:慧海佛教資源庫)

山東境內佛教造像的重大發現

在此不妨先回顧一下20世紀80年代以來山東境內幾批以出土佛教造像為主的重大發現。

1983年,在山東省博興縣崇德村發現的一個佛像窖藏,共有94件青銅造像,其中33件有確切的紀年銘文,造像的年代為北魏至隋代,主要為北朝時期的造像。

1984年,在山東省臨朐縣清理了明道寺塔遺址,在寺塔下面發現一個「地宮」,地宮內藏有大大小小的佛教石造像碎塊多達1200餘塊。雖然地宮是北宋時期的,但出土的造像年代幾乎均是北朝時期作品。寺塔和地宮是北宋時修建的,北宋僧人將前代破損造像收集起來,埋藏於此。

1988—1990年,在山東省諸城市區內發現多座長方形佛教造像窖藏坑,清理出各類造像殘體共計300餘件,其中保存較好的軀體、頭像約百餘件,都是北朝時期造像。

1996年,在山東省青州龍興寺遺址內發現了一座專門埋藏佛教造像的窖藏坑,坑內放置大量的殘損造像,共計400餘尊。以石雕造像為主,絕大多數為北朝時期造像,也有少量唐代和宋代造像。窖藏的建造和埋藏年代為北宋時期。

2003年,在濟南市區縣西巷發現80餘尊北朝、隋唐時期殘損造像。這批造像以石雕像為主,有的出土於窖藏坑內,有的出土於廢棄的井中。這裡是唐代濟南開元寺遺址。除了造像外,還發現了一座宋代的寺塔地宮。

這些發現,再現了一千五百年前山東佛教的興盛和繁榮,表現在造像藝術方面,形成「山東樣式」的地方風格,其特徵不僅在國內獨樹一幟,而且在某一時期引領了國內造像的時尚。

青州博物館藏龍興寺遺址伎樂天(圖片來源:慧海佛教資源庫)

「山東樣式」國內獨樹一幟

北魏中期以前,山東佛教造像的樣式基本上是延續了南方和中原地區的造像風格,沒有多少自己的特色。自北魏晚期開始,山東地域特徵的造像逐漸凸顯,自成體系。從下面幾個元素可以充分認識山東佛教造像的獨特風格。

龍銜蓮花:主要裝飾在背屏三尊像之間,雖然是輔助圖案,但最有特色。龍銜蓮花圖案在青州地區最為突出,從北魏晚期到北齊,有一個清晰完整的產生、發展、成熟的過程。從早到晚:先是僅有蓮莖蓮台,還沒有出現龍紋圖案;再到有蓮莖蓮台,並出現了龍頭卻無龍身圖案;最後發展到有蓮花瓣、蓮葉、完整龍紋圖案。人們對這種雕刻圖案的來源爭論不休,有的認為來源於山東本地,有的認為來自龍門石窟,也有的認為來自河北。但,無論龍門,還是河北,這種龍銜蓮花雕刻只是曇花一現,既沒有形成規模,也沒有持久流行。而青州的龍銜蓮花雕刻不僅有清晰的發展脈絡,數量較多,而且延續的時間也較長,甚至在隋代時期的造像中還偶然能見到,最為難得的是,這種圖案雕刻十分精細、華麗,為其他地區所罕見。很顯然,龍銜蓮花圖案在山東地區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薄衣貼體:北魏晚期和東魏時期,山東地區的佛像同其他地區的一樣「穿」著「褒衣博帶」式漢人服裝,北齊時期又興起複古大潮,造像流行古印度地區薄衣貼體式造像風格,甚至隱現肌膚,有的不雕刻衣紋。山東的青州作為北齊的三大都市之一,充分發揮其交通便利的優勢,不但吸納了中國南北方造像、古印度造像風格,而且融入了自己本土的新鮮元素,充分表現了山東佛教造像的活力,創新了這種薄衣貼體風格。雖然中國其他地區造像也有這種薄衣貼體的特徵,但遠沒有山東地區造像那麼精美和成熟。因此,在這一時期,山東的薄衣貼體造像樣式獨領了一方潮流。一些學者曾經苦苦探究山東的這種薄衣貼體造像風格的來源,有的認為來自中原,有的認為來自南方,還有的認為直接來自印度地區,但大多人傾向于山東綜合了上述地區的造像特徵,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菩薩像上繁縟的裝飾:北齊時期菩薩裝飾十分華麗,為其他地方的圓雕所不及,極富山東地域特色。主要表現在頭飾、披帛、瓔珞、衣帶等裝飾上,雕刻繁縟而精細。

貼金和彩繪裝飾:在山東出土的一些造像上,保留了大量貼金和彩繪,較為稀罕。貼金施於造像的皮膚裸露處,如面部和袒露的胸部、手臂等部位,有的甚至全身貼金;彩繪則施於頭部髮髻、身上衣裳和袈裟,彩繪以黑、紅、白、綠為多。北齊佛像袈裟上常以彩繪畫「田」字格,這是文獻上常提到的「福田衣」袈裟。青州還有一種「法界人中像」,是根據佛經上的教義來製作的,即在佛的身上刻畫或彩繪佛教故事或佛像,表現的是盧舍那佛,宣揚的是法身不滅,佛法永存的觀念。中國境內現存「法界人中像」很少,不過20餘例,十分珍貴,而山東境內就佔有多半。

山東佛教造像這些特點的形成並非無源之水,在漢代,山東是全國畫像石雕刻最為發達的地區,不但雕刻數量多,而且雕刻精美,為其他地區所不及。山東北朝時期的佛教造像應該是繼承了漢代精湛的雕刻技藝,並在其基礎上發展創新,形成又一藝術領域的高峰。


推薦閱讀:

香山東麓梁公墓
岳霖山東莘縣觀城鎮岳坊村後裔考
山東棗莊端掉特大武裝販毒團伙
山東招遠麥當勞殺人案宣判 2人死刑1人無期
慧遠~廬山東林雜詩

TAG:藝術 | 東北 | 佛教 | 山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