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到2020年,中國很可能變成高收入經濟體
根據2015年9月9日下午林毅夫先生在泉州師院學院演講整理,未經本人審閱,部分圖片來自網路,有疑問或轉載請聯繫kezhou20,違者必究。
人物名片: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聯合創始人、名譽院長,現任全國政協常委 、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副主席,2005年獲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2008年曾被任命為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
現場應該很多人是95後,年輕充滿朝氣,今天我們來談談中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從歷史角度進行回顧。
1中國為世界經濟作出巨大貢獻中國改革開放可以說是從1979年開始,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開始推動,當時的中國和現在的中國基本上是兩個世界。按照1978年市場匯率計算,中國的人均GDP是155美元,這是什麼概念?那時世界上最貧窮的大陸是非洲,特別是非洲以南地區,1978年中國人均GDP還不到撒哈拉沙漠以南人均GDP三分之一,比最貧窮的還貧窮。當時中國經濟內向型,進出口總量只有220億美元,但1978年台灣進出口總量就有230億美元,中國進口和出口分別只佔市場比重4.7% 和4.8%,90%以上的經濟和世界經濟是沒有關聯的。
從1979年開始,連續35年中國的GDP平均增長每年達到9.7%,這在人類經濟史上是前所未有的。當初鄧小平提出的目標是20年中國經濟實現翻兩番,每年增長速度7.2%。當時我在北京大學讀書,有一個經濟增長理論認為,國家在戰爭後,是不可能以7%的速度來增長的。對於鄧小平提出20年翻兩番,我作為學生,認為不現實。我問北大很多外教,他們也認為20年翻兩番不可能實現。
但連續35年中國平均每年都增長9.7%,改革開放代表中國經濟走向世界。走向世界的指標看貿易增速,現在每年中國貿易增長率達到16.5%,國內生產總值的一半與世界經濟有關,我們是所有大國中最高的。
經過30年高速增長,2009年,按照當時市場匯率計算,中國經濟總量超過日本,變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1年,中國超過德國,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出口國,被稱為「世界工廠」,這裡面包括泉州所做的貢獻;2013年進出口貿易總量,超過美國,變成世界最大的貿易國。
2014年,按照購買力平價來計算經濟總量(Purchasing Power Parity,簡稱PPP,在經濟學上,是一種根據各國不同的價格水平計算出來的貨幣之間的等值係數,以對各國的國內生產總值進行合理比較),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按照市場匯率,2014年中國人均國內市場總值達到7600美元,屬於中等偏上收入的國家,生活水平提高很多。
中國取得的成績,使得2008年時我才有機會成為,第一個從發展中國家來的經濟國家去當世界銀行的高級副行長和首席經濟學家。之前八任都是來自發達國家的經濟大師,這是對我們改革開放後所取得成就的肯定。
我們不僅減少大量貧困人口,實際上為世界還作了很多貢獻。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很多國際機構預測東亞受此影響,可能10年20年才能復甦,但實際上僅僅過了兩年時間,到2000年的時候已經恢復快速增長,這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國,人民幣沒有貶值。
東亞經濟和中國大陸一樣,出口導向性經濟,但他們外匯儲備不足,容易受到攻擊。因為中國也是外向型,東亞國家貨幣貶值後出口競爭力容易增加,我們相對優勢弱。大家認為人民幣會貶值,會出現競爭性貶值,同在風雨飄搖的一條船上。但在當時中國表示人民幣不貶值,從而避免了暴風雨中,我們不僅提供安定的環境,同時也用快速發展帶動東亞經濟共同發展。
2008年,從美國開始爆發國際金融經濟危機,勢頭非常像1929年美國股市崩盤導致全球經濟蕭條,大家非常擔心。2008年底在美國召開20國集團首腦峰會,各國都希望通過採取有效措施提振經濟。當時,中國推出四萬億財政政策,並在2009年第一個季度走出危機,恢復增長。在中國增長帶領下,其他經濟體也開始慢慢復甦,發達國家也在第三第四季度站穩腳跟。
2如何看待當下中國經濟形勢中國為世界經濟做出巨大貢獻,當這一兩年GDP平均增速從原來每年9.7%逐年下滑,今年上半年只有7%,國際上唱衰中國經濟非常多。對此,我們可以幾點分析來看:
1、改革開放後,中國利用後發優勢取得快速增長首先,用歷史的眼光來看問題。西歐在18世紀之前是高收益國家,人均GDP增長每年0.05%,需要1400年人均收入才能達到兩倍增長。18世紀到19世紀中葉,人均GDP變成每年1%,人均收入翻一番時間從1400年縮短到只要70年。
19世紀中葉到現在,西歐人均收入增長變成2%,人均收入翻一番時間從70年減少到30年。為什麼會從1400年會縮短為30年?18世界中葉,歐洲出現了工業革命,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帶來經濟一日千里的發展,收入水平和勞動生產力水平提高了,技術不斷創新。從19世紀中葉到現在,發達國家依靠技術創新推動產業不斷升級,進而取得了現在的成績。
對於發展中國家,提高勞動生產力水平也一樣需要創新,但發達國家從工業革命後到現在,技術產業都處於世界最高水平,如果依靠自己發明,投入和風險巨大,失敗率高,新技術研發的95%是打水漂,發明申請專利後有使用價值也就一兩件。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們也需要技術創新產業升級,但我們是在世界的技術創新上進行,引進、消化、吸收別人成熟的技術,這種創新方式的風險成本小得多。懂得利用這個辦法,發展中國家技術創新速度會比發達國家更快。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有13個經濟體利用這個方式取得平均每年7%的增長速度,持續25年甚至更長,中國1979年後也是這13個經濟體中的一個。
這就是後發優勢,利用與發達國家產業技術的差距,來加速升級,中國在改革開放以後取得連續30多年的高速增長。在改革開放前就存在後發優勢,為什麼我們到1979年才利用?中國1949年建國,1952年恢復穩定,開始發展經濟,當時提出的目標是用10年超英15年趕美。當時說要直接和發達國家競爭,人家最先進的產業不會轉讓給你,只能自己研究,就要付出很多風險成本,所以那時放棄了後發優勢。
當時我們的生產成本比發達國家高,企業沒有依靠市場的自我管理和生存能力,只能靠保護補貼,生產成本仍然很高。這種狀況下,國家通過干預市場來保護補貼,產業在市場上沒競爭力,我們有競爭力在勞動密集型產業,可是如果有限資本都發展沒有競爭力的產業,經濟就發展不起來。整個國家經濟發展效率低,並且依靠保護補貼建立起來的產業經營積極性低,這就是為什麼改革開放前雖然有後發優勢,經濟還發展不好的原因。
1979年後,中國開始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泉州的很多,生產成本低,發展速度快,積累的資本充分利用後發優勢,產業升級速度很快。
2、為什麼社會主義國家在1979年經濟增長放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所有社會主義國家都推行重工業,效率低,不僅是社會主義國家,所有發展中國家都採取這樣戰略,運用國家政府力量支持,最後效果不好。1979年以後,所有社會主義國家開始改革開放,但為什麼他們經濟增長速度下滑,比六七十年年代更低,且經濟危機頻發?
第一,這些國家的改革開放是建立在新自由主義思潮下的改革開放。當時的改革思潮,政府要退出所有干預,讓市場發揮作用,實現自由化、市場化、私有化,很好的用意,但卻犯了一個錯誤:原來的產業依靠政府對市場的干預補貼生存,一下子都取消,大型企業業破產,城市出現大量失業,影響社會穩定,就不可能好好發展經濟。
第二,一些技術密集產業,和國防安全有關,每個國家都有國防需要,沒有重工業就要挨打。俄羅斯就是例子,有紮實的國防產業。不少國家在推行化市場後,為了維持社會穩定,還是暗地有保護補貼。在80、90年代,中國大型國有企業沒有效率,大家認為解決問題是私有化。但有的大型企業與國防有關,有的與私有有關。如果保護補貼是必要,到底是應該國有多還是私有多。當初我從理論上的推論,認為私有要比國有多,但大量實證表明:私有現在效率比在國有低,但是保護補貼卻高。按照新自由主義的國家效率更差。
中國之所以能保持穩定增長,最主要原因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當時推行漸進式的雙軌改革。大型企業給予保護補貼,新的勞動力密集型產業採取開放方式,允許民營進入,形成競爭優勢。通過用這種方式,中國維持穩定,實現高速發展。
3、在經濟取得發展的同時,我們付出了哪些代價當下收入分配問題是社會批評的熱點,和改革開放前,經過30多年發展,國民收入都得到改善,但是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同時出現腐敗的現象。為什麼會出現腐敗?這和改革開放採取漸進的雙軌有關。改革開放前大型企業的投資通過財政撥款,沒有自己成本。改革後,撥款改成貸款,採取的方式是繼續對金融進行抑制。貸款滿足大企業需求,建立股票市場也是為大企業服務。目前以大銀行和股票市場為主的金融主要是給大企業提供服務,但是中小企業得不到支持,收入分配差距大。通過上市也能得到補貼,不少企業賄賂有上市決定權的官員,進而腐敗的行為。
在自然資源領域也是一樣,所有礦產資源屬於國家,但由企業開發。1983年前都是國有礦產企業進行開發,資源價格低。從1983年開始改革,允許民營或外資進入礦山領域。1993年後,礦產資源才高價,但取得採礦權許可的成本,資源稅費都還是低。誰要是取得採礦權,等於把國有資產轉讓給他,很多為了尋求資源就進行賄賂、有壟斷就壟斷利潤,為了進入壟斷行業,產生很多賄賂。
任何事都有兩面:改革開放帶來經濟快速發展,但是收入分配差距的擴大和腐敗現象叢生。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政府監管。釜底抽薪的辦法是取消國有企業的保護補貼和價格扭曲,而且目前取消價格扭曲條件也已經成熟。過去的保護補貼是雪中送炭,現在很多產業都有優勢,如汽車產業、裝備業機械製造業,現在三一重工、中聯重工等都發展得較好,又如泉州的泉工,泉工的產品在國際上可以和發達國家競爭,繼續給這些產業保護補貼,實際上是錦上添花。對企業來說好,但是會帶來收入分配差距加大。
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改革,希望能夠落實下去,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上起決定作用,取消壟斷行業,建立公平競爭的市場。
4、中國經濟未來發展態勢如何我個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必須了解高速增長的機制是什麼,利用發達國家的差距的後發優勢,作為創新來源。未來能有多少高速增長的潛力,就要分析我們和發達國家產業差距多大,如果大,高速增長潛力大,如果小,高速增長的潛力就小。如何衡量差距,最好的方法是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差距。人均GDP可以代表這個國家平均的勞動力生產水平,代表平均技術和產業水平。
從這個角度來衡量,比如 2008年,我們人均GDP是美國的21%,相當於日本1951年和美國的差距,1967年新加坡和美國的人均GDP的差距,台灣1975年和美國的差距,韓國1977年和美國的差距。這些東亞經濟體,如果他們用差距後發優勢可以實現20年7.6-9.6的差距,利用後發優勢的潛力,我們應該還有20年的每年8%增長的潛力。
為什麼這幾年我們經濟增長速度不斷下滑?而且現在下滑壓力還很大。經濟增長的潛力是從供求面來看,也要看需求面,主要出口、投資、消費三駕馬車。
從出口看,從改革開放後,我們平均每年增長16.5%,但經濟危機爆發後,發達國家經濟還沒有真正恢復,我們作為出口導向型經濟仍然受到波及。
從投資需求來看,2008年國際經濟金融危機爆發後,四萬億的項目到現在大部分建成,但國際經濟還沒有完全恢復。如果沒有新的投資項目,投資速遞自然下滑。
從消費增長看,中國在世界算是高增長。每年達到8%-9%,但因為2011年,所有經濟體增長速遞都大幅度下滑,實際上我們下滑是受外部影響。現在發達國家還沒有恢復,很可能未來5年10年也是緩慢。日本1991年房地產泡沫爆發,經濟增長緩慢,未來,增長速度回緩慢,第一架馬車維持在10以內。
GDP增長能不能維持呢?這要靠內需,第一,從投資來看,我們還是發展中國家,即使我們的產業產能過剩,但我們產業升級的空間還很大;第二,從基礎設施看,城市裡投資機會很多;第三,改善環境的機會帶來投資;第四,城鎮化還能提供很多投資和機會。這些是我們和發達國家最大的差距,發達國家基礎設施完善,城鎮化也完成。有好的投資機會有好的錢,這點我們又有優勢,我們政府負債在世界是最低水平,必要的時候可以用積極的財政政策啟動投資。政府的錢來撬動民間投資的錢。我們擁有3.7萬億的外匯儲備,是世界最高。其他發展中國家也有好的投資機會,但是國家財政狀況不好,或外匯儲備不足,或民間不積極,沒有我們的優勢。
利用好投資機會和投資資源,我們有8%的增長潛力。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後,兩個翻一番的目標可以實現,並且提出的城鄉居民收入在2010年水平上翻一番也可以實現。很可能到2020年人均GDP可以達到12610美元,這在國際是高收入國家的門檻,到2020年左右,中國很大可能變成高收入經濟體。這將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個里程碑。
點擊「閱讀原文」
查看中歐龔焱教授講Uber
《分享經濟擁有魔力般的催化力,將點燃每個角落》
推薦閱讀:
※中國第一位西醫誕生記
※拳法腿法在搏擊中的關係——李建煒 ——中國武術在線 散打搏擊
※【選編】中國古代婚俗:三書六禮
※日本以為中國造不了,拒絕提供核心技術,中國人花20年成功攻克
※中國「剩(聖)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