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長生灸,使人壽長久 論文精選

古代長生灸,使人壽長久

古往今來,人們無不有益壽之想和企求長壽之法。 我國艾灸保健,歷史悠久,效果卓著,千百年來,深受廣大勞動人民的喜愛,被稱為「長壽灸」、「長生灸」,直至今天,對指導我們益壽延年仍很有意義。 歷代醫家非常重視灸法在攝生保健、預防疾病、延緩衰老方面的應用,積累了許多成功經驗。

施灸方法簡介

長壽灸,主要有艾條灸和艾炷灸兩種方法。 艾條灸是將晒乾的艾葉,搗成細絨,用質地柔軟疏鬆而又堅韌的桑皮紙捲成直徑約1.5厘米長約26厘米圓柱形的艾條(藥房及醫院有售,亦可自己做)。將其一端點燃,在距離穴位處皮膚3厘米左右用懸提灸法,每穴每次5分鐘,灸時感到皮膚有熱烘烘的感覺,局部有點發紅。 艾炷灸是將艾絨做成蠶豆、黃豆、麥粒大、中、小三種形狀的圓錐形。艾炷灸多用中艾炷或小艾炷,在尖端點燃以後,直接在皮膚上施灸,當感到局部發燙時,再換一個艾住。每灸一個艾炷,稱為一壯。一般每穴灸3一5壯。亦可放在薄的生薑片上施灸。

穴位選擇精少

古代醫家多選用任脈的神闕(即肚臍)、氣海(臍下1.5寸)、關元(臍下3寸)、中極(臍下4寸),督脈的命門(第二腰椎棘突下)、大椎(第七頸推棘下)、百會(兩耳尖直上,頭頂正中),膀胱經的膏育(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腎俞(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志室(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3寸),胃經的足三里(髕骨尖端外側凹陷中向下3寸,脛骨前嵴外1橫指),膽經的風市(立正姿勢,中指尖到達處)、絕骨(外踝高點向上3寸,腓骨前緣)等,均有補腎填精助陽等功效。其中以臍及臍周圍諸穴施灸最為常用,每次用2—3穴即可收功。(註:4橫指為3寸。)

灸量選擇有道

灸量,即艾灸刺激量,如艾灸時間長短、艾炷多少等。《扁鴿心書》講:「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臍下三百壯;五十可二年一灸臍下三百壯;六十可一年一灸臍下三百壯。」即根據年齡大小決定灸量,叫「隨年壯」。 但古代醫家對艾灸延緩衰老的灸量多無統一要求,不同的人及不同穴位,往往灸量大小不一.<玉龍經>講,灸膏肓,二十一壯亦無妨,也有灸五百壯、千壯的(為累積量),也有不作具體要求的。一般因年齡而定或以各人具體狀況靈活掌握為宜。

灸時理論深奧

灸時,即艾灸所選擇的時間。灸時方面,有常年灸的,有在春夏之交灸的,有在出現異常狀態而即時灸的,也有在農曆每月的固定時日及時辰施灸的。後者實即按月之圓缺變化而擇日施灸保健延壽,含有時間灸法之義,因人之生理節律與日月相應,即人體的各種生理活動受自然界日月運動的影響,表現為一定的節律,這屬時間生物學的內容。在農曆月初之時施灸,正值月亮由缺向圓變化,即所謂「月始生」,中國醫學的經典著作《黃帝內經》說:「月始生,則氣血始精,衛氣始行。」人體的陽氣生長、氣血漸旺,此時施灸可充分利用或強化人體陽氣生長、經氣漸旺生理節律之優勢。因勢利導,以扶正祛邪,提高艾灸延緩衰老之效應。它屬節律優勢灸治法。在此方面,著名針灸專家承淡安在「仙傳壽灸法」中論述頗詳,「取湧泉穴,每月初一起灸時灸到初七日止,每日卯灸到辰時。每逢艾灸時,艾團如小蓮子大,如痛則除之。薑片用與不用,隨人自便。均至知痛止而已。每逢初一日,每足灸二十六壯,初二日灸七壯,初三至初七日均同初二日之法行之」。

灸程選擇至巧

灸程,即艾灸的療程。灸程方面,多無具體規定,有每月中灸7天為一療程的(如上);有每年只灸一二次的,如《針灸資生經》說:「自是每歲須一二次灸之」;有將規定壯數灸完為止的,如此種種,自當靈活掌握。

灸質確定靈妙

灸質,即艾灸所用的材料、質地。古代醫家對灸法保健延壽所用材料、灸質,多予以重視,如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之說,這裡的陳艾如三年之艾之用法,即屬其例。同時還注意不同灸材的配合應用。明代《醫學入門》中載有「煉臍法」,即葯灸臍中之法,其法是將辛溫芳香走竄和活血化瘀的近二十種中藥研末填臍,外圍以白麵條圈之,然後置艾火施灸,並講「凡一年四季各熏一次,元氣堅固,百病不生」,「凡用此灸,則百病頓除,益氣延年」。明代楊繼洲《針灸大成》亦錄有類似的「蒸臍法」,「灸無不驗」。《針灸資生經·第三虛損》中還介紹了用其它材料灸臍中穴抗衰防老,以葆青春之經驗,說:「舊傳有人年老而顏如童子者,蓋每歲以鼠糞灸臍中一壯故也。」鼠糞當為五靈脂之屬,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取此作為灸材灸臍中,溫陽化瘀而抗衰延年,因老年人多有陽虛表現。

作用明顯有效

《針灸資生經·第三虛損》說:「氣海者,元氣之海也。人以元氣為本,元氣不傷,雖疾不害:一傷元氣,無疾而死矣。宜頻灸此穴,以壯元陽,擴若必待疾作而後灸,恐失之晚矣。」《玉龍經》、《針灸資生經》也要求臟氣虛憊、真氣不足時灸氣海。氣海穴位居臍下,灸以培元固本。關元亦在臍下,宋·竇材《扁鵲心書》尤為推崇單灸關元或與臍下、臍周穴位同灸來防病益壽,「人於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門、中脘(臍上4寸處),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餘年壽矣」。竇材並以自己及他人的艾灸保健延衰的體驗來強調說明其作用。他講:「餘五十時,常灸關元五百壯,……漸至身體輕健、羨進飲食。六十三時,因優怒,忽見死脈於左手寸部,十九動而一止,乃灸關元、命門各五百壯,五十日後死脈不復見矣。每年常如此灸,遂得老年康健。」他在記載別人的經驗時寫道,有個叫「王超者,……年至九十精彩腴潤,……每夏秋之交,即灼關元千炷,久久不畏寒暑,累日不飢。至今臍下一塊如火之暖」。因此,竇材對關元穴用歌括以言之,「一年辛苦唯三百,灸取關元功力多,健體輕身無病患,彭祖壽算更如何」。

由於疾病加重衰老,而衰老又更易催患疾病,故古代醫家對艾灸防病、治療以保健延衰十分重視。在與衰老有關的老年性疾病當中,中風病的發生率很高,並且是導致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古今皆然。所以歷代醫家對艾灸防治中風之保健延衰論述尤詳。《聖惠方》曰「凡人不信此法,或飲食不節、酒色過度,忽中此風,言語賽澀,半身不遂,宜於七處一起下火,灸三壯,如風在左灸右,在右灸左,依述灸之,無不獲愈。」《針灸資生經》則另有別論,還強調要求施行瘢痕灸,進行恰當的護理,注意取穴方法和施灸順序,指出:「半身不遂,男女皆有此患,但男尤忌左,女尤忌右爾。若得此疾後,風葯不宜暫闕,常令身上為灸瘡可也,最忌房室,如能如道釋修養,方能保其無他。若灸則……不必拘舊經,病左灸右,病右灸左之說,但按酸疼處灸之,若兩旁灸亦佳,但當自下而上灸之。」《針灸大成》則要求在出現中風先兆而尚未中風之時就應及早用灸法進行保健預防,以得康健。早在唐代,就用灸法攝生保健,強身壯體,預防疾病。《千金方》說:「凡宦遊吳蜀,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勿令瘡暫瘥,則瘴病、溫瘧、毒氣不能著人。」即當時的官員,凡要去吳蜀一帶的,首先必須在身上灸上幾處,局部形成灸瘡,且暫不讓其痊癒,這樣就不會感染疾病,從而起到預防保健作用。 古代長壽灸法,是預防保健、延年益壽之法,簡便易行,療效確切,千百年來,一直延用不衰。願廣大中老年朋友,能學會和使用該法,達到健康長壽。

推薦閱讀:

論文標準格式
【AAAI Oral】利用DeepMind的DQN解數學應用題,準確率提升15%
英文文章的常見格式之APA格式介紹
ICLR 2018最佳論文重磅出爐!Adam新演算法、球形CNN等受關注
詩詞論文

TAG:論文 | 古代 | 長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