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攝影入門:微距看世界,視野大不同

生態攝影入門:微距看世界,視野大不同發表時間:2013年02月06日 來源:digiphoto 作者:攝影社區編輯:innot點擊數:13306 生態攝影魅力所在,除了鏡頭下的軀體之美外,舉凡脫皮、獵食、寄生甚至繁衍……等生態過程,也都能透過生動的影像畫面忠實記錄下來。生態攝影並不像一般攝影純粹著重美學呈現,而是生態與攝影的結合,可讓攝影玩家在觀察、紀錄過程中,間接體驗生態之美與上天造物的奧妙;但由於生態攝影必須經常深入山林溪瀑尋找拍攝目標,忍受風吹日晒與蚊蟲叮咬更是家常便飯,所以建議有意跨足生態領域初學者,不僅要有充足的心理準備外,最好能有強烈的興趣為後盾,不然很容易半途而廢。

目錄:>了解昆蟲>昆蟲攝影的拍攝主題>多看、多拍、多觀察>微距攝影的鏡頭選擇>相關攝影配件>到哪裡拍攝昆蟲?>怎樣拍出有感覺的照片?>昆蟲攝影的技巧>拍攝以外的注意要點 了解昆蟲學習生態攝影,首先要懂得何謂昆蟲才可以。昆蟲屬於節肢動物里的昆蟲綱,具有6隻腳,2對翅膀,觸角2根,複眼1對,單眼2-3個,至於大家所厭惡的蜘蛛由於擁有8隻腳,再加上是昆蟲天敵,所以並不屬於昆蟲體系。筆者建議各位初學者在學習生態攝影前,最好不要對於某些昆蟲存有喜惡的預設心態,因為即使是可怕的毛毛蟲或者惡名昭彰的蚊子、蒼蠅,在生態平衡維持上,和其它昆蟲一樣扮演著重要角色,而這也是學習生態攝影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更是認識生態循環體系最直接且最有用的體驗方式。 紅腹細蟌:一般稱牠豆娘,和蜻蜓不同在於本科休息時翅膀通常是合併迭豎於體背,兩顆複眼分離呈啞鈴狀,頭頂上方的3顆為小眼也具有視覺功能。

(Canon20D+100mm macro +MT-24ex+580EX, F32, 1/125, ISO200 ) 綠胸晏蜓:體色綠色,複眼綠色,常出現於湖泊或池塘上高空飛行,但卻不容易拍到,因為很少見到牠停棲,簡便的方法就是用網撈下來,再將牠置於樹枝上,通常會有5-10秒的時間可以拍不會立刻飛走。

(Canon20D+100mm macro+MT-24ex, F32, 1/125, ISO 200 ) 蜉蝣:稚蟲生活於水中,幼生期很長,有的要脫皮20餘次,成熟的稚蟲爬出水面蛻皮成亞成蟲,翅膀顏色較深,需再蛻皮一次才能變為成蟲。成蟲的壽命短只活2-3日,故有「朝生暮死」的稱號。

(Canon 20D+65m mmacro+MT-24ex, F16, 1/125, ISO 200 ) 昆蟲攝影表現哪些主題昆蟲雖小,但透過微距鏡放大觀察,影像效果仍相當可觀,有時還能展現出類似風景攝影的磅礡氣勢,一般來說,只要適切的表達該昆蟲特性,都會吸引眾人目光,甚至感動別人。以下筆者整理出昆蟲攝影表現的幾種方式,可作為拍攝時的參考重點。 斑紋:昆蟲體表或翅膀上的斑紋。色彩:昆蟲體表或翅膀上的色彩。造型:各式各樣的昆蟲造型曲線。吃相:觀察昆蟲吃什麼?怎麼吃?求偶、交尾:觀察昆蟲的求偶及交尾的樣式。天敵:觀察昆蟲與天敵間關係。生活史:觀察昆蟲的一生,卵、孵化、幼蟲、蛻皮、羽化的過程。保護色、警戒色、擬態:昆蟲怎樣躲避天敵及與環境的關係。有趣的行為:觀察昆蟲各式各樣的行為。

多看、多拍、多觀察一張優秀的生態照片有時會比肉眼所見昆蟲更令人感動。以往,生態攝影都是生態學家專屬領域,但隨著數字相機的普及,也助長生態攝影的拍攝風氣,讓有興趣者可更近距離觀察與紀錄昆蟲的一切。一般來說,若要拍攝體型較大的昆蟲,像是鳳蝶、晏蜓、大蝗、螽蟴、螳螂……,使用一般的相機或鏡頭即可拍攝;但若是體態較小的灰蝶、弄蝶、金龜子、天牛、金花蟲、瓢蟲、叩頭蟲、吉丁蟲、蟬、螢火蟲……等,就必須透過微距鏡頭才能拍出清楚畫面,而這正是屬於微距攝影的範疇,所以在使用器材及技巧運用上,和人像、風景或其它拍攝主題會有極大的差異,可是它卻和之前所介紹的飛羽攝影有些雷同之處,除了具備基本拍攝技巧外,對被攝物習性也要有基本的認識,才能找到昆蟲、甚至接近昆蟲,如此,才有機會捕捉到最理想的影像畫面。 另外,很多初學者剛接觸微距攝影時,都會覺得無所適從,其實說穿了,訣竅就是有空多拍、多走、多觀察,看到昆蟲就拍,有機會就盡量多拍,但不管如何,回到家後,影像檔案一定要進行分類管理,而且不知名的昆蟲要立刻查圖鑑搞清楚,儘管過程有些繁瑣,可是慢慢懂得訣竅後,你就會愛上牠們,並且享受微距攝影的潛在樂趣! 瘤喉蝗:草叢裡常見的種類,體色綠色,後腿粗壯善於彈跳,具咀嚼式口器,從臉部正面可看到大眼睛、大牙齒的怪模樣,但下方那2排齒列狀的東西不是牙齒喔!這是上唇,而大顎則藏於嘴唇的下方才對。

(Canon 20D+100mm macro+ MT-24ex +580EX, F32, 1/125, ISO 200 ) 紫紅蜻蜓:雄蟲紫色,雌蟲金黃色,這是一隻雌蜻蜓。蜻蜓科的2個大複眼緊緊相連,複眼上、下顏色不同,雙翅向兩邊攤開無法合迭。紫紅蜻蜓為常見的種類,喜歡在池塘附近棲息,是拍特寫最佳的模特兒。

(Canon 20D+180mm macro+580EX, F18, 1/125, ISO 200 ) 微距攝影的鏡頭選擇生態攝影與一般攝影最大不同就在於「鏡頭」選擇,生態攝影所使用的是微距鏡頭,是針對生態紀錄需求所量身訂作的專屬鏡頭,鏡頭放大倍率除了可達1:2、1:1甚至1:5外,還能連續對焦至無限遠,當作一般鏡頭來使用,是款實用性相當高的鏡頭款式;而且有別於一般鏡頭焦點需要在無限遠時,才能顯現最佳解像力與暗部反差效果,但微距鏡頭的設計原理恰好相反,在近距離拍攝時,就能提供高質量的顯像效果,相當符合生態攝影的使用需求。 目前市售微距鏡頭依焦距不同,大至可分為標準微距鏡頭(含50-60mm)、中焦距微距鏡頭(90-105mm)及望遠微距鏡頭(180-200mm)等三種,但對於入門者來說,該如何選擇適當鏡頭呢?若是一般花草靜物或者1-30公分中小型昆蟲拍攝,建議使用50-100mm左右的微距鏡頭即可,不僅鏡頭焦段適當,也相當符合一般初學者的拍攝需求;至於要拍攝動態昆蟲或者其它比較敏感生物時,則比較建議選購長焦段微距鏡頭拍攝為佳,像是100-200mm等焦段的望遠微距鏡頭就相當適合,可在不驚擾昆蟲前提下,輕易捕捉到所需的影像畫面。另外,若要拍攝0.3公分以下小昆蟲,則需於鏡頭前方外掛近攝鏡頭或近攝鏡片,或者在鏡頭與機身間加裝增距鏡(或蛇腹),才能順利捕捉渺小昆蟲的細微影像。 目前筆者常用的四顆微距鏡頭,分別為CanonEF 100mm F2.8 Macro、Canon EF 180mm F3.5LU Macro、Canon EF 60mm F2.8 Macro及CanonMP-E65mm F2.8 Macro;其它相機廠牌也大多有發售相接近焦段的鏡頭,但不管選購哪顆鏡頭,建議盡量能以定焦鏡為主,除了利於對焦、操控外,所捕捉的影像質量犀利程度遠遠優於變焦鏡頭。 舉尾蟻:體長約3-4mm,喜歡翹起水滴狀的尾巴,胸、腹間具腹柄,觸角膝狀,跟蜜蜂一樣屬於社會性的昆蟲,但比較不同的是,螞蟻拍攝難度較高,除了要1:1微距鏡頭外,還要再加上2-3倍鏡才能拍出清晰影像,而且螞蟻相當好動,拍攝時,必須加上閃燈輔助,才能順利捕捉瞬間影像。

(Canon 20D+65mm macro+ MT-24ex, F16, 1/125, ISO 200 ) 斯文豪氏天牛:屬於甲蟲類,體色藍色具黑色的斑點十分醒目,為台灣特有種,是喜歡收藏標本人士的最愛。天牛科具長長的觸角,眼睛很大,大顎較為發達,所以有喜歡啃食木頭的習性。

(Canon20D+100mm macro+ MT-24ex, F32, 1/125, ISO 200 ) 昆蟲攝影的相關配件閃光燈 閃光燈是微距攝影重要配件,尤其在拍攝1公分以下的昆蟲尤為重要,因為在拍攝時,鏡頭若越接近被攝物,畫面景深就越淺,破解主體可能只有局部清楚,而顯得不完整。雖然縮小光圈可以讓影像效果更為清晰些,但由於縮小光圈,也會間接讓進光量變少,若是手持拍攝就容易產生影像晃動問題,而這時閃光燈正好提供絕佳的解決方案。 在陰暗的環境拍昆蟲,一般我們會以機身上的外掛閃光燈為主要光源,但有時利用相機內置閃光燈補光也有不錯效果;另外,在明亮的陽光下拍昆蟲,閃光燈也可做為輔助光源使用,可補強自然光源無法直接照射位置。 若是在近拍0.3公分以下的昆蟲時,由於鏡頭十分接近昆蟲,閃光燈因為工作距離受限,而無法將光線完整補在被攝主體上,導致拍出的畫面會出現下半部全黑或光線不足的情形,此時,就需要有第2盞閃光燈置於鏡頭前方補光。一般來說,多數玩家都會使用光感應觸發第二盞輔助閃燈,而這支手持的第2盞小閃光燈作用,不僅可任意移動位置來輔助主閃燈補光不足部分,對於消除閃光燈所留下陰影現象,也有明顯的改善效果。

Canon MT24-EX及Canon 580EX是目前筆者補光的主力閃燈,兩者交互搭配,可營造出不同的影像補光效果。 腳架 拍攝靜態的昆蟲時可以使用腳架輔助,雖然腳架機動性較差,帶著走又相當笨重,但在光線許可下,將相機架在腳架上,並將快門調慢、光圈縮小,往往能拍到閃光燈所無法取代的自然色澤,但上述模式通常比較適用於像是蝴蝶、蜻蜓……等大型昆蟲拍攝,若是面對1公分以下的小型昆蟲就比較不適合,因為移動過程往往會驚嚇到昆蟲,所以近距離拍攝時,盡量還是以手持拍攝為佳。 其它配件 以戶外攝影為例,除了相機、閃光燈外,在筆者相機背包或衣服口袋裡尚有攜帶以下物品:相機或閃光燈用的電池、記憶卡、隨身硬碟、鏡頭拭紙、空氣噴刷、對焦燈、小閃光燈、閃光燈支臂架(L架)、近攝鏡片或近攝鏡頭、防蚊液、記事紙、筆、透明盒、雨衣、遮陽帽。至於鏡頭攜帶數量,以考慮行程和拍攝類別而定,而閃光燈攜帶類別,則以主閃燈和附閃燈2套為主,主閃燈使用Canon MT24-EX的雙閃,附閃則是Canon580EX。若沒有MT24-EX雙閃,筆者建議可使用580EX做為主閃燈,另外再加上一支具光感應啟動的小閃光燈輔助,至於閃光燈的操作使用方式,筆者將會在往後幾期雜誌中做詳細的介紹。

由於雙閃燈補光範圍有限, 所以,有時必須透過延伸桿外掛第二顆閃光燈進行補光。

L架也是許多生態玩家常用配件,不僅操控彈性大,也具備一定的補光效果,相當適合初學者選購。 到哪裡拍攝昆蟲?我們常在花園、草叢或樹林內看到昆蟲,但多數昆蟲都有其特殊的棲息環境,譬如蜻蜓常出沒在池塘、溪流……等水域出沒,但比較有趣的是,不同種類蜻蜓,棲息地也會有所差異,像常見的青紋細蟌在菜園、水溝甚至沼澤出現、短腹幽蟌在流動性的溪流出現、粗鉤春蜓在靜止的湖泊表面出現、陽明晏蜓則是在森林內的附近溪流出現,所以,若要拍攝這些不同種類昆蟲,則必須先了解其個別棲息特性,才可以順利記錄到各種昆蟲的美麗身影。 一般來說,螽蟴、蝗蟲棲息在草叢,天牛棲息在樹榦,多數瓢蟲群聚在蚜蟲附近,至於賞花性的蝴蝶、天牛、金龜子,菊虎、食蚜蠅、蜜蜂……等,則只要在花朵附近就可找到。另外,步行蟲、土椿象、白蟻、跳蟲…等昆蟲,由於喜歡居住在潮濕地區,所以,必須在地面附近搜尋,才能找到他們蹤跡。至於多數蛾類及鍬形蟲,是屬於趨旋光性動物,則必須在夜間燈光下才能進行拍攝。 另外,昆蟲的一生包括卵、幼蟲(若蟲)、蛹、成蟲等,每一階段的外觀及習性也會不同,也都具備不同的生態記錄價值,但可惜多數昆蟲都藏匿於我們所忽略的環境,譬如地上的落葉、石頭、樹皮、牆壁或岩層的隙縫裡,而且有些昆蟲還會善用環境將身體隱藏其中,並以保護色或者模仿植物外觀等方式來偽裝,所以若要順利找到這些昆蟲進行紀錄,拍攝者不僅要多加用心,對於昆蟲習性的了解,也是不可或缺的。

筆者隨身都會攜帶透明觀察盒,主要是為將昆蟲放入容器中便於觀察,如此一來,就能詳細紀錄昆蟲細微特徵及特有紋路。

除了原子筆及小尺作為生態記錄使用外,攜帶具海拔顯示功能手錶,也能有助於昆蟲棲息地的紀錄。 怎樣拍出有感覺的照片初次嘗試昆蟲攝影的朋友會把昆蟲拍成圖鑑式照片,通常會把昆蟲拍得大大的,只要清晰就好,其實生態攝影最高境界在於情境的表達,要怎樣拍出有感覺的照片,才是生態攝影者所要追求的終極目標。 另外,每個人對於生態攝影的呈現方式各有不同,但建議初學者剛開始學習時,盡量不要以唯美影像為目標,因為昆蟲是個有生命的獨立個體,而且每種昆蟲的形態與習性也各有特色,所以拍攝時,應該先對於昆蟲生長環境多些了解,因為了解越多,也越能掌握該昆蟲的神韻所在,當然所拍攝出來的影像效果,也會更具生氣,而不是死板版的圖鑑照片。 八仙黑斑瓢蟲 :屬於大型的植食性瓢蟲,常出現於華八仙葉面,4-10月在郊外很容易看到。瓢蟲外觀呈半圓球,頭部小常縮藏在胸背板下方,觸角短鞭狀,口器也是咀吸式,植食性瓢蟲會以大顎刮食葉肉再吸食。 暮蟬羽化:雄的暮蟬會在黎明、黃昏或陰天時鳴叫,台灣總共有8種暮蟬,其中以分布北部的陽明山暮蟬最常見。5~9月暮蟬若蟲會鑽出泥土到樹上羽化,但由於多數羽化時間皆在晚上時段,所以必須利用閃燈輔助拍攝才可以順利捕捉影像。

(Canon 20D+65mm macro+MT-24ex, F16, 1/125, ISO 200 )

(Canon 20D+100mm macro+MT-24ex, F18, 1/125, ISO 200 ) 昆蟲攝影的技巧到戶外攝影穿著盡量樸素,攜帶器材夠用就好,不要背太重的東西。清晨和黃昏較容易找到昆蟲,但發現昆蟲時,記得要將動作放輕再慢慢接近,尤其要特別注意腳步聲,以免容易驚動到牠們。當接近昆蟲20-10公分時,移動鏡頭的速度要變得更慢,至距離昆蟲3-6公分的位置,對焦、按快門就得一氣呵成。另外,拍攝0.5公分以下的昆蟲時,若是處於光線較為昏暗環境下,建議可改用手動對焦,或者先調好焦距再移動相機進行對焦,就能避免對焦動作而驚動到昆蟲。 若要使用閃光燈輔助拍攝,筆者建議可將快門(S)固定在1/125秒,光圈(F)設定在f14-f32間,並將閃光燈設定為TTL模式,一旦發現拍攝後影像太亮或太暗時,就可立即微調閃光燈亮度鈕,或者光圈大小進行修正,當然若是被攝昆蟲較為安靜且不怕驚擾,建議初學者可慢慢調整,直到拍出滿意影像後才離開。另外,以閃光燈為主要光源,常會拍出黑暗的背景,但若要將背景畫面一併拍攝入鏡,建議可將感光度(ISO)調到400-800,光圈(F)放大至f5.6-f10,並調慢快門速度到1/30-1/60秒間,至於閃光燈則同樣設定為TTL自動模式,並不需要作調整,接著只要握穩相機拍攝,就能拍出背景較為明亮影像。

有時筆者會利用輕型縮放腳架作為閃燈延伸桿,如此一來,就能輕易掌握閃燈所需補光位置。

筆者自行拼湊的小型探照燈,採用兩顆三號電池供電,在拍攝光源較為昏暗環境下可進行局部補光。

若是遇到較為好動昆蟲時,筆者習慣都會利用透明容器先將昆蟲蓋住幾分鐘,等昆蟲安靜後再進行拍攝。 當昆蟲被驚動時要保持不動,因為多數的昆蟲都是近視眼,只要攝影者不動,昆蟲也不會因人的存在而受到驚嚇,而且比較有趣的是,許多昆蟲都會有區域性概念(如蜻蜓、蝴蝶),會重複再飛到原來的地點吸吮花蜜或取食,所以拍攝者只要耐心等待,就有機會拍到精彩畫面。 最後筆者建議,初次見到昆蟲時,先以記錄為主,若昆蟲還沒被驚動,就可採取其它角度多拍幾張,但須注意主體與背景的對應關係,一般來說,拍攝者只要移動相機或改變攝影姿勢,就能拍攝出不同背景的影像效果,當然這效果也包含構圖元素在其中,至於構圖複雜程度,則依個人需求而定,並沒有一定的強製法則。 雄褐翅細蘋果天牛:為常見的天牛,體背褐色,身體細長,觸角鞭狀,具咀嚼式口器,喜歡啃食樹榦或樹葉、花粉。雌天牛會咬破樹皮產卵於樹榦內,幼蟲孵化後也以樹榦纖維為食。這隻天牛長相很可愛,以macro 1:1鏡頭,就能拍出可愛大頭照。

(Canon 20D+100mm macro+MT-24ex,F16, 1/125, ISO 400 ) 黑棘蟻:體長約6-7mm,用100mm marco 1:1鏡頭就可拍得很漂亮。黑棘蟻特徵為胸部背面有8根長短不一的棘刺,體色黑色具絲緞光澤,大顎發達,不過大顎通常用來嚇阻天敵,吃東西主要靠大顎下方的毛鞭狀構造來吸食液態食物。

(Canon 20D+60mm macro+3倍鏡+MT-24ex, F32, 1/125, ISO 200 ) 拍攝以外的注意要點生態攝影必備飲水、口糧、防蚊液由於生態攝影拍攝場景皆在戶外甚至深山野嶺,若是有計劃長時間外出紀錄,除了記得要帶足口糧及飲水等維生物品外,避免蚊蟲叮咬的防蚊液更是不可或缺,以免拍攝時會被蚊蟲叮得滿頭包。另外,筆者也建議,由於生態攝影環境陰晴不定,所以,除了記得攜帶雨具外,最好可以選購內建防水套的攝影背包使用,才能避免攝影器材受到雨水眷顧。


推薦閱讀:

【圖】正視奧迪品牌的地位!《2010年全世界豪華車銷量分析》
世界王室大觀
世界十大名著,還有多少你沒有讀
全世界對張國榮的愛,加起來也比不上他一人
絕美清靜的極樂世界圖

TAG:攝影 | 世界 | 生態 | 攝影入門 | 視野 | 微距 | 入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