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三國之黃蓋—赤壁首功,捨命為國
赤壁首功,捨命為國
至戰日,蓋先取輕利艦十舫,載燥荻枯柴積其中,灌以魚膏,赤幔覆之,建旌旗龍幡於艦上。時東南風急,因以十艦最著前,中江舉帆……去北軍二里餘,同時發火,火烈風猛,往船如箭,飛埃絕爛,燒盡北船,延及岸邊營柴。
——《江表傳》
蓋曰:「彼眾我寡,不宜久持,何不用火攻之?」瑜曰:「誰教公獻此計?」蓋曰:「某出自己意,非他人之所教也。」
——《三國演義》
赤壁之役蓋為流矢所中,時寒墮水,為吳軍人所得,不知其蓋也,置廁床中。蓋自強以一聲呼韓當,當聞之,曰:「此公覆聲也。 」向之垂涕,解易其衣,遂以得生。
——《吳書》
圖片發自簡書App
建安十三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掃平河北的曹操終於發兵南下,並在極短時間內吞下了荊州,緊接著兵鋒直指江東,一紙戰書在江東群臣間開了鍋。雖然《三國志》沒有記載黃蓋的態度,但《三國演義》通過合理的推測展示了老將軍輕身為國的一片丹心。當諸葛亮舌戰群儒被東吳一眾文官質疑時,黃蓋就前來解圍,先是厲聲喝住眾文官,然後又鼓勵諸葛亮。等到周瑜回來,黃蓋更是堅決表態:「頭可斷,誓不降」,並激動得用手拍額頭,這是一位多麼可愛的老將軍,羅貫中以嫻熟的筆法使黃蓋的形象躍然紙上。
在《三國演義》中,一般都是謀士出計,武將出力,而黃蓋卻是難得想到了火攻。而在《三國志》中,本來就沒有文武區別,只要是擔任武職的人,基本上都有一定的軍事經驗,均能出計。黃蓋能建計詐降火攻,是基於他幾十年軍事生涯的積累,才能一針見血,擊中曹操的命門。在《三國演義》中黃蓋則還不僅僅是建計而已,而且為了使曹操相信自己的詐降,親自和周瑜演了一場苦肉計。
一位幾十歲的老人家(究竟多少歲就不得而知,《三國志》甚至沒有說他是老將,只是《三國演義》說他比較老),為了萬全,為保證事情成功,他不愛惜自己的生命,將年老的身軀豁出去,遭受五十棍的杖刑,如果不是身體素質過硬,早就一命嗚呼。到了周瑜準備發動攻擊的那天,黃蓋不顧傷勢未好,按照降書所約,親自帶水軍當先直衝數十萬大軍的曹寨。這還不是最危險的,因為黃蓋是先鋒部隊,任務是放火,他所乘的船均是放滿柴草,加上膏油,然後蓋上布,就像敢死隊一般。
火攻的過程,《三國演義》寫得更加具體,說黃蓋的船隊即將靠近曹寨時,曹操經程昱提醒,連忙派文聘出寨截住,這時黃蓋的船已經是一發不可收拾,哪有停住之理?黃蓋大刀一揮,前面的船隻一齊放火。火乘風威,風助火勢,船如箭發,沖入曹操水寨。曹軍戰船一時俱燃,因各船已被鐵鎖連在一起,所以水寨頓時成為一片火海。大火又迅速地延及北岸的曹軍大營。危急中,曹操在張遼等十數人護衛下,狼狽換船逃奔北岸。
黃蓋的士卒一箭射中文聘,然後船一起著火撞入曹寨,曹軍頓時失去反擊能力,黃蓋在遠處就見到曹操,便衝上前去欲一刀了結這個曠世奸雄,卻冷不防被張遼一箭射中,翻身落水。《三國志》中裴松之引的《吳書》也提到黃蓋中箭落水一事,只是沒有這麼戲劇性剛好是被張遼射的而已。
要知道,這時是寒冬,江水冷得可以,黃蓋為吳兵救起,吳兵卻不認識他,把他隨便丟在側艙中。黃蓋傷勢重,勉強喊了韓當一聲,剛好韓當聽到,連忙解下衣服為其取暖,黃蓋這才免於一死。黃蓋和韓當都是孫堅時期的老臣,二人還有程普都是超過二十年的老戰友,因此黃蓋在生命危急的時候第一時間想到韓當。
在羅貫中老師演繹的赤壁大戰中,黃蓋面對來勢洶洶的曹操,審時度勢,首先向周瑜提出了「火燒赤壁」的奇策:「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操軍方連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然後又以高超的演技和偉大的自我犧牲精神,和周瑜演出了一場苦肉計。使得羅老師不禁贊道:「勇將輕身思報主,謀臣為國有同心。 」而黃蓋的稱號「輕身為國」,也就來源於此,而技能「苦肉」,也就是出自這經典的「苦肉計」。
善察郡縣,百姓懷之
追論其功,賜子柄爵關內侯,百姓又圖畫蓋形,四時祠祭。
——《三國志·吳書·黃蓋傳》
圖片發自簡書App
赤壁之戰後,《三國演義》中的黃蓋就再也沒有出場,而《三國志》中的他還有一些事迹。黃蓋在赤壁可謂立了首功,原任武鋒校尉的他升為武鋒中郎將,字型大小不變,職位升了一級。當時武陵郡蠻兵叛亂,黃蓋再次回到他本行,擔任太守治理郡縣。由於武陵郡本來是被劉備攻取,在建安二十年時孫劉再次劃分荊州邊界時,才將武陵劃給孫氏(公元215年)。武陵郡兵只有區區五百人,黃蓋知道若正面交鋒肯定打不過,便索性開了城門,讓叛兵進入一半,才猛地進攻,大獲全勝,殺了幾百人,斬了元兇。後來長沙郡也被山賊進攻,又是黃蓋討平的,最終升到偏將軍時逝世。順便說一句,東吳的官也真升得夠慢,可憐黃蓋三世老臣,多負勤勞,又立赤壁首功,到死才一個偏將軍,關羽在曹營時都已經是偏將軍了。在《三國演義》中東吳十二虎臣被神化的是甘寧(死時有烏鴉護體),然而在《三國志》記載中,黃蓋卻是唯一被百姓祭拜的十二虎臣,這可能是黃蓋擔任地方官次數較多,又處理得好,百姓都非常思念他的緣故吧。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