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星座識人靠譜嗎?

作者:段錦雲 方俊燕

如何和處女座談感情?水瓶男靠譜么?你眼中的金牛是什麼樣子……如今每天一打開社交軟體,幾乎都要被各種星座分析刷屏了。面對各路社交媒體上熱火朝天的星座性格的討論,或許你會問:星座性格論怎麼會這麼火?「星座控」會告訴你:「星座誒!關係到你一天的運勢,預測性格、命運神馬的都可准了!」而反對者則會不屑一顧地說:「迷信、偽科學而已」。但問到為何受人追捧的具體緣由,卻很少有人可以說出個所以然。

那麼,問題來了:星座性格論到底可信么?

1種論據:氣候環境與性格

星座性格論的支持者可能會振振有詞:環境會影響人的性格,在不同月份出生的新生兒,初次接觸到的氣候影響不同,成長環境不同,身體體質會不同,性格當然也不相同。誠然,環境因素會影響人性格、體質的形成與發展,生活中我們也會發現寒冷地帶如俄羅斯人民性格堅毅、沉穩,而熱帶國家如巴西則人民熱情奔放、富有激情。

但這並不能作為「星座性格論」的有力論據。首先,「十二星座」源於西方文化,採用的是陽曆(也即公曆)來計算的,陽曆是全世界通用的,但同一日期的全球氣候卻是千差萬別的。即使都在4月1號出生,西伯利亞的嬰兒面對的是窗外的漫天飛雪,而迦納卻用炎炎烈日迎來了新生命的降臨。國土遼闊如我國橫跨六個氣候帶,即使在一國之內,這種僅以出生時刻論性格的說法也是不符合邏輯的。

1個效應:巴納姆效應

看看全部十二個星座的性格分析吧,細心點的話是不是不會發現:怎麼每個星座寫的都有點像自己啊?仔細想想那些分析中的措辭是否都是模稜兩可、不置可否?為什麼這樣小心翼翼的模糊措辭反而卻更容易獲得人們的認同?

這裡就不得不提到一個心理學效應:巴納姆效應(Barnum effect),也稱弗拉效應(Forer effect),它是指人們會對於他們認為是為自己量身訂做的一些人格描述給予高度準確的評價,而這些描述往往十分模糊及普遍,以致能夠放諸四海而皆準,適用於很多人。

1948年,心理學家弗拉(Forer)進行了一項實驗:他讓學生們做一份性格測試問卷,然後宣稱每個人都可以得到針對自己的性格分析結果。第二天,他將一堆一摸一樣的分析報告發給同學們,然後讓其對報告的相符程度打分(五分制),結果平均評分竟高達4.65!報告中的內容其實都是弗拉從星座與人格關係的描述中搜集出來的。

導致巴納姆效應出現的一個原因是:那些措辭描述得非常一般化、普遍化,幾乎每個人都可以對號入座,尤其是當兩種看似不同的描述之間界限十分模糊,以至於不能用來區分人的特徵時,就更可能讓人相信。國外一個名為「information is beautiful」的網站,搜集了某流行星座預測站點上關於每日運程的相關詞條,並進行統計分析。結果發現,每個預測里的高頻詞大多是相互覆蓋的。也就是說,所謂的星座預測其實說得都差不多,相同的一些高頻辭彙拼拼湊湊成模糊不清的表述,再加上讀者的對號入座就造就了所謂的「超准預測」。

另一個導致巴納姆效應的原因是:這些乾巴巴的言論為人們提供了對未來的可控性,當人們只是想尋求一種安慰感和可控感時,那些預言的確切性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每個人的認知中都有一個過濾器,我們會只關注符合期望的事物,而忽略那些不願看到的,也稱求證效應(confirmatory informationprocess; Fischer, 2011)。如果我們試圖去相信一件事,那麼總可以搜集到各種各樣支持的證據,即使是毫不相干的事情,我們也可以找到一種邏輯讓它符合自己的期望。

1個對比:學院心理學與星座性格論

由於星座涉及到性格、情感分析,難免會被拿來和心理學做一個比較。雖然心理學的人格測驗也會對人的個性進行描述和對比,但這是完全不同於星座分析的。

心理學中有很多專業的標準化的人格量表,例如明尼蘇達人格量表(MMPI)、大五人格量表(OCEAN)、埃克森人格問卷(EPQ)等等等。但是,心理學家要做的不是對人的性格進行絕對的、非此即彼的定位,而是測量某個人在各種性格傾向上的不同分值。也就是說,在心理學概念中,人的性格差異,不是類型的差異,而是程度的差異。

人的個性是非常深廣和難以捉摸的,每個人身上都存在著無數種可以描述出來的性格特徵,每個人的性格類別其實都是相同的,不同的只是程度而已,就像你很難找到絕對外向和絕對內向的個體,每個人都是不同性格類別的綜合體;只是那些得分高的、比重大的性格傾向更容易表現出來,也就形成了一個人顯著的、區分於他人的性格特徵。

正如大五量表中提出的「OCEAN(海洋)」概念,人的個性如大海般深廣、不可捉摸,我們所能測量和表述的只是管中窺豹或盲人摸象,難以概括全貌。心理學家所要做的則是發現個人身上最突出的特徵、最顯著的維度,以此來區分不同個體間的差異。而在種類上,每個人幾乎沒有差異。換言之,你怎麼描述一個人都不會錯,Ta多少都有這方面的屬性。

心理世界的探索向來如此,我們面對的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精神世界,每一步的研究和探索都像是在「盲人摸象」,雖然只能略有所得而難以推測到全貌,但正是這種不斷求索的精神和不斷探索中累積的經驗,心理學的眼界才越來越開闊,才更有可能打開心理的「黑箱」和全貌。

1種態度

儘管星座性格論缺乏科學的根據和邏輯,但我們也大可不必完全反感、抵制它,或對星座熱衷者懷有一種莫名的優越感。如果僅僅將其作為一種社會流行文化來看,星座性格論還是存在一些積極效應的。

首先,星座性格論帶動了大眾對於人的個性的關注,促進了人們對於心理學的興趣和討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心理學知識的普及和推廣。儘管其並不嚴謹的非學術性知識會對人們造成一定的誤導,但不能否認其在心理學知識推廣方面的作用。

其次,根據皮格馬利翁效應(Pygmalion Effect,即期望效應):人的情感和觀念會下意識地不同程度地受到自己或Ta人期望的影響,人們會不自覺地接受自己喜歡、欽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響和暗示。在星座性格的描述中有一些很積極的表述,例如單純天真的白羊、勤勞刻苦的金牛、講求公平的天秤。如果星座熱衷者接受了這種暗示,能夠在日常生活中以這種積極的視角來審視自己,讓自己變得更符合描述中的樣子,何嘗不是一種積極的自我進步呢?這樣,星座也一定程度上就改變了人的性格。

因此,對於星座性格論我們持有一種中立的態度:既不盲目相信,也不矯枉過正,把握好「度」是關鍵。討論星座性格論,把它當作消遣也好,用以尋求認同感也罷,茶餘飯後作為一種談資也無傷大雅,如果能達到心理學知識的普及或個人成長的促進,倒也不失為一樁益事。


推薦閱讀:

揭密12星座是怎麼暴富的
教你識別十二星座的口是心非
最易出歡喜冤家的星座配對
如何快速和十二星座交朋友
金牛座父母PK十二星座寶寶-中國育嬰網

TAG:識人 | 星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