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佛學的基本理解

佛學的基本理解

樂崇輝

大和尚要我講講《六祖壇經》,《六祖壇經》是稱性而談,從理上入的,不是一般人一下子就了了的,我們都是鈍根眾生,業縛凡夫,所以今天我先給大家談談對佛學的基本理解。

什麼是佛學?什麼是學佛?我們要有一個基本的概念。佛學不是學佛,學佛也不是佛學,但這兩者是相即不相離的。佛學是解門,學佛是行門。佛教不離行解二門,離開了行解二門,佛教就沒有證量。有行要有解,有解要有行,是行解不二的。

各位入了禪堂,參禪、跑香就是行門。「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了世間,無眾生可度了。釋迦牟尼佛在《金剛經》上講四生十類我們都要度,胎生、濕生、卵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皆令入無餘涅槃。地藏菩薩大願:「眾生不盡,誓不成佛。」這些都是行門。大概過幾天要授皈依,那麼師父會給大家講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一切眾生都是我們要度的對象。這也是行門。

今天大家聚在一堂來探討這門課程就是解門。解門就是佛教的教義,它演化出一種思想體系,一如哲學思想一樣,本體論、現象論、人生觀、宇宙觀、認識論,但是佛學有的,哲學不一定有。譬如中道觀、中道論、緣起論、唯識論,哲學就沒有,這是佛學特色,佛學專門有的。我們常常研究佛學,什麼是佛學?科學的科學是哲學,哲學的哲學是玄學,玄而又玄才是佛學。佛學玄又玄,哲又哲,科又科,在世間再也找不到這麼圓滿、偉大的學科。世間法很多,大學開的課程也多,各科各系都可以讀,唯有佛學很少有人去談,就是哲學系的老師也未必懂得佛學。六祖大師不識文字,卻懂得佛學。所以佛法不一定是在文字相上轉,越轉越迷惑,所知障、文字障都來了,所以佛學要悟,要直下承當,不是思維、推理、論斷的問題。

佛學的領域很廣,有人說佛學就是佛學,不然,佛學包括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乃至政經學,所有學問無不包融在佛學裡面。所以佛學是值得我們現代的知識青年去探討的。因為它歸納成一種學術思想,這個思想主要闡明了生命的問題。我們從哪裡來?往哪裡去?這就是迷;知道了從哪裡來,知道了往哪裡去,這就是覺。迷即眾生,覺就是佛。其實我們的智慧跟釋迦牟尼佛乃至無量諸佛的智慧無二無別,只是因為我們的妄念、無明蔽覆了真如啊!所以我們要從佛學方面好好探討一下生命的問題。生命問題是什麼?從生物學來講,我們是個有機化學體,但這是從物質的表相去看,沒有看到生命的內涵,生命的內涵就是佛學要解答的問題。因為生命的問題不能解決,才有無端的煩惱。一切的煩惱總的來說就是生死,所以佛家常常談到了脫生死,這就是說你不了脫生死,就永處於煩惱、輪迴當中。你要是證悟了了脫生死的道理,才能解脫我們的煩惱,乃至我們的生命問題。我們知道要通過實踐去檢驗真理,學佛是實驗,佛學是理論,只有去做才能檢驗,才能印證佛學的教義。一個方程式也好,一個定義也好,要做實驗,自然科學都有實驗室。那麼我們每個人的身體、身心世界就是我們的實驗室,要真正把身和心結合在一起,發揮你本身的智慧,從而解脫生死。

人生最大煩惱是生死,如何解決它?

下面我們談談煩惱產生的過程。一般這麼講:無明起惑,起惑造業,因業受苦。我講詳細一點。一念起了無明,因為無明起了惑,無明本身就是惑,但它起了什麼惑呢?最主要的是十個根本惑,五見惑、五思惑,每天在我們內心不離開,一分一秒都不離開,可怕就可怕在這個地方。惑就是迷失,在行為上講是迷失,在我們內心世界叫迷思。它使我們找不到方向,飄飄蕩蕩,浪跡天涯,始終找不到哪兒是我們的家。惑裡面最大的問題,從唯識學來說就是在第七末那識,末那識就是恆審思量,恆審就是執著,思量就是分別,起對待心。因為這種情形就造了身口意三業,業就是行為。身體造行為,嘴巴造行為,思想造行為,這樣造了三種不正當的行為,因此我們得病。這種病包括生理病、心理病,都是業障。我現在水土不服,也是業障。這就是業,過去不巧造了什麼業,就產生病了,有病就有苦、有煩惱,苦就代表無端的煩惱。

我們各位要看看,無明是從妄念來的,所以有一念就麻煩了。什麼叫一念?今天如果你參禪或者念佛,開始你彷彿不知道有念頭,在用功的時候,才知道:哎喲,怎麼念頭那麼多!這時心裡慢慢明白什麼叫念頭,才知道怎麼念頭這麼多。你說你入了定了,入定了還有念頭,是微細的念頭,細中細的念頭不能覺察。我們現在在欲界,用言語溝通,就是用聲波;到色界時,用光波,開口閉口就是用光了;到無色界的時候,用微細的腦波,沒有形象了。我們欲界有形象,色界還有光明的色身,到無色界連色身都沒有了,你知道我存在,我也知道他存在,彼此知道存在,都是用微細的腦波去溝通。有這種波就是凡夫,所以說三界之內都是凡夫。現在很多人研究超心理問題,什麼四度空間、十六度空間,但都不如佛,佛叫零度空間,沒有時空了。虛雲老和尚在終南山,下雪住茅蓬,采了山裡的野芋頭放進鍋里用雪水煮一煮,老和尚在旁邊一盤腿就入了定。過年了,人家到山裡看老和尚,敲敲茅蓬門,沒人答應。一進去,老和尚入定,一敲引磬,醒了,出定了:「來吃芋頭吧!」一打開蓋兒,都長毛了。他還認為根本就沒有過多長時間,這就是一剎那,其實半個多月過去了。我們要是生病煩惱的時候,哎呀,時間好長噢!

我們還談解決煩惱問題,悟了以後,一切煩惱都沒有了,很自在,不是死了自在,是當下自在,活著要自在。不是死了以後到西方,是活著的時候,就可以見到西方。這就是說要活著解脫,而不是死了解脫。死了解脫,晚了。一切要靠自己,自身就是渡船,你把握你的方向盤,朝向解脫的家鄉。這個觀念非常重要,這是學佛中很重要的一個觀念。我們今天已經流浪在生死當中,流浪這麼久,大家要特別注意,何處是家鄉?我們家在哪裡?請各位去參這個問題。

妄念很麻煩,一念是90剎那,一剎那是900生滅,那麼一念就是81000次生死輪迴,不要小看這一念。我們一分一秒有多少念?你自己算算,算不出來吧?我們每天都在輪迴當中啊!人們常常不相信,提到輪迴,一念善就是天堂,一念惡就是地獄。孔夫子說:「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仰不愧於天,俯不祚於地,這就是坦蕩蕩。不愧於天地,不悖於因果,就是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天天在悲戚,天天在煩惱。我們各位是要做君子,還是要做小人呢?所以我們今天要找一個開悟的方法,不管各位是在學校讀書,還是在社會上做事,不能迷惑,時時提起覺醒。我在哪裡?我做什麼?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裡明白,就是覺;心不明白,就是迷。我們要覺,還是要迷?自己去判斷。妄念一起來,無明就跟著來了。一念生起就是無明,念念相續是無明相續,我們一天到晚就沒有辦法明,每天都是在無明啊!

無明生起見、思二惑,什麼叫見惑,什麼叫思惑?見惑五個叫五利使,思惑五個叫五鈍使。為什麼叫利和鈍呢?利容易破,鈍難破。學佛五利使還容易破,五鈍使就很難破。

哪些是思惑?五思惑是貪、嗔、痴、慢、疑。什麼叫貪呢?非份就是貪。貪就是貪愛心,就是佔有慾。不應我所得,動歪腦筋,走漏洞,千方百計、不擇手段去謀求,這就是貪。因為貪,分配不均了。所以貪是我們最大的心理障礙。嗔呢?得不到的,就嫉妒、懷恨、報復,嗔恨別人,心不平等。不相信因果報應,胡作非為。貪嗔痴稱為三毒。「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這三途就是三毒,有這三毒,就墮落到三途,三途就是三惡道。下面是慢,有學問了瞧不起沒有學問的,有錢了瞧不起沒錢的,自己有了名譽瞧不起別人,這就是我慢心,我慢貢高。最後是疑,懷疑。第一就是懷疑佛法,不信佛法。其他疑神疑鬼,疑這疑那,都是疑。不相信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教法,就是大疑。貪、嗔、痴、慢、疑這五種根本思惑,每一分一秒都在我們內心世界裡面,所以我們常常茫然、彷徨、徘徊,不知何去何從,這就是來自五種思惑的控制。

再看我們的見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就是五見惑。身見,我執的見,《圓覺經》講:「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認為四大假合、五蘊緣起而生的這個色身是真的,所以執著我見,我見堅固。六塵緣影——色、聲、香、味、觸、法,我們對待的境界都是真實的,看到外在的境界,馬上就起心動念、執著分別。看見花,執著分別,看見草,執著分別,房子大小、人物的高矮、胖瘦美醜,分別執著,恆審思量,沒完沒了,內心永遠不平。佛法就是要調和這些,生活中需要調和。吃飯要不要調呀?吃飯你要挑,挑這挑那,那就是沒有調。什麼都吃,倒杯茶,我也喝,開水也喝,涼水也喝,不要問是涼的、熱的,不管它,因為渴就是病,喝水就是葯,不要去執著分別。有什麼,喝什麼,不是我的,我也不要,給我的,我就要,應該所得,我就得。這就是身見,一個主觀的見解。從哲學來看,主觀看法常常忽略客觀條件,要注意客觀條件,光顧自己,不管別人,這就錯了,所以這要調啊!

佛教講六和眾,大家在一起,身和共住,彼此要很謙虛,起恭敬心。不只是要對老師恭敬,同學彼此見面也要合十恭敬。從大殿前面走過,也要向上一問訊,再過去。同學跟同學要合掌,要珍惜在一起的緣份,過去我們在唐朝都參過禪,今天又見到了,知道嗎?人們常常完全只注意到自己,沒有管到別人,這是大錯,所以《華嚴經》上講:「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拋去主觀見解,站在對方的立場上來觀察,社會就祥和了,世界就和平了。

今天的社會倫理道德沒有了,根沒有了,人心是浮的,這叫掉舉,掉在半空中,下不來了。所以,我們要靠佛學及儒家思想來挽救當今社會的危機。那天海峽兩岸交流會上我還談到,在台灣我們每月到監獄去弘法一次。那兒有個戒毒班,我們去了以後,那一個班連《阿彌陀經》都會背了。這些人出去保證不會再犯,因為他們皈依學佛了,沒有學佛的,還會再犯。學佛就有這個好處。我們在少年感化院,面對面地跟他們溝通,你哪裡不痛快呀?你為什麼要這樣呢?你琢磨這件事對不對呀?跟他聊,他就把心裡話慢慢講出來。我們教他們念佛,一邊念一邊聽,聽得字字分明,反觀自性。然後我說:「在座的道友們(我們不講受刑人,那會刺激他,在監牢里還是道友),念念佛,心裡靜了,平和了,腦子裡雜念比較少了的,請舉手。」舉手的有百分之九十。佛法偉大不偉大?佛法是真偉大,就治你的妄心,伏你的妄念。妄念一伏了,慢慢無明也就伏下去了。所以大家應該從這方面去體悟,我們應該怎麼去做?當然我們是對他們去講,其實我們自己來修的話,一樣要伏妄念。一切修行在日常生活中,不是在生活之外還有一個修行法。拔草就拔草,穿衣就穿衣,睡覺就睡覺,沒有別的念頭。我看有很多人出坡還在聊天,雜念紛飛,你怎麼修呢?修行就要制心一處。你看六祖慧能大師,舂米就舂米,舂米幹嗎呢?修行啊!達摩祖師面壁九年,那也是修行。看牆壁幹嗎呢?看心,不是看牆壁,要看得透透徹徹、明明亮亮,那才是修行。所以大家要悟這個道理。

第二是邊見,邊見就是心裡起對待,不是這樣就是那樣,這樣和那樣就變成兩邊了,起對待了。美和丑、胖和瘦、長和短等等都是對待,凡是屬於對待的就是現象論,凡是非對待的就是本體論。這是強立名,不得已而說,本來本體和現象都沒有,是不得已才說的。因為起對待,就有對待的矛盾,我們每天內心有沒有對待,你自己去想一想。每天睜開眼就是對待,不但要對待,還要起矛盾,有矛盾就有衝突,有衝突就有煩惱,等到最後變成兩極化。你的兩個對待差距越大、越遼闊,你的煩惱就越大。兩極化,結果不是向外暴力,就是自殘。我們講一切業障最重的是精神病患者,雙重或多重人格,乃至人格分裂,這很可怕。這種情形,我們認為都是大的障礙。但是你要知道他有大障礙,我們有小障礙,他是精神病,而我們每個人都是半個精神病。我們心理都不正常,都不平衡,患得患失,都不健康,所以才要學佛,佛才能平衡你的健康,讓你不患得患失,充沛你的生命力,去掉你的無端煩惱。

第三是邪見,異端邪說,不是佛所說的見解都不是正道的見解,唯有佛的見解才是正道的見解。像日本奧姆真理教,後來放毒氣,那是邪魔外道。台灣也有很多掛著佛教名義的外道,比如盧勝彥、清海無上師,大家要特別注意,千萬不要相信,不修還好,修了就入了天魔外道了。所以我們學佛法的時候,要記住四依四不依:依法不依人,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這就是指我們要以教法為依,不可以人為依;要以三藏中的了義經為依,不可以不了義經為依;要以中道第一義為依,不可以文字、語言的表現為依;要以佛的智慧為依,不可以凡夫的見解為依。

第四是見取見。見取見就是把上面三個見抓住不肯放了,執著住了。最後是戒禁取見。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特別要破外道。在印度到現在還拜火、拜牛、拜自然,這些戒是佛所禁止的,就是戒禁。我們要守佛的戒,不要守外道的戒。

我們講了這五見惑、五思惑十大根本惑,大家要特別注意,每天要觀照。儒家講反省,我們講觀照,不要生起一種惑的念頭,要頭腦很清楚,明明白白的,對大家就有幫助。

惑、執著和分別就造成業。身體造業,比如殺生,殺人是殺生,殺螞蟻也是殺生,殺蚊子也是殺生,因為它也有佛性,你殺它就是殺未來佛。你不相信嗎?菩薩看一切眾生都是未來佛。過去釋迦牟尼佛派兩位比丘出去參學,走到外面兩人渴了,才發現忘了帶濾水的東西。當時飲河水要經過過濾,否則就會殺生,因為河水裡有很多微生物。我們現在吃自來水,都殺生了,這個共業不在話下。當時這兩位比丘有一個渴得不行了,就直接捧起水喝了,另一個想我寧可渴死也不破戒,這個就渴死了。那個喝水的,活得好好地回去了。釋迦牟尼佛問他:「你們兩個人出去,怎麼你一個人回來了?」他就把這件事情跟佛一五一十地報告了。佛說:「你要不要見你的師兄啊?」他說要見。他的師兄出來了,原來他的師兄已證得阿羅漢果了。這個故事就是講一個微生物都要避免去殺害它,這才是慈悲平等地看待一切眾生,這是尊敬生命。人與人之間,如果我們侮辱別人,使他傷心,也是殺他,殺他的心,也是殺啊!這人要出家了,你不讓他出家,斷他慧命,也是殺啊!廣義的殺生很多,包括有形殺、無形殺。

上面講的是身體的業。還有嘴巴的業,調撥離間,講話不實在,講男男女女的問題,罵人等等,這些都是口業。因為迷惑才造業,你清楚了,你就不敢做這些事。意業,起心動念,念頭一起就是罪。一念起,八萬四千煩惱。苦啊!造業怎麼能不苦呢?患得患失,人家有,你沒有,你不高興;你有了,又瞧不起人家,這都是心理上不平衡,就是病。因為有病,才有煩惱,心有千千結。

各位在青年時代,煩惱還特別多,想這想那,什麼都要想,未來的前途、畢業問題、婚姻問題、戀愛問題……,一想就煩惱,做了還更煩惱,甩都甩不掉。香港出過一本書《象牙塔的女人》,自己被自己困住了,畫地為牢,所以我們常常說要走出象牙塔。我們自己畫一個圈,每天好像驢推磨一樣,轉不出那個圈了。這就是輪迴。你有畜生的行為,就到畜生道;你有餓鬼的行為,就到餓鬼道;你有地獄的行為,就到地獄道;天上的行為就在天道;人的行為,就在人道;修羅的行為,就在修羅道。六種行為,物以類聚。每一道里都有六道,我們的監獄就是地獄,醫院開刀就是地獄。我們在世者都跑不了,所以要好好懺悔,好好修學,跳出牢籠,跳出三界牢籠,跳出煩惱的牢籠,走出象牙塔,走出枷鎖的象牙塔,走出不自在的象牙塔。

講了這麼半天,業從哪來呢?剛才我們講妄念起無明,無明起惑,由於執著分別而造業。這個妄念是你起的,這個業是你自己造的,你用業牽著你的鼻子在走。你知道嗎?我們每個人自己弄一個環,拴在自己的鼻子上,無形的繩索在牽著走。你還認為父母不對、師長不對、社會不對,其實是自己跟自己過意不去,庸人自擾啊!各位要知道解鈴需要系鈴人,提醒各位,請你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沒有別人能幫忙。所以我們要參禪、要念佛,自己來打開自己的繩索、枷鎖,走出象牙塔,這才是唯一之途。我研究過宗教比較學,佛學最高。為什麼?我們要講出個道理來。一切宗教有對待法,唯有佛教沒有對待法,有對待法就不究竟,絕待法才究竟。絕待就是到本體了,對待法還是有現象。上帝還是人,你到他的天國,是他的兒女,你還不能當上帝,還得聽上帝管,你還是沒有自由,還是不自在啊!佛不是。我們今天都在修學分,都在寫論文,都可以拿到博士學位,你拿到博士學位了就是佛。什麼論文呢?了脫生死的論文。你能成佛,我也能成佛,是不是自由平等?沒有統治與被統治,沒有管和被管。沒有起對待心了,你是佛,我是佛,大家都是佛,佛佛道同。法身、報身、應化身,還歸到法身去,四土還歸到常寂光土,法身土、法身佛、千佛萬佛歸到一佛。這是圓滿的生命啊!這是我們追求的最高理念啊!這才達到我們最後一個究竟圓滿的涅槃境界。

那麼我們的生命圓不圓滿呢?你圓滿嗎?有生就有死,你能逃避死亡嗎?只要你現在有生就必然有死。唯有不生,才有不死。我們追求的是不生不死的本體,不要在生死的現象里去轉。今天先給大家打個底,讓大家了解根本煩惱是自己造的,還是在於一念。我們參禪也好,修密宗也好,修凈土也好,都要破除這個念。不但伏這個念,還要轉這個念,不但轉這個念,還要化這個念,無所念念,根本就沒有這個念,那就到了最高境界。我們今天苦啊,有病就有業,有業就有執著分別,執著分別就產生見思二惑,見思二惑產生無明,無明生起妄念,根源在妄念。所以釋迦牟尼佛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得證明。」我們大家本來都有如來智慧德相,都有佛性啊!只因妄想執著,蓋住我們的真如,好像我們心中有個太陽,因為烏雲擋住了太陽,我們看不到,把烏雲去掉了,太陽就出來了。出來了就是真心,蓋住就是妄心。其實也沒有真,也沒有妄,也沒有無明,也沒有一念,只是不得已而說。不說,大家還是沒辦法去體會。所以佛說無法可說,這是從理上說是無法可說。從事上講,佛說了三藏十二部經典,談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從歷史上講是有的。事理要圓融,講法要圓融。所以,這個問題還是在念頭,大家要特別注意,要用佛教的方法論,破除我們的念頭,你才能夠從無明到明。雲彩蓋住太陽叫無明,打開雲彩叫明。我特別講這麼多,這很重要。學佛如果不從這裡契入的話,很難去了解整個佛法的形態,乃至於它的基本理念。

佛學即是覺悟之學。六祖慧能大師講了,「迷即眾生,覺即是佛」,而且「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我們今天要探討佛學,要追求覺悟的道。不但追求覺悟的道理,而且還要證到與釋迦牟尼佛同等的地位。這就是佛法的偉大之處。雖然他是我們的指導老師,我們最後一樣也可以做指導老師。這是一般宗教無法與之相比的。所以覺悟就是解脫出去,就是讓我們從這裡體悟到生命的可貴,生命的無常,乃至於如何達到圓滿。生命是可貴的,我們要去珍惜它,沒事聊天、下棋、跳舞、卡拉OK,多麼浪費生命啊!有那時間,看點書多好。不要說是佛學的,世間法的也可以多看看。我們要知道,佛學是讓你不要浪費你的生命,而是要借假歸真,借你假的身體,找到真的東西。我們的「我」是假的,身見是假的,那麼,真的「我」是什麼呢?法身佛。你也是法身佛,我也是法身佛,大家都到了法身佛,就是真我。湛然常住,不變不異,不生不滅,這是真我的境界。唯有佛學才能解決生死問題。

釋迦牟尼佛在過去行菩薩道的時候,帝釋天王現羅剎鬼(羅剎是吃人的),對釋迦牟尼佛講:「你知道『諸行無常,是生滅法』,但你不知道這個偈子的下半句,這下半句可以解決煩惱和生死的問題,你願不願意知道啊?你要願意就要捨身給我吃噢!」「諸行無常是生滅法」,諸行,是指時空、宇宙萬物。任何一個事物都屬於現象論,都有生滅的,是無常的,在無量的變化當中。我們的生命就是無常的,生死就在呼吸之間,野外的孤墳不都是老年人,年輕人也有死亡的,所以提醒大家注意啊。當時釋迦牟尼佛說捨身也願意,因為上半句話他知道,但找不到答案。孔夫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為了求法,為了百千萬億眾生,前面即使是火坑,菩薩也是要跳的,後來帝釋就告訴他:「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生滅滅已」,「生滅」是名詞,第三個「滅」是動詞,滅掉前面生滅,就是解決生死問題。「已」究竟,徹底。生滅滅已,這是我們所追求的目標。釋迦牟尼佛為了生死,寧可捨身來找這個答案。「寂滅為樂」,寂滅,入定,入究竟定。「為樂」這個樂是沒有苦因的樂。有苦因的樂,將來還有苦果,沒有苦因的樂,是妙樂、無上妙樂。所以佛的快樂,我們連百千萬分之一也體會不到;各位坐禪的時候,可以得到禪悅,那已經算不錯了,那還是上樂;我們在五欲里是欲樂,欲樂剎那就沒有了,像閃電一樣「啪」的一下就沒有了。

我們學佛首先要從待人處事之道做起。我們常說:未結佛緣,先結人緣。人緣結好了,就有佛緣,人做不好,做人都沒有資格,怎麼去成佛呢?做人的資格就是人格。人格教育是什麼呢?五戒十善就是人格教育。我們國家的法律都沒有超出五戒十善。你要是守五戒十善,你就不會犯我們國家的法。所以做人處事的原則都要會,在社會上堂堂正正做人,規規矩矩做事,守本份,不違反國家法律,這樣來做,就是在持五戒,行十善,這是非常重要的。

戒定慧三學意義。戒學,行為的規範;定學,精神的統一;慧學,佛性的啟發,也可以講自性的啟發。我想這三學,可以破除貪嗔痴三毒煩惱,學了以後,三毒破得了,五毒破得了,十毒破得了,見思二惑就破得了,妄念就容易去掉。所以我們修學要從戒上修,戒為根基。

大乘菩薩道的行法。我們既然是大乘學人,那麼各位回到學校,回到工作崗位,你有同學、同事悲觀的時候,你如何挽救他?挽救他你就是菩薩。我們甚至可以經常做一點生命的關懷。我記得北京海淀區有個松堂醫院,他們專門收孤獨老人,給他們以臨終關懷,在這當中,給予死亡教育。各位也可以到那裡去看看,慰問那些老人,這就是菩薩。因為他們很孤寂,很孤獨,給予關心、愛心,就是菩薩。你們也可以到孤兒院、殘疾人福利院去看看,做一點慰問工作,慢慢地大悲心就起來了。慈悲喜舍是從定中來的,常常到外邊去看看,你就會起慈悲心,這樣你才會體悟到佛法。大乘菩薩道不能離開四攝六度。菩薩就是要度一切有情眾生,覺悟一切有情眾生,所以菩薩就是覺有情的意思。那麼我們眾生算什麼呢?迷有情。我們不但不覺悟,而且還來迷惑別人,罪過!罪過!所以我們要學習菩薩的精神,精進勇猛,犧牲自己,成就大眾。

課堂答問

問:我們現在讀到的佛經和西方極樂世界的佛經是不是一樣的?

答:佛佛道同,每尊佛講的都是一樣的。釋迦牟尼佛講《阿彌陀經》,但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就不講這個經。為什麼呢?釋迦牟尼佛講《阿彌陀經》是要讚歎他,讓我們到那兒去修學,到那兒去修學等於是加修學分,修「碩士學位」。阿彌陀佛不講,是因為你已經在那個境界了。

問:佛教可以說是人類文化中最偉大最精華的部分,為什麼現代人不了解它,甚至很多人認為它是消極的、落後的,並且來反對它?

答:法不孤起,仗緣而生。一切都是因緣所生法。人人都有佛性,覺即是佛,迷即是眾生,我們又有幾個能覺的?「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你今天能學佛,別人不一定能學佛,你的朋友、你的家人也不一定能學佛。難之又難!為什麼呢?這就是剛才講的妄念、無明、惑、執著、煩惱、業、病、苦的問題。一念無明好像烏雲一般蓋住了真心,所以很多人不相信佛法,甚至誹謗佛法,這種情況太多了。但我們可以「清者自清,濁者自濁。」

問:請樂老師講一講無字經和有字經的關係。

答:有字經也可變成無字經,無字經也可變成有字經。這有字無字要看你怎麼悟。我們講三種般若,從文字般若到觀照般若,觀照般若到實相般若,到了實相般若,那就是文字的相隱下去了,性出來了。你看經,光是依文解義,三世佛冤!你解了半天,還是在文字相上轉,還是沒有轉出去,你要去觀照。看久了以後,不觀而觀,不照而照。觀照成就了就可進入實相,這個經你看不到,一片虛空,虛空都粉碎,你自己也沒有了,打成一片,沒有對待。所以沒有無字真經,也就沒有有字的經。一切有字的經,都是有文字,但是這個字是個相,你要是把相破了,性就出來了,你要是執著這個相,性就出不來了。我們念經是行門,不是解門。一邊念,一邊聽,到開悟的時候,經本也沒有了,房子也沒有了,山河大地都空了,性就出來了。我們現在是物慾控制了靈性,我們不能超越它,所以被它轉。因此我們不要去分別什麼有字、無字,而是去悟,都是一本經。那麼當然也有人可能講為什麼《心經》上說「無苦集滅道」?「無」就是不執著。「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比如說我念佛,我坐了船到西方極樂世界,還背著船上岸嗎?多此一舉嘛!多累啊,舍掉吧,給別人吧!這要意會,不可言傳。我講的都是多餘的。

問:既然眾生都有佛性,我們要關照眾生,不能殺生,那麼今天早晨,我看見大和尚讓一個女同學去折花,插在花瓶里。這是什麼原因呢?

答:生物學的分類和佛學的分類不同。自然科學尤其是生物學,把礦物學叫無生命學,把植物學和動物學當作生物學,認為是有生命的。不錯,我們不能否認花草是有生命的。那麼我們吃素怎麼辦?麥子、稻米有生命,豆腐有生命,扁豆、青菜等等統統都有生命,大家素也不能吃了,那就餓死了,是不是?所以一切有方便。佛學的分類不同,佛學把植物和礦物叫做無情眾生,把動物和人類叫做有情眾生,人和畜生又是兩個分類法。德國批判哲學家康德非常贊成這種分類法。有情生命有一種感性的反射,不是完全理性的,它偷生怕死,即便螞蟻,它有它的族群,它是弱勢族群,我們要愛護它,要尊敬它。像殘障、精神病等等也是弱勢團體,我們都要尊敬它。我們現在先談談有情,以後才能再談談無情。當然「有情無情,同圓種智」,那是後話。現在我們連有情都度不了,還談什麼無情?另外,菩薩戒是規定不得隨意攀折花木,無緣無故折花、踐踏草皮是犯戒。那麼釋迦牟尼佛還拈花微笑呢?那他摘花怎麼辦?我們還借花供佛呢。這些都是表法。

問:我是做心理諮詢工作的,常常接觸到一些神經官能症或精神分裂症患者,我對他們感到非常無奈。請問大德,佛法能不能提供一種更好的幫助他們的方法?

答:佛法就是心理學,最高的心理學家就是釋迦牟尼佛。弗洛依德還不如釋迦牟尼佛。你可以研究研究唯識論、百法明門論,可以看看唯識學說的基本東西。願意的話,留個地址,我從台灣寄一本給你。好不好?

問:請問大德,佛法對教育工作有沒有一些指導和幫助?

答:釋迦牟尼佛就是一個非常偉大的教育學家。搞教育要有一個良好的溝通,我們人與人之間對話,常常發生誤會,這就是溝通得不好。做教育工作也會出現對方聽不進去,或者產生逆反的現象,那麼我們怎樣跟對方做一個橋,彼此來溝通呢?我想首先要考慮談話技巧問題,讓對方聽得不但沒有反感,而且有向心力。我們大乘行人要學四攝法——布施、同事、愛語、利行,這是與他人溝通交流的好方法。其中愛語就是柔順語、溫和語、安撫語,讓他聽你說話就願意接近你,那你就成功了。做領導、做老師一定要用這個方法,不要讓別人對你有反感,有反感教育就難辦了。佛教有許多關於教育方面的書,你不妨也留一個地址,我回去找一本寄給你。

問:為什麼東南亞幾個佛教國家以及以佛教為傳統文化的部分中國地區經濟都不怎麼發達,而西方信仰天主教、基督教的一些國家人民更富裕、社會更繁榮呢?

答:這是因果問題。國家發達不發達並不是信不信佛的問題,不要扯在一起。不能說信佛就升官發財,不信佛就倒霉,這不對,各有因果,不能說信佛的就要比不信佛的經濟發達,那違反因果律。佛也不能違反因果律。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琉璃大王來攻打釋迦族,要滅絕釋迦種。釋迦牟尼佛告訴大家這是定業,大家不信,阿難尊者、迦葉尊者也不信,就施神通用缽把釋迦種都收進去,結果都化成血水。釋迦牟尼佛就講,這是定業不可移,因果不能違反,佛菩薩也不能違反,誰也躲不開這因果律。為什麼琉璃大王要帶兵來攻打釋迦種呢?因為過去世中釋迦種在一個海島上,大家都吃魚,唯有一個不吃魚的小孩,那就是後來的釋迦牟尼佛。琉璃大王就是島中最後的一條大魚,佛當時在大魚腦袋上敲了三下,所以後來琉璃大王攻打釋迦種的時候,佛頭痛三天。這就表示佛也好、眾生也好,誰都不能違反因果,這是一個真理。

問: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那麼動物也有佛性,為什麼從來沒聽說,一個動物成佛的呢?

答:動物要成佛,要經過人道,因為一切諸佛都在人間成佛,不在天上、修羅道成佛,也不在三惡道成佛。一個螞蟻將來也要投胎,在輪迴中不知道要經過多少億劫才能到人,因為它太沒有智慧了。所以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佛說得人身者如掌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所以我們必須要珍惜人生,得人身實在不簡單。


推薦閱讀:

舞伴的理解!
淺談我對精準線的理解和運用之
理解「窮養兒富養女」的「三重門」
《模仿遊戲》的開場是什麼意思啊?

TAG:佛學 | 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