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錯過的英語啟蒙
mp3音頻下載:http://www.fltrp.com/newsdetail.cfm?iCntno=221542
目錄
前言 2 《不能錯過的英語啟蒙》(1)---英語啟蒙早有用嗎 4 《不能錯過的英語啟蒙》(2)---磨耳朵要不要摳單詞 7 《不能錯過的英語啟蒙》(3)---Phonics是科學閱讀技能 12 《不能錯過的英語啟蒙》(4)---兒歌和動畫片哪個好? 15 《不能錯過的英語啟蒙》(5)---背下來的句型為啥不管用 18 《不能錯過的英語啟蒙》(6)---七歲小孩閱讀速度超爸爸 21 《不能錯過的英語啟蒙》(7)---Phonics與閱讀能力 24 《不能錯過的英語啟蒙》(8)---選書不當的教訓 26 《不能錯過的英語啟蒙》(9)---語感啟蒙從韻律節奏開始 29 《不能錯過的英語啟蒙》(10)---被忽視的有感情流利閱讀 31 《不能錯過的英語啟蒙》(11)---學習Phonics需要啥前提 36 《不能錯過的英語啟蒙》(12)---英語思維難在哪兒 39 《不能錯過的英語啟蒙》(13)---媽媽英語不好寶寶照樣行 42 《不能錯過的英語啟蒙》(14)---營造家庭英語小環境 45 《不能錯過的英語啟蒙》(15)---音頻是家長的好幫手 48 《不能錯過的英語啟蒙》(16)---中國孩子的英語路線圖:各個年齡應該學什麼 51 |
前言 |
僅以此書獻給: 為孩子要不要上英語班而困惑的家長; 為上了英語班沒有提高而心急的家長; 為找不到孩子英語啟蒙路線而發愁的家長; 以及所有關注中國兒童英語教育的老師和專業人士們! 安妮是一個愛笑的8歲小女孩。自出生以來跟隨父母往返於中國和加拿大之間。從學前班(Kindergarten)開始到二年級結束,一直在溫哥華接受教育。 安妮在加拿大學習期間,安妮的爸爸媽媽零距離感受了北***兒英語啟蒙的教學方法和成果。他們驚奇地發現:從26個字母開始,我們的英語教學方式就有缺失——缺失的不僅僅是語音,還缺失了體系。孤立的單詞、句型、語法,沒有有效體系的支撐,是不可能形成綜合英語能力的。今天的幼兒英語啟蒙,如果繼續延續過去的老路,那麼延續的必將是新一代的啞巴英語、語法英語、翻譯英語。 意識到這一點,安妮的爸爸媽媽覺得有必要將自己的認識和感悟與大家分享,所以開始在新浪博客上進行記錄。博文陸續發表後,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等英語國家的博友紛紛對博文內容發表意見及看法,原來,這些國家的英語學習方法,和加拿大孩子學習英語的理念和方法非常一致。 本書就是將博客文章體系化之後的成果。書中以安妮在加拿大的學習經歷為主線,以安妮學校教育採用的自然拼讀法為基本線索,通過對第一手英語教學資料的解析,將國外英語啟蒙的次序、體系全面系統地展現出來。對照這一體系和次序,原來一些孤立的問題變得立體起來,中式英語的原因以及解決辦法也更清晰地呈現出來。 看到這裡,也許有人會說,國外孩子學英語和中國孩子不一樣,那套東西再好也不適合中國孩子。但是,本書最難能可貴的,就是把國外的英語啟蒙體系和國內孩子的實際結合起來,為中國孩子學習英語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操作方案,為中國孩子的英語啟蒙畫出了完整的路線圖。 語言是有規律的,兒童成長也是有規律的。尊重語言學以及兒童成長的客觀規律,用母語的方式,用中文學習的模式來思考和解決英語啟蒙中的問題,通過日常生活中原汁原味素材的輸入,從聽力辨音能力和情境對應能力兩個基本點入手,建造第二母語的游泳池。而這個游泳池的關鍵,是科學體系的建立。有了這樣的體系,孩子最終獲得的將是活的語言能力和人文素養的綜合提升。 本書出版前半年多的時間裡,作者全家已經從加拿大回到了中國。安妮的弟弟小寶也在國內繼續著他的英語啟蒙路。這段時間內,國內幾千名為孩子英語學習而困惑的媽媽們得到了作者的具體指導,北美英語啟蒙的科學方法和國內孩子具體實際接軌這一問題取得了非常實質性的進展。針對這些媽媽們的問題解答在書中也有詳細地分析和記錄。 希望作者樸實的記錄、科學的分析,能夠引起大家對兒童英語學習更深層次的思考。英語啟蒙,不僅僅要考慮孩子會了多少單詞、多少句型,更要考量的,是體系的完整和方法的科學,最終實現綜合英語能力以及人文素養的提高。 相信本書能為那些困惑的家長和英語專業人士打開一扇窗,共同為兒童英語教育的健康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
《不能錯過的英語啟蒙》(1)---英語啟蒙早有用嗎
一、中文環境下的英語啟蒙誤區
很多媽媽對中式英語深惡痛絕,我也是中式英語的受害者。最近幾年,通過觀察安妮在國內外英語啟蒙的經歷,我終於明白:啞巴英語絕不僅僅是輸出環節的問題,造成啞巴英語真正的原因在於輸入環節中原汁原味的英語聽力輸入量不夠、中英互譯的思維模式以及死背單詞語法所造成的情境對應能力的不足。
1英語啟蒙早有用嗎?
安妮九個月大之前在加拿大無意間輸入的英語語音信號,沒想到成了她後來英語辨音能力的基礎。英語啟蒙早晚的關鍵不在於學習多少單詞和句子,而在於聽力辨音能力的培養。從出生開始,越早輸入英語語音信號,孩子的聽力辨音能力、聽覺記憶能力就越強。
自從九個月大時回國,女兒安妮重返溫哥華時已經快四歲了。之前在國內進行的英語啟蒙,主要是聽光碟。在眾多的光碟中,安妮最愛的一個是清華幼兒英語的《語感啟蒙》(2004版);還有一個就是《洪恩巴迪英文童謠》,是由美國少兒合唱團的小演員領唱的。這兩套光碟,女兒斷斷續續地聽了差不多兩年,尤其喜歡前面的一套。
到溫哥華之後,我們只倒了幾天時差就去幼兒園了。第一天我在那裡陪園。中午準備吃飯時,全體小朋友唱歌,女兒一聽就樂了,《語感啟蒙》裡面有,她也會唱!於是,第一天的融入就因為這幾首兒歌而變得特別簡單。
就這樣,女兒雖然轉換了一個新環境,卻一天都沒有哭鼻子,每天都高高興興地去上幼兒園。後來聽她說,幼兒園裡唱的歌好多她都會。說這話的時候,能看得出她心裡是多麼的得意。從老師的話語中,也能感受到對於孩子融入能力的讚許。
在溫哥華的頭半年,我們一如既往地延續聽歌傳統。我給安妮從圖書館借了大量的DVD。這一次,她又是自己選中了一套——Kidsongs系列。這是一套國外孩子邊唱邊跳的歌舞節目,和安妮以前聽的兩套光碟有相似的地方,只不過畫面更活潑,語速更快。
記得剛開始的一兩個月,爸爸和安妮一起看光碟,爸爸個別歌詞聽不清楚是什麼意思,於是問她。沒想到,安妮可以很完整地把整句歌詞複述出來,語氣語調都模仿得惟妙惟肖,儘管她不知道每個單詞的確切含義。
很快,安妮在幼兒園已經能夠聽懂老師的幾乎所有指令,和國外的孩子也能夠玩在一起並且成了好朋友,但是回家講話幾乎還是不說英語。直到五個月以後,情況才開始慢慢有所改變。老師的評價是安妮的語言進步很大。對於這個評價,當時我也沒太在意。那個時候就是覺得,反正大家都說,孩子到了國外,英語自然就會好的,也不用費心。
當時,幼兒園裡也有一些從中國來的孩子。大家交流的時候,我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有些孩子在國內學過一些英語,比如上過英語課,會一些單詞和句型。但是,到了加拿大以後,他們在語言方面並沒有顯示出什麼優勢,甚至在和國外孩子交流方面還要晚些。
還有一些孩子需要的時間明顯更長。有些孩子已經在幼兒園呆了快一年的時間,說的並不多,還有的孩子說的明顯有錯誤。這一點後來在小寶幼兒園也得到了證實。比如小寶幼兒園的一個男孩兒,在幼兒園快一年了,但是很少能完整複述老師的話,有些時候他會拿老師的話來問媽媽,但是媽媽明顯感覺到這些話複述得不正確。
同樣的語言環境,為什麼孩子會有這樣的差異?以前我覺得導致這種差異的原因是孩子的個人領悟能力和興趣因素。但是後來,我看到了一篇文章,說英國一位學者發現,如果孩子在九個月以內能夠接觸到兩種以上的語言信號,那麼這些語言信號會讓他形成記憶,這對於以後學外語會有所幫助。
還有一項研究稱,日本人有兩個英文字母的音發不出來,但是對比研究兒童,十個月以內的兒童就不存在這個問題。所以說,辨音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會退化。後來我還看到資料說,兒童期學第二語言,大腦會有分區地去存儲這些語言信號,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能力也一樣會退化。一般認為十二歲是個界限。年齡越大,語言的學習對於母語的依賴越強,最後,只能按照外語的方式來學習。
對於各種研究資料我一貫並不是特別重視,也不會見到什麼研究成果都拿來給孩子用。但是看到上面的幾則報道,回想安妮的成長過程,我覺得很多疑問被解開了。比如安妮兩歲在國內的時候,當時我對英語談不上重視,所以買的光碟裡面中英文都有。而在這些光碟中,安妮恰恰是自己選擇了外教領唱的英文光碟,那些中文兒歌以及中國孩子唱的英文兒歌幾乎都被擱置一旁。
因為安妮特別喜歡《語感啟蒙》這套光碟,所以我把它推薦給了好幾個朋友。但是朋友的孩子反應不一。有的是剛放一點就不要了,說要看中文動畫片。我曾經對此非常不解。安妮爸爸當時就說,也許安妮今天對英語的感覺和九個月之前在加拿大時耳朵里被灌進了大量的TalkShow(脫口秀)電視節目有很大關係。當時我不大相信,但是後來當我看到國外的研究成果之後,覺得也許真的是有某種關聯在裡面。
再看小寶的情形,和安妮也差不多。一歲半以前,小寶和我一起經常中加兩邊跑。和很多在國外的中國家庭一樣,我們的家庭語言也不用英語。上Daycare(幼兒園)之前,小寶的英語沒有輸出。但是他在聽的方面比安妮當時的素材要豐富得多。而且和安妮一起玩的時候,安妮有時候用英語講話,他也都能明白,偶爾也跟著學上幾個詞。之前,小寶參加了幾個月的親子班。這個班每天有個CircleTime(老師領著孩子們圍坐在一起唱兒歌、讀書、做遊戲的時間),也就是半個多小時的時間,小寶聽了不少,但是也同樣是沒有輸出。
等到小寶上幼兒園後,兩個多月就開始輸出——這一點,明顯比安妮的輸出要早很多。他輸出的語言,一聽都是老師對他或者對別的孩子說的話。而只要是他能複述出來的就會非常清楚,幾乎沒有什麼錯誤。比如他咳嗽,老師說:Coveryourmouth.回家以後,每當他咳嗽的時候就會捂上嘴同時把這句話也說出來。
同樣是不能說的孩子,為什麼有的孩子到了英語環境之後能很快地開始說,有的就要晚些甚至複述出來的還有錯誤?或者說,同樣是上英語班、找外教,為什麼有的孩子很快能和外教交流,可是有的孩子花了幾倍的時間還是達不到這個程度?
我感覺,最主要的問題還是聽的能力,聽力辨音的能力是關鍵。辨音能力強的孩子,能很快把別人的話進行拆分,這個時候他們聽到的不是一個個抽象的單詞,而是一個個有意義的片段,然後對應上具體的情境,就可以明白是什麼意思,並且馬上可以輸出。
這一點,在成人身上也有體現。同樣是在國外生活,有的人英語提高得很快,但是有的多少年了仍然無法交流。有人說,成年人在國外學英語有一個規律,那就是基礎好的提高快,基礎差的,聽到語音信號也等於無效輸入,最後知道的還是原來自己會的,新的東西因為聽不懂,所以最後對自己依然沒有用。在這一點上,十二歲以上的孩子,尤其是高中階段出國的孩子,表現和成人基本一致。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在國內英語基礎不好的孩子,在國外的英語環境中,上了好幾年語言學校英語還不能過關,甚至無法達到申請大學的標準。
在國外的這幾年,我曾經注意觀察過十二歲以後出國的孩子。我發現,同樣的環境,有些在國內有過很多年英語培訓經歷的孩子,能輸出的時間也明顯要晚。而且在輸出的時候,這些孩子所講的英文和安妮這樣的小孩子有明顯的區別。具體地說,安妮這種年齡的孩子的輸出,是在聽明白別人所說內容之後的複述,是在聽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語言,是一個自然的英文思維的過程。而年齡大的孩子,更多的是在搜尋過去學過的句型,思維和母語交叉,翻譯的痕迹非常明顯。所以經常會出現老外講的英語他聽不懂,他講的英語老外也聽不懂的情況。
從國內孩子的情況看,孩子對英語語音接觸的越晚,接受度越低。比如同樣的英文動畫片,如果孩子比較早地接觸過英語的語音,那麼對於英文原版內容孩子可以看得津津有味,對於原版英文讀物中的英文音頻也能接受。但是,沒有接觸過英語語音的孩子,往往會要求看中文的。甚至對於媽媽用英文讀英文原版書,這些孩子開始也都拒絕。年齡越大、中文能力越強的孩子,這個現象越明顯。所以目前有些中文水平高、很少聽英語的孩子,英語啟蒙初期的排斥就比較厲害。
回國後,我見到國內很多學校的英語課,包括一些機構的外教課,都以正音為重點,有的還要求跟讀。安妮回國後,學校的英語課有專門的聽力錄音帶。開始的時候,安妮好奇,就在車上放聽。結果,小寶覺得很好玩——因為錄音帶的語速非常慢。沒聽幾遍,小寶就開始輸出了。但是據我所知,安妮的很多同學聽這些磁帶想跟讀也是有難度的。
這個時候我就想,如果說,人的辨音能力真的是嬰兒期最強、以後逐年減弱的話,那麼從出生以後就開始進行語音信號輸入對孩子的英語學習應該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孩子大腦中存儲了大量正確的英語語音,以後再聽到的時候就會更容易接受和識別。這樣說來,為什麼不早些給孩子提供英語語音資料,而一定要等到小學才開始很費力地去要求孩子去聽、去正音呢?畢竟,六歲以前的細水長流要比上學以後作為學科每天去學要省力得多啊!
當然,雖然接觸英語的早晚對於辨音能力甚至對於後期的英語語音發展有一定的影響,但是並不能說,早接觸英語的孩子以後的英語水平就一定高。就拿安妮來說,目前她的辨音能力很好,但是如果只有聽力水平,不進行英語閱讀訓練的話,那麼將來她在英語上一樣是個文盲。這和咱們中國人中文說的好但是不認字一樣沒文化是一個道理。
《不能錯過的英語啟蒙》(2)---磨耳朵要不要摳單詞磨英文耳朵的關鍵不在於聽懂每一個單詞,而在於熟悉英語的韻律節奏,培養語感。中國孩子從小就開始聽各種中文兒歌童謠,英語國家的孩子也是如此訓練語感的。我們的英語啟蒙完全應該走同樣的路。首先得讓孩子大腦中儲存足夠多的語音信號,他們才能區分各種信號的不同,所謂的辨音能力就是這樣形成的。
英語語音是重要的,但是,是不是在聽的時候要把每一個單詞都摳出來?對於小孩子,一長句話、一大段文字,大人聽著都混沌不清,孩子能聽懂嗎?這樣的聽是不是無效輸入呢?這是我最近被問得最多的問題。 要解決這個問題,其實用中文來對照著思考一下就可以。想想孩子在會說話之前,他們的聽力積累從哪裡來?是不是需要我們把他所聽到的每一句話都轉化成他能理解的話語?還是我們只管說,一遍一遍地重複,而且重複的是句子,而不是一個音、一個字?應該說,孩子在會說話之前,他們是儲存了大量的聲音信號在大腦中的。人的大腦如何處理這些語音信號我們不得而知,我們知道的是,孩子聽得多了,達到了一定程度,再結合具體的場景,就能夠自己說出來。開始可能是模仿,但又不僅僅是模仿。他們是按句子輸出的,而不是按單字輸出的。
對於孩子來講,他們在接觸中文之初,也不知道每一個詞的意思,我們成人並沒有一個字一個字地解釋,英文也是一樣。孩子們需要的是理解整句話的意思,而這種理解,都是放在情境中去實現的,和情境對應得多了,理解能力自然就上來了。而那些死摳單詞的聽力輸入方式,最後的結果只能是:拿出單個的詞都知道,但是放在一起,組成一個句子、一個段落,由於中間的省略、連讀、弱讀等等變化,由於缺乏整體理解能力,即使是一句非常簡單的話,也難以理解其完整的含義。從這一點上來說,一定強調聽懂了多少個單詞才算聽懂,這種方式只能限制孩子的聽力積累,尤其對孩子的韻律節奏訓練不利。而韻律節奏訓練是比單個詞的發音更重要的語感訓練。 最近,聽了很多孩子的朗讀音頻,最突出的一個感受是:其實這些音頻的好壞不在於具體單詞的發音好不好,而在於音和音之間的銜接,尤其是那些小詞,如it/is/and,和前後詞之間的銜接中所體現出來的語感上的差別,另外還有意群的劃分,怎樣斷句,怎樣區分重音、弱讀等等。
外的孩子和中國的孩子一樣,從小就聽兒歌和各種押韻的童謠,節奏明快,朗朗上口。有人說,國外的孩子三四歲的時候語感就已經基本建立起來了。中國孩子也是一樣的。小寶最近每天從幼兒園回來都要唱教過的童謠,背教過的古詩。你要是拿出一句問他具體是什麼意思,他基本上也不懂。但是,整體的朗朗上口就是一種語感的訓練。 中國孩子學中文能這樣做,以英語為母語的孩子學英文也這樣做,為什麼我們國內的孩子英語啟蒙不從這些培養語感的兒歌、童謠開始呢?放下單詞,聽那些原汁原味的英語國家孩子在聽的東西,這才是英語啟蒙聽力輸入的關鍵,也是聽力辨音能力的基礎。
近年來,很多媽媽認識到了閱讀的重要性,很多孩子也能讀級別不低的書了。但是,非常大的一個問題是:那些訓練韻律節奏方面的讀物沒有讀。結果,當大家聽到安妮的音頻之後才發現,這是個慢工夫,語感不好,要讀好很難。 有些孩子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發現朗讀故事相對容易出成果,但是,朗讀安妮一年級時學校給的那些小詩歌則完全找不到感覺。原因在哪裡?也是因為輸入的種類不同。孩子腦子裡從來沒有存儲過的類型,直接讓他輸出,這是不可能的,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所以,想讓孩子將來能輸出什麼,就要讓孩子先有這些語音信號的積累。 更多孩子,一直按照中式英語的路子學習。結果就是,通過各種聽力教材積累了很多的單詞和句型,但是聽力理解能力上不去,聽不懂英語故事,原版書讀不出來。這樣下去,即使進行了專門的口語訓練,也會因為聽力理解能力的欠缺而無法提升。
語感的問題涉及到大腦的機理,我不是專家,不敢妄加解釋。但是從安妮和小寶的情況看,他們從小就一直堅持聽那些當時根本聽不懂意思的兒歌甚至脫口秀,最後的結果就是,日積月累,他們很容易聽得懂長句的歌詞,並且還能夠自主地模仿。也就是說,孩子即使沒有理解快速的語音資料的中文意思,但是通過大量的聽,他的辨音能力提高了,就能夠把語音中的元素區分開來。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同樣去找外教上課,有的孩子很快就能輸出,有的孩子很久都沒有辦法輸出。說到底,是英語泛聽量的問題。 同樣,孩子看動畫片也是這個道理。有些成人說,動畫片那麼快,我都看不懂,問他什麼意思,他更說不出來,這是不是無效輸入呢?也許,從這部片子來看,孩子沒有完全明白。但是,我們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如果看了一段時間動畫片之後,回頭再聽一些慢速的兒歌,孩子會覺得很容易,能輕鬆地唱出來了。 這時候就有人說了,雖然孩子不需要看明白,可是我的孩子看到難度大的動畫片就不願意看,說聽不懂。那怎麼辦呢?這其實就是孩子的中文思維在起作用。越大的孩子,對情節理解要求越高,對中文思維也越依賴。
回國後,我和國內的媽媽們交流非常多,對國內孩子的情況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我發現,從小英語語音輸入越少的孩子,中文能力越強,英語輸入越困難,孩子會不自覺地要求對應中文意思。而年齡較小的孩子,比如兩歲以下的孩子,往往就不存在這個問題。越小接觸多種語言的孩子,對不同語言的語音接納能力就越強。而恰恰是只接受一種語言的孩子,一定要把中文意思確認好才行。在這一點上,孩子的思維模式已經和成人接近了,而這也是我們中式英語中翻譯英語的雛形。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說說中式英語語音對孩子英語聽力辨音能力的影響。有人問我,我給孩子聽的兒歌是中國人翻唱的,好不好?這好比外國人學普通話。記得有一年看外國人表演節目,結果,很多外國人說的普通話都帶有方言的特點。所以,孩子聽的是什麼,就會形成什麼樣的語音。原汁原味的英語底子很重要。 也有人說,現在我很害怕孩子聽到不標準的發音,所以我不讓他接觸中國老師。我覺得這也沒必要。就好比說我們到了一個新的城市,說話逐漸地也會帶有一些那個城市的口音。但是,有原來的底子在,這種改變不會傷筋動骨。我們在選擇資源的時候,最重要的是比例。比如原版的英文資源要佔主體地位,尤其在孩子最開始接觸的聽力資源中,這個地位是絕對要保證的。
我們強調聽力資源的原汁原味,是為了讓孩子能從大量的相近的發音方法中得到正確的語音信號,尤其是韻律節奏方面的規律。這些輸入達到一定的量後,孩子即使聽到別的不規範的東西,也不至於被這些東西帶跑。另外,有人關注英音和美音的問題。這一點,我覺得可以根據自己將來的打算去選擇,同時以簡單好聽為原則。在孩子有一定底子的前提下,不同風格的語音輸入對於孩子的聽力辨音能力也有好處。最重要的是,英音也好美音也好,它們的韻律節奏是相通的。而這一點,是我們中國人和母語者講英語最本質的差別所在。 這裡面另外引出來的話題就是雙語動畫片和三明治英語動畫片好不好的問題。很多孩子對於動畫片也好書也好,都會有先入為主的習慣。比如《天線寶寶》,如果他最開始看的是中文的,那麼再給他看英文的,他就很難接受,因為對他來講,聲音和畫面是一個整體,他不能接受一方面的變化。另外一種情況則是,孩子先看了英文的,後來發現中文的了,則堅決不願意再看英文的。這一點在中文強勢的孩子身上很常見。道理也很簡單:因為在孩子的世界裡,動畫也好書也好,好玩才是第一位的。不管什麼語言,他能理解得越多,才越覺得好玩。所以孩子會自發地選擇對自己來講容易的語言。 而三明治英語,也就是中英夾雜的語言,設計之初應該是為了突出單詞和句型,而且設計者先入為主地認為中國孩子不能看懂全英文的,所以要用中文吸引他。吸引沒錯,但是這類動畫片對於培養孩子的英語語感無益。 關於語感和韻律節奏的訓練問題,我將在本書第四章中詳細介紹加拿大小學的訓練方法,供國內的媽媽們參考。
《不能錯過的英語啟蒙》(3)---Phonics是科學閱讀技能
三、科學體系造就超強閱讀能力
陪安妮在加拿大學習的幾年,讓我看到了加拿大社會和學校對閱讀的重視。從政府到研究機構、到出版社、再到課堂和家庭,閱讀能力的培養完全是在科學體系下有序進行的。以自然拼讀法為主線,孩子們在每一個閱讀級別都能找到大量有趣的讀物,Phonics技能在閱讀實踐中得到強化和提高;提高後的技能再幫助閱讀能力上台階。就像彈簧一樣,孩子們的閱讀能力沿著螺旋形的軌跡得到提升。
Phonics是科學閱讀的技能
Phonics是背單詞的方法之一,但絕不是為背單詞而服務的。作為一種學習閱讀的方法和技能,Phonics能在閱讀中得到訓練和提高。
Phonics近幾年在國內被推廣,很多是打著「見詞會讀,聽音會寫」的旗號加以宣傳的,所以很多人覺得它很神秘。一些有背單詞情結的家長和機構進而把Phonics演變成了背單詞的工具。
實際上,Phonics是閱讀的方法,單詞是末,閱讀才是本。國外的Phonics教材,都有另外一個名字,叫做LearntoRead,可見Phonics是和學習閱讀而非背單詞聯繫在一起的。不去同步閱讀地學Phonics,就是捨本逐末,學完也就忘了。拋開單詞,僅僅就Phonics本身,相比閱讀而言,那也是閱讀才是根本——如果有其他更好的方法來學習閱讀,那我們完全可以忘記Phonics!這方面,香港的教訓可以借鑒。
有資料說,在香港推廣Phonics二十年,證明效果並不理想:Phonics的規則太多,背起來太繁瑣,而且英語中還有太多的例外(標準說法是Phonics覆蓋80%的英語辭彙)。同樣學習Phonics,香港與美國的區別在於:香港的二十年,是為了學習Phonics而學習Phonics;而美國是為了閱讀才學習Phonics。閱讀才是成功的關鍵,不管是學習英語,還是全面掌握Phonics本身。
Phonics並非萬能,它只是閱讀的起點,如果把掌握Phonics作為最終目標,就大錯特錯了!Phonics規則如此之多,要全部背下來,就又犯了試圖通過背英語單詞、語法來學英語的錯誤了!
Phonics作為英語母語國家孩子學習閱讀的基本方法,實際上貫穿在學習閱讀的整個Primary階段(學前班到三年級)。有人說,北美學前班到三年級的語言學習,就叫LearntoRead,就是學習如何閱讀。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從安妮在加拿大學校的學習情況看,也的確如此:在經過學前班大量的基礎入門學習後,後來的兩年每周都還是在具體地學習Phonics,她最近一年在二、三年級混班,三年級孩子也是一樣地每周都要學習Phonics的內容,這在博客的同步學英語系列中,都有詳細記錄。
有人曾經說,看安妮背單詞的記錄本,一周才要求十五個單詞,這樣一年下來才學習幾百個單詞。事實上,這些要求拼寫的單詞,其實是在梳理規律。掌握了規律之後再進行鞏固和提高,需要的就是在閱讀中去認識、理解單詞了。
北美孩子的課外閱讀量非常大,有學者統計說,是中國孩子的六倍。但是從安妮的情況看,她一年的閱讀量大約在200萬字,所以可能還遠不止六倍——這裡要說的是,安妮不是那種書蟲類的孩子,她每天在家的閱讀時間也就在半個小時到五十分鐘左右,假期有時候會多一些。而很多本地白人孩子的閱讀量和閱讀能力還要更高一些。當安妮開始讀ChapterBook(章節書)的時候,她讀的書基本上已相當於美國四年級孩子的水平了。
到二年級結束時,安妮的英語閱讀級別大概是ReadingLevel4(四年級水平),流利性比閱讀理解更好(這個級別是一種簡單的參考,安妮學校二年級老師用的是DRA,要細化得多,參見下節說明)。這個級別基本上是在上學的三年時間內獲得的。而按照安妮的總體閱讀量來說,大概一個級別需要百八十萬字的閱讀量來支撐(當然最開始的時候每本書的文字量要少,過渡到ChapterBook之後文字量越來越大)。
如何做到在一個級別內,能有足夠量的書籍來保證孩子的閱讀和鞏固?這就不得不說說國外的分級閱讀體系。應該說,看過各出版社的圖書分級目錄,真是不得不佩服它們在出版讀物的時候對於孩子閱讀能力提高所花費的心思。
比如:配合Phonics的學習,很多出版社都有配套的讀物。有些在封面上直接就標註本讀物是訓練具體哪一個音的,裡面圖文並茂,讓孩子能夠通過這樣的一本本書,把相應的Phonics規則都練習到。同級別的書,交叉訓練,內容關聯但不重複。讓孩子們在一個個不同的故事中,重複拼讀同類的音,最後在大腦中交互印證,從而達到不用特殊記憶也能見到就讀、聽到就寫的程度。
因為學習痕迹重的讀物往往趣味性會受到影響,所以出版社除出版大量的繪本外,還編排了非常多的故事性極強的系列分級讀物。
這些讀物,大多從初始自主閱讀的難度(學前班前後)開始,直到ChapterBook(二至四年級)。孩子們在每一個能力所及的階段,都能找到自己想要的好玩的故事,在故事中不知不覺地完成了閱讀能力的訓練。對於一些好玩的讀物,因為級別比較高,有些出版社就專門進行改編,把它們做成適合入門水平的讀物,讓喜歡書中人物的孩子一開始就能讀到這樣的書。
現在想想北美三年級及以下學生沒有教材的原因也許正在於此:沒有教材,就意味著都是教材!只要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從根本上是為孩子們服務的,是按照科學系統的體系設計製作的,那麼,所有出版社出版的書籍,都是孩子們的教材。
老師的作用在於選擇各種讀物中最精華的部分在課堂上給孩子們講解。安妮班上發放的小書都是老師自行列印或者複印的。每一個小冊子有一個特定的目的,訓練一項特定的技能。
回國後,我發現目前國內有些媽媽很熱衷於國外的教材。也經常有人問我,說美國什麼什麼教材好不好。我感覺,這種問法本身就說明了對國外教育思路的不了解,或者說是用中國人的觀念來看待國外的教材問題。
國外的教材,是被老師裁裁減減、拼拼合合之後出於特定訓練目的來使用的。好還是不好,不是教材本身的問題,而是老師的能力水平問題。國外的每一個老師,在教一個知識點的時候都要配合使用多種不同的材料。所以國外的老師說,我教一個年級的教學材料就有十幾個紙箱子那麼多。你說哪個重要哪個不重要?就看怎麼用。
老師在課堂上讓孩子把概念弄清楚了,孩子回家後就不用把大量的時間花在重複教材上。孩子們最主要的作業就是靠大量的泛讀來鞏固這些知識點——很多時候泛讀的書不一定就是今天講過的知識點。但是,因為他們有老師教的明確的選書原則(本章第三、四節詳細介紹),使得讀的書之間會有大量的交叉重合,一個知識點,比如某一個音,會通過不同的方式表現出來。最後,就形成了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
應該說,Phonics最終是一種孤立的方法還是能形成能力,完全取決於怎麼使用它。北美Phonics的成功在於它是依託於科學閱讀的框架體系,作為技能來訓練的,而不是作為一種知識、一種規律,記住了就可以的。
所以他們的Phonics教法是:先有閱讀接觸的基礎,再系統梳理一下規則,然後通過大量閱讀合適的讀物來鞏固強化。最終達到的結果是:一個規則不管在什麼樣的閱讀材料中出現,孩子們都能夠以最快的速度反應出來。甚至說,最後將Phonics這種有形的規則變成了閱讀中無形的感覺。而這種內化的過程,就是一種語言能力。
《不能錯過的英語啟蒙》(4)---兒歌和動畫片哪個好?在保證原汁原味的前提下,英語資源的選擇最關鍵的不是哪套資源好不好的問題,而是資源提供的時機和資源使用的方法問題。每一種資源都有它的功能,但是也有它的局限。把各種資源有機地結合起來立體使用,才能點燃孩子的興趣,進而形成綜合的能力和後勁。
信息時代,資源可以很方便地獲得,但同時帶來的問題就是如何篩選。我也經常被問及,什麼資源好?到底該選擇什麼資源?
其實,資源真正的價值在於是否能引起小朋友的興趣,只要能讓小朋友感興趣的都是好資源。當然說到英語資源,那原汁原味又是一個前提。不管是視聽資料還是書籍,都是如此。在原汁原味的、符合兒童認知特點的資源裡面,孩子自己喜歡的就是好資源。
比如我在博文中說到《語感啟蒙》好,很多人就說是不是只能用它來進行英語啟蒙。當然不是這樣,很多沒聽過看過這套資源的孩子英語也不錯啊。我推薦它,僅僅是因為它符合原汁原味的標準,又有情境對應,並且我家孩子喜歡。
很多東西,以我們的耳朵來聽,聽不出來區別。但是,小孩子就不一樣。我覺得很好的東西,安妮聽過之後就覺得重音什麼的不一樣,她說感覺怪怪的。其實這個怪,就是韻律節奏的問題。韻律節奏直接關係到孩子的語感,所以選聽力資源,原汁原味很重要。
在原汁原味的基礎上,《語感啟蒙》這套資源符合啟蒙階段孩子的心理,通俗簡單,非常多的孩子看到之後都喜歡。但是你要是說,我就用它了,我要讓孩子把這裡面的歌都學會,要求孩子跟著唱,那可能非但達不到你想要的效果,還會讓孩子害怕和逃避。
同樣這套資源,也可能有的孩子不喜歡。有些孩子不喜歡裡面的歌曲,因為他過去從來沒聽過英語語音的東西,中文又很強勢,所以不習慣英文的東西。如果孩子不喜歡,那還要不要聽呢?我認為,不能強迫孩子。只能發現、引導孩子的興趣,不能因為大人認為東西有用而要求孩子必須去做。孩子不喜歡的話,一方面繼續去尋找別的資源,另外一方面就是創造環境一點一點引入,幫助孩子由熟悉到接受。很多孩子,尤其是大孩子,開始時排斥某種英語資源,經過逐步引入後,一般一個月左右都能慢慢接受並喜歡上它。
有人說,不提倡聽歌,因為聽歌以後沒法開口說話,而動畫片則能通過複述練口語。我也贊成看動畫片,但是,動畫片和兒歌的作用是不一樣的。
兒歌的韻律節奏訓練和動畫片是有區別的。而且,兒歌一般更簡單,它的韻律節奏往往能讓從來沒有接觸過英語的孩子很容易接受英語。同時,兒歌中的音樂本身就符合孩子的特點。從小聽歌聽音樂的孩子樂感會更好,以後學習樂器也會更容易。這一點在安妮身上得到了證實。
動畫片的精髓在於它的情境對應,這一點和原版書一樣,可以構成孩子的口語基礎。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為什麼很多孩子上外教課口語還不靈?很大原因在於看的東西太少。當然,因為動畫片對視力的影響以及孩子被動吸收的特點,我也不建議多看。目前有一種提取音頻的軟體,可以把動畫片中的音頻提取出來,這樣,孩子可以在看過幾遍動畫片之後就開始只聽音頻,對聽力訓練的效果更好。在聽音頻的過程中,孩子的腦子裡還會有畫面浮現,能很好地起到情境對應的作用。
對於小孩子,尤其是一歲左右的孩子,因為聽力辨音能力強,所以兒歌中的語音他們很容易就能吸收,即使是語速很快的兒歌或者是新聞、脫口秀這類節目,也都能成為孩子的語音積累。有了這樣的積累之後,三歲左右開始看動畫片就會容易很多。對於有些大孩子,從小沒有英語的語音積累,在中文強勢的情況下,又不願意聽英語兒歌,則可以用動畫片來提高他的興趣。
兒歌也好動畫片也好,都要以興趣為前提。孩子在輕鬆自然的狀態下才會有最好的吸收。在這一點上,我們要相信孩子內在的能力。我們所給的一切資源,都是為了滿足他們內在的需要;只有內在的需要得到滿足,外在的資源才能內化成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講,家長要放棄自己的功利心,才能點燃孩子的興趣,並且讓孩子發現自己的內驅力。英語資源本身的趣味性應該足以讓孩子愛上它。對這樣的資源,如果你的孩子不但不愛反而覺得是負擔的話,那就不是資源的問題,也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成人的目標和方法有問題。
有媽媽說,為什麼別人推薦的資源我家孩子不喜歡?這和孩子的發育程度以及敏感期等都有直接關係。所以說,不存在適合所有人的資源。資源選擇的標準,一個是主題符合孩子的興趣,一個是難度符合孩子的水平。有些東西,主題合適,但是難度稍大,孩子就看不下去。所以一般我選擇資源的時候,都是根據孩子當時的狀態,選擇十倍於孩子需要的資源提供給他。這些資源,一般有10%—20%孩子會反覆使用,另外一些看似沒用,但是孩子只要看過一遍,甚至只開了個頭,過一段時間都可能自己拿出來反覆去看,這時候這些資源又變成了另外的10%。
說到這裡,想起以前有媽媽總問,到底什麼樣的資源該精聽精讀,什麼樣的資源該泛聽泛讀?我該怎麼給孩子放光碟?一張盤放一遍還是連續放幾天?我怎麼知道孩子喜歡哪個不喜歡哪個?要我說,這和國外醫生說孩子吃飯的問題一樣:孩子想要什麼他自己知道,讓他自己做主就好。
回想安妮和小寶看DVD的過程,從來都是他們自己選擇。從一歲多開始,我們家DVD的遙控器就大權旁落了,我們要管的僅僅是整體的時間控制問題。安妮開始的時候,拿回來好多張光碟,她會一張一張地看。不喜歡的,看個頭可能就不再理會了;發現一個喜歡的,別的就都被冷落了。記得那時候看《語感啟蒙》,她自己就能看明白DVD上顯示的序號,然後每次拿出來光碟就會直接按到那個序號,把自己想要的歌曲找出來。像這種精聽的光碟,常常是一個晚上就聽這一首歌。
有些資源,可能我們大人覺得挺難,比如「ThomasandFriends」系列動畫片,小寶也是一歲多就開始看。當時我覺得他根本聽不懂,可他就是喜歡看。實際上,他是喜歡其中的人物。後來,我們又給他借了同系列的書,買了同系列的拼圖,還買了三十多個火車頭和軌道。所以,等到他開始準備自主閱讀的時候,第一個選擇的系列書就是托馬斯系列。這套書他跟著安妮的音頻聽了十幾本。很快,這十幾本他就能自己指讀了——這個和中文一樣,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主閱讀,而是背下來的讀。從讀出來到自己拿著火車頭背台詞講故事,小寶的英語上了一個新台階。這也就是立體使用資源的方法。立體使用資源會讓孩子的興趣更大,重複性更強,知識的內化也更容易。
關於精聽精讀和泛聽泛讀的關係問題,有些媽媽很糾結,總想自己去幫助孩子選擇。其實,孩子對資源的選擇,一定是和他的認知能力相適應的,尊重孩子認知能力發展的內在規律、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時間表去選擇,這些都是內在建構的過程。而建構就是能力形成的過程,是發展後勁的過程。大人的干涉只能破壞孩子正常的成長過程,這就好比孩子現在還沒準備好走,你一定要他走;而等他已經能跑了,你又限制他跑一個道理。
有的家長說,孩子為什麼總是翻來覆去聽那一首或幾首歌。這麼簡單的東西,都會了還翻來覆去地聽,不是浪費時間嘛!這其實也是建構的需要。只有這樣的重複達到一定程度,這個層面的東西才真正內化到了他的心裡。此後,還需要有同樣難度的資料來進行鞏固。當這些東西達到一定的量之後,才會從量變到質變,上升到下一個層次。所謂螺旋式上升也就是這樣來的。
安妮聽《語感啟蒙》聽了兩年,小寶過去看「Leapfrog」(美國的英語教學產品,Phonics的系列動畫片)馬馬虎虎,但是最近一段時間每天都要看,每天要重複幾次。從開始的專心看,到現在的跟著重複,這也是他開始準備自主閱讀的標誌。
說到泛聽,也不等於不加選擇地把資源一股腦地都扔給孩子。符合孩子的認知水平、貼近孩子生活經歷的資源往往更能引起孩子的興趣。泛聽的東西可以給出一個區間,上下之間有一個跨度。然後孩子自己去決定選擇低的還是高的。每過一段時間,媽媽都要對這些資源進行調整,及時更新補充新的資源。
抓住孩子興趣的火花,及時提供他感興趣的東西,在此基礎上再立體地給予其他資源。這樣,孩子興趣的一個小火點才能一點點變成火花,變成火海。從這個意義上說,同樣的資源在不同的孩子身上發揮的作用不一樣,不是資源本身的問題,而是給予資源的時機和方法問題。做得如何,取決於媽媽的智慧。
《不能錯過的英語啟蒙》(5)---背下來的句型為啥不管用死背單詞和句型就好比學游泳的人在陸地上做模擬動作,不下水永遠學不會游泳的道理一樣。單詞也好、句型也好,都要在情境中才能學會運用。背下來100個句型不如通過動畫片和閱讀積累100個情境管用。
2008年,親戚家的孩子成功申請了去加拿大小學留學一年。暑假時,我帶這個孩子從北京飛往溫哥華。在首都機場,孩子的爸爸指著出港廳的大字Departure對孩子說:「你看,這就是Departure,離港的意思,背下來。」然後自言自語地說:「單詞,背一個少一個。」
這就是典型的中國人的背單詞情結!應該說,有這種情結的中國人不在少數。很多人認為英語國家的小孩兒辭彙量很大,其實據我觀察,他們的辭彙量和我們中國人學過的單詞完全是兩碼事。比如:國外孩子的語言中,非常多的詞是我們知道中文意思但卻不知道用法的詞,比如take,get,come,go等等。重要的不是這些詞,而是這些詞的搭配及其在不同情境中活的用法。而這,恰恰是我們這麼多年來沒學過的。
目前從安妮和寶爸的辭彙量來看,咱中國人知道的那些大詞安妮很多都不知道。安妮知道的小詞寶爸很多知道,但是用法上絕對想不到,更不會用。
還有一些詞,就是我們中國人從來沒聽說過的一些動物、植物、蔬菜等等的名字,還有一些象聲詞。記得很多人,包括學英語專業的人,都說,剛到美國一進超市就傻了,發現太多東西的名字從來沒見過。而我從一開始給安妮借書時就發現,牛、馬、羊、兔子這些詞,表示它們幼仔的單詞我幾乎都不知道。
除了單詞,咱中國人最熱衷的就是句型了。單詞要裝進句型里才能用,所以我們各種教材幾乎都是在教句型。因此,我們使用英語的模式也很清楚:想說一句話之前,先想用什麼句型,然後想相應的單詞,裝進去,主謂賓齊全,好了,安心了。老外給咱這個模式起了個名字,叫「語法英語」。那意思是,你說的都符合語法,但是我們不這麼說。
記得在加拿大的時候,有一天,我要給小寶的餐盒上面寫名字,正在找筆。結果小寶看了一眼餐盒,說了句:Alreadynamed.當時他剛上幼兒園兩個多月,在此之前我們在家裡基本不講英文。這句話,一定是在幼兒園某個同樣的場合下,老師說了這樣的話,而老師是不可能翻譯成中文讓他明白的。而如果我問他named是什麼意思,他百分之百也是不知道的。
後來我從這句話,想到他從幼兒園回來複述的一些話。我發現,幾乎找不到我們過去學的語法的痕迹,而且大多數就是兩三個詞,根本不具備句型的完整性,主謂賓很多部分都是省略的。
從這一點上看,我們一直以來的英語學習模式僅僅是課堂模式。課堂模式最大的問題在於,這些單詞和句型沒有被放在活生生的情境中,都是編造的模擬場景。當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需要運用所學的知識進行表達的時候,必須要經過一個轉化的過程。所以重新造句成了必然,而這個被造出來的句子,就是典型的中式英語了。在和外國人交流的過程中,這種模式下出來的英語先不說老外聽得懂聽不懂,單就反應的時間上就來不及。
說到這裡,有人會說,在中國沒有英語環境,所以只能在課堂上學習。其實完全不是這麼回事。
回國後,小寶一直在聽原版英文兒歌和看原版書。曾經讓四歲的安妮著迷的那套Kidsongs,小寶到了四歲的時候也開始著迷,前些天一直反反覆復地看。平時小寶和我不講英語。有一天,我們出去玩,小寶忽然沖著我喊:Waitforme!我很奇怪,問他怎麼想起來這句了?他說,Kidsongs裡面誰誰說的。後來,他自己騎扭扭車,上坡之後要再來一次,又說了一句:Onemoretime.這次他自己主動和我說,也是Kidsongs裡面在什麼什麼情境下有這句話。同樣的情形在讀托馬斯分級讀物時更多。那段時間,他嘴裡經常蹦台詞,拿著幾個火車頭就開始演繹故事。到外面滑滑梯,就把托馬斯從山坡上衝下來時說的話說出來了。
以上情形其實在很多孩子身上都有體現。看過原版動畫片和原版兒童書的媽媽們,最深的感受就是它們具備很多活的場景和活的表達,孩子們在現實生活中碰到和過去聽過看過的類似情境時,腦子裡對應的就是那句完整的英文表達。這個時候,根本不用想單詞,也不用想句型,更不用想中文,很自然地就輸出了。
而反思我們背單詞的方式,看似辭彙量很大,但是因為背的都是中文意思,而沒有具體的場景,辭彙量即使增加了,也根本不會用。我們所記的單詞、句型都是孤立的,是沒有意義的死單詞和死句子。
上面兩種截然不同的輸出方式,其實反映的就是中文思維和英語思維的問題。一說英語思維大家可能會覺得很神秘,有些人甚至會覺得英語思維高不可攀。
所謂英語思維,我的理解就是見到英語,能不經過大腦的英漢翻譯過程就直接反應出英文意思。怎麼反應呢?這需要大腦中有與事件情境相對應的大量現成的英文表達。確切地說,是一見到某個場景,腦子裡就有一整句話出來,逆向過程也是如此。
這種對應需要在生活中或者在看動畫片、讀書的過程中積累。在中國沒有現實的英語語音環境,那就要依靠圖書、影視資料來建立這種對應,這也是我們提倡看動畫片、看國外原版兒童圖書的原因。動畫片、原版繪本及分級讀物中誇張有趣的圖畫能幫助孩子理解故事情節,並且反過來讓孩子體會單詞的意思——用圖畫或場景而不是中文來體會句子、單詞的意思,這正是鍛煉英語思維的開始。
有人說中國人閱讀好,所以解決啞巴英語應該從說入手,看動畫片就夠了,沒必要讓孩子閱讀。其實,如果看看國外的原版書就知道,太多的用法我們從來都沒見過,中國人所謂的閱讀好實在只能說是應付閱讀考試好。而實際生活中的閱讀能力,中國大學英語六級考試的優秀標準也不過是國外三年級孩子的正常水平。動畫片再怎麼看也是有局限的,閱讀能力才是語言能力的根本。
前段時間安妮應邀為國內一家權威出版社做了一段中英文結合的配音,我觀察她中英文的輸出情況就很有代表性。英文部分,她可以不用準備,一次讀出來就直接能把停頓、情感處理得很好。而中文部分,她基本上都需要把一句話拆分再組合,反覆多次才有感覺。需要說明的是,安妮的中文和英文口語水平相當,在平時用中文說話的時候絕對不會有表達不清楚的問題。所以,這次中文輸出暴露的問題,實際上是閱讀量和對語言理解的問題。安妮英文的閱讀量是中文的200倍以上。熟能生巧,絕對是真理。
其實安妮四歲以前中文處在絕對主導地位,所以中文的口語表達沒有任何問題。而她四歲以後到加拿大,中文閱讀一直沒有真正開始,所以英文反超中文。這恰恰說明了閱讀對語言地位的影響。
回國後,有個朋友帶九歲的孩子來我家,和朋友說起孩子的英語學習時,我順手把一本小寶讀的一級讀物給那個孩子讀。讀完後,媽媽和孩子異口同聲地說,這本書太簡單了!她們理解的簡單,是這本書的單詞我都認識啊,我都知道中文意思,整個故事我也都明白,沒有生詞呢!而我聽到的閱讀,基本上是一個詞一個詞地蹦著、磕磕巴巴讀完的,沒有任何流利性可言。
另外一個孩子,英語成績很好,但是拿到原版書之後,就要準備一本詞典,然後把不認識的詞全部查出其中文意思,再把全文翻譯寫在本子上,最後說,我讀完了。這樣讀一本書太花時間,所以一起拿回去十幾本書,讀完這一本,其他的就不肯再讀了。中式背英語單詞的方法,已經嚴重影響到了孩子的閱讀能力。孩子根本就不會讀英文書!
死記單詞、句型,孤立地學習語法,目前已經成了制約孩子綜合英語能力的一大問題。語言就其本質而言,是為了運用。句型、語法是對語言現象的總結。學習任何一種語言,都是語感在先,語法在後。對於英語非母語的學生,學習語法是必需的,關鍵是什麼時候學,怎麼學,學了之後怎麼用。關於加拿大孩子如何學語法,本書第二章將作詳細介紹。
《不能錯過的英語啟蒙》(6)---七歲小孩閱讀速度超爸爸1七歲安妮閱讀速度超寶爸
安妮不是一個書蟲型的孩子,她的閱讀量和閱讀級別在同學中也不是最高的。正因為如此,她的情況足以反映加拿大孩子的整體閱讀水平。而據博友們反饋,美國對閱讀抓得更早,孩子們的閱讀能力似乎還要稍高一些。
中國人英語不夠好,大家都知道。有人說中國人發音不標準,外語嘛,當然不如人家在國外生活的人口語好,這咱認賬,也沒什麼大不了的,人家印度人的口音不好不照講英語嗎?可要是說中國人閱讀不好,大多數人可能和我出國之前一樣,絕對不信。不然你看那麼多出國考試拿高分的,中國人比例可不小呢!閱讀理解可是咱拿分的強項啊。最近我還看到有些英語教育工作者說,中國人英語閱讀沒問題,學英語不用讓孩子閱讀。
寶爸當年就屬於這些高分得主中的一分子,當年清華本科沒畢業TOEFL模擬考試就是高分。後來因家境原因不能出去,也就沒捨得花錢報名考試。研究生畢業並做了幾年和英語沒什麼關係的工作後,決定出國讀MBA,便在工作同時簡單複習了三個月,書都沒看完就去考了,結果TOEFL和GMAT成績都很高,還拿到了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商學院的入學獎學金。讀MBA期間,寶爸也是在英語上下了大力氣,英語水平又提高不少。因此,畢業以後,工作英語廣受老外合作夥伴稱讚。
然而,在陪七歲女兒安妮閱讀的過程中,寶爸的自信心卻受到重挫!
安妮的英語學習一直都是寶爸管。按照習慣,比較難的書都是爸爸和她一起讀。前幾天,寶爸突然說:「安妮的閱讀速度竟然超過了我——她讀完了所有的文字,仔細看了插圖以及插圖上的文字,甚至還對圖發表了一點意見,可是我光正文還沒有讀完!」
當時,二年級的安妮基本上每天讀一本章節書,大概在6000—11000詞之間。在下學期中間的時候,她連續讀了幾本「MagicTreeHouse」系列的《ResearchGuide》,屬於NonfictionBook(非小說類圖書)。書的難度大概在4.2—4.7之間(關於難度等級,參考本書第三章第三、四節的內容),也就是適合美國四年級過了二至七個月的孩子閱讀。
寶爸希望這是一次意外,所以後來自己再陪讀的時候便打起精神,加快速度。可連續幾本《ResearchGuide》,情況並沒有什麼變化!問安妮一些問題,發現她理解得也很好。
寶爸有些不服氣,我怎麼說也學了這麼多年英語,用英語作為學習和工作語言,Presentation(演講)、Report(報告)都不知做了多少次,一個一個的長Case(案例)分析多了。你一個七歲的小丫頭,正式開始閱讀不過兩年半,在閱讀速度上我竟然會輸?早知道老外閱讀速度很厲害,學校在高年級時還有快速閱讀訓練,可是也沒聽說安妮他們現在就開始訓練了啊!咱也沒有訓練過,馬上去琢磨一下,怎麼也不至於現在就輸給她!
寶爸開始研究快速閱讀問題,找機會和安妮好友的白人媽媽請教。人家說,一次要讀一片,不能只讀單個的字。還說,這個很簡單,稍微訓練一下就成!
老外這說法好像和中文的快速閱讀法也差不多,但是,怎麼實施呢?寶爸開始上網研究去了!
網上相關內容介紹很多,方法和安妮好友媽媽說的一致。歸納起來,就是三個要點:
第一,Increasingthenumberofwordsineachblock增加一次閱讀的辭彙量
閱讀時,是一塊一塊地讀,而不是一個詞一個詞地讀,增加每次閱讀的塊的辭彙數量,就可以提高速度。練習時,把書拿得離眼睛遠一點,持續練習二十分鐘就會見效。
第二,Reducingfixationtime減少閱讀一個塊的時間
閱讀一個塊的最小時間可以達到1/4秒。只要有信心和持續練習,就可以接近這個數值。
第三,Reducingskip-back減少回頭重複閱讀
可以通過用手指、鉛筆等指著文字去練習,眼隨指尖走,盡量讓閱讀速度平穩(避免眼睛移動速度忽快忽慢)。
網上說,把椅子靠後,離書遠點,一次進入視野的文字多一些,一般二十分鐘的訓練就會有明顯效果!甚至,還有很多的快速閱讀訓練班,可以用機器來訓練。
寶爸開始按照這個方法練習,很快就有了一個重大發現:如果成塊閱讀,原來認識的單詞就變得不認識了!別說增加一個塊的單詞量,就是一次兩個單詞同時進入視野(就是說,一個塊只有兩個單詞),很多時候也不認識!甚至一個長一點的單詞,如果不是一個字母一個字母從前到後地看,也難以認出來!
哦,爸爸恍然大悟!為什麼會有這個問題?癥結在於十幾年來背單詞的方法嘛!
寶爸背單詞是怎麼背的?像背電話號碼一樣依靠反覆重複字母來背,最後單詞在腦海中都是一個個字母的印象,結果在文章中出現的單詞不能在第一眼看到的時候馬上就反應出來,而是要通過從前往後一個一個地讀字母來反應,速度怎能不慢?現在想想我大學的幾個同學中文閱讀速度奇快,這幾個人都是從小讀過大量的小說,練就了一看一片的本事,看來是有道理的。
難怪啊,人家老外從來不用我們這種一個字母一個字母背單詞的方法,他們是以Phonics為基礎,通過Phonics拼讀單詞、熟練掌握那些佔據閱讀量50%左右的220個SightWords(常用詞),然後靠大量閱讀來鞏固,最終實現快速流利閱讀。
值得說明的是,當時安妮二年級到了下學期(二年級上了七個月),「MagicTreeHouse」的《ResearchGuide》每本的辭彙大約在9000—11000之間,安妮每次讀完一本書大約要五十分鐘,計算下來她的閱讀速度大約是每分鐘200詞。儘管在同年級孩子中她的流利閱讀算是很好的,但她不是什麼閱讀天才。我覺得也沒什麼竅門,就是讀得多而已。而且安妮四歲以前,除了聽,沒有別的運用英語的機會,所以她的英語閱讀是在上學前班以後才真正開始的。當然,那個時候我不懂,以為閱讀就是閱讀,後來才知道,韻律節奏也被加拿大老師看作是閱讀的基本方法之一,這是後話了。
安妮的閱讀,完全是在兩三年的時間裡,按照加拿大學校所堅持的以自然拼讀法為主線的訓練方法進行的。下面就把安妮在學前班學習的自然拼讀法資料拿出來,幫助大家認識一下加拿大學校的這種閱讀方法。
《不能錯過的英語啟蒙》(7)---Phonics與閱讀能力3、Phonics與閱讀能力
Phonics是閱讀必備的技能。依靠Phonics技能進行大量閱讀,進而擴大Vocabulary(辭彙量)和提高Fluency(閱讀流利性),最後提高Comprehension(閱讀理解能力)。這幾個部分的有機結合形成了一個人的閱讀能力。
我不是專業人士,無法給Phonics下一個準確的定義。還是用大家比較容易理解的話來說吧:
以Phonics的眼光來看,單詞不是由字母組成的,而是由音組成的,而音是由字母或者字母組合組成的。這和我們理解的單詞是由字母組成的完全不同,在單詞和字母之間多了一個「音」,正是這個多出來的音,讓老外具備了見到生詞會讀、聽到讀音會拼寫的能力。
為了更加嚴謹一些,於是我們在網上做了些研究,但仍然不能用中文準確地給Phonics下一個定義。還是用上一節中的例子吧:Letter以Sound的形式合成Blending單詞的讀音的過程,使用的就是Phonics的技能。理論上說,有了這種技能,對80%的英語單詞能夠見到單詞就讀出來,聽到讀音就正確地拼寫出來,就是所謂的「見詞會讀,聽音會寫」。
從應用的角度說,Phonics是掌握閱讀必備的技能。請參考下圖:
圖片來源於time4learning.com
這張金字塔的圖,清晰地展示了閱讀能力發展的幾個主要階段及其互相之間的依賴關係,也展示了孩子要學好英語閱讀需要遵循的路線圖:首先要有PrintConcepts(對印刷品的概念),然後是PhonemicAwareness(音素意識),在此基礎上發展Phonics的技能,依靠Phonics技能進行大量閱讀,進而擴大Vocabulary(辭彙量)和提高Fluency(閱讀流利性),最後提高Comprehension(閱讀理解能力)。閱讀流利性、辭彙量和理解能力一起構成了閱讀能力,而這個能力被北美人稱為成功人士必備的能力。
對印刷品的概念,就是說印刷品是有其含義的,可以把人的想法印刷到紙上,傳遞給其他人。這個概念也包括對書的基本認識,比如書可能有很多頁,一頁一頁地合起來是一本書,怎樣翻頁等。從知道書到喜歡書,這是孩子閱讀啟蒙階段要做的事情。
音素意識是掌握Phonics技能的前提。研究Phonics的理論,絕大多數都明確指出了學好Phonics需要兩個前提:Phonologicalawareness(語音意識)和Phonemicawareness,而非上圖所示的僅僅需要音素意識,我的博客文章中也說明了學好Phonics需要先具備語音意識和音素意識。上面引用的time4learning.com上的圖表,直觀地表示出閱讀能力形成的各個階段。該圖只表現出音素意識是Phonics的前提,而沒有提到語音意識,是因為音素意識的形成本身就必須先要有語音意識。因此,與我博客文章觀點並無不同。
語音意識,簡單地說就是耳朵的辨音,這包括能夠從單詞的發音中分辨出基本的聲音單位Sound,並在此基礎上明白幾個基本的聲音單位可能組成一個Syllable(音節),單詞可能有一個或者多個音節,以及明白語言是有Rhyme(韻律)的。辨音能力最容易理解,沒有辨音能力,聽英語就是聽天書,聽到耳朵里的所有東西都是一鍋粥。明白音節對掌握Phonics技能也很關鍵,尤其是到了高級階段,不同的音節劃分可能導致單詞讀音的不同。韻律是Phonics最重要的特徵之一,本書後面還會陸續討論。而且,韻律本身,也是下面要說的音素意識形成的關鍵之一。
有了語音意識,明白了一個單詞可能包含多個音,就可以做那些增、減、替換的遊戲,這樣也就具有了音素意識。有了音素意識,簡單地說就是能夠理解單詞和音的關係,理解單詞就是用不同的音像搭積木一樣搭出來的。既然是搭積木,那當然搭好了還可以拆開來,拆了還可以再搭出來;可以增加一塊積木,減少一塊積木,替換一塊積木。拆了搭的過程就是Blending,搭了拆的過程就是Decoding(音的分解),增、減、替換音的過程就是北美孩子學習Phonics時經常做的單詞和音之間的遊戲。當然,這些音都是以字母或者字母組合的卡片形式出現的,不同的卡片組來組去,讓孩子在遊戲中練習辨音以及拼讀。
如何獲得語音意識和音素意識呢?答案在本書第一章第一節中就有了,也是我博客中一再強調的,幼兒英語啟蒙從多聽開始。這很容易理解:既然單詞和字母之間多了一個「音」,那要認識單詞首先要認識音,而對音的辨別能力,正是靠耳朵多聽來鍛煉的。當然,音不只是需要辨別,還要求你把它發出來,也就是要大聲地讀,而大聲地讀又進一步強化了對音的辨別。多聽,不只是聽音,還有韻律節奏,這正是我們目前英語啟蒙中所欠缺的,本書第四章將進行更詳細的探討。
安妮和小寶的經歷,以及對Phonics各種理論的研究,都完全證實了聽力辨音能力的重要。應該說,沒有聽力辨音能力這個基礎,即使你能開始學習Phonics,後面想學好也基本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說,Phonics的開始是有條件的。
北美學校普遍採用Phonics體系教英語,美國政府還曾經撥款幾十億推廣這套教學方法。據我的博友反饋,其他英語國家,包括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等,也都廣泛採用這一方法。
在加拿大出版的關於怎樣教孩子閱讀的讀物中,有四條給家長的建議,其中一條就是Phonics。加拿大的說法是,Phonics可以涵蓋80%以上的辭彙,而對於無法按照Phonics規則拼讀的單詞,學校會把相應階段的高頻辭彙整理出來單獨記憶。這些高頻詞中有一部分就是他們極為重視的SightWords。
《不能錯過的英語啟蒙》(8)---選書不當的教訓閱讀過程中對難度的把握非常重要。高於孩子能力的書不但會影響孩子的閱讀興趣,還可能讓孩子逃避閱讀、逃避英語。這是寶爸對選書不當的反思和總結。
一年級,是安妮讀繪本和讀章節書的銜接階段。那時從學校買書,其中一套就是「RainbowMagic」的七本章節書套裝,當時我覺得她還讀不了這種書。書拿到以後,安妮玩了幾天贈送的那個小項鏈(當時買這套書,也是因為安妮相中了這個贈送的項鏈),才開始讀書,一口氣竟然讀了一本書的一半,而且還一邊讀一邊咯咯地笑出了聲!
就這樣,七本書沒用幾天就讀完了。再去圖書館借書時,她就像發現了一個新陣地,每次都是直奔「RainbowMagic」的書架,見到沒讀過的就借。就這樣,通過這套五十多本的系列書,不知不覺地完成了從繪本到章節書的過渡。
一年級後期以及二年級初,安妮又讀了「ButterflyMeadow」、「JunieB.Jones」、「JunieB.theFirstGrader」、「BaileySchoolKids」幾個系列,都很順利。因為「RainbowMagic」的關係,安妮對所有的fairy(仙女)都感覺親切。再也找不到沒讀過的「RainbowMagic」系列的書了,就拿「FlowerFairiesFriend」系列來過fairy的癮,而且前幾本的確也很順利地讀了下來。也許是太順利了,我的心思就花在幫她多找一些不同種類、不同內容和風格的書,尤其是一些nonfiction上了,她自己選的書乾脆不管了。
二年級大約過了兩個月後,安妮的閱讀就遇到了問題,基本就是從「FlowerFairiesFriend」的某一本或者某幾本開始的。這套書有幾本借回來後,安妮並沒有讀完,有的根本就沒碰。開始我並沒有意識到是閱讀難度的問題,因為她的表現不是直接拒絕讀書,或者感覺太難讀不下去(安妮的Phonics拼讀很好,即使不明白意思也基本能夠拼讀出來),只是閱讀時不停地提一些看起來不著邊際的問題,有時甚至表現為心不在焉,口讀心不讀。
那個階段,她的磨蹭問題一天比一天突出,尤其在練鋼琴和做其他事情上,對此我非常頭疼,當時還以為她的這些閱讀行為也是磨蹭的一種表現。回過頭來看,以前總結中說到學鋼琴因為難度加大、練習時間加長以及老師要求太高使安妮感覺畏難,才表現出來磨蹭,現在看來閱讀中的磨蹭問題,也大約是此類原因。
那個時候真是有些大意,「FlowerFairiesFriend」的書長度上和「RainbowMagic」差不多,而且也是講fairy的故事,她自己想看,也就沒細看內容。第一次,她從圖書館選好借回來,有好幾本沒有讀完就還回去了。這一段時間她做什麼都磨蹭,因此在讀書上也開始這樣,並沒有引起我的注意。
自從開開心心辦了一個七歲的水上生日party並且收到很多「HannahMontana」的生日禮物後,她開始對「HannahMontana」非常感興趣,有一天從圖書館捧了一摞「HannahMontana」的書回來讀。因為這套書每本看起來都很厚,封面上的小姑娘HannahMontana一看就是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因此我知道這套書對安妮可能太難了,但是她喜歡,而且當時沒有發現其他安妮特別喜歡的整套書,也就沒管她。
不出所料,她讀的時候經常地找我來問一些單詞,我也不明白的詞就一起猜,實在猜不出來就查詞典。花了三天時間,在我每天的提醒甚至催促下,一起讀完了一本。
我當時想:她既然迷這個小姑娘,那這樣我和她一起再啃幾本,她的閱讀水平應該能上一個台階吧!可是,安妮自己已經拒絕繼續讀這套書,並且明確告訴我:太難了!這個書沒有插圖,全是字!書太長了!
這個時候,我才意識到,她是對的!也是在這時候,我才想起來剛開學時老師給帶回來的那個IPICK的原則(本章第四節),也再一次開始研究分級閱讀的問題(本章第五節),這一研究,豁然開朗。
以「FlowerFairiesFriend」系列書中的一本《Jasmine』sStarryNight》為例,上網搜索發現,這套書中有些冊的難度適合七至八歲的孩子,可能就是剛開始安妮碰巧讀到的那幾本,而其他一些書難度適合九至十二歲的孩子,也就是四年級以上的普通學生。有人評論《Jasmine』sStarryNight》說這本書很變態,適合小孩子的fairy的故事竟然有很多超級難的單詞。這隻能說明這些書是給那些閱讀水平遠高於普通水平的孩子準備的——興趣水平低,但是閱讀難度超高!
安妮讀這套書感覺很難再正常不過了,這套書沒有讀完就還完全也是因為太難!同樣,「HannahMontana」也是適合九至十二歲,即四年級以上的孩子,它的興趣水平也是適合四年級以上的孩子——現在想來,我當初想借著孩子的興趣一起啃幾本來上台階,多麼可笑!這使我重新認識了科學閱讀的重要性,甚至讓我內心有一種負疚的感覺——安妮的閱讀一直很好,現在竟然變成了她的負擔和變磨蹭的原因之一。不尊重科學的教訓非常慘痛!
剩下的問題就比較簡單了,在那些成套的書中,找出難度合適、並且她喜歡的,就一切OK了。就像收到「HannahMontana」的禮物就喜歡HannahMontana一樣,「MagicTreeHouse」這套書適時出現了,故事主角之一的名字也叫Annie,這足以成為她喜歡的理由!於是在博客同步學英語系列的讀書記錄中,就瘋狂出現了「MagicTreeHouse」,到後來還包括這套書對應的那些難度更高的nonfiction的《ResearchGuide》!
遵循分級閱讀的規律,使用IPICK原則選書,不能違背。在具體操作上,以興趣等級和難度等級為參考,難度等級以GEL為參考。興趣等級永遠選擇適合年齡的。如果您的孩子閱讀水平中等,則難度等級也選擇適合年齡的;如果您的孩子是閱讀天才,則選擇高難度等級的書;如果您的孩子閱讀水平低於同齡人的水準,則要選擇低難度等級的書籍。
另外,閱讀時家長的及時幫助是很必要的。如果和孩子一起讀,可以讀適當難點的書,或者稍具一點挑戰性的。如果孩子自己讀,則要選擇低二至三個難度級別或者更低一點的。讀難度稍微低一點的書,對掌握Phonics、提高閱讀流利性和速度都很有幫助!
最後提醒一點,讀章節書後,並非繪本就不值得讀了。安妮直到現在,還經常從學校圖書館借繪本來讀,有時候我們給小寶借的書,她也讀得津津有味!我有時候給小寶借書,發現有的圖畫特別好,或者是想像力不一般的書,也會特意拿回來。有的繪本雖然文字不多,但句型可能複雜,而且辭彙難度可能更高!個人感覺,如果孩子很小就放棄了繪本,對想像力、觀察力、理解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可能都會有影響。畢竟讀書不僅僅是認字,它應該是一種綜合的人生體驗才對!
-------------------------------------------------------------------------------------------------補記:這篇文章,是寫給自主閱讀的孩子選書的法則。孩子能自主閱讀以後,選書難度要特別注意,國外要求按照5個手指法則來進行http://t.cn/hJ5F5。很多媽媽跟著我走就是從這5個手指法則開始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親子閱讀的孩子,不要局限於此。想想大家的中文親子閱讀,是不是你讀故事她來聽?所以親子閱讀主要是聽力理解能力。既然不要求他讀出來,就沒必要管他有幾個不認識的。這一點一定要明確。說到底,孩子親子閱讀對書的理解程度,不是靠認字,而是取決於聽力理解能力。這也是我最近一直在強調,親子閱讀一二級讀的差不多的孩子,不要急於開始自主閱讀,聽讀三級以上的故事,這個更重要。聽力理解能力的上台階,對以後自主閱讀能力很重要。
目前俱樂部的第一批孩子正好處於上升階段的第二個台階:第一個台階是三個月的時候,孩子們的聽力能力提高了一截,對於聽故事不排斥,所以很多孩子開始主動選擇讀物讓媽媽來講;那麼目前又過了三個月,有些孩子聽讀一二級讀物很輕鬆了,這個時候就是一個轉折點。
是把主要時間花在要求孩子讀出來一二級讀物上,還是繼續上台階,讓孩子聽讀三級以上的讀物?當然我這個選擇是就親子閱讀這個層面而言。對於學p的孩子,按照進度選擇簡單的p配套讀物和一二級讀物來自主閱讀是正常的。不在此討論之列。
《不能錯過的英語啟蒙》(9)---語感啟蒙從韻律節奏開始四、培養綜合語言能力
有一位在溫哥華的中國媽媽,英語很好。說起和女兒在閱讀上的差距,她說:單個詞的發音不是問題,但是那種韻律和節奏的感覺與女兒就是不一樣。後來參加了安妮學校的讀書活動,才知道:加拿大孩子閱讀不僅要求閱讀速度,還要求有感情地流利閱讀,並根據閱讀能力分級。而他們對閱讀理解的要求和我們理解的也不一樣。
1語感啟蒙從韻律和節奏開始
我帶小寶在加拿大參加了一些早教活動後,發現裡面很重要的一項是語感訓練。不管是社區圖書館還是早教項目,兒歌、童謠以及韻律節奏非常好的童書都是重點內容。小寶的老師還把自己錄製的兒歌和童謠刻錄成光碟,免費提供給家長。
我最初知道加拿大重視孩子的語感訓練,尤其是對母語為非英語的孩子的語感訓練,是從帶小寶參加各種早教活動開始的。
首先是圖書館、書店等機構的各種公益活動。對於不能自主閱讀的低齡孩子,加拿大通過各種免費的讀書活動、玩具、親子歌謠等方式把小朋友和家長吸引過來。有專門的老師來組織這種活動,每周一次或者幾次。除了讀一些內容簡單、韻律節奏非常明顯的書,更多的是和小朋友們玩互動遊戲,兒歌、童謠、動作歌謠是其中的重要內容。
大約從三歲半開始,小寶上了一個名為StrongStart的早教項目。該項目在公立小學設立早教中心,學校提供半天的教室,教育局指派一名具備專業幼師資格的老師,帶領孩子進行一些活動和遊戲。
因為當時這家中心的孩子整體都比較小(兩歲左右的居多),所以老師安排的活動和遊戲中,朗朗上口的兒歌和童謠是永遠的主角。比如:老師戴著手偶,教一個大鱷魚吃小動物的兒歌,連唱帶做。連續多天,孩子們還是要求看。再比如:一個講JennyMouse的兒歌,配上老師自製的道具,朗朗上口,還有對顏色、高矮等概念的認知內容。
而這其中最珍貴的,是老師把常用的兒歌都列印了出來,並且有些還製成了光碟,發給家長。像右面這首歌,就是老師每次邊唱邊做極其搞笑的動作,引得孩子們競相模仿,每次都是鬨笑不止,好不熱鬧。
此外,為了加強中國孩子的英語學習,當地的僑辦還組織了一個名為MotherGoose的活動,每周一次,也是和大家一起唱兒歌、講故事。
我們還發現,美國各網站有大量的音視頻資源,兒歌的動畫、flash等,都是他們非常重視的內容(資源鏈接附在本書最後的資源匯總中,博客置頂帖子中也有)。在各種早教資源中,韻律節奏的朗朗上口幾乎成為這些資源的共同特點。我們國內最近幾年引進的一些獲獎書籍,比如《BrownBearBrownBear,WhatDoYouSee》,也具有類似特點。可以說,低齡孩子的韻律節奏訓練是英語國家語感訓練的最重要一環。
小寶在加拿大上幼兒園以後,我發現他所在的蒙氏園同樣重視以上類型的韻律節奏訓練。而我了解最多的,其實是加拿大的小學。正是從那裡,我深刻地感受到,原來北美英語教育對語感的訓練竟然如此重視。
安妮上學前班後,從26個字母開始引入Phonics,而Phonics的學習方式,也是讓孩子們連唱帶跳地表演。前幾天無意中翻到了學前班的材料,發現其中一本就是詩歌。
從一年級開始,學校每周給孩子們發放幾頁紙,上面主要是兒歌、童謠、動作歌謠。比如下面這篇,就是孩子在學校手工做了一個陀螺,並且瘋玩了一陣後,帶回來的關於陀螺的兒歌:
安妮一年級學習期間,類似的內容有120篇之多。每周末,老師都要求家長給孩子讀,而我們一般都是孩子給家長朗讀、表演——他們的很多朗讀都是帶動作的,就是所謂的動作歌謠,孩子們非常喜歡。
在加拿大,孩子們在閱讀之前先是聽各種兒歌童謠,然後在上學以後開始學習Phonics,這種學習也是和兒歌童謠結合起來學的,或者說是把韻律節奏唱出來。到一年級的時候,孩子們開始學習自主閱讀了,老師就把韻律節奏的訓練素材融入到孩子讀的材料中去。韻律節奏訓練一直貫穿於孩子們聽、說、讀的每一個環節。
寫到這裡,我想起安妮兩歲左右時,我曾經在北京買過一套配光碟的書,是北大英語系一位著名的教授編寫的,書中收錄的就是這些押韻的兒歌。書中說,這是北大英語系學生辨音訓練的教材。遺憾的是,當時對這類素材認識不足。今年,翻舊書的時候無意中看到它,真是心生感慨:對於兒童英語啟蒙如此有價值的東西,我們為什麼在啟蒙期不做,卻要到了大學專業學英語的時候才能接觸到呢?令人欣喜的是,我們現在再次回國後,發現如今的小學教材中已經加入了部分這方面的內容,雖然唱的兒歌還是以句型訓練為主,但不管怎樣這都是一種進步!
《不能錯過的英語啟蒙》(10)---被忽視的有感情流利閱讀安妮最近錄了一些英語的音頻資料。大家聽後感慨的,一個是母語孩子的韻律節奏感,另一個就是有感情流利閱讀。安妮中英文閱讀的不同狀態表明,安妮學校下大力氣抓流利閱讀確實有效果。
在博客上以及本章前面幾節,我一直在和大家強調韻律節奏的問題,但是似乎很多人不那麼理解和重視。尤其是有感情流利閱讀,似乎從未被考慮過。
最近,安妮錄了一些音頻放到網上後,很多人感慨:這回終於明白了什麼叫做「舒服」!小孩子怎麼可以讀得這麼流利,尤其是情感和情緒的把握怎麼會這麼好!
其實,安妮錄的這些書,基本都是一遍就成的,事先都沒有經過演練。之所以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完全是在加拿大訓練的結果。有位媽媽聽了安妮的音頻,看了我的文章,並諮詢了外教後,自己總結說,有感情流利閱讀=前期聽力積累+流利閱讀+快速閱讀理解+朗讀訓練。真的很精闢!這裡的快速閱讀理解,指的是對辭彙、句子的快速把握,是我們中國人通常說的閱讀理解,而這些在加拿大都是在流利閱讀中解決的。
這裡的核心還是流利閱讀,下面看看安妮在加拿大的三年學習期間都是怎麼進行這方面訓練的:
安妮在加拿大的課程安排,學前班一年的時間是學Phonics,這個學法不像國內這種總結規律的自然拼音速成班。他們是一個字母一個字母地學,然後把這些字母和相關的單詞編成兒歌,大聲地唱讀出來,再用這些單詞和字母做很多的遊戲。一年的時間(每天半天),就學這點東西。開始的時候我不理解,後來發現,這才叫紮實啊。這中間,每周都可以從學校圖書館借兩本書,要求家長每天陪孩子讀至少十五分鐘。
但是到了一年級,就對閱讀的流利性有了非常細緻的要求。確定孩子的閱讀級別,並且對閱讀量有要求。不僅要求孩子聽別人讀、自己給自己讀、自己給同學讀,還要求他們單獨給老師讀,學校甚至還安排有專門的時間,邀請家長到學校去聽孩子讀。有的學校還請家長做義工,到學校去聽孩子讀書,然後填表格,對孩子的閱讀水平進行考量。
整個一年級,沒見到老師有關於閱讀理解的要求。但是,一整年都要求孩子讀出來,和中國語文課上的朗讀課文如出一轍,只不過量還要更大些。尤其是,一年級老師選擇了很多韻律節奏感非常好的短文(詳見前一節),要求孩子們每周回家都要讀,這些都對孩子的流利閱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
到了二年級,班級的語文課叫做DailyFive。這是美國一位資深老師發明的小學語文教學法,很快在加拿大小學老師中得到推廣。DailyFive包括五項內容:
Wordwork,Listeningtoreading,Readtoself,Readtosomeone,Writing,一周中每天至少有一次DailyFive的課,孩子可以自己選每次做這五項中的哪一項,但不能重複,全部做過一遍後就重新再來。DailyFive中,有三項都是閱讀的內容,其中的Listeningtoreading由每個孩子在班級的電腦上戴耳機完成,完全是訓練有感情流利閱讀的。除DailyFive外,還有老師的閱讀課(老師和學生一對一的閱讀訓練)、老師給全班同學的讀書時間、圖書館老師的閱讀課以及每月至少有一次的校長讀書時間(校長在廣播中給全校學生讀一本書),而有感情流利閱讀是其中的主要訓練目的之一。
流利閱讀的地位為何如此重要?
原來,在他們眼裡,學習閱讀分兩個層次:流利性和閱讀理解水平。這從本書第二章第三節關於Phonics與閱讀能力關係的圖表中,就能清楚地看出來了:Fluency和Comprehension是分開的,而且Fluency在Vocabulary和Comprehension之前。孩子們要閱讀,首先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流利性,然後才是提高閱讀理解的水平。也就是說,流利性是基礎,通過流利閱讀所達到的不僅僅是見詞就能拼讀,而且是見詞就能反應出整句話的情緒感覺,字面含義背後所隱藏的東西在流利閱讀的訓練中就已經感受出來了。
要說流利性,英文比中文更容易實現,有其內在的合理性。中文如果只掌握200字,幾乎沒有書可以閱讀。而英語是一種拼音語言,學會Phonics,理論上就有80%的英文辭彙都能讀出來,不管認識不認識。而且,相比中文字的數量,英文辭彙量要高出一個數量級還要多!對於小孩子或者外國人學英語,如此大的辭彙量,也只有用Phonics這種「單詞本身就是拼音」的方法才能讓閱讀繼續下去,否則必然總是不停地查詞典(正是我們中國人犯的典型錯誤之一),卡殼了!
正是這種區別,使英語具備了「先讀出來,不管理解不理解」這種可能。而且,美國的研究認為,沒有流利快速閱讀,不可能有理解,因為如果孩子在拼讀上卡殼,會導致單位時間內進入大腦的辭彙量太少,在一個詞上卡殼就會忘了剛剛讀過的詞,看了這句忘了上句,怎麼可能理解好!到這裡可以看出,人家所謂的閱讀理解,和我們中國人說的閱讀理解完全不是一回事!它不是我們中國人認為的閱讀理解就是認識單詞、搞清句子並翻譯出整句話的意思,而是更高層面的對閱讀內容全局的理解。我們做閱讀理解關注的這些問題,人家通過大量閱讀培養出的語感以及辭彙量早就解決了!
有人說,流利閱讀確實重要,但那是在英語母語國家,人家有那個條件。其實不然。
有一次,我和安妮去溫哥華公共圖書館借書。照慣例,安妮在那裡讀完一本書後,才肯抱著借的書回家。當時有位中國媽媽看到安妮很快讀完一本章節書,非常驚訝,就問我們是如何練習的,說她的女兒閱讀不好。她的女兒就在旁邊,從小在溫哥華長大,比安妮低一年級,正和安妮一起用英語聊得不亦樂乎。媽媽當場就拿起桌子上的一本很簡單的分級讀物讓孩子讀,閱讀根本沒有流利性可言,SightWords都還需要反應一下,拼讀部分就更慢。後來問那個孩子的媽媽,說孩子平時讀書很少重複,就是這樣磕磕絆絆地讀完一遍就過去了。
可見,即便在英語母語國家,口語再好,流利閱讀同樣也是需要訓練的。我們中國人不是在這方面做不好,而是忽視了這方面,才使閱讀速度與國外孩子相差如此之大,無法形成韻律。
本書第一章第五節提到,安妮應邀為一個產品配音時,我們很明顯地感覺到她對中文、英文有感情朗讀的區別:中文部分即使是同樣簡單的內容,理解上並沒問題,但是在流利性和有感情朗讀方面,和英文的差距不是一點點。基本上,都是她讀一遍後我們覺得不對勁兒,然後我們讀一遍,她馬上就能找到感覺。這個問題說明什麼?訓練的作用。安妮之前每年英語閱讀量是中文閱讀量的200倍以上,而且,中文閱讀也沒有進行過太多訓練。在回國後近半年的時間裡,她跟著學校老師朗讀課文,才有現在的水平。
所以說,能力是訓練出來的。孩子在語言方面的能力,並不是孩子自身行不行的問題,而是提供教育的一方是不是注意到需要這方面訓練的問題。如果不注重這方面的訓練,那這一代孩子即使在聽力、在閱讀速度上比我們那一代有很大提高,以後的英文輸出也仍然是有欠缺的,比如演講、發言方面不吸引人,而這種欠缺等長大了彌補起來就會很困難。
目前,通過博客和論壇上的交流,已經有很多媽媽認識到有感情流利閱讀的重要性。大家定期把孩子的音頻上傳,互相交流學習。
對此,仍然有些媽媽心存疑問,提出了很多問題。比如:
生詞到底要不要查?其實這個問題是和目的相關聯的。如果你現在的目的就是要流利閱讀,只要孩子能夠用Phonics的技能把音拼讀正確,那就沒必要查。或者說,至少沒必要在第一遍讀的時候就查。要鼓勵孩子邊讀邊猜,這樣,和書中的圖片、上下文結合起來,孩子的印象會更加深刻。如果覺得有必要驗證或者實在猜不出來,又覺得有查的必要,那就最後再查。這樣,對流利閱讀也沒有影響。也就是說,同樣一本書,每一遍讀的目的也可以不一樣。前幾遍就是拼讀流利,最後如果覺得理解有障礙,再查詞典。這樣,實際上也是把國外閱讀的兩個步驟在一本書中給分解了。尤其是後查的方法,可以避免孩子陷入一定要查明白什麼意思才敢讀出來的誤區。
關於生詞太多,很大程度上和選書有直接的關係。目前,國內的孩子英語閱讀開始得都比較晚,很多孩子中文都已經能讀大部頭的書了,英文才剛剛開始。這些孩子,不願意看那些特別簡單的低級讀物,再加上我們傳統觀念中總覺得沒字的書不算書,所以家長總想選擇適合孩子年齡的、文字非常多的內容。結果很多孩子甚至連特別簡單的繪本或者分級讀物都沒看過。因為書選得不合適,孩子覺得英語閱讀非常難。比如有的孩子喜歡《玩具總動員》,但是一看書,那麼多的字,馬上就退縮了,有些孩子甚至因此不敢再碰英文書,這些都是家長在選書和講書的過程中沒有把握好造成的。
關於閱讀等級,本書第三章做了很詳細的介紹。對於我們中國孩子,尤其是那些中文很好的孩子,可以考慮搜索一些興趣等級很高但閱讀難度等級比較低的讀物,網上搜索「HighInterestLevel,LowReadingLevel」,就會得到很多結果。
國內流利閱讀不受重視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家長過於看重讀書後能夠學到多少東西。讀書要有明確的目的,比如這本書是讓孩子懂得團結友愛的道理,那本書是教育孩子面對困難要堅持不懈,等等。可是多數人認為讀到了書中直白的道理宣示後,這本書就沒有再讀的價值了。這恰恰忽略了重複閱讀對流利閱讀能力的作用。國外的兒童讀物,非常生活化,孩子很喜歡,都會一遍一遍地讀,很多道理上的東西隨著孩子積累的增多自己慢慢就會體會出來,而重複的過程則訓練了閱讀的流利性。
還有一個常見誤區就是,讀書就要讀名著。說到名著,不得不說說我自己的轉變。以前在國內,給孩子的書都是什麼著名童話之類的,似乎讀書就要讀經典。到了國外,開始我很不習慣他們的繪本,怎麼沒有什麼經典呢?圖書館茫茫書海中,顯眼位置連獲獎書都沒有,大量的書都是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小事。
但是後來才發現,大量閱讀是國外的主流觀點。每一本書都有值得吸收的優點,尤其是站在孩子的角度,童真、童趣、想像力有的時候比思想性更重要。而能夠吸引孩子大量閱讀甚至重複閱讀,讓孩子流利地讀出來,本身就是對孩子閱讀能力的培養。有了這個能力,孩子以後的自我學習能力就會超強。站在這個角度,就可以明白為什麼北美教育中,閱讀能力被擺在如此重要的地位了。
而站在輸出的角度,流利閱讀本身也是輸出的一個組成部分。孩子能夠把書有感情地讀出來,進而能夠複述出來、表演出來,這都是輸出,而且相比於簡單的對話聊天,這需要更多的訓練與技巧,也是國外學習、工作中必須具備的基本技能之一。
--------------------------------------------------------------------------------------------------
後記:最近很多人在看完書後提出了一個問題那就是閱讀到底是出聲朗讀還是默讀,出聲朗讀會不會影響閱讀速度,什麼時候練朗讀什麼時候練默讀?
這些問題,我覺得用中文去想就很容易理解。比如安妮目前國內的學校上語文課,會要求朗讀課文。正常的課本會有要求,閱讀課上的補充閱讀材料也有要求。英文其實和中文一樣,也是這個思路。在小學低年級的時候,書聲朗朗也是朗讀訓練的具體表現。
至於說出聲讀會不會影響閱讀速度,應該說是兩個不同目的的訓練內容。朗讀是低年級孩子從簡單的內容開始的訓練,隨著孩子閱讀能力的提高,閱讀速度自然會上去,所以孩子泛讀的時候,會不願意讀出聲來。所以擔心因為要求朗讀影響閱讀速度的擔心是不必要的。素材不同,孩子的讀法不同。
英文朗讀目前我們建議孩子從phonics開始就練習,因為這個時候的素材都比較短小,孩子容易練習。如果大孩子,閱讀能力很強了,但是沒有進行過朗讀練習,建議找一些韻律節奏感強的內容,比如我博文中介紹的和國外孩子同步的英語韻律節奏訓練資源中的內容來進行訓練。
《不能錯過的英語啟蒙》(11)---學習Phonics需要啥前提有人說中國人不適合學Phonics,因為它需要以大量的聽說辭彙為前提。通過觀察安妮以及同樣到國外去的中國孩子的學習經歷,尤其是最近回國以後看國內孩子學習Phonics的成果,我發現Phonics與聽力辨音能力有關,但和我們中國人理解的與中文對應的孤立的聽說辭彙量沒有關係。
目前國內有一種比較流行的說法:用Phonics的方法學英語,要以大量的聽說辭彙為前提。在此說法的基礎上進而延伸出:Phonics只適合英語是母語的孩子,中國人用這種方法學習是不行的。在我的博客上,有博友留言說,香港、台灣推行自然拼讀法效果不好。台灣的情況我不大了解,但是從我看到的中國大陸孩子到國外學習的情況,我感覺Phonics和英語基礎,尤其是聽說辭彙基礎,沒什麼關係。
中國孩子到北美以後,什麼基礎也沒有,聽不懂別人說話是非常普遍的情況。這些孩子,在學校就跟著其他人一起用Phonics方法學習,進步都非常快。到現在為止,還沒聽說英語國家對沒有英語基礎的孩子採取其他教學方式的。
加拿大針對英語為非母語的孩子進行的語言培訓項目ESL(EnglishasaSecondLanguage),用安妮老師的話說,在語法方面對他們很有幫助,因為語法是英語國家的孩子不學的。
我的理解,Phonics的精華就是在單詞和字母之間通過「Sound(音)」建立聯繫。因此,學習Phonics的第一步,就是學習26個字母的發音,即LetterSound。大家有學習Phonics需要以大量辭彙為前提的感覺,可能是因為美國人學習、辨別Sound的方法導致的。
學習一個Sound,最開始(比如學前班)是通過聽、辨別一個單詞的首個Sound來學習的。比如:Soundk,是通過讓孩子聽單詞cat的首個音來學習的,然後再給孩子讀一組以Soundk開頭的很簡單的詞,比如cup,cake,讓孩子鞏固Soundk的發音,當然也讓孩子重複說出這些詞,從而讓孩子學會Soundk的發音方法。這和我們中國人教孩子用什麼樣的口型、舌位來發Soundk目的是一樣的,只是,這種方法更加直觀,更容易被孩子們接受。
當然,孩子們能夠辨別一個詞的首個音之後,也會學習辨別一個詞的最後一個音、中間的音,以及做一些辨音訓練的遊戲:替換掉單詞中的某個音,根據不同的音給單詞分組,等等。這種循序漸進的學習,需要的就是耳朵的靈敏,當然不需要先有多少的聽說辭彙。
我問過安妮,上一年級後,老師對孩子們發音不正確的情況,也會糾正他們的口型,而在學前班階段則從未糾正過。對比起來,我們在學英語時,在耳朵還不能準確區分相近的音時,無論怎樣努力地跟老師學口型、舌位等,最後還是一頭霧水,當時會了轉頭也就忘了,一點也不奇怪!
對於英語為母語的孩子,cat這些詞本來可能就會說,也知道是什麼意思,這可能是另外一個被很多媽媽理解為用Phonics必須以大量聽說辭彙為前提的理由,其實是錯誤的。孩子們只要能夠聽清楚老師(或者錄音帶、光碟中)發的cat的發音,聽過幾次後能夠準確重複出來,就行了,並不需要在學習之前就已經會說cat,更不需要提前知道cat就是貓的意思!很多Phonics的學習材料,在學習Soundk,cat的發音時,會有一個貓的圖片。這不是要求孩子們預先就知道cat這個詞是什麼意思,目的也不是在教孩子cat這個詞的意思,而是通過一個孩子們很熟悉的事物的圖片,讓孩子們對cat這個詞保持興趣,願意聽老師發這個詞的音,願意重複出來。試想一下,老師必須要通過教孩子幾個詞的發音來讓孩子們掌握Soundk,那麼教cat、cup、cow、cake這些詞,並且配上圖片,是不是比教孩子cute、cough、community要容易得多,孩子們也感興趣得多?
同樣以Soundk的發音為例,學習Phonics的唯一前提,就是要孩子們能夠做到:聽清楚老師發的cat這個詞的音,聽過幾次後能夠準確重複出來!而這個前提,其實就是我在本書第一章第一節、第二章第二節強調的耳朵的辨音能力(包括語音意識和音素意識,參考本書第二章第三節)!因為生理髮育等原因,應該在孩子年齡小、耳朵辨音能力最強的時候,給孩子提供多聽的機會!這就像學鋼琴要早,因為孩子小的時候耳朵靈敏,錯過這個時機,以後學習起來要多花費若干倍的時間!
看到這裡,各位也應該能夠理解,為什麼一點英語也不會的中國孩子到北美後和英語為母語的當地孩子一起用Phonics方法學習,聽說很快就可以跟上了。Phonics本不需要以會英語作為前提,而是需要辨音能力,因為孩子年齡小,有英語的環境和老師給做的各種辨音訓練的遊戲等等,學習Phonics根本不會有問題,自然而然就掌握了!當然如果孩子的聽力理解能力強,那對於閱讀速度等還是有幫助的。
而孩子大了以後,即使進行同樣的學習,最後在發音上還是和小時候出國的孩子不一樣。這一點,我在十二歲的小留學生和安妮身上看得很清楚。同樣的一個句子,重複出來的感覺是不一樣的。尤其是對於音的細節,吸收的程度不一樣,節奏韻律也不一樣。而成人,這方面要比十二歲的孩子還差很多。這也是我一直認為如果孩子小的時候有機會能在外語環境中呆上一年,哪怕就幾個月,對於孩子的語音訓練都會非常有幫助的原因。
也正是基於此,我博客的博文中非常多地強調辨音訓練。尤其是六歲以內的孩子,讓他們會說多少句型真的不重要,能說出來多少單詞、知道多少單詞的意思也不重要。只要他的辨音能力強,一旦接觸到了英語環境,他的加速度會非常地快。
比如小寶,他只在加拿大上了四個月的幼兒園。在上了兩個月左右的時候,他回家就能重複一些幼兒園老師說過的簡單句子,可能是對他說的,也可能是對別人說的。而同樣的情況,安妮用了差不多半年——事實上,安妮在國內的辨音訓練確實不如小寶全面。小寶除了聽的素材多一些,安妮本身也是一個很好的老師,有時候兩個人玩,安妮說,雖然小寶不能對話,但是聽得還是不少。
對於一直在國內的孩子,家長們需要做的,就是為孩子提供儘可能多的原版素材,鍛煉孩子的辨音能力。當然如果能夠用上面描述的各種各樣的辨音訓練類的遊戲,那就會更加直接、快速。想想英語國家的孩子,整個學前班階段要用一年的時間練Phonics最基本的LetterSound,用各種各樣的遊戲、訓練來強化對音的掌握,直到形成非常深刻的印象,更何況我們非英語國家平時很少能聽到英語的孩子呢?
最近幾年,國內的英語教學因為啞巴英語的教訓,開始非常重視聽說。很多的培訓班都是在教口語。很多人說一個人英語好,也是因為聽他說得好,或者和外國人能交流,就覺得好。其實,英語真正的水平高低還是在閱讀。這也是英語國家的學校教學中最重視的一項學習內容。
因為中國的英語教學不是按照英語國家的教學方法來教閱讀,而通常是把教口語、教句型作為一個立竿見影的辦法,所以很多人覺得,幹嗎要用Phonics呢?不用我也能開口說。至於聽,我多聽幾遍錄音帶就一樣可以聽懂了。從目前看,靠大量重複聽錄音帶也可以達到提高聽力、學會句型、並且能會話的目的,但是因為聽力內容單一,孩子的聽力辨音能力沒有得到有效提高,尤其是缺少情境的對應,這對以後學習Phonics以及閱讀能力的提高實際是埋下了隱患。
其實,沒有大量閱讀的支撐,尤其在中國這種沒有日常口語環境的條件下,僅僅靠學習口語,是不可能把口語學好的。聽說讀寫是密不可分的,聽說到了一定階段,沒有閱讀量的支撐,腦子裡學會的固定套路用完了,再想用口語表達就只能搜腸刮肚地造句了。而海量的書里,則有各種各樣的場景、表達,可以作為口語脫口而出的儲備。其實這和中文是一樣的,閱讀不僅僅為了閱讀本身,閱讀中所接觸到的大量的情境,和動畫片中的場景一樣,都是口語輸出的基礎。
前幾天QQ群里一位媽媽說,真是應該讓孩子在多聽以後再學Phonics,不然,按規則拼讀的英語都是中國味的。學習Phonics,需要有前期的準備。大量地聽原版兒歌、故事、動畫片,都是前期的準備。這些準備並不是要讓孩子具備多少辭彙量,最主要的是進行韻律節奏方面的訓練。這些訓練會加強孩子的聽力辨音能力。聽力辨音能力越強的孩子,聽覺記憶越好,複述的時候對韻律節奏的把握也相對要好。這個時候開始學習Phonics,讀出來的東西往往也讓人有原汁原味的感覺,這就是所謂語感的價值。
《不能錯過的英語啟蒙》(12)---英語思維難在哪兒沒出國前,以為英語只能按照翻譯的方式學,對英語思維無比崇拜。後來聽到小寶說英語才知道,不同的語言,需要的都是對應情境。只要大腦中存儲著一個情境下的表達方式,再次出現類似情境的時候它就會自動流出來,無需其他語言的幫助。
回國以後,尤其是安妮英語俱樂部成立以來,和國內家長的交流日漸增多。很多家長跟我說:孩子上小學之前就開始報英語班,級別過了不少,但是見到外國人,很難和人家真正交流。有的甚至跟了好幾年的外教,但是到了小學高年級之後,忽然間口語提高就很難了。而語法方面,低年級的時候應付自如,但也是級別越高,越覺得困難。
出現這種問題的原因在哪裡?有人說是英語思維的問題。關於英語思維,我記得在我們上學學英語的時候好像就有人提出過。的確,現在讓不懂英語的人說,大家也會覺得能用英語思維當然好啊。但是,怎樣算是英語思維呢?怎樣才能做到英語思維呢?這個問題似乎很神秘,甚至神秘到這麼多年過去了,一代人兩代人都過去了,還沒有真正地解決它。
最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和安妮一樣的小孩子出國以後,在沒有母語幫助的情況下,可以在半年到一年的時間裡聽懂老師講課,並且開始輸出?為什麼同樣是十二歲在中國學英語的孩子,有的孩子出國後可以免修ESL課程,而有的卻聽不懂老外說話,甚至連學前班的原版讀物都讀不下來?這中間的差別在哪裡?
一個孩子,到了國外,不管是上幼兒園還是小學,老師為了讓不懂英語的孩子能聽明白,往往都會使用誇張的肢體語言。把圖片用到極致也是國外的教學特點。記得安妮所在的教室里有很多挂圖,比如說孩子們各種表情的臉,然後每張圖下面是對應的單詞。老師在講這些詞的時候,往往是強化聲音,而且動作對應得都非常到位。
國外老師講故事也是一樣。比如國外有大量的繪本,很多繪本的圖都畫得非常好,和單詞的對應關係非常清楚。而老師在講解的過程中也把這些對應關係處理得非常到位。記得小寶上親子班的時候,老師自製了非常多的教具,在帶領大家唱兒歌的時候,手上的對應動作都很到位。
當時,我以為這樣做僅僅是為了增添樂趣,現在才明白,原來這是基於孩子語言學習特點的科學教育方式。
最近我看到一篇資料,說有研究表明,兒童的語言形成是左右腦互相配合的結果。當兒童接觸一種語言的時候,首先聽到的是它的語音信號,然後就要尋找對應的圖形信號。回想一下孩子學習母語的過程,我覺得這一觀點是可信的。最初,我們和孩子說話的時候基本都是用實物和名稱來對應的。嬰兒最初接觸的圖書,也都是一個名稱一個圖,或者叫看圖識字。
而在老師和孩子互動的過程中,也同樣體現了這個特點。比如小寶上幼兒園很明顯的一個特點就是,他能用完整句子表達意思的,基本上都是在幼兒園和家裡都發生過的場景。比如吃飯的時候向前推一下凳子,咳嗽了用手把嘴捂上,玩滑梯的時候提醒別摔倒,過馬路之前提醒先停下觀察等。
說到這裡,讓我想起了一個有趣的場景:一次小寶和爸爸在北京坐地鐵——小寶一直對地鐵情有獨鍾,有機會就要求坐。上了車,小寶異常興奮,高興地對爸爸說:Daddy,thisskytrainissooooooooobig(溫哥華的地鐵叫Skytrain,因此小寶回國後把北京地鐵也叫Skytrain)。這個時候,旁邊一個大學生模樣的大男孩兒很是驚訝,說這麼小的孩子英語怎麼這麼好啊。然後就很好奇地蹲下身來和他說話。接下來的對話是什麼大家應該都能想得到:What』syourname?Howoldareyou?小寶一聽,立刻不說話了。
這也讓我想起一位博友在評論中說的話。他說他想給三歲的兒子找英語環境,於是帶孩子去英語角,看到一個小老外,上去就和人家說:What』syourname?Howoldareyou?人家嚇得直躲,首戰以失敗告終!是啊,能不失敗嗎?孩子們要有實際內容的交流,我們學到的那些句型,國外的孩子在一起玩的時候,誰說啊?!
小寶的狀態,就很好地說明了孩子學習英語的過程:孩子不是因為他先知道了中文,然後聽你說中文了,再去翻譯成英文。其實,他是在看一種場景。如果這個場景和他在幼兒園見到的一樣,知道在那個場景下,老師怎麼說的英文,他就對應上了。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說說很多孩子的口語問題。有位英語老師說,她接觸過很多孩子,在你和他說話的時候,頭兩句還可以,你能感到那個句型他很熟悉,能夠脫口而出。但是往下說,孩子就要磕巴,從這個磕巴的過程你就能感受到,他在想中文的說法,然後再翻譯成英文。
是啊,孩子的情況,不是和我們大人一樣嗎?有的時候,我想說一句話,不知道英文怎麼說,也知道翻譯過去會很彆扭。這個時候,我就問安妮,我想表達一個什麼意思,怎麼說好。百分之百,她的說法和我翻譯過來的不一樣。
為什麼我會想要翻譯過來?不是我想翻譯,是因為我腦子裡的儲備不夠用,我沒有儲備足夠多的英文場景。如果不翻譯,我就說不出來。這是產生中式英語真正的原因。所謂的思維,需要對應的就是場景。當你對一種場景下的表達熟悉的時候,你腦子裡有的是現成可用的句子,根本不用翻譯。而如果沒有這樣的場景,腦子中都是孤立的單詞和句型,那就只能用單詞套句型,最後就是翻譯出來的中式英語。
有人說,我不在國外,怎麼能有場景呢?就像我剛才舉的小寶的例子。如果在國外,自然而真實的場景當然是最好的。但是,如果不在國外,一樣可以彌補。
彌補的方式之一,就是看動畫片。動畫片中有很多口語表達方式。孩子看多了,自然就能脫口而出。當然,場景是需要積累的。靠某一部或者某幾部動畫片去訓練口語,與過去背句型的方式也有相似的地方。只不過,這種做法比背句型可用的範圍更寬一些罷了。
另一種彌補的辦法是看有大量場景的英文故事。正如我前面所說,國外的兒童英文讀物,非常多的都是孩子們日常生活中的那些事——吃什麼、玩什麼、生日party、掉牙、學校生活、幼兒園活動、交朋友等等。基本上國外孩子真實生活中的場景在書中都有體現。
也許,孩子剛開始讀書的時候,對一些表達還會覺得陌生,但是一旦讀了幾本之後,發現這是一種通行的表達方式,再遇到類似的情形,孩子很自然地就會聯想,很自然地就會脫口而出,再也不必進行什麼翻譯了。
前幾天,俱樂部的一位媽媽特別興奮地告訴我,她女兒現在可以和國外親戚的孩子用英語交流了——交流的媒介就是共同看過的英文故事書。雖然她女兒的表達還談不上自如,但是至少,對方知道她在說什麼,而且她們說的都是共同感興趣的話題。這樣交流的結果,就是兩個孩子越聊越有興緻,即使交流中有些瑕疵,但雙方都覺得很有趣。
過去,我們的英語學習是在課堂上進行的,沒有人注意過需要給語言提供一個情境對應的機會。所以,那時的英語學習就是中文和英文的對應。如果我們想想母語的學習,大家在沒有任何語言可以幫助的情況下,是不是用的都是實物和聲音的對應?拿著一個蘋果或者是蘋果的卡片,告訴孩子這是蘋果。所以當我們教孩子英語的時候,一樣沒必要非得把漢語意思告訴他。讓孩子大腦中的英語和漢語自成體系,自己去尋找自己對應的情境就好。
按照母語的方式,用最自然的方法學習英語,從聲音和圖形、場景的對應來學習英語,才有可能擺脫中文思維的控制。要做到這一點,需要的是大量情境的積累。在這個過程中,閱讀的作用要比看動畫片更廣泛、更持久些。
《不能錯過的英語啟蒙》(13)---媽媽英語不好寶寶照樣行最近幾個月和國內的媽媽接觸很多,不少媽媽本身英語並不好,但是孩子的英語卻能夠突飛猛進。孩子和媽媽之間,其實真正相差的就是一個正確的軌道。孩子能否走上正確的軌道,和媽媽的理念有關,和媽媽的方法有關,更和媽媽的堅持有關。剩下的就是一個手指頭的力量了。
我們這一代人,都是啞巴英語過來的。儘管都曾考過幾級證書,但是就像有人說的,能把26個字母的音都發準的人都不多,包括我自己在內。很多媽媽對於自己的英語很不自信,覺得寶寶英語好的,媽媽英語水平一定也很高。其實,英語不好的媽媽,只要方法對頭,揚長避短,寶寶的英語照樣行。因為,英語本來就不是靠媽媽教出來的!
從博客的博文評論中看,媽媽們對於這個話題很感興趣,但是也有很多困惑。這些困惑集中在一個比較敏感的問題上,就是在中國學英語,媽媽到底要不要教?如果不教,孩子是不是會進步很慢?如果教,應該怎樣教?
其實說教與不教,很多人困惑的原因在於對自身的英語水平不自信。這一點,沒出國的時候體會不深。記得我出國後第一次聽到today這個詞,就沒反應過來,原因就是中間這個o的發音和我們原來學的發音不一樣。現在,一個playground這樣的詞的發音,被三歲的小朋友糾正了好幾遍,人家還是覺得你發音不對,這就是我們傳統的英語學習方式對我們聽力辨音能力造成的致命損害。我個人感覺,自己在國外的最初幾年,英語水平提高不多,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底子太差。直到現在,我給小寶讀書的時候自己不覺得,但是當孩子重複我的話時,那個發音和語氣語調,就好像是一面鏡子,讓我看到了真實的自己。
說我們英語爛,發音僅僅是一方面的問題,更重要的隱性問題是我們學了太多英語國家的人目前根本不使用的表達方式。記得前些天一位海外的媽媽說,為了讓孩子能夠進行雙語學習,從國內買了一批書,一家很大的出版社出的。結果拿到一看,那英文全是翻譯過來的中國式英語,根本沒法給孩子用。昨天我們去非常大的一家遊樂園玩,入口出口這樣最基本的英語標記,竟然寫的是Wayin/Wayout,安妮看了半天后問我,怎麼這樣說?
基於上面兩點原因,我想,其實真正的困惑不該在教與不教,而是能否避免以上兩個問題。如果不能避免,那媽媽教了之後,孩子學出來的會不會還是我們以前的樣子?
當然說到不教,我知道媽媽們會擔心。那就是在國內我們沒有英語環境,如果媽媽不教,孩子光靠聽,進度是不是會非常地慢?這也是前面的博文發表後大家激烈討論的問題。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想還是應該梳理一下幼兒學習語言的規律為好。就拿孩子學習中文來說吧,一般孩子開始進行比較完整的表達應該在兩歲左右。之前的兩年,應該就是一個輸入的過程和儲備的階段。然後,二至四歲,孩子開始對故事情節有了自己的理解,能在大人的陪伴下閱讀故事情節比較複雜的讀物,但是大部分還無法進行獨立閱讀。四歲左右的孩子處於識字的敏感期,對認字很感興趣。識字敏感期過後,孩子會對整段的文字感興趣,有的甚至一段時間內讀書只看有字的,這也是孩子自主閱讀的真正開端。當然這個階段,有的孩子開始得早些,有的開始得晚些,早半年晚半年都沒有本質的影響。
既然規律是這樣的,那我們是不是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三歲以前的孩子,真正的語言基本功訓練應該是聽,通過聽在大腦中建立強有力的語音信號。我在以前的文章中曾經提到過一些安妮使用過的光碟和資料,有些媽媽就問我,這個好還是那個好?對於這個問題,我的感受是:對我的孩子合適的,不一定你的孩子就喜歡,究竟哪個好,要讓孩子自己說了算。其實我給孩子買的資料也遠遠不止那兩種,只不過她喜歡的就這兩種。應該說,被孩子選中的精聽資源也許只佔了全部資源的1/10。但是,不能說沒選中的那部分就沒有意義。不能忽視泛聽的價值。孩子對一種資源的喜好,和他的生活經歷、認知密切相關,孩子最初不喜歡的,過段時間也可能又會喜歡了。
當然這裡面也有一個規律的問題。比如同樣是兒歌,有的是一首四句話的,反覆重複;有的是八句話的,中間只換幾個詞;還有歌詞很複雜的。從我家倆寶的經歷看,《語感啟蒙》他們之所以願意看、願意聽,就是因為它的句子結構簡單。當年,安妮初到加拿大時愛不釋手的Kidsongs,小寶就不愛看。但是一年後小寶又開始喜歡它,最近更是每天要看好多遍。當時電視裡面放的動畫片,小寶也不喜歡,但Thomas小火車是個例外,因為他喜歡火車,即使語速快也喜歡聽。所以,當你的孩子對你給的資料不感興趣的時候,一定要想想是不是他沒到那個程度。
聽力辨音能力的積累和提高是一個內化的過程。做家長的,只要提供孩子喜歡的東西即可,孩子能看進去能聽進去,積累到了一定的量,他自然就會有收穫。這點,不需要家長指手畫腳。所以說,媽媽英語好不好,區別有多大呢?有些媽媽,為了讓孩子早點開口,一邊聽DVD,一邊重複,同時讓孩子跟著自己的慢速語音來學習。其實,這樣做恰恰違背了孩子的聽說規律,孩子原本有聽清楚原汁原味發音的機會被人為地剝奪了。幾個月後,別的孩子已經能跟唱得很地道了,而這個孩子因為辨音能力差,唱出來的總是不地道。這到底是教好還是不教好呢?
當然,有些媽媽覺得一定要教孩子認字母、認單詞,才算學英語了。關於這個問題,前面的章節中已經有所提及。我覺得在孩子沒要求的時候沒必要教,這些東西到了他有內在需要的時候,他自己會要求學的。
比如小寶,以前對字母一直不感興趣。有一天,我的一個朋友說她家老二,兩歲半了對字母還不感興趣,而老大不到兩歲就都知道了。我說:我家小寶都三歲了,不是還不感興趣嗎?結果過了沒幾天,小寶忽然之間開始到處找字母!我知道時候到了!要開始教了。
先把素材都弄來再說吧!我找來一些教字母的光碟,以前放的時候他不喜歡看,現在就可以啦!然後又借來一些ABC的書,這些書有的他還比較愛看,有的也就是馬馬虎虎!不喜歡的,放一放再說!
孩子更大一些,就要讓他開始學習Phonics,為閱讀做準備了。我曾經為小寶準備了一套Phonics的光碟,他看了看也是不喜歡。一般來說,四歲左右的孩子才開始對閱讀感興趣。最近我把本章前面提到的免費的英語網站www.starfall.com中的字母遊戲給他玩,從A開始,到了D,就不往下走了。原來他被那個makeamatch的遊戲給吸引住了。他一玩這個,我才發現原來他的英文辭彙量還真不少,基本都能做對。從那天開始,他幾乎每天都要玩這個遊戲。我暗想,先給他一段時間玩這個,過後再悄悄地換個樣。比如可以是繼續字母,也可以是LearntoRead,是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找他感興趣的。記得安妮當初就跟著「娃娃丫丫」學了拼音還有不少漢字,不經意間的收穫往往是最大的。
在和www.starfall.com親密接觸了一兩個月之後,小寶的注意力開始轉移了。最近幾個月,小寶到了指讀跟讀敏感期,從開始的跟著音頻或者我來讀,到後來能全部背著讀出來,再到開始關注一個個單詞在音上的差別。小寶最初的時候對say/said/says基本不分,我給他指看後面,這有個s,所以就發什麼音,結果他馬上聯想到starfall,說Ssayss。後來,他忽然有一天說,我好多天沒看starfall了。再上那個網站,他的重點就放在拼讀上了。
同樣用www.starfall.com,有些媽媽就總是不能放下教師的角色,總是會對孩子提要求,要求跟讀,要求按順序看,不能只玩遊戲,讀錯了還要不斷地糾正等等。最後的結果是,孩子拒絕按照媽媽的要求來,乾脆就不看了。有些孩子甚至因為媽媽的做法而對英語產生抵觸,只要一聽到是英語的東西就拒絕。這個時候,再看看不曾被教過的孩子,在玩中知道了不少東西。就算是在www.starfall.com裡面沒有把26個字母都學會,還有「Leapfrog」,還有「HookedonPhonics」。不經意間拿出一套光碟,孩子發現裡面大部分字母他都熟悉,那麼不會的那幾個很容易就被學會了。孩子對英文從認識到熟悉、再到鞏固的過程,就是資源交叉、立體使用的過程。
家長與其做一個只知道照本宣科的任課老師,不如做一個掌控全局的校長。看到孩子需要什麼,就給他提供什麼。從這個意義上講,如果家長的英語水平高,對選擇資源非常有好處。就好比我博客置頂博文中提供的國外免費英語學習資源(本書後面有收錄),利用率最高的是英語老師或者專業人士,而很多英語不好的媽媽看到了也不敢進去,所以影響了這類資源的使用。
但是英語不好的媽媽自然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很多媽媽在論壇上做足功課,把大家對資源的解析,尤其是資源的使用方法研究得非常透徹。這樣提供給孩子的資源一樣有效。而且因為媽媽自己英語不好,所以對孩子少了糾錯的環節,孩子在媽媽面前的壓力不大,更容易建立對英語的自信。
從另外一個角度講,當孩子有了一定的聽力辨音能力以後,如果開始學習Phonics,那麼親子閱讀的階段也很快會完成,孩子馬上就能進入自主閱讀階段。從這個發展過程來看,媽媽的作用,其實就是在孩子進入正規學習之前非常短的那段時間內給孩子一點力,幫孩子進入正確的軌道。在這一點上,媽媽對兒童英語學習整體方向的把握,遠比教給孩子具體的知識更有價值。
最近我看安妮英語俱樂部論壇上家長們為孩子的學習做的跟蹤記錄(論壇上叫做樓盤),有些印象非常深刻,尤其是那些英語不好的媽媽們的執著和努力。最令我感動的是一些媽媽,努力在吸收著我博客和他人樓盤中的精華,努力去和自己的情況對應。結果,短短三個月,孩子的英語聽力和閱讀就都走上了正軌。
從這一點上來說,孩子的英語學習是不是能上軌道,和媽媽的英語水平沒關係,倒是和媽媽理解英語教育的理念、方向、方法有關,和媽媽在研究這個體系框架的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有關。
《不能錯過的英語啟蒙》(14)---營造家庭英語小環境家庭英語環境的核心不是和孩子說幾句英語這麼簡單。和孩子說一些三明治英語或者是外國人覺得很奇怪的中式英語,就像在孩子原本潔白的畫布上塗上了以後需要清理掉的顏色。家庭英語環境的營造,一個是聽力辨音能力的訓練,一個是情境對應,而比這更重要的,是英語興趣的培養。
我們國人一直把英語環境等同於和外國人交流或者在生活中講英語。所以,當我們討論兒童學英語的問題時,有博友就說,你的孩子是在國外長大的,他們有英語環境,國內的孩子沒有英語環境,能一樣嗎?
那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國外孩子的英語環境哪些可以在國內獲得。在國外的中國家庭,非常多的孩子在家是不講英文的,所以有些孩子在上幼兒園之前一點英語都不會說。後來我發現,不僅僅中國人是這樣,東歐人也是這樣。比如小寶幼兒園的創辦者是俄羅斯人,她的外孫上幼兒園之前也是一句英語都不會講。
雖然同樣是不會講,但是這些孩子每天還是有很多英文的東西能夠進到耳朵里去,比如大人看的電視節目,比如自己看的動畫片以及繪本等等,都是英文的。應該說,國外孩子即使家裡面不講英語,但是對英語的接觸量還是不小的。尤其是孩子上了幼兒園以後,與老師和同學的互動成了英語學習的一個主要途徑。到了學前班,他們開始系統地學習Phonics,學校對於英文的閱讀量有要求,一般來講,從五歲上學前班開始,孩子們的英文水平會有非常大的一個飛躍。
再回頭看看我們國內的孩子,英語環境主要缺什麼?
第一,大量的英語語音信號。其實這裡主要說的是聽。這方面過去我們沒有條件,但是目前,英文原版的視聽資料越來越多,很多孩子從小也是在原版動畫片的熏陶下長大的。從這種意義上講,只要家長有心,三歲以前孩子聽上幾百個小時的英文兒歌、英文故事以及看些原版動畫片之類的東西,是沒什麼困難的。
當然也有人質疑孩子在根本不理解意思的情況下聽英語有沒有用,尤其是有人以大人自己的感受來理解孩子,覺得自己都聽不明白的英語素材,孩子聽著還不是一片混沌?關於這一點,我們在前面關於英語韻律節奏的文章中已有探討,相信可以解決大家的疑問。安妮以及周圍孩子的經歷更讓我相信,所有前期對於語音方面的積累都是會有回報的。孩子的語音識別能力,並不依賴於他對語言含義的理解。有了這樣的積累,孩子到了一個環境之後會很容易上一個台階。而沒有這樣積累的孩子,可能需要補上這一課。
第二,語言的互動交流。這應該說是最有效的學習方法。也因為缺少了這個方法,很多人認為中國人如果不出國,就沒法學好英語。很多媽媽基於這樣的認識,試圖做些彌補,於是在家裡千方百計和孩子用英語對話。也有的媽媽覺得自己的發音不夠好,所以不敢和孩子對話,但心裡總是很糾結。因此,這個問題基本上是安妮兒童英語交流QQ群里和論壇里討論最多的問題。
我個人認為,能交流自然好。但是對於孩子來講,成人是他們語言的樣板,對的錯的都來自於成人。這裡的對錯,口音問題還不算大,因為大量的原版聽力資料的介入可以彌補這一點。就好比家長講的普通話不標準,但是孩子通過聽收音機、電視里的普通話,可以自行矯正過來。
這裡對孩子影響最大的,應該是中式英語對孩子的誤導。記得前幾天論壇里討論大家剛剛拿到的一套原版的學前班Phonics繪本教材,有人就說了,這麼簡單的一本書,那麼幾個詞,為什麼有些查了詞典,我還是理解不了?其實就是因為我們從來沒聽過、沒看過原汁原味的表達方式,沒有接觸過人家大量使用的很生活化的辭彙,這些辭彙就都成為我們的生詞了!我們中國人學的都是課本上被語言學家設定好的句型,而這些句型,恰恰遠離了人們的生活,或者說遠離了國外真正的日常生活,最後造成了我們的啞巴英語。甚至包括一些引進的原版閱讀材料,如果與國外的分級讀物作對比,就會發現,這些針對亞洲人設計的資料已經被改造得不那麼原汁原味了。
所以在這個問題上,我個人認為,在你不能確定和孩子說的是正確的英語的情況下,首先要自己和孩子一起先去輸入、去吸收,看看國外的動畫片、國外的原版書中都是怎樣表達的,找出對應場景下的語言表達方式。此後,再遇到同類的場景時,再和孩子一起把書中、動畫片中的說法活學活用。這個辦法比家長用設計出的句型和孩子用完整的句子對話,要有價值得多。
在孩子有了足夠輸入之後,再為孩子創造一個英語的互動環境,或者是和以英語為母語的孩子一起交流,或者是和以英語為母語的老師交流。總之,我還是那個觀點,當孩子能夠有比較強的辨音能力對應一定的情境模式之後,輸出會是很快的一個過程。這個交流環境可以通過帶孩子上英語班、和國外孩子音視頻交流、或者上外教課來解決。
第三,語言的情境對應。這個問題,實際上是最重要的一個部分,我前面提到的中國孩子到國外學英語的成果也正說明了它的作用。實際上,這個過程和語言互動是密切相關的。但是在目前我們互動交流難以實現的情況下,情境對應就顯得更為重要。很多人說,給孩子看動畫片,都不知道他看明白了沒有。我覺得,明白沒明白,有兩層含義:一是對整個故事、情節是否明白;二是對句子、詞是否明白。很多家長看到每個句子中都有孩子不認識的詞,甚至不止一個,就認為孩子一定是沒看明白,要是讀書那就是讀天書。而事實上我覺得,是否明白取決於表達與語境是否能對應,看懂了語境,並且能夠在這個語境下聯想起某個表達,那就是理解得非常好!對於段落、句子,故事情節和場景就是語境;對於單詞,那整個句子就是語境。這種對應關係積累到一定量後,孩子再開始輸出,一開口就是地道的表達方式和用詞。看動畫片是這樣,讀繪本也是這樣。換句話說,讀大量原汁原味的書,就是彌補中國孩子缺乏對語言的情境對應的有效途徑。
目前論壇討論比較多的是怎樣帶孩子讀繪本的問題。很多人糾結於自己的英語不好、發音不準,其實我覺得這都不是主要的。引導孩子讀繪本,最有價值的方法應該是讓孩子將畫面和單詞、句子對應起來。這樣的情境對應,會讓孩子擺脫對單詞中文含義的依賴。當閱讀量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出現一個表達方式,孩子想到的是某些場景,而腦子中的這個場景,就是這種表達方式被正確運用的場合;出現一個單詞,孩子想到的是在哪些表達中、什麼場景下用到了這個單詞。這個積累的過程,也就是英文思維的訓練過程。通過這樣的過程,孩子一定不會看到一個單詞就先想中文,然後用中文去想和它搭配的英文單詞,再把孤立的單片語合在一起。孩子對單詞的理解,一定是超過我們這些家長的。其實,即使是老外,如果沒有讀過多少書,單詞量並不比中國人苦學十多年後的單詞量大。但是我們的辭彙量,是用中文翻譯的辭彙量,只知道對應的中文意思,不知道這些單詞在句子和段落中的用法,結果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我們自己的實際辭彙量遠比我們自己認為的辭彙量要小很多很多。這點從安妮身上也得到了驗證:她的辭彙量並不大,遠不如寶爸,但她運用英語的自如程度比寶爸強太多了!
就像聽力一樣,孩子對閱讀也有自我矯正的能力。很多孩子從小聽原版的東西,媽媽或者中國老師讀英語的時候,孩子會很快反應出對方的錯誤,並且不會跟著大人的錯誤跑。當你讀了千八百本原版讀物之後,你想說什麼的時候,腦子裡一定能找到它在某本書中的英語語境。這個時候,因為英語語境的存在,你對這個詞的用法幾乎可以脫口而出,那還用回頭找中文意思來幫忙嗎?
身邊沒有學習英語的環境,通過大量聽、看、讀原汁原味的東西,就可以彌補。聽到的故事前後文,看到的畫面和書中的場景,就是需要的語境。輸入達到一定程度,再學習輸出,相信定會事半功倍。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就說明我們為孩子提供的環境是正確的,孩子在這個環境中所獲得的不是一些孤立的英語單詞和語法知識,而是一種英語思維的能力。
如果說以上三方面說的都是具體的技術問題,那麼家庭英語環境中最重要的問題則是興趣的培養。最近和很多大一些的小朋友聊天,大家一致的反饋就是對英語的厭倦。如何培養孩子的英語興趣?最簡單的一個辦法就是讓他們按照學中文的方式來學英語。
想想我們的孩子在會說話之前的輸入階段,有誰整天盯著孩子,看他對大人的話到底明白了多少?又有誰在孩子剛聽了幾天之後,就要求他跟讀?當親子閱讀剛開始的時候,又有誰在意孩子能讀多少字?凡是那些中文閱讀習慣培養得好的孩子,幾乎都是家長給了大量的書,每天按照自己的興趣去講去讀的。
在本書第三章我們講了北美的科學閱讀,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社會、學校、家庭合力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社區圖書館、學校圖書館就像一個大的游泳池。學游泳只在陸地做模仿動作不行,需要的是在池子里撲騰。想讓孩子有本事,那就扔到池子里。在營造家庭英語環境方面,也是一樣。
英文思維沒有捷徑,只有大量地聽、大量地讀。這裡所說的大量,絕不是每天幾個小時的大量,而是細水長流、積少成多的量的積累。如果不顧孩子的客觀發展規律人為地填鴨,不僅會讓孩子逆反,甚至還可能造成像今天很多大孩子那樣懼怕英語、逃避英語。
每天半個小時也好,一個小時也罷,讓孩子覺得英語和中文一樣,就是每天生活的一部分,就像每天吃飯一樣,從英文中可以獲得和中文一樣甚至從中文裡得不到的有趣的故事。這樣,孩子才會願意去接受它。
《不能錯過的英語啟蒙》(15)---音頻是家長的好幫手給孩子讀英文書讓很多媽媽發愁,我也一樣。小寶開始指讀以後,我發現我給他指讀的東西,他讀出來以後很多都是我的音了。於是我開始讓安妮錄一些音頻資料輔助閱讀。很多媽媽問我如何使用音頻,我認為這要視孩子的特點和音頻的使用目的而定,不能一刀切。
因為中國人——不管是老師還是家長,都存在英語韻律節奏方面的問題,所以很多人不敢自己讀給孩子聽,而希望藉助於音頻。最近有很多媽媽問我關於如何正確使用音頻的問題,對此我的意見是:音頻的使用應該根據不同的資源、不同的目的而採取不同的方式。
①對於小寶寶,我們一直說應該給他們大量的語音信號,強化他們的聽力辨音能力
這個時候,帶音頻的繪本和英文兒歌、童謠一樣,是一種獨立的語音讀物形式。孩子在聽的過程中,熟悉繪本的語言,從而為以後閱讀繪本打下基礎。回國後觀察國內孩子的英文閱讀情況我發現:如果孩子之前對英語這種語音信號沒有接觸的話,那麼對於大人用英語讀繪本會很排斥。
所以,作為讀繪本之前的預熱,如果把繪本的音頻和其他兒歌等放在一起聽,尤其對於小寶寶,會對日後順利開始親子閱讀英文繪本有非常大的幫助。這個時候,音頻就是獨立的,不一定非要和繪本一起配合使用。不用要求孩子一定聽了就得看。對於較小的孩子,用一些速度較快的音頻,他以後的聽力辨音能力可能會更好。這是語感訓練的重要一步。
這個時候如果媽媽能和孩子一起聽音頻,對於自己的英語語感也會非常有幫助,以後再給孩子讀的時候,效果會更好些。
②對於處於閱讀準備期的孩子(沒有開始學習Phonics但是有閱讀慾望的孩子)
如果他們泛聽的時候聽到過很多繪本的音頻,那麼一段時間之後,如果拿出來簡單的繪本,孩子往往可以指讀出來,並且會非常有成就感。目前我家小寶正處於這個階段。他自從開始中文指讀,並同步進行英文指讀到現在,兩個月不到的時間,已經幾乎把十幾本「ThomasandFriends」一、二級讀物都跟著音頻背下來了,「Maizy」、「Biscuit」等系列也都跟讀了不少。而且,雖然前期我給他指讀時形成了不少不標準的音,隨著後期聽安妮音頻時間的增多,目前他的發音基本上都向安妮靠攏了。所以我相信,國內的孩子用音頻做語音訓練,是有必要也是會有效果的。
像小寶這種四歲左右開始喜歡指讀的孩子,音頻的使用可以很靈活。比如:最開始,是我先領他讀Thomas系列,他聽到音頻里有熟悉的人物,就開始喜歡上音頻——在此之前他是不願意聽音頻故事的。一個音頻系列裡面即使有些是沒讀過配套的書的,但是聽著也會有感覺。當他把Thomas系列的十幾本書讀了個大概之後,有一天,他把書架上的「Maizy」系列全部拿了過來,並且問我:「媽媽,這個是MaizyMakesLemonade嗎?」這是他聽過音頻的一本書。我說不是,然後告訴他哪個是,於是他就開始了這一本的指讀。
對於跟讀指讀這個能力,就我理解,類似於孩子聽媽媽講中文故事。聽得多了,能背下來,對於真正的識字未必有幫助,但是對於孩子建立自信非常有好處。孩子往往會非常自豪地說:「我能讀英文書了。」有了這個感覺,再給孩子配以同級別的讀物,就能達到你讀他也跟著讀的狀態,這對於孩子的正音和增強閱讀興趣很有價值。
③關於跟讀
跟讀的方法,目前很多媽媽在用,很多培訓機構包括學校也都要求這樣做,但是他們的做法和小寶這種自發的跟讀指讀不一樣。他們是要求針對某一本書或者某一章節,聽讀n遍,再跟讀n遍。安妮目前所在公立小學的英語課就是這樣要求的,包括外教課,也是要求大家跟讀的。個人感覺,這種方式是典型的立竿見影求效果的做法。很多教材把語速放得很慢,目的就是為了孩子能跟上。我認為,這種方式改變了原來的語音輸入規律,所以雖然最後能達到對特定教材能跟讀的目的,但是對於從根本上提高孩子的聽力辨音能力並沒有什麼價值。孩子要能讀得像,根本的一點在於他能聽得清楚。大量泛聽原汁原味的東西——不僅僅聽語調,還應該聽語速,同時輔以必要的精聽,才是解決孩子聽力問題的關鍵。這裡的精聽,也應該是聽同樣語速的東西。
國外的學校從不要求孩子跟讀,也不要求背誦。但是,對於朗讀、流利閱讀卻是花費工夫最大的。它們之間的區別在於孩子是不是自己內化了讀的東西。只有內化之後再輸出,才真正是自己的東西。這一點,我覺得是大家最該做到的。
④對於學習Phonics的孩子,音頻應該怎樣用仍是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很多孩子拿過來音頻就聽,然後根據記憶去讀,實際上這對於拼讀是有影響的。就好比,孩子剛開始學拼音,他要拼一個字的時候,肯定先是ch-u-ang,然後讀出來chuang,再熟悉之後才會和後面的字連起來讀。如果我們在開始的時候,就讓孩子通過聽而記住了這個字,孩子就省略了拼讀的過程,這對於孩子學習自主閱讀是沒有好處的。
自主閱讀最終是要靠孩子理解規則並且在閱讀中學會使用規則之後再讀出來,這個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所以對於自主閱讀的孩子,開始的時候不要用音頻,等到孩子能自主拼讀了再去聽。這就好比孩子練鋼琴,老師說,開始不要聽別人彈奏的光碟,以免孩子上來就模仿,而沒有自己的理解。閱讀也好,彈琴也好,都是一個大腦思維的過程,讓孩子有自己思考的時間才好。
對於沒有音頻的讀物,有些家長乾脆就不用了,其實這也沒有必要。音頻只是孩子用以訓練韻律節奏的一個方式。沒有音頻的讀物,也要讓孩子多讀,尤其是處於Phonics學習期的孩子們。如果這些孩子前期有非常多的語音積累,通過一部分音頻來做輔助,再經過一定的朗讀訓練,完全可以實現有感情的流利閱讀。
《不能錯過的英語啟蒙》(16)---中國孩子的英語路線圖:各個年齡應該學什麼安妮在加拿大的學習經歷,讓我對英語學習體系和次序的重要性深有感觸。能力是需要各種資源的有機組合和循序漸進的訓練才能培養起來的。孤立的單詞、零散的句型、沒有用武之地的語法,靠什麼能把它們串成英語能力?
本書第二章第三節曾經介紹過英語國家專業人士研究的英語閱讀路線圖。這張路線圖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它體系的科學和次序的嚴謹。
安妮和小寶的學英語之路,有很多的機緣巧合,當時自己並不知道這些體系,但是回頭看,竟然很多方面和這個路線圖相吻合。從他們和周圍孩子的經歷,我深感對於為孩子的英語教育苦苦摸索的中國家長來說,有一張適合自己孩子的路線圖是多麼的重要。
最近俱樂部的群又來了一批新人,和以往一樣,大家的問題往往會特別直接。儘管我知道系統地去研究一下博文、看看論壇中別人的經驗是無法替代的自我成長經歷,但同時也覺得有必要整理出一份各年齡段孩子該從哪裡起步、按照什麼樣的順序走的路線圖。
曾經有人建議我,應該從孕期開始,為準媽媽們設計一份學習計劃。對於胎教,我一直不是特別熱衷。我一直相信,媽媽的情緒對孩子最重要。如果媽媽在時間、身體都允許的情況下,能以一個上進的心態來學習一些東西,對寶寶一定會產生積極的影響。而英語語音方面的輸入,尤其是那些韻律節奏極佳的英語兒歌,我相信一定是孩子喜歡的。當然,我更看重的是這個過程對媽媽的影響。雖然我不認為媽媽的英語水平對孩子的成長作用有多大,但是同樣的理念和方法下,英語水平高的媽媽一定能和孩子互動得更順暢些。我相信,如果准媽媽用十來個月的時間聽足夠多的英語兒歌,看足夠多的原版繪本,內心深處那份對孩子的溫柔感受自然就會傳遞給孩子。而媽媽自身在語音語感方面的提高,也會對孩子出生後的親子閱讀產生積極的影響。
0歲以內的閱讀,在國外很受重視。有一種說法是,如果六個月以內沒有給孩子讀書,那麼可能孩子就要十八個月以後才能喜歡讀書了。我家倆寶對閱讀的興趣都開始得晚,我不知道是不是也印證了這個說法。目前我堅信的是,0歲開始的語音輸入是有價值的。而且,這個階段的語音完全可以不考慮形式和語速——兒歌、新聞、脫口秀節目、動畫片、電影都可以成為素材,只要原汁原味的就行。曾經有媽媽問,我到底一天該放幾個小時?目前的研究尚未給出精確的時間,大家盡可以作為一種背景音播放,如果再能和大人的自我提高相結合,應該就是最好的了。
0歲以內的閱讀,與其說是讓孩子看書,不如說是讓孩子聽書和玩書。我想這也是國外提倡的早讀書和我們傳統意義上讀書的不同了。當然,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看一些大圖的紙板書、布書也是必需的。讓孩子在生活中體驗到書的概念,對書產生具體的印象,明白書上有好多好玩的東西,讀書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應該是從0歲開始就能夠做到的。對於我們中國媽媽來講,讀書的時候和孩子的互動、強化情境對應,比具體的文字閱讀更重要。如果能夠藉助音頻,加大孩子聽的機會,當然更好。
一歲以上的孩子,有些已經開始講話了。這個時候,如果他還能接受各種類型的有聲資源的話,那麼就繼續一歲以前的做法。如果孩子已經開始學會選擇學會拒絕,那麼就必須按照孩子的要求去做。這個時候,隨著孩子認知能力的增強,能讀的書逐漸增多,但基本上都是重複性比較強的,可能對一本書反覆去玩,但每次只玩那麼一點點。有些語言能力比較強的孩子,可能開始對情節產生興趣。這個時候,動畫片可能會比音頻更吸引孩子。所以適當地增加動畫片,讓孩子體會些情境對應,也是必要的。不過對動畫片和情節性較強的書,我家倆寶接納的時間都比較晚。所以和同齡的孩子相比,他們看動畫片的時間也晚,看有情節的故事書的時間也要晚些。在我們從加拿大回國之前相當長的時間裡,小寶一直都痴迷於找繪本中的細節,卻不肯聽完整的故事。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他三歲多。
二至四歲,是孩子語言能力發展突飛猛進的時期。這個階段,很多孩子對閱讀產生了強烈的興趣,對動畫片也很著迷。有些孩子,因為中文方面輸入很多,所以中文的強勢地位已經有所顯現,母語的聽力辨音能力已經基本形成。這個時候,如果之前沒有英文的輸入,有的孩子就會排斥英文讀物和英文動畫片。而之前有很多英文輸入的孩子,則和母語一樣願意接受英文故事。對語言的韻律節奏能夠把握的孩子,則也像母語一樣,願意跟讀。
因此這個階段的孩子,如果英文聽力輸入不夠,則應繼續加大聽力輸入。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先從簡單的英文兒歌開始,然後適當加入動畫片,再加入故事的音頻。對於抵觸聽讀故事的孩子,則不應該先從讀英文開始,而應該先從讀圖開始。通過中文輔助理解圖片,讓孩子感受到英文書和中文書理解起來沒有區別,從而消除他對英文書的恐懼感。這樣的過程反覆幾次,直到孩子完全理解了圖中的故事,再開始逐漸滲透英文的表達方式,和圖片中的情節做情境對應。這個環節需要注意的是,給孩子多少英文並不需要遵照書中的文字,主要是看孩子能理解多少。孩子能理解一個單詞、一個片語,就不能急於先給句子。通過這個過程,讓孩子吸收部分英文的表達方式。通過「中文—圖片—英文」這樣一個過程,逐漸讓中文退後,最後孩子才可能接受大段的英文朗讀。
這個過程所需的時間和所選擇的故事難度與孩子的英文積累有關,不同的孩子差異很大。但是無論如何,這是培養孩子英文興趣的必經階段。安妮英語俱樂部的孩子,用了差不多三個月的時間解決中文強勢的孩子對英語的興趣問題。很多孩子從開始的抵觸英文到習慣英文,喜歡聽英文音頻,主動要求看英文原版書,有的甚至自發地進入學習Phonics的階段。小寶儘管英文輸入不少,但是在回國後三個月的時間裡,聽故事的時候,仍然要我把圖用中文講好多遍,直到他完全不用再看圖了,才允許我用英文給他讀。所以說,對於中英文差距較大的孩子來說,這個階段應該是很多孩子都會經歷到的。
英語國家的孩子,大部分四歲以前都有親子閱讀經歷,繪本是親子閱讀的主要素材。近幾年,國內也興起了分級讀物熱。實際上,分級讀物是國外用來訓練孩子自主閱讀的素材。在自主閱讀之前,大量的儲備——不管是韻律節奏方面,還是觀察力、想像力方面,尤其是對閱讀興趣培養方面,基本都是通過繪本完成的。因此,我們國內的孩子,在自主閱讀之前的這段時間內,一樣應該大量地讀繪本,而不應該讓很小的孩子就拿分級讀物當繪本看,兩者的「營養」還是有區別的。
四歲是孩子的閱讀敏感期,也就是說,這個時候孩子開始有讀出來的慾望了,開始從親子閱讀向自主閱讀轉變。小寶最直接的表現是從中文書開始的。在他四歲差兩個月的時候,我給他找了一套字又大又少的中文書,他反反覆復自己指讀跟讀。我又提供了一套一級的英文書,結果同中文書一樣。就這樣,小寶開始了自主閱讀前的準備期。從開始的跟我讀,到後來的跟音頻讀,這個階段閱讀量大大提升,對音頻的需求也越來越高,我能感覺到他的英文上了一個台階。
讀過一段時間之後,指過的字越來越多,小寶對字開始端詳得越來越細,逐漸地開始關心單詞的拼寫,會找一個單詞和另一個單詞的區別,會用知道的LetterSound找單詞的規律,比如遇到以s結尾的單詞都發s的音(當然,以後遇到多了,也會發現還有發其他音的時候)。有了這個感受之後,我又回頭去把他幾個月沒看的starfall找出來給他細看,他比以前更願意跟讀。而此時,小寶恰恰進入了學習Phonics技能的時期。此後,我又把以前看過的「Leapfrog」再找出來,果然他開始著迷,明顯地能跟著光碟複述很多東西。
一般四歲以上的孩子,如果之前沒有真正接觸過英語,那麼基本都是需要三個月左右的興趣培養期。這個興趣培養做得好的話,最後階段孩子就會有嘗試拼讀的慾望。而這個時候,也是孩子可以開始Phonics學習的關鍵期。
也有些上學以後的大孩子,提前學了Phonics,但是因為閱讀量不夠,聽力輸入也不夠,所以學習的東西一直停留在知識和規則記憶的表層,沒有內化。正如本書前面幾章所講,Phonics上連韻律節奏,下接科學閱讀。在對書有感覺、有興趣的前提下,良好的音素意識和一定的辨音基礎是學習Phonics的前提。而學習的過程中,大量同等級別、不同內容的分級讀物的訓練鞏固,又是Phonics從知識轉化成能力的關鍵。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螺旋式上升的,像彈簧一樣,需要同一層次足夠量的積累,才能上升到一個新的層次,孩子們的英語學習之路也不例外。中國人普遍具有傳統教育中的教材情結,所以經常看到有人到處找美國的教材。孩子學習能力的提高和國外孩子的海量閱讀的關係,就好比彈簧上下兩個台階的直線距離和橫著的那根鐵絲之間的關係,沒有橫著的那段距離,彈簧就無法轉到上一層。語言的學習靠積累,除此之外沒有捷徑。當然積累的資源需要有科學性,這正是北美科學閱讀的價值所在。
所以說,同一級別的閱讀量決定了孩子什麼時候能上升到下一個層次。相同的難度等級,不同的故事情節,不僅能夠讓孩子體會到讀故事的樂趣,也能夠讓孩子真正通過不同的故事體會到足夠多的情境。而這些情境就構成了孩子英語思維的一個個環節。只有通過這樣的閱讀,孩子的辭彙量才能得到積累,其閱讀理解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在閱讀過程中,還有一個必須注意的問題,就是孩子的朗讀。有感情地流利閱讀在英語國家非常受重視,這在本書第四章已有詳細介紹。所以對於學習Phonics的孩子來講,應該從一開始就要求孩子讀出來,這對於其語感的培養大有好處,對於孩子以後英語綜合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比如寫作、演講等,更是大有益處。
說到這裡,不得不又回到本節開頭的話題,就是關於不同年齡、不同基礎的孩子如何起步的問題:
綜合地說,兩歲以前的孩子應把大力氣花在聽力輸入上,這樣才能事半功倍。此時所進行的親子閱讀,重點應該是發展認知,學會把圖形與簡單的英文表達對應起來。二至四歲的孩子應繼續聽力輸入,同時加強情境對應的訓練,通過動畫片、原版書來建立對應模式。四歲之前的閱讀,一般以繪本為主,輔以孩子喜歡的分級讀物。四歲是孩子的閱讀敏感期,如果前期聽力輸入不夠,情境對應訓練不夠,則需要繼續。四歲以上的孩子,在學習Phonics的同時,要加大自主閱讀的閱讀量,尤其要重視加大同一級別的閱讀量。如果四歲以上的孩子英語學習才剛剛起步,則可以幾步同時進行,按照上一節所說的原版繪本親子閱讀三步曲,用兩三個月的時間,先加大聽力輸入,同時培養英語閱讀興趣,然後開始Phonics的學習,進入自主閱讀階段。
不管是聽歌、看動畫片、還是閱讀,最重要的是要點燃孩子的興趣。孩子喜歡的就會主動去重複,重複的過程就是內在能力形成的過程。有了內在的動力,才會有無限的潛力。任何具體的做法都只能形成一兩種能力,這些部分的有機結合才是完整的綜合能力。在每一個環節的具體做法上,家長都可以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而有所變通。但是不管怎麼變,都要以保護孩子的興趣為主線。興趣為王,給孩子一個科學的軌道,孩子就會給你一個令人吃驚的結果。
關於英文寫作的問題,本書沒有詳述。在英語啟蒙階段,如果能夠在聽和讀方面過關的話,說和寫是很容易上台階的,只需要一些具體的方法指導就可以了。這個問題,留待以後探討。
推薦閱讀:
※這才是與孩子分房睡的最佳時機,錯過悔3年!
※從你的全世界路過,你一定不能錯過。
※4個信號暗示女人要泡你, 不要白白錯過機會!
※冷落了,就會一輩子錯過的星座
※每天十幅圖,十幅穿幫圖,幅幅都精彩,精彩不容錯過(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