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掃歐亞的馬其頓方陣其實也有致命的軟肋
可以不誇張的說,這個世界上有多少研究亞歷山大的文字,就同樣有多少關於馬其頓方陣的。馬其頓方陣的戰術讓亞歷山大橫掃歐亞,可謂是當時無敵於天下的戰法,那麼它真的是那麼的無敵的存在嗎?
我們先看方陣的組成,它的兵種構成是由重裝步兵、輕裝步兵、騎兵、輔助兵組成。
重裝步兵:
為主力兵種。每名士兵配備雙手操作、長度約4-6.4米的馬其頓長矛一柄用以遠戰,同時有一面直徑約60厘米的圓盾,平時以繩帶掛於胸前,戰時以皮帶綁縛於左臂,用來保護自己的左側和其左翼戰友的右側,另有一柄短劍(匕首)用以近戰。
輕裝步兵:
其裝備的矛的較短,盾的直徑大一些(可以遮住跪著的士兵的全身),盔甲稍輕一些,因此它的機動性更好。
騎兵:
主要由年輕的貴族組成,因此也將其稱為「夥伴騎兵」。那時,馬蹬還沒發明運用,因此他們的戰鬥力有限。他們使用的武器是一根馬其頓長矛,再佩一柄短劍。作戰時,反手持握長矛置於肩上,矛頭稍向下刺出。刺中第一個敵人後,通常不再拔出長矛,而直接再用佩劍繼續進行戰鬥。此外,由於他們機動較快,很多時候遂行偵察、警戒、傳令任務。
輔助兵:
盔甲更輕甚至無甲,以標槍,弓箭和投石器為主要兵器。
作戰時馬其頓方陣以連為單位,每連為16*16(共256人)構成單元方陣。士兵與士兵之間有著較大的間隔,馬方陣前4至6排士兵的矛頭對準前方,後面各排士兵握矛的姿勢依據軍官口令或傾斜、或直立於地面。作戰時,整個方陣保持堅固的密集隊形推進,猛烈衝擊敵人的隊伍。
方陣前是輔助兵及輕裝兵,輔助兵主要用以遠距離攻擊,視情況況部署,用以根據需要橫向移動,填補戰陣空缺或其它機動作戰。此時,騎兵往往居於兩側,視情況包抄敵方或防止敵方迂迴和包圍。最佳作戰效果是以騎兵為「鍾」,以方陣為「砧」,像打鐵一樣把對方部隊夾圍於騎兵和方陣之間。
馬其頓方陣視角圖
輕步兵:
缺乏訓練,盔甲簡陋,裝備標槍、90公分直徑左右的盾和近身用短刀,有在頭盔外帶狼皮頭盔(Galea)的習慣。
第一列:
青年兵,缺乏戰鬥經驗,每人裝備兩支標槍、一支寬刃短劍和一個盾牌。
第二列:
壯年兵,年齡在三十歲左右,為軍隊的核心,武器與青年兵相同,盔甲略好。
古羅馬步兵基本裝備,中間為不同歷史時期的三種標槍
至此為止,一個馬其頓方陣的基本雛形已經出來了。那麼,它究竟要如何運用呢?
首先人們會問,這樣的方陣是否還有機動性可言?很高興的告訴大家,這樣的方陣經過嚴格的訓練,還是有一定機動性的,並且,它在我看來,只能用兩個字來形容:前進。
在至今留下的當時戰爭史料里,亞歷山大一般有兩種用法:
一、方陣至於中軍,左翼為亞歷山大同樣引以為傲的重騎兵,右側是戰鬥力稍弱的輕步兵(矛短的多,盾牌略大),然後騎兵發起第一輪衝鋒,緊接著中軍的步兵方陣跟進,然後右翼的輕步兵拖住敵人的左翼,等中軍和騎兵的戰鬥結束後再去援助右翼(亞歷山大就是用這種屬於馬其頓人的經典戰術打敗了數倍於自己的波斯人);
二,中軍依然為馬其頓方陣,騎兵安排在兩翼,輕步兵置於騎兵之後,第一輪的衝鋒交給中軍方陣,然後騎兵跟進,最後輕步兵掩殺,這樣的戰術對方陣本身的機動性要求更高。
方陣優點:
這樣的方陣經過歐洲人的諸多改良幾乎就是火器時代之前戰場上的絕對主角,理由很簡單,雖然對於陣型本身的要求很高,也遠沒有冷兵器時代真正的主力——重騎兵那樣無往不利,但是,它便宜的多。
有人會問為什麼不用重騎兵的衝鋒來對付它?雖然騎兵的衝鋒的確很容易在任何步兵陣型上打開缺口,但是在那個馬鐙,馬蹄鐵,馬鞍都沒能發明的年代,騎兵的戰鬥力必定要打上不小的折扣。況且正面的衝鋒對於長矛林立的馬其頓方陣來說更具有自殺性。
還有人會問:歷來對付密集步兵方陣的都是密集「箭陣」為什麼不大量起用步弓手或者騎射手呢?我的回答有三個詞可以概括:時代,射程,命中。還是時代的關係,那時候的弓顯然還達不到很長的射程,穿透力也非常有限,即使密集的步弓手一般射程為200米,而能對重步兵造成有效殺傷的射程往往要減半,也就是100米,而即使是滿載裝甲的重步兵在這個距離下衝刺最多也只需30秒,在這個時間內一名弓手最多只可以放出3-6支箭,其所能造成的傷害是極其有限的。更不用說射程和精度都要大打折扣的馬弓手了。
事實上在冷兵器時代(重甲發明以後)的任何民族任何野戰上,弓箭手永遠只能是輔助殺傷力,面隊步兵衝鋒尚且如此,更不用說騎兵了。
方陣缺點:我們想像一下這個長矛林立,矛頭閃爍,踏著小碎步緩緩前進(注意:這裡只是用一個比較藝術的說法,雖然好多影視作品裡也把步兵方陣的前進方式描繪成這樣,其實在現實中根本就是不可能的,因為這樣緩慢的移動無疑就等於把自己暴露在敵方弓箭手之下,純粹是自殺行為。至少在與敵人短兵相接之前,他們必須衝鋒。機動性才是所有戰爭的精髓,所以對於步兵方陣來說,衝鋒才是一切。),這樣看似無懈可擊的方陣往往給人一種錯覺,它似乎是無敵的,然而,在更多的時候,它僅僅是看好而已。
馬其頓方陣的主要缺點:
一、殺傷力,持久力的不足。
即使再裝碩的大漢穿著滿身的鎧甲舉著5米來長的矛,時間一長必定會疲憊。一旦露出疲態,便意味著機動性的不足,機動性不足意味著他們成了靶子。
另外,這樣的方陣殺傷力也很有限,試想這樣的巨大的長矛需要多大的力氣來回戳刺?所以他們更多的只是前進,前進,再前進,只要打亂了敵人的陣型任務便告完成,甚至不用理會自己手中的長矛是否真的戳到了敵人。
而真正的殺傷力還是要靠騎兵的衝殺和輕步兵的掩殺來完成。即使再糟糕的情況下他們也不能丟棄手中的長矛,因為相對於殺傷敵人而言,它的長度更適合於保護自身。
二、受地形的制約程度高
山地,丘林,森林裡如何才能排出如此巨大的方陣?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就算強行排了開來,陣型也必然混亂——有的地方緊湊,有的地方鬆散,而哪怕是陣型一個再無奈的鬆散也可能被敵人打開缺口從而造成整個陣型的崩潰。
三、這也是整個方陣最最致命的弱點
我們再想像一下一個完美防禦的步兵方陣究竟應該是怎麼樣的?以中間一點開始,四面朝外排開,層層相裹,沒錯,這才是完美的防禦,只是這樣的陣型,又如何移動?所以,根本不存在無懈可擊的步兵方陣,除非,它永遠站著不動。
側翼,側翼永遠是馬其頓方陣所顧及不到的地方,歷史上打敗這個方陣的幾乎所有人都是以其側翼為突破口的。
亞歷山大的做法是依靠騎兵和輕步兵來防守其側翼,不過眾所周知,輕步兵的戰鬥力有限,而騎兵永遠更適合於衝鋒,這樣薄弱的防守對於其側翼幾乎形同虛設。所以,哪怕有一小隊騎兵攻擊方陣的側翼,甚至只有一個劍士攻入方陣內部,其結果就相當於殺戮。
因為方陣內的矛手因為負重的關係幾乎沒有佩劍,只有短的可憐的匕首,而他們也不能騰出雙手來,因為他們如上文所說不可以丟棄手中的長矛。甚至在這樣人擠人的方陣里連轉身和撤退都不可能做到(或許在敵人沒有攻擊側翼的時候還是可以做到的,但是需要極其精準的指揮和完整統一的配合,也需要時間),所以一旦有人從側翼攻入方陣,那麼等待他們的只有死亡。
綜上,這絕對是一個「攻強守弱」的方陣,他們只能依靠平坦的地勢發動迅捷的衝鋒,永遠把自己的正面留給敵人,然後以最快的速度衝垮敵人的陣型,接著讓騎兵和輕步兵在散亂的敵人中來回衝殺以求得速戰速決的勝利。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推薦閱讀:
※亞歷山大馬其頓軍團的東征:如果遭遇秦軍誰獲勝?
※欲進組織必先改名,歐洲小國馬其頓的心酸
※如果秦軍遭遇馬其頓方陣,怎麼破?
※說劇·評丨馬其頓《亨利六世》觀劇手冊
TAG:馬其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