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自己的性別了解多少?
利維坦按:前陣子的電影《丹麥女孩》,講述的就是世界上最早接受性別重置手術的跨性別女性——莉莉·艾爾伯(Lili Elbe)。艾爾伯出生時是個男孩,名叫埃納·莫恩斯·韋格納(Einar Mogens Wegener),之後投身藝術界,成為一位小有名氣的風景畫家。1904年,韋格納與畫家戈爾達·戈特利布結婚,婚後有時會扮成女裝,為妻子作模特,自稱為莉莉·艾爾伯。1912年,她和妻子搬到巴黎居住,隨後逐漸拋棄男性性格,開始以女人身份生活。
1926年的莉莉·艾爾伯
1930年,艾爾伯到德國接受了一系列性別重置手術,切除男性生殖器官,並將卵巢移植到體內,然而這次卵巢移植卻以失敗告終。她在手術後修改了自己法律上的性別,結束了與妻子的婚姻,退出了繪畫事業,名字也改為莉莉·伊爾莎·艾爾文斯(Lili Ilse Elvenes)。1931年,她接受了最後一次手術,將子宮移植到體內,但手術之後產生了嚴重的排斥反應,不久便因此逝世。
1999年還有一部片子《男孩別哭》,也是根據Brandon Teena的真人真事改編的,只不過Teena是一位生理女性,但他無法接受自身的性別,是一名跨性別男性,並決定到一個新的地方以男性身份開始新生活。
文/Robert Sapolsky
譯/Boomchacha,郭斯塔,Xaviera(在水譯方)
校對/鳳梨
原文/nautil.us/issue/35/boundaries/caitlyn-jenner-and-our-cognitive-dissonance-rp
夜深了,在非洲中部雨林里的某個角落,一隻黑猩猩正在生產。隨著朝陽升起,疲憊的母親和新生兒被親朋好友簇擁在中間。圍觀的黑猩猩總會按捺不住好奇心,它們當中絕大多數都會扒開新生兒的雙腿一探究竟:男孩兒還是女孩兒?
這是生物學最直白的二項選擇題,問題的答案也可謂板上釘釘。但事實上,生物性別並非二選一這麼簡單。生物學家早就發現能打破這傳統觀念的物種,它們並非一成不變地保持雄性或雌性。現如今,人類社會也漸漸意識到了一成不變、非男即女並不是性別的本質。
事實上,這還出了一個頭條新聞。布魯斯·詹納,美國運動員,在1976年奧運會上勇奪男子十項全能金牌,他曾作為封面男模被印在「Wheaties」麥片包裝上(美國麥片食品的包裝上通常印體育明星);變性之後叫凱特琳·詹納,在2015年成為雜誌《名利場》封面女郎。拉弗恩·考克斯,一位變性人演員,曾獲得艾美獎最佳女演員提名。在美國,不少變性人活躍在公眾視線中,他們的身份包括市長、州議員、法官、警官、國際化妝品名牌模特以及返校節女王等。儘管變性人常被旁人冷眼相待、拳腳相加,還是有越來越多人認為一個人與生俱來的性別不一定要恆定。
布魯斯·詹納變性之後叫凱特琳·詹納,在2015年成為雜誌《名利場》封面女郎
許多人甚至懷疑究竟有沒有「性別」這個概念。他們性心理中的自我形象可能涵括男女兩種性別,第三種性別或是沒有性別,他們的世界觀里可能沒有下意識把人以性別區分開來。
這塊新領域被社交網路標杆Facebook正式化。在2014年的時候,Facebook個人主頁開始提供「無性別」、「雙性人」、 「間性人」、 「流性人」、 「性別存疑」、「非雙性」、「泛性別」、「兩魂人」以及「其他」等58種性別選項,隱約帶著美國本土的時尚氣息。而「其他」則說明,這只是冰山一角。
告別兩種性別最激進的方式來自角色扮演遊戲玩家。他們在虛擬世界裡扮演自己的化身,扮演自己所嚮往的角色,雄性、雌性,或雙性,從倭黑猩猩,鸚鵡到半人半馬,毗濕奴神,只有你想不到,沒有辦不到。只要選對遊戲,你還能在網上花數年從草履蟲進化成多細胞生物,還能與其他玩家的角色互動。因為現實生活中的體態、生理特徵跟遊戲沒有關聯,在網路遊戲里做到這些事兒可謂易如反掌。
鑒於恆定的二元性別概念變得越來越模糊,有人認為這在不久的將來會完全消失。但不幸的是,在那之前這一過程就會被人類大腦的認知特徵所阻礙。在碰到這種情況之前,讓我們先來看看我們對性別的認識到了何等水平。
凱特琳·詹納,前所未有地吸引了公眾對變性人的關注,在ESPY上榮獲阿瑟·阿什勇氣獎(Arthur Ashe Courage Award,拳王阿里也得過。ESPY,全稱Excellence in Sports Performance Yearly ,美國體育界頒獎典禮,體育迷們通過互聯網投票選出各個獎項的最終得主,獎勵過去一年中表現最佳的運動員。ESPY被譽為是體育界的奧斯卡盛會)。
首先來看看植物,其中有一部分為「雌雄共株」,既有雌性生殖器官(雌蕊)也有雄性生殖器官(雄蕊)。而動物就不一樣了。有的物種可以孤雌生殖,顧名思義,雌性不需要雄性就能繁衍後代,包括科莫多巨蜥等許多爬行動物擁有此能力。和雌雄共株植物類似,包括海參、蝸牛、鱸魚等雌雄共體動物也同時具有兩性生殖器官。
科莫多巨蜥也能做到孤雌生殖,只是產下的都是雄性蜥蜴。
還有「安能辨我是雄雌」的假兩性畸形斑鬣狗。由於雌雄斑鬣狗跟雄性一樣肌肉發達(雌性能分泌更多雄性激素),具有假陰囊,可以勃起到跟雄性陰莖大小的陰蒂,所以單從外表上無法分辨不出來斑鬣狗的性別。《獅子王》卻沒有跟你扯這些。
小丑魚可以隨意改變性別
還有像小丑魚和海瀨魚這樣的順序雌雄共體動物,它們可以隨意改變性別。領頭魚為該魚群中唯一的雄/雌性(海瀨魚尾雄性,小丑魚為雌性),其他成員則為異性。若魚群中的老大死去的話,另一性別中的老大會改變性別,繼承老大的職位。除此之外,有的雙向雌雄共體魚會根據環境的需要不斷改變性別。
大自然真奇妙,不是么?還是聊聊像小白鼠這種普通的生物吧——不論是什麼性別,老鼠的大腦都了解雄性和雌性的性行為(雄性爬上雌性背部,來回抽動骨盆,而雌性弓起背部露出臀部)。試驗性地控制各方面條件,就可改變任一性別的行為。
接下來,讓我們看看另一種單調乏味的哺乳動物——兩性渭涇分明的人類。但事實卻並非如此。
決定人類性別的必要條件是染色體——女性有兩個X染色體,男性有一個X染色體和一個Y染色體。理論就是這麼明了。但實際上可沒這麼簡單:染色體異常的人可能會有XYY,XXY,XXX,X或者XXYY等組合。他們中的大多數可能會不孕不育,而像特納氏綜合症患者(只有單個X染色體)則會在神經、代謝、內分泌和心血管等方面出現異常。
「親愛的,這叫青春期。長痘痘長小雞雞什麼的都很正常,管它呢。」
比這些罕見疾病更有趣的是一項新發現,成年男性通常會有些XX(女性)幹細胞分布在全身,分化為包括神經元在內的成熟細胞。類似的情況在曾經產子的母親身上也會發生,她們體內分布著XY幹細胞。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在懷孕過程中,有部分來自母體的幹細胞會摻進胎兒體內,有些來自胎兒的幹細胞也會融入母親體內。因此,我們許多人體內混雜著雙性染色體(目前還沒發現有何影響)。
一旦性染色體的種類確定了,其他與性別相關的東西也都隨之確定了;如果是XX型染色體,你就是女孩,是XY型,你就是男孩。女孩的卵巢會產生黃體酮,男孩的睾丸會產生睾酮。而在我們還是胎兒的時候,男孩和女孩就會在這些性激素的作用下各自長出不同的性器官,同時,第二性特徵也會在此階段落定,比如你汗液中的化學成分以及大腦的運作方式。染色體、內分泌、性腺、生殖器以及表型特徵,它們之間是緊密相連的。
不過這也是有例外的有些人在某些方面表現出男性特徵,但在另一些方面,則會顯現出女性化,具體有不同類別的失調。
究其原因,首先,有可能是他們的染色體性別和性腺及生殖性別相互衝突。患有性別發育異常綜合症(46,XY DSD)的男性患者,不僅有男性的雄性荷爾蒙和睾丸,還帶有女性的卵巢和輸卵管。這種患者,其實只帶有一種性染色體,但卻兼有卵巢和睾丸的組織,生殖特徵模糊不清。
其次,荷爾蒙也會出現紊亂。一個已被充分研究過的案例證明,睾酮會在靶細胞中產生一些作用,轉化成雙氫睾酮(DHT),而除非你基因突變,否則促使這個轉化發生的酶是不會失效的。而其發生的原因,是「5α還原不足」。案例中的人是XY型染色體,都長有睾丸,並且睾酮水平正常,但他們的性表徵——也就是他們的外形——卻大相徑庭,有的是男性面貌,有的是中性,還有的則長了張女性的臉。那些一出生就有著女性外表的人,無一例外地都在青春期的時候發生了男性化的轉變(在身體里藏了很久的睾丸長成,陰蒂變大,嗓音變粗)。這樣的情況廣泛存在於近親繁殖、與世隔絕的群落中(比如多米尼加山區),而這些地方的文化也適應了這種現象——「親愛的,這叫青春期。到了青春期,長痘痘長小雞雞什麼的都很正常,管它呢。」
荷爾蒙通過與特定的受體相互作用而對靶細胞產生影響(雌激素受體結合雌激素,胰島素受體結合胰島素)。荷爾蒙層面的另一種變異則會導致「睾丸女性化綜合征」,其原因是某種突變導致結合睾酮和雙氫睾酮的雄激素受體失去了效果。因此才會出現XY型染色體沒有問題,睾丸正常,兩種荷爾蒙水平也都正常,但這兩種荷爾蒙都失效的情況。這種情況下,人的外在表徵就會呈中性或女性。如果是呈女性特徵,一般在青春期,女孩沒有來月經初潮時就會發現。其實,這是因為她身體里並沒有卵巢和子宮,陰道之上是個死胡同,而再往上走,肚子里隱藏的睾丸卻在源源不斷地產生雄性激素。
因此,嬰兒出生時,染色體性別和表性性別會有出入的概率約為1%,原因多種多樣。這概率可不小了——你隨便挑一個人,他性徵模糊的幾率可比他智商超過140要高得多。
但或許,最引人關注的情況應該在更深一層。在這種情況下,一個人的染色體、生殖腺、荷爾蒙、生殖器,以及第二性特徵——毛髮、嗓音、肌肉組織、面部結構以及性功能都是屬於同一個性別的,但心裡,卻總覺得自己屬於另一個性別。
這種就叫跨性別者了,個中的一些神經科學原理頗為有趣。人類的大腦中,有很多地方都存在「性別二分性」(尺寸、結構、功能,以及化學成分等都會因性別而不同)。這種差異並不是很大,不足以通過其中一個部位的大小來推斷出他/她的性別。但是,放眼整體男女總數,就會有統計數據上的差距,反映機能影響的差別。
我們身邊不乏這樣的人,從任何角度看,包括染色體和性徵上,都是屬於性別A的,但自己卻聲稱始終感覺像性別B。他/她的二分性大腦區域究竟怎麼回事?許多研究表明,這是因為其大腦與性別B的大腦有著很多相似之處。這應該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我們取決於自己的大腦,大腦就是我們的一切,不管我們面部毛髮多不多,喉嚨粗不粗,還是帶不帶把兒。
換句話說,問題不是出在跨性別者有著和他們真實性別不一樣的想法,而只是他們運氣不好,被生在了不屬於他們性別的軀殼裡。
然後,中心詞來了——「連續統一體」。人類體內的性別是連續統一的,當中有很多的變體,這些變體的基因、器官、荷爾蒙、外表,以及性心理認知都是獨立地存在的。這樣的環境下,不少人大腦中的性別認知會截然不同。這很罕見,但我們一般認為「正常」的各種人類特徵,其實也同樣罕見。
臉書58條選項:2014年,Facebook將美國文化中逐漸壯大的流動性別認知正規化了,用戶能夠在58個選項中選擇自己的性別。
目前對性別連續統一體的認識逐漸增加,新的科學發現(還有明星公開效應)也必然越來越多,我們是不是可以期待在不久的將來,人們會理所當然地認可性別可以流動,男性或女性可以不恆定?一言以蔽之:不可能。因為,我們的大腦非常抗拒連續的東西,將連續的東西掰成部分,分門別類,才是大腦的本性。
感官的知覺就是如此。人類語言學家已經在色彩認知上做了大量相關工作。可見光譜的色彩就是連續的;但即使這樣,我們還是按照門類將顏色進行了區分,並且,每一種語言里都有辭彙用來武斷地打破這種連續性。這種色彩的術語加強了我們對於色彩認知的分類意識。打個比方,在英文中「藍色」和「綠色」是兩個不同的術語,而人們卻認為兩種不同深淺的藍色會比淺藍和淺綠更為相似,即使這幾個顏色之間在光譜上的距離其實都一樣。
研究人員做過一項研究來反映我們對於分類的偏好。他們讓猴子觀察有貓和狗的圖片,然後記錄下猴子們前額葉神經元的腦電活動狀況,有些神經元只對狗有反應,而另一些則對貓有反應。接著,研究人員將貓狗的圖像全部混合起來,組成了幾張貓和狗分別佔20%,40%,60%以及80%和80%,60%,40%以及20%的圖片。測試結果令人驚訝,猴子的神經元是按規律活動的。比如說,當狗的數量分別達到60%和100%的時候,猴子大腦里認知「狗」的那部分激活度相當並且都很活躍,而當狗的數量下降到40%的時候,那部分神經元就基本不再活動了。換句話說,大腦的分類意識已經強大到讓神經元認為,從60到100差距要比60到40更小。
因此,我們有著強大的分類意識。而二分性的性別意識,更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最強烈的分類意識。這種分類行為能發生在極短的時間內——神經影像的研究已經表明,大腦根據性別處理人臉的過程,在150毫秒內(也就是千分之一百五十秒),人還沒真正意識到對方性別的時候就能完成。
對一個狩獵者來說,有益的自動分類意識可能是「遇到哪些動物我要/不要趕緊躲。」
性別自動分類意識在我們腦子裡根深蒂固。這個現象在以前的一項研究中就可見一斑。在研究的第一部分,研究人員展示了一系列照片,上面是一群穿著籃球球衣的男生,球衣上寫著類似「是你先動手的」之類的各種文字。男生中,黑人和白人各佔一半;所穿的球衣都是一樣的。之後,受試者試著將文字和之前的人進行配對。而在配錯的情況裡面,受試者有超過50%的幾率會選和正確答案膚色相同的人。由此可見,我們是根據膚色來進行分類的。當他們在思索到底該配誰的時候, 他們並不是在想,「唔,我記不太清楚了,只記得他肩膀很方,但到底是哪一個呢?」他們是在想,「我不太記得了,但他肯定是個(某個膚色)人。」
在第二個部分,黑人和白人中各有一半穿上了黃色和灰色的球衣,研究人員要求受試者再一次進行配對。這一次,配錯的情況更多是因為球衣的顏色而非膚色,這表明膚色因素在人們觀念中也並沒有那麼強大,因為球衣顏色這種小事都比它更能造成干擾。最後,研究人員又做了一次試驗,不過這次去掉了種族的因素,而是採用了不同的性別。當所有球員都穿上同樣顏色的球衣後,受試者們在配對時就在性別上犯迷糊了。而當球員們穿上不同顏色的球衣後,受試者們卻仍然被性別誤導。這說明了什麼?這說明性別的分類,比起種族膚色和視覺線索,在人的觀念中是一個更強大,更深層次的存在。
分類思維具有很多優勢。有了它,我們就能更加容易地記住那些分好類的事物,也更方便對各種類目進行掌控、組織以及決策,而不是在一堆不斷起伏連續的數據中抓瞎。對於一個傳統的狩獵者而言,對他有益的自動分類意識可能就是「哪些動物我要/不要趕緊躲」。我們西方化的生活中還有一個典型例子,太根深蒂固,很難發覺:「紅燈停,綠燈行」。即使我們身處異國他鄉,那裡的紅燈顏色深淺和我們自己國家的不一樣,在看到以後,我們還是會立馬在繁忙的路口旁停下腳步。
當然,這樣的思維也有一定的缺陷;當事物屬於同一種類時,我們會低估其中的區別,而當它們分屬不同種類時,我們又會高估它們的差異。這就是狹隘和排外,成見和偏見的核心所在。不過瑕不掩瑜,分類意識的優勢也足夠讓它成為一個強大的認知偏好了。
那既然性別在生物學上並不涇渭分明,我們為什麼還要對它有這麼強的分類觀念呢?簡單地講,因為我們不是雌雄同株的植物,不是海鱸魚,也不是鬣狗。不具有性別二分屬性的人類在群體中依然是少數,而且很多還並不容易在外觀上有所體現。畢竟,在20世紀中葉的科技進步之前——也就是99.9%的人類歷史中——一個有著睾丸女性化綜合征的女人也不過只是不能生孩子而已。
文化和文化的產物,不僅影響生物特徵的分布,還影響我們對這些特徵的態度。人類祖先們還靠狩獵為生時被認為是重大缺陷的那些東西,現在都司空見慣了——比如近視眼,在遠古時期就被視為致命缺陷,意味著無法準確定位獵物;現在多虧了眼鏡的存在,近視眼才不用承擔那麼大的物種選擇壓力。如今早已不是那個遙遠的過去,視力不好的人也可以像視力正常的人一樣繁衍生息,再也不會被自然選擇淘汰掉。
不過,難以想像,我們大腦的性別二分性思維會面臨什麼物競天擇的壓力——在找尋伴侶的重大時刻,這種思維還是很便捷的。要想承認分類思維的缺點,就需要大腦新皮質,也就是大腦內新產生的部分,負責消化整合信息,比如此文中的內容。再過35年,我們中的大多數還會扒開新生兒的雙腿一探「男孩還是女孩」嗎?或許再過350年,或3500年,這一切會發生變化。那都是有可能的。當然,到了那時候,大家問的可能是,你的意識上傳到哪個操作系統了?
關於作者:
推薦閱讀:
※南懷瑾老師講述:選定適合自己的「一門深入」,少走冤枉路!
※吳幼珉:美國人開始懷疑自己的民主了?
※留幾手:女人如何把自己搞好抓住老公的心
※如何看自己是不是富貴命,真准!
※送給優柔寡斷和胡思亂想的自己10條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