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讀點】走進孩子心靈的世界,培育卓越不凡的孩子!
?
愛孩子,從呵護心靈開始!
心理學家指出,人的心理支配人的行為。作為父母,要教育孩子、改變孩子的行為習慣,就要從改變孩子的「心」開始!
今天小編為您推薦的是由雲曉老師主編、朝華出版社出版的《爸爸媽媽家庭教育心理學》。這是一本成長教育中的心理學、溝通教育中的心理學、學習教育中的心理學、扮演成功父母角色的心理學、情商與財商教育中的心理學和.習慣與性格培養中的心理學。
通過閱讀這本書,我們家長可以走進孩子的心靈世界,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態;解決孩子的成長煩惱,提升孩子的心理素質;重塑孩子的「心靈」,對孩子進行科學、有效的引導與培
很多家長常常會有這樣的疑問:家庭教育心理學是什麼?它包含哪些內容?
其實,答案很簡單。家庭教育心理學,是一門闡述孩子心靈的學問,研究孩子行為的一門科學,它貫穿於孩子教育的方方面面。
事實上,不管家長們願不願意、知不知道,都在潛移默化中運用著心理學的知識,與孩子進行著或深入或淺顯的心理博弈。例如,很小的孩子就會從媽媽的神情和語氣上判斷她在生氣,所以乖乖地不敢胡鬧,等媽媽高興時,就會乘機提出要求;父母也可以從孩子的表情或動作來判斷孩子是否在說謊,是否又有什麼新的想法或舉動……從這個角度來講,無論孩子還是家長,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業餘的心理學家。
但遺憾的是,在現實生活中,卻有越來越多的家長們發出了這樣的感嘆:孩子的思想和行為,為什麼總與我的想法有很大偏差呢?於是,在我們的身邊不時響起了父母們各種各樣的困惑與不解的聲音:
「孩子太頑劣了,用什麼樣的方法管教才最有效呢?」
「我說向東,他偏會向西,他為什麼就不聽話呢?」
「他的行為我簡直無法理解,他究竟在想些什麼?」
「孩子很討厭學習,這究竟是為什麼?」
……
我一直很認同這樣一句話:「孩子是一本書,從童年到少年、從少年到青年,父母都在一頁頁往後翻,但要真正讀懂卻十分不容易。」為什麼父母很難讀懂孩子這本書呢?
研究表明,其原因是這樣的:大部分父母在「品讀」孩子時,都是從孩子的「行為」入手的,而非「心靈」。
◇更關注孩子的行為,就會出現這樣的情形:孩子具有好行為,父母就高興、就順意,孩子一旦表現出壞行為,父母就會憤怒、就會感到不可思議,他們教育孩子的常用語言是「你該如何如何」、「你犯了什麼錯」……這也正是很多父母感到孩子難教難管的共同原因。
◇更關注孩子的心靈,情況就大為不同了。關注孩子心靈的父母,會更多從孩子的心理成長角度出發,去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隱情,去關注孩子不肯輕易表露的內在情感,他們教育孩子的常用語言是「你是怎麼想的」、「你有怎樣的需要」……這也正是和諧親子關係誕生的根源所在。
心理學家指出,人的心理支配人的行為。作為父母,要教育孩子、改變孩子的行為習慣,就要從改變孩子的「心」開始。如果能夠做到了解孩子的心理並因勢利導,就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當然,這也正是本書的創作初衷——倡導父母們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尊重孩子的心理成長規律,按照孩子最易接受、受益最大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引導孩子。
本著這樣的原則,我們將在本書中向您呈現以下幾大特色。
特色一:充分展現孩子的成長曆程,以及心理發展歷程。
從幼兒期、少年期,再到青少年時期,在成長的各個年齡階段,孩子都在經歷著不同的生理成長曆程與心理成長曆程。與此同時,父母的教育方向也必須隨之不斷轉換,以適應孩子的成長需要。例如——
在孩子心理發展歷程方面,父母對幼兒期的孩子要給予更多愛撫和擁抱,對少兒期的孩子給予更多鼓勵,對青春期的孩子要學會適當的示弱和讓權;
在孩子能力發展歷程方面,父母對幼兒期的孩子要著重「聽」「說」「看」能力的培養,對學齡前的孩子要著重培養其語言表達能力和想像力,對小學期的孩子要著重培養其交往能力、自理能力等;
在孩子的智力發展歷程方面,父母應運用多種方法不斷開發孩子的右腦,等等。
在孩子的這些特殊成長階段,父母應該注意哪些問題?應該如何去應對與引導?這些問題的答案,在本書中都有詳細而具體的闡述。
特色二:指導父母靈活運用多種心理學規律,科學地進行教育。
總體來說,孩子的內心世界是豐富而複雜的,他們同大人一樣有自己的生活軌跡,有自己的行為方式,有自己的思維模式。他們雖然不諳世事,但他們的內心世界又往往比成年人豐富、脆弱,即使微小如塵的事物,都可能引發他們心理上的波動。
作為父母,在呵護孩子身體的同時,更應該了解孩子的內心。而掌握一些最常見的心理學規律,恰恰是父母走入孩子內心世界,幫孩子走出困惑、排除煩惱,把他們培養成才的最佳捷徑。
針對於此,本書總結了上百個在家庭教育中最常見的心理規律,並配有實用操作案例,以方便家長們理解和掌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些心理規律就是家長了解和塑造孩子最有力的心理武器。
特色三:與單純的理論指導不同,本書更注重的是方法。
單純的理論指導,只能為家長們提供一種科學的教育理念。而理論指導一旦落實到具體的家庭教育過程中,家長們往往又會感到無從下手。於是,很多家長都不禁會發出這樣的疑問:看著很好、讀著很棒,但究竟如何去應用呢?
為解決家長們的這種疑惑,在本書中,我們將要呈現給讀者的,將是科學的理論與實際操作方法的完滿結合。不僅讓您讀有所思、有所想,更能讓您有的放矢,將科學的教育方法靈活地運用在自己的日常教育中。
特色四:以圖解的形式對家庭教育方式進行解讀,更有利於操作和理解。
在本書每個章節的最後,都附有「本章要點圖示」,以圖解的形式對整個章節中父母需要靈活掌握的教育方法進行了詳細而精闢的總結。通過這些圖解,父母可以在閱讀文字內容之後,對其有更加深刻的把握,更利於在實際生活中進行操作和運用。
希望這種圖解的方式,能夠給您帶來一定的便利與愉悅。
由於篇幅有限,我們在此就不更多介紹了。希望本書能夠帶給廣大父母以更多有益的啟示與幫助。也衷心祝願天下所有的孩子都能健康快樂地成長,最終有所成就!
第一章 孩子的成長曆程:成長教育中的心理學
一 孩子的心理發展
方法一:幼兒心理依戀期:多愛撫、多擁抱、多親吻
方法二:少兒自我認同期:尋找一切時機鼓勵孩子
方法三:青春叛逆期:家長適當示弱與讓權
二 孩子的能力培養
方法一:幼兒期:「聽」「說」「看」能力的培養
方法二:學齡前:語言表達能力和想像力的培養
方法三:小學期:交往能力和自理能力的發展
三 孩子的智力開發
方法一:鼓勵孩子多用左手:開發右腦
方法二:提高智商的幾個小技巧
第二章 擔當成功父母角色的心理學
一 家教理念:做孩子合格的引導者
方法一:尊重孩子的「狡辯」——反饋效應
方法二:為孩子營造適於成長的環境——氛圍效應
方法三:家庭教育不能前後矛盾——手錶定理
方法四:重視孩子的多個「第一次」——首因效應
二 了解孩子:做孩子的心理醫生
方法一:讓孩子為家庭做貢獻
——滿足孩子的心理歸屬感
方法二:關注並接納——滿足孩子被注意的需求
方法三:尊重與理解——應對孩子的秩序敏感心理
三 父母的心態: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方法一:尊重孩子——發言權效應
方法二:讀懂孩子的語言和行為——知己知彼戰略
方法三:別讓孩子對教育不耐煩——超限效應
方法四:適時向孩子「求救」——示弱效應
四 父親的角色:孩子的領路人
方法一:父親VS孩子的性格——加入柔性因素原則
方法二:父親VS孩子的智力——加入技巧性原則
方法三:父親VS孩子的心理——開放式原則
五 母親的角色:孩子素質的決定者
方法一:即要疼愛,又要嚴厲——加入原則性原則
方法三:不要對孩子束縛太緊——放寬限制原則
第三章 習慣與性格培養中的心理學
一 培養好習慣:四種有效方法
方法一:多向孩子傳達積極的信息——正強化法
方法二:將壞習慣與興趣、愛好相結合——尋找突破口法
方法三:家校在同一方向上用力——避免「5+2=0」負效應
方法四:讓孩子體驗自然懲罰——自然後果法
二 塑造好性格:最科學的三原則
方法一:家長應注意自己的教育態度——角色效應
方法二:性格培養要從小開始——易塑性原則
方法三:讓孩子發揮自己的「特色」——卡迪拉克效應
三 塑造好性格:最有效的三種方法
方法一:培養孩子的樂觀心態——斯萬高利效應
方法二:培養孩子的愛心——從低到高原則
方法三:培養孩子的責任感——拒絕「融合效應」
四 塑造好性格:思維類型不同,方法不同
方法一:規則型孩子——發揮優勢避免劣勢原則
方法二:諧調型孩子——充滿愛意的提醒原則
方法三:發現型孩子——變任務為樂趣原則
方法四:分析型孩子——精益求精原則
第四章 溝通教育中的心理學
一 與孩子溝通的基本原則
方法一:用「愛」去讀孩子的各種行為——關愛原則
方法二:控制壞情緒——感情和行為分別處理原則
方法三:不說「我跟你說過多少次」——尊重原則
方法四:放棄長篇大論的說教——簡短原則
二 與孩子溝通的技巧
方法一:先處理情緒,後處理問題
——情緒優先處理原則
方法二:把溝通的音調降低——低聲效應
方法三:為教育增添「潤滑劑」——幽默效應
方法四:不要讓孩子對你的語言失望
——拒絕「可是效應」
三 與孩子溝通時要注意的四個細節
方法一:在嘮家常中與孩子溝通——調味品效應
方法二:傾聽孩子的訴說——心靈減壓效應
方法三:以快樂的基調結束談話——近因效應
方法四:用正確的語言與孩子溝通——瀑布心理效應
四 鼓勵與禁止的藝術
方法一:用鼓勵成就孩子的自信——手套效應
方法二:每一個孩子都值得鼓勵——重視努力與進步原則
方法三:批評和懲罰要盡量少用——厚臉皮定律
方法四:批評的技巧——反彈琵琶效應
方法五:將批評變得「可口」——三明治效應
推薦閱讀:
※管教孩子的六種「良方」
※【話題】我的父母比我孩子氣,該如何是好?
※周軼君 : 一個六歲孩子就能「辱華」嗎?
※什麼樣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孩子亂花錢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