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粥」習俗倡節儉

「臘八粥」習俗倡節儉

2015-01-27 09:54:11 |作者: 惠民|來自: 南陽日報

摘要: 今天是農曆臘月初八,民間有喝「臘八粥」的習俗。在這一習俗中,還蘊含著一個很有教益的民間故事呢。   今天是農曆臘月初八,民間有喝「臘八粥」的習俗。在這一習俗中,還蘊含著一個很有教益的民間故事呢。  早年間,有戶農家,就老兩口和一個兒子。老漢是個勤快人,整天泡在地里,辛勤勞作,精心耕耘,料理得幾畝農田年年五穀豐登。院里呢,瓜棚遮天,菜園鋪地,一年四季吃喝不愁。村裡人問他:「你家種著搖錢樹吧?日子怎過得這麼舒坦?」老漢笑笑說:「搖錢樹,人人有,就是自己兩隻手。」因為他天天早起下地,摸黑回家,人們送他個外號——「打鳴雞」。  老婆呢?是個勤儉人,一日三餐,精打細算,閑吃稀,忙吃干;平時多把菜,省把面。鄰居問:「你家囤冒尖,還摳唆個啥?」老婆說:「一頓省一把,十年買匹馬;飽時想餓時,豐年想歉季。」有誰家揭不開鍋了,她就拿出米面來,周濟左鄰右舍。她不僅吃得節省,穿得也節省,做件衣裳也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一身粗布衣,乾乾淨淨穿十年。人家問她:「你家藏個聚寶盆,咋過得恁滋潤?」老婆說:「聚寶盆不算好,勤儉才是無價寶。」因為她從不輕易亂花錢,不拋米撒面鄰居稱她「不漏湯」。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眼間,他們的兒子已經十七八了,到了該「談婚論嫁」的年齡。雖說大小夥子長得五大三粗挺壯實,可就是跟爹媽不一樣。從小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長大了也是胡吃悶睡不幹活,街坊送他個外號——「瞌睡蟲」。  一天老漢摸摸花白鬍子,知道自己老了,對兒子說:「爹娘只能養你小,不能養你老。要吃飯,得流汗,你往後別光睡覺了,也學學種莊稼過日子吧!」兒子哼哼兩聲,這耳朵進,那耳朵出,照舊睡他的懶覺。  不久,老兩口給兒子成了家。真是「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娶進門的兒媳婦跟兒子一樣,也是好吃懶做,橫草不拿。日頭不落睡,日出三竿起。不動針線,不進灶房,倒了油瓶也不扶。今天扔塊饃,明天倒碗飯,人送外號——「沒底鍋」。  一天,老婆婆梳著滿頭白髮,自嘆土已埋到脖子,就把滿心的話兒說給兒媳婦:「初一紮針十五拔,強似挨門求人家;家常便飯吃得長,粗布衣裳穿得久,嫌吃嫌穿沒吃穿。過日子可得會細算啊!」兒媳婦只當耳旁風,一句話也不往心裡放。  又過了幾年,老兩口身染重病,卧床不起,就把小兩口叫到床前,臨終囑咐再三:「要想日子常常富,雞叫三遍離床鋪。儉是聚寶盆,勤是搖錢樹。男當勤耕耘,女應多織布……」說罷,老兩口就去世了。  小兩口托鄉親幫忙葬了兩位老人。看看囤里糧食缸里米,櫃里棉花箱裡衣,男人說:「吃不愁,喝不愁,何必種地曬日頭。」女人說:「冬有棉,夏有單,何必紡織日西偏。」小兩口一唱一和,早把二老的遺囑忘得一乾二淨。  轉眼間,一年過去了。幾畝田地成了荒草園。家裡柴米油鹽,衣服鞋襪,一天少似一天。樹葉一青一黃燕子飛來飛去,年復一年又一年。地里顆粒無收,家裡吃穿殆盡。春夏已過,秋冬又來,小兩口只有忍飢挨餓了。鄰居們看在去世的老人面上,這家給塊饃,那家端碗湯,小兩口還在想:「這樣也能混時光。」  進了臘月,天氣越來越冷。到了臘月初八,天寒地凍,滴水成冰。俗話說:「臘七臘八,凍死『叫花』。」這小兩口屋裡沒火,身上衣單,肚裡沒食,無計可施,只好偎在一起「篩糠」。可四隻眼睛還滿屋搜尋,突然發現炕縫裡有幾粒雜糧,於是用手一粒粒向外扣。地縫裡還有點乾菜葉,也都挖了出來。這可是救命食呀,一米救三荒嘛!  他倆把撿到的雜糧全放到鍋里,把剩的鋪草全塞進灶膛,就這樣煮了一鍋雜七雜八的粥,有小米、黃豆、玉米、高粱、蘿蔔葉、紅薯葉……凡能充饑的都放了進去。煮熟後每人盛了一碗,悲悲切切地吃起來。這時他倆才後悔沒聽二老臨終的囑咐。兩人剛喝了幾口,一陣大風刮來,由於房子年久失修,早已破爛不堪,被風一吹,「轟隆」一聲,房倒屋塌。小兩口被壓在了下面,等鄰居趕來扒出一看,早已經斷了氣,身邊還放著半碗雜八粥。  從此以後,鄉親們每到臘八這天,就熬這樣一鍋雜糧菜粥,讓孩子們吃,邊吃邊講「瞌睡蟲」和「沒底鍋」餓死的故事來教育後代,要他們勤儉持家。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越傳越遠;父傳子,子傳孫,代代相傳。自那時起,一直傳到現代,形成了臘月初八吃「臘八粥」的習俗。
推薦閱讀:

見者增福!全球24位高僧臘八送祝福
算命的說:熬過臘八,這三個生肖開始錢財如泉涌,想不富都難
臘八:恭迎釋迦牟尼佛成道日
臘八節趣話
過了臘八就是年,一年一歲一團圓

TAG:習俗 | 節儉 | 臘八 | 臘八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