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民弟兄」回家:百萬台灣老兵回歸大陸內幕
1987年10月,在國民黨退伍軍人的經年努力下,台灣當局宣布「榮民弟兄」可以返回大陸探親,結束了兩岸近40年不相往來的歷史。
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
「固然我們革命事業今天是遭受了嚴重的挫折,我們在一年以前,有500萬的軍隊,而現在只剩下50萬。我們去年擁有全國2/3以上的土地,而現在縮小到台灣一省。」
「我認為台灣地位,無論國際上如何變化和聯合國態度如何,台灣是我們中國的領土,歸我們政府所統治。何況我們政府在台灣有80萬人的陸海空軍,這就是一個事實。」
蔣介石剛剛撤退到台灣之時在1950年的幾場講演里,幾次提及撤退到台灣的國民黨軍隊,竟然至少有3種不同版本的數字:50萬人、80萬人與100萬人。蔣後來又聲稱國民黨在台灣有60萬大軍。
姑不論準確數字,「百萬大軍」都是些天真無邪的年輕人,舉目無親,上無片瓦下無寸土。一旦脫下軍裝,這些囊中羞澀而身無長技的年輕人,便四顧茫然。更可悲的是,由於台灣社會長期沉埋著「2·28事件」的省籍仇恨,台灣本地人私底下以「老芋仔」的貶抑稱呼。「老芋仔」和「老黑仔」發音相同,隱喻「豬仔」。可見這些退伍老兵當年從部隊進入人海茫茫的台灣社會,受到歧視對待時,又是如何的孤立無援。
在那個兩岸敵對的年代,台灣地區軍民稍與大陸方面聯繫就有可能被冠以「匪諜罪」論處。有些老兵想跟老家通信,一是台灣當局禁止,二是大陸重新進行過行政區劃,記憶中的地址已成歷史,連只紙片字都傳遞不到朝思暮想的親人手中,返鄉探親是難如上青天的奢求。
何文德是「外省人返鄉探親促進會」的會長。他回憶說:「那時請他們(華僑)回家經過香港時,幫我把信丟到郵筒里,就是這樣和家裡聯絡上的。」除了透過與大陸一水之隔的香港,美國、日本也是外省老兵轉信的中間站,「大信封里的小信封」,是外省人的共同記憶。
國民黨安撫無效
長期嚴守「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三不政策的國民黨當局,早年惟恐退伍軍人離開台灣,偷偷回到大陸老家,擔心他們一去不復返,致使台灣兵員缺額,影響到台灣當局的「安全」。
因此,以嚴刑峻法禁止退伍軍人返回大陸家鄉,長期以來始終是國民黨當局牢不可破的基本政策。最早,蔣介石擔心假如不妥善安置退伍軍人,恐怕會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甚至會影響國民黨的統治基礎。
在蔣介石的命令之下,成立了「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輔導會成立初期當局還爭取了不少美國軍援經費,投入相關設施和工作項目。聞名海內外的台北「榮民總醫院」就是一個最具體的例證。此外,安置單身老兵的全台各地「榮民之家」,更如同官辦的養老院,提供了老兵頤養天年的最佳園地。但是,不準老兵返鄉,長期壓抑的結果,終於把老兵積壓心底二三十年的怨氣,一股腦全發泄出來。不准許人民越雷池一步,禁止人民回故里和親人團聚,如此的政治局面,亘古未有。
逐漸進入垂暮之年的國民黨老兵,再也按捺不住內心澎湃洶湧的想家心緒,怎奈思鄉心切卻有家歸不得。受當年走街頭抗爭路線的民進黨黨員啟發,這些一輩子忠於國民黨當局的老兵,也模仿民進黨群眾,不斷透過街頭示威抗議、議會陳情、媒體喊話等等途徑,向當時的台灣當局領導人蔣經國強烈要求准許老兵回大陸老家,與親人團聚,落葉歸根。
1987年8月,台灣《自立晚報》報道了一份民意調查認為民眾前往大陸探親「早就應該開放了」的比例達到64%,「現在正是適當的開放時機」亦達24.6%。此一數據顯示老兵的訴求已成為「普台價值」。
蔣經國開放探親
1987年5月,由於大批「榮民弟兄」聚集在「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門口,並且和輔導會的安全警衛人員發生肢體衝撞。
重病纏身的蔣經國在病榻上聽聞此事,對「輔導會主委」張國英的臨場處置頗為不滿。蔣經國自忖無法再以任何理由禁錮人民回家的大門,被迫宣布「榮民弟兄」可以探親的名義,返回大陸老家。
消息發布之後,全台灣近40萬老家在大陸的老兵,心中無不歡欣鼓舞。千盼萬盼,終於可以光明正大地回家了。當時的「副總統」李登輝堪稱少數了解蔣經國決策心路歷程的國民黨高層之一。他在《見證台灣》一書中回憶說,蔣經國召集有關大陸探親措施的會議,指示開放老兵探親不必加限制條件,以盡量放寬為原則,才能收號召效果。而從日本光華寮判決中共敗訴時中共的態度來看,兩岸關係緊張已達相當程度,蔣經國早已察覺,此時為緩和台海局勢,出此一招可能性至大。不過,李登輝也認為,此一分析是否屬實有待查證。
1987年10月14日蔣經國主持的國民黨中常會通過有關探親的決議案。主要內容如下:「反共國策與光復國土目標不變:確保國家安全,防止中共統戰;基於傳統倫理及人道立場的考慮允許國民赴大陸探親。除現役軍人及現任公職人員外,凡在大陸有血親、姻親三親等以內之親屬者,得登記赴大陸探親。以上兩點送請行政院主管同志處。」
10月15日,時任「內政部長」的吳伯雄正式宣布「行政院」的決議案。民眾赴大陸探親,一年可有一次,一次3個月。
當日,台灣全島無不歡欣。《聯合報》就開放探親一事刊登40餘位學者訪談錄,同時發表社論《探親迷霧撥清之後———兼談大陸政策的相關問題》。
台灣媒體記載,1987年11月2日,台灣紅十字會開始受理探親登記及信函轉投,當天預定上午9時開始登記,凌晨就人山人海,幾乎衝破大門,辦妥手續的多達1300多人。12月,第一批探親老兵終於踏上返鄉路。台灣紅十字會為辦理老兵返鄉作業,準備了10萬份申請表格,在短短的半個月之內就被索取一空。
1988年1月19日,「立法委員」王拓率領何文德25人組成的探親團抵達北京。他們手持「外省人返鄉探親促進會返鄉探親團」的小旗子,旗子上印著兩岸地圖,一群白鴿正由台灣向西飛進大陸。當時探親團還仿賀知章詩句以自況:「少小離家老大歸,鄉音未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爭傳客從台灣來。」
民眾擁抱,官方角力
大陸方面對於台灣老兵返鄉探親也抱著開放的態度。「飛虎隊」陳納德將軍的夫人陳香梅女士回憶說,「其實,台灣老兵回鄉探親也是鄧小平先提出的。
20世紀80年代初,台灣老兵回鄉探親問題在台灣已經非常突出。在我第二次回國時,小平提議,可以先讓在台灣的老兵回家探親。大家都是中國人,都有父母、兄弟姐妹、老婆、孩子。這樣我才去台灣,向台灣方面轉達了這層意思。」
開放台灣民眾探親後,大陸方面立即響應。當時兩岸依然遵循不接觸的原則,中國旅行社、中國青年旅行社等民間機構扮演了重要角色。
1987年10月15日,台灣「行政院」通過《台灣地區民眾赴大陸探親辦法》,正式宣布自12月1日起,民眾可赴大陸。就在宣布的前一天即10月14日,大陸有關方面負責人就探親一事發表了談話,對此表示歡迎,並「保證來去自由,儘力提供方便」。並希望台灣當局也能讓大陸民眾去台灣探親。
1987年12月13日,香港《亞洲周刊》在創刊號中以《笑聲淚影回鄉行》為題刊發了封面文章。文章說,對國共雙方而言,「探親熱」既是嚴峻的考驗又是難得的機運。文章援引北京一位西方外交家的評論說,「顯然這是蔣經國和鄧小平演出的最後一齣戲,可能會大大推動政治經濟改革以至統一。但是要邁向對話前途崎嶇。」
對北京來說主要的困難是如何說服台北,由局部「溝通」擴展為全面對話。分析家說北京首先要自我剋制,放棄傳統的統戰。而事實上,大陸在獲知開放探親之後,曾經舉行過一系列統戰工作會議。但其後在宣傳上低調處理,並不熱衷向探親的台灣民眾宣傳「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等口號。而在台北,當局也曾試圖對「統戰」展開「反擊」。國民黨在當年年底,以「政治心理戰」取代「反攻大陸」的舊調子。
隨後不久,大陸方面在中共中直系統內成立中共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作為早前的中央對台工作領導小組的辦公機構,並在國務院系統內成立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隨後各個地方政府也都成立了台灣辦公室。
20年來,台灣前往大陸的民眾累計已超過4400多萬人次;目的也早已不只是探親。
老兵返鄉探親,掀起了台灣民眾展開尋根之旅的高潮,島內民眾的眼界心胸也隨之開闊。而時代傷痕的隱痛,卻不知何時得以癒合.(來源:鳳凰網)
推薦閱讀:
※當前大陸命學三大派系
※大陸航母繞台?多走幾趟台灣就習慣了
※胡潤調查:大陸富豪不考慮移民人數比例創新高
※蔡英文聲稱:大陸甘比亞復交 無益於兩岸發展
※大陸遊客即將登台 台推出蔣介石生活一日游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