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藥店潛規則 聚焦便宜葯
解讀藥店潛規則 聚焦便宜葯
「去藥店買便宜葯一定要蹲下來找!」近段時間以來,這條微博在網上被轉發並熱議。一時間,這則「藥店潛規則」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然而,不少消費者反映,現在去藥店,即使蹲下來也不好找到便宜葯了。對於便宜葯在藥店難找尋,有業內人士則表示,藥品銷售機構不應只把眼睛盯在利潤上,而是應該備有定量的低價藥品,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調查:十元以下的葯少見了
「買袋感冒沖劑,就2元多的那種就行。」記者以普通消費者的身份來到一家連鎖藥店。「現在都換包裝了,6.8元一盒。」銷售人員說著,但並不著急拿葯開單子,而是進一步介紹道,「這種中藥成份的只是針對某種類型的感冒比較管用,你不如考慮一下西藥,對風寒、風熱感冒都管用,效果也不錯。」隨後,她向記者推薦了四五種感冒藥,售價在15元-30元不等。見記者並不動心,她繼而又推薦起中藥感冒膠囊,售價均在15元左右。見記者決意要買感冒沖劑,銷售人員有些不情願地開了單子。
隨後,記者走訪省會多家藥店發現,單價在10元以下的藥品很少見了。「有個頭疼腦熱的,去藥店買點葯就得四五十元,幾元的葯太難找了。」省會王先生說,前兩天孩子感冒,去藥店買了點常用藥,花了50多元。「原來滴鼻的利巴韋林幾毛錢幾塊錢就能搞定,現在改下包裝,直接噴鼻子,價格一下子賣到18.2元。」
採訪中,不少市民反映,以前便宜又好用的葯都漸漸淡出了市場,「牙周康、維膚膏(膚輕鬆)、維C銀翹片、小兒咳喘寧顆粒、復方新諾明等都變得一葯難求。」省會孫女士說,過去常用的青黴素,一支幾毛錢,後來阿莫西林替代,一盒十幾元,現在動不動就是頭孢,一盒二三十元。「幾元的葯能有多少利潤?藥店當然不願意賣了。」一位業內人士說。
市民:會買人們認可的便宜葯
一位藥店經營表示,在相同功效的便宜葯和貴葯之間,多消費者會選擇後者,除非有信得過的專業人員建議,否則不會選擇便宜葯。
在一家藥店,一位正在給孩子買咳嗽藥的媽媽一直拿不準主意,「同是咽扁顆粒,價格從6元多到十幾元都有,仔細核對了一下成份,也是一樣的,到底選擇哪一個呢?」儘管旁邊的銷售人員一再稱效果一樣,只是廠家不同而已,最後,這位媽媽還是選擇了最貴的那一種。「給孩子吃的,又是治病的葯,貴的應該比便宜的好一些吧,要不然怎麼會差這麼多。」這位媽媽告訴記者,總覺得買貴葯心裡還踏實一點。
採訪中,大多市民表示,買葯基本都是根據自己的經驗購買,偶爾有不太了解的藥品,多在導購員推薦下選擇價格適中的,「如果買最便宜葯,也是買那種多年來得到人們認可的便宜葯。」趙大媽的說法頗具代表性。
為何藥店更願意賣價高的藥品?對此,業內人士表示,銷售人員推薦葯是有提成的,所以,他們一般會將提成更高、更貴的葯推薦給消費者。
在買葯時,消費者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可以提前諮詢醫生或有經驗的人士有目地性的買葯,最好能精確到生產廠家,而不要一味聽銷售人員介紹。如果消費者執意要買某一種葯,銷售人員也沒辦法。事實上,藥品療效好不好與葯價高低沒有必然關係,很多廉價藥效果很好,那些價格低又沒怎麼打過廣告的葯,既然能在藥品市場生存下來,也從一個側面證明了它的療效。所以,不必聽信店員的推銷買高價葯。但需要提醒的是,一些優惠幅度比較大的藥品很可能離保質期不遠了,所以,在購買藥品時一定要查看生產日期。
業內:為滿足需求藥店應備便宜葯
記者走訪發現,大多藥店都將高價葯擺放在顯眼的位置,而便宜葯則是普遍放在難找的地方。不過,這種擺放規律也不是絕對的,偶爾也會有一些便宜葯被擺放在藥店的黃金位置。「藥店藥品的擺放大多數還是遵循市場規律,銷量大小、功能成分、處方葯、非處方葯都左右著藥品的位置。」一位業內人士介紹,處方葯與非處方葯是分開的,處方葯一般放在不顯眼的位置,因為拿著處方來買葯的消費者都知道藥名,所以不需要多做介紹。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一般來說,3米內視線直視的地方,稱做黃金視線段,擺在這個位置的藥品是最容易被消費者看到併購買。許多藥店會把這個位置安排給自己的貼牌產品或高利潤產品,以提高顧客與產品的接觸機會,因為這樣的藥物售賣後藥店利潤多,銷售人員提成也較高。「我們常在藥店見到的『店長推薦』、『優惠促銷』等搶眼標識也是為了吸引消費者的關注。」
但該人士同時表示,藥品銷售機構不應只把眼睛盯在利潤上,只銷售那些價格高給藥店帶來高利潤的藥品,而是應該備有定量的低價藥品,以滿足市場及消費者的需求。
推薦閱讀:
※揭秘,信用卡坑人的潛規則
※奧斯卡大獎「潛規則」解析
※丁晟選這個時間點實名懟光線,光線控股的貓眼涉嫌票房欺詐是否是導火索?
※注意避免觸碰,婚姻中的潛規則
※夫妻六大潛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