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教學史部分
06-26
北齊慧文禪師:a.於天台宗的貢獻:第一、就是奠定了天台宗觀法的基礎,空、假、中三觀之法由此而得成立(但這還只是一個具體的修行法門,尚不能成為建立一個宗派的可能)。其後天台宗的三觀、三諦的理論學說皆起源於此。第二、空、假、中三觀;真、俗、中三諦;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三智;般若、解脫、法身三德;見思、塵沙、無明三惑,這些天台宗的基本概念皆來源於般若經,但這此在慧文之前,沒有人將之作為一個理論體系,做系統性的闡釋。只是將其做為修行證道 所要經歷或證得的一種實踐路徑。慧文禪師將之貫穿成一家體系。並以此提出了三智、三觀一心中得的看法,使之成為一門頓超的法門。後世天台宗繼承其思想,又依他所提的一心做出相應的闡釋,這就又引發了天台宗對緣起實相的看法 ,以及眾生與佛的關係的解釋(這也是天台所依經典由般若轉向法華的原因所在)。可以說天台的理論原點就是導源於此。b.天台宗有金口相承與今師相承兩種師資相承的說法。金口相承主要是依元魏吉迦夜與曇曜所譯的《付法因緣傳》,從釋尊一直傳至獅子比丘共二十四代,印度佛法傳承至此斷絕。今師傳承為北齊慧文禪師依金口相承之第十三代龍樹菩薩《中觀論》及《大智度論》,而悟三智一心中得,開天台宗一心三觀法門,為天台宗一家成立之肇始。又經南嶽慧思、天台智者的完善遂成一宗之大成。天台宗今師傳承為:慧文—慧思—智顗—灌頂—智威—慧威—玄朗—湛然-道邃-廣修-物外-元琇-清竦-義寂-義通-知禮2.慧思大師:a.慧思大師著有《大乘止觀法門》一書,在該書中,他借用「不空如來藏」的概念,說到「性具染凈」。這一思想成為後來天台宗「性具善惡」說的主要理論依據之一。b.慧思的法華三昧修行實踐,主要就是其《法華安樂行義》中所說的有相安樂行與無相安樂行。有相行是無相行的基礎,但須以無相行為根本。法華三昧中提倡的懺悔和持咒的行法,對後世天台宗的行法影響也是至為深遠的。有相行重在攝服散亂心,使心專註於繫念誦的對象。有相行的方法是慧思大師依《法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而立。修持有相行,須於行住坐卧中一心專念法華文字,精進不卧,如救頭然。又須至心懺悔,在諸佛前五體投地,起立合掌,立得三種陀羅尼門。法華無相行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於一切諸法,心相寂滅畢竟不生,一切威儀,心常在定。而不是於專門的禪定修習中修習這種無相行,如他在安樂行義中所述:「無相行者。即是安樂行。一切諸法中。心相寂滅畢竟不生。故名為無相行也。常在一切深妙禪定。行住坐卧飲食語言。一切威儀心常定故。......何以故?不依止欲界。不住色無色。行如是禪定。是菩薩遍行。畢竟無心想。故名無相行。」慧思大師的止觀實踐一直貫穿著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將禪定與實相原理相結合。也即是說在其止觀實踐的起始階段,就重視對中道實相的觀察,這也是後世天台定慧雙運,止觀並行的根源所在。3、 智者大師:a.天台宗三大部:《摩訶止觀》《法華文句》《法華玄義》和五小部:《觀音義疏》《觀音玄義》《金光明經玄義》《金光明經文句》《觀無量壽佛經疏》均出自智者大師。《金光明經玄義》後來成為宋代天台宗山家山外之爭的導火索。b.天台宗對於止觀的論述主要集中在四部著作中:《摩訶止觀》《釋禪波羅蜜》《六妙門》《童蒙止觀》d.智者大師入滅前特為晉王楊廣著《維摩經玄義》,後章安大師所輯的《四教義》即是此書的前半部分。此中智者大師依七科詳細闡釋天台四教的異同。化法四教:藏、通、別、圓 化儀四教:頓、漸、秘密、不定 4. 章安灌頂大師:a. 智者大師述由章安大師記錄的《四念處》四卷,是智者大師依涅槃經立四教,並稟此四教而說四念處義。b.智者大師圓寂之後,由章安大師所集的《國清百錄》彙編了早期天台宗的歷史文獻,反映了智者大師及其弟子們創宗的經歷,以及早期天台宗與陳、隋王朝的關係。所錄的事項,上限為陳太建七年(575),下限為隋大業三年(607)。5. 荊溪湛然大師:a.本宗所依的經論,如湛然在《止觀義例》卷上所說︰『一家教門以法華為宗旨,以智論為指南,以大經(涅槃)為扶疏,以大品(般若)為觀法,引諸經以增信,引諸論以助成。』b.對於三大部的注釋中最為重要的是唐代湛然的三種注釋:《止觀大意》、《法華文句記》、《法華玄義釋簽》c.湛然大師對於無情有性的論述集中在其所著的《金剛錍論》中。『金剛錍』或『金錍』出自《大般涅槃經》卷八〈如來性品〉,原指良醫為盲人動眼膜手術所用的銳刀,引申為開啟眾生迷惑之心眼。此論中所討論的無情有性問題,成為宋代天台宗討論的主要問題,並對日本佛教產生了很大的影響。6.唐末五代時期吳越王錢俶應螺溪義寂之請,由高麗重新請回天台典籍。諦觀法師同行而來,並著《天台四教儀》二卷,此論後為研究天台教義與觀心要略的入門書。其內容為刪補灌頂《天台八教大意》而成,以法華經信解品窮子喻與涅槃經五味、華嚴經三照等譬喻為中心,判別天台五時,及化儀等四教,並述化法等四教的名義、教說、行人、行位、證果等,復以摩訶止觀之二十五方便略述圓教之十乘觀法。後智旭認為本書觀點過於簡略,乃萌發述作《教觀綱宗》的動機。主要的注釋為注釋 宋.從義<四教儀集解>三卷;南宋.元粹<四教儀備釋>二卷 元.蒙潤<四教儀集注>三卷7.宋代因山家山外之爭,天台宗逐漸形成了著述宗派歷史的史學傳統,這一時期最為重要的著作是由宗鑒著的《釋門正統》以及志磐所著的《佛祖統紀》。8.元明兩代天台宗並無突出的發展,只有百松真界、無盡傳燈及其弟子藕益智旭對天台稍有振興。9、 因緣所生法 我說即是空 亦為是假名 亦是中道義 《中論.觀四諦品》因為偈中有三個「是」字,一般稱為三是偈,天台宗稱該偈中的空、假、中為三諦(真理),所以稱為三諦偈。這個偈主要是說明因緣、空、假、中這四者的內在聯繫。空和假名是同一緣起的兩個方面,空指事物當體的自性為空,或者說畢竟空;假是指現象的假有,因為這種現象需要用語言文字表達 ,故為假名。這三者的關係如以茶杯為例。茶杯這件物品本身是各種因緣聚合而成的,所以它並不具備獨立的自性(主宰性),雖然無自性,但是作為一個現象(法)確是存在的(假有);我們為了能認識它,就給它安立了一個名稱概念叫「茶杯」(假名)。這三法是輾轉相依的,若有自性,假有不生,假有不生則假名不存。「中」就是對於宇宙萬象不實執其為有(自性空),也不實執其為無(緣起有)將空有達到統一。智者大師認為空、假、中這三者是相互對立統一、圓融無礙的,對於因緣所生的諸法,在認知上可以有空、假、中三者的分割,並以此成立三種觀法,但在本質上或者事實上三者是相即(不二)的,在時間上也並沒有先後。因此,因緣所生的諸法其本質是同時具有空、假、中三種維度的存在,所以將之稱為「圓融三諦」;我們認知的人,在對其認識的時候也可以從這三個維度進行認識,所以從能觀的方面講,就叫做「一心三觀」。10. 十如是指探究諸法之實相應把握其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等十種如是。又作十如。法華經卷一方便品(大九·五下):「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即謂一切諸法之本來相狀(實相)具足十種如是。智者大師用以與十法界、三種世間等相配而構成「一念三千」之理論。11、天台宗的四種三昧以及其所依的主要經論:(1)常坐三昧(一行三昧)《文殊問般若經》(2 ) 常行三昧(般舟三昧)《般舟三昧經》(3)半行半坐三昧:方等三昧《大方等陀羅尼經》,法華三昧《法華經》 (4)非行非坐三昧 可依隨自意三昧,覺意三昧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12.十乘觀法以及二十五方便名目。十乘觀法:觀不思議境、起慈悲心、巧安止觀、破法遍、識通塞、修道品、對治助開、知次位、能安忍、無法愛二十五方便名目:具五緣:持戒清凈、衣食具足、閑居靜處、息諸緣務、近善知識訶五欲:色聲香味觸棄五蓋:貪慾、嗔恚、睡眠、掉悔、疑調五事;食、睡眠、身、息、心行五法:欲、精進、念、巧慧、一心分明13.章安大師之後天台宗分為玉泉寺以及國清寺兩大系統,簡明介紹兩大系統的基本情況,以及發展特點。 國清寺:智威——慧威——玄朗——湛然 國清寺的祖師,大都專志以 章安灌頂 天台教觀為依止,以較保守自修的狀態,注重教觀為本 玉泉寺:道素——弘景——惠真 玉泉寺系以可以說比國清寺系興盛, 但其是教律密並學14.五代時吳越王錢俶由高麗請回天台典籍的經過。吳越錢忠懿王,誦《永嘉集》,至「同除四住,此處為齊,若伏無明,三藏即分」句,不解所謂,即請問德韶國師,答說「天台國清寺寂法師,必解此語.」是以恭迎義寂法師至宮中,回答說:「此語是智者大師著《法華玄義》中文,系指菩薩證果境界……因前遭安山、史明兵亂毀滅,近則會昌焚毀,教藏殘缺殆盡!今高麗闡教方盛,全書在彼。」越王遂派遣大使至高麗國,求請天台教觀之復還。宋建隆二年十月,高麗王,派沙門帝觀大師,報聘教疏諸部奉還中國。是時天台教觀,重獲齊備而得展開天台教學的復興。15.山家山外之爭的起因,發展階段及其雙方論辨的主要人物及觀點。第一階段:《金光明經玄義》版本問題,有「廣本」與「略本」之分,山外派認為廣本為後世擅增的,不是智者大師的意思,而山家派認為廣本就是智者大師所述。(山外派晤恩著《發揮記》主張略本,門下源青、洪敏更是繼承師說,猛烈批評山家派知禮大師對此擬《扶宗》《釋難》來應付)由山家派知禮大師挑起,山家派主張妄心觀,山外派主張真心觀。主要辯論人物是四明知禮大師和源請大師,歷時七年第二階段:人物:孤山智圓與凈覺仁岳 觀點:理毒性惡論 觀心論第三階段:後三家三外之爭 觀心觀佛 凈覺仁岳與廣智尚賢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社戲》課堂教學鏡頭:也說「樂土」平橋村的流行語:「寫包票」
※《桂林山水》教學設計
※中醫診斷學教學視頻【全集】
※背部GIF訓練教學,轟炸背部肌肉的健身計劃
※教師資格面試中語文教學的問題設計
TAG:教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