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勛:有其父必有其子?——家庭壓力的代際傳遞
minitangxinli
專註於父母的真實需求,只做精品專家直播微課。
故事小娟的母親為了讓孩子受到好的教育,她不顧親人的反對,不顧年老的父母,放棄情深的丈夫,毅然絕然的辭掉工作,帶著小娟跑到北京來生活,她艱苦奮鬥,任勞任怨,為了小娟可以在北京接受好的教育。終於小鵑考上了大學。小鵑上了大學並拿到獎學金,她也毅然絕然的離開了母親,專心於學習,連休假也不回母親身邊。真所為屋檐水,點點流,有什麼樣的母親也會有什麼樣的女兒。
家族壓力的代際傳遞
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有潛在的心理動能,被發展心理學稱著為成就力。成就力強的孩子大多有三個特徵,一是有很強的慾望,二是個性獨立,三是很能吃苦耐勞。研究成功學的人發現不少例外的事例,如世世代代的貧困之家突然冒出個首屈一指的富翁,社會地位低微的家庭養出位大權在握的當權者,平庸無味的家裡培養出國際型的藝術家,學識平平的家庭教育出了一個流傳幾代的大學問家,等等。簡單的認為是糟糠之家的孩子懂得持之以恆的奮鬥是不夠的,對這些例外做家譜分析可以發現這種成就的慾望其實已在家族中延續了許多代,甚至十幾代,為此也許還犧牲了幾代人的幸福。心理學認識到家族的慾望,像是一種「債務」會代代相傳,每個孩子一出生就會面對這些無形壓力。
心理治療師在接診咨客前,大多要仔細思考當事人的名字,想從取名中看出家族對孩子未來的期望,看出家庭的情結。小娟的母親可能就成長在這種「欠債」的家庭里,她雖經奮鬥仍不能成名,她是一名飽受靈魂不安的孤獨的「長跑者」,孩子是下一個跑接力的人。讓小娟接受良好的教育比一切都重要,為此母親可以拋家離夫,離開年老的父母和生長的土地,帶孩子不遠千里到北京求學。其心不可謂不堅,其志不可謂不明。溫情、孝道、關愛不是家族關注的中心,只有克己、努力,奮鬥,獲取一種高度的成功,才能釋放無形壓力,慰籍家族的靈魂。我們也發現,許多精英家庭的子女一代不如一代,慢慢的使家族內部壓力積攢,多少代後又有一個有志氣的子孫頑強的崛起。像是一種流動的循環,每個姓氏都會在時間的長河中此起彼伏。觀察這個社會的權力、金錢、文化大儒的新生與消隱,你會發現一種平衡循環原則在調控,沒有永恆的富足,也沒有永遠的貧窮。所以,我們不能誇耀小娟母親的忘我,她的犧牲有其深層的意義,同意也會理解小娟對母親的絕情,母親的責任已成句號。接下來只有她才能為家族的榮譽在所不惜。經驗老到的心理師,能夠從家庭的族譜圖中找到證據,分析和預見這一代孩子在家系循環中的位置,勾畫出孩子在未來的大致前景。
家族壓力如何被孩子感知?
那麼代際間的壓力是如何傳遞和如何被孩子感知? 簡單來說,家庭具有四個方面的塑型力。
一是家庭的內部知覺。這是家庭的集體無意識,父輩們說不清,道不明,卻一直在為此痛苦煩惱。他們可能為一些瑣碎的事彼此爭吵,抱怨與憤憤不平,這一切卻來源於家庭內核的不穩定。觀察什麼事情能激起他們極大的幸福感和尊嚴感,什麼事情造成他們的恐慌與混亂,什麼事情又是他們不願言明的禁忌,以此可以透視一斑。事實上,為錢爭吵不休的家庭,孩子長大後喜歡對錢有控制力;為婚姻爭吵不休的家庭,孩子對情感也敏感;深受慢性病與不健康折磨的家庭,孩子會把健康放在重要的位置;為社會地位和權力大傷腦筋的家庭,孩子對社會的攻擊欲就會增強,不是精英就成其為叛逆。家庭內部的知覺與父輩們的內心體驗必然導致孩子的主動關注增強,發展的力量便以此為中心積聚。第二個對孩子有雕塑作用的是父母的行為。尊師重道的家庭,孩子知書識禮,喜歡藏書讀書的父母,孩子小時候雖然也會撕書毀書,長大後卻會自然的愛書讀書,孩子的行為就像是父母行為的延續。要想孩子長成後孝順自己,那你要好好孝順你的父母,孩子看在眼裡會記在心裡,順其自然的會孝義為先。抱怨孩子不愛學習的人,常常也不能在學習中獲得快意,學習對他們是受罪,孩子也不會把學習當作樂事。在十年動亂後最初的三屆高考,大多教師,醫生、知識分子的子女考中,原因是他們的父母因為知識獲益和生存,孩子對學習也要靈光一些。現在每個孩子都可以接受同等的教育環境,這樣的差異不再明顯,但潛在的發展力還是不能小覷。父母的行為,生活習俗,興趣愛好對孩子都有潛移默化的功用,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父母要裝作喜歡那一行來做誘導。我們也觀察到,打罵孩子,虐待與暴力也是有家族「遺傳」的,父母的行為對幼小孩子有心理印刻作用,在孩子還未有自己的判斷和決斷之前,內心的認知和情緒模型已基本形成。第三個對孩子品行的雕塑力量是父母的語言。語言是一種描述,而非家庭內部的感覺,語言中有評價和判斷,涉及世界觀,但語言總是會激發內心情緒。心理學認同「皮格馬利翁效應」——你用什麼方式與孩子說話,把孩子描述成什麼樣,孩子也慢慢的變成什麼樣。有些家長喜歡貶低、否定孩子,以為這樣會激發他的自尊心和奮鬥心,那樣激發出來的自尊是假的自尊,是為了掩藏自卑的自尊,這自尊是做給父母看的。語言上貶低孩子,勢必把孩子導向弱勢人群,所以,心理學者都建議用積極,正面的語言肯定孩子,為他導航。在家庭治療的技術中,常常使用誇大孩子的優點,縮小孩子的缺點的方法,為孩子營建一個自己還行的心理氣氛,好的習慣和情緒就會慢慢接踵而至。誇獎和批評都可能是一種強化,批評缺點也可能強化或者建構了這些缺點,使孩子完整的自我變得百孔千瘡。我們也觀察到,好的老師和好的教育都是建立在積極肯定和獎勵之上的,孩子在學校不僅學習知識還能體驗學習的快樂,喜歡學習成了自然的事!第四個塑型力量是環境,環境的問題不是單個家庭能很好解決的,除了家庭的生活環境外,更主要是社會風氣,社會教育狀況,社會物質條件,社會治安秩序等。環境的改變必須是社會整體的努力,家長可以鼓勵孩子對環境選擇,減少與不良環境的接觸。確保孩子的溫飽與安靜的學習條件,選擇秩序嚴明、教育水平高的學校,鼓勵孩子交往有上進心的同學朋友,以及欣賞社會正面文化與精神道德,做到了這些,家長們可以是問心無愧。對孩子的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對家庭潛藏的「債務」,壓力是無形的,家長們被捲入其中而不能自拔。我們鼓勵父母對自我的家庭做深層覺察,畫一個家系圖來分析家庭的「問題」,有覺察的父母不會把一些不健康的壓力傳遞給孩子,讓孩子失去生存的快樂。富裕滿足的父母不讓孩子從小就過於舒適安樂,保持孩子奮鬥獨立的個性。有其父有其子,虎父無犬子看起來不錯,其實做到也很難。每一代人都有一個家族發展中的自然位置,都有自己獨特的「使命感」,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化解不利因素,如何利用家族的內部壓力讓孩子在成長中獲益。
小小糖心理專註父母的真實需要
關注該公眾號
推薦閱讀:
※請問大家的媽媽在更年期的時候都是怎樣的?有沒有那種感覺自己一整天都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
※一個人的吃飯的快慢與個人修養和家庭背景有關係嗎?
※「接地氣」的私家庭院
※錯愛的警鐘:從青少年犯罪看家庭教育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