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一抔黃土,難掩千古風流

一抔黃土,難掩千古風流

——洛陽北邙簡介

  古人云:「生在蘇杭,死葬北邙」。

「生在蘇杭」這句話大家都能理解,江南魚米之鄉,人傑地靈,自宋室南遷後的數百年中更是成為中國的經濟文化中心,其地富甲天下,才子輩出,如詩如畫般的江南煙雨為異鄉多情少年所神往;

而「死葬北邙」這句話卻令許多人感到有些茫然,但當你打開書卷,探究北邙之上那些大大小小的墳墓所埋為何人時,又不得不承認古人之說卻有其道理,在北邙厚重的黃土之下,不知掩埋了多少名垂千古的風流人物:無言獨上西樓的南唐後主李煌,一覽眾山小的詩聖杜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班超,生啖豬肉的樊噲,掛六國相印的蘇秦和他的師弟兼對手張儀,如今都靜靜的躺在北邙的黃土之下。  北邙又名邙山,廣義上的邙山是崤山的支脈,沿黃河東西延綿190公里,最高海拔大約是300米,而古書上所說的北邙是指狹義上的北邙,位於洛陽的北方,東西長30公里左右。邙山是一座地勢平緩抬升的土山,古時候邙山上樹木鬱鬱蔥蔥,景色宜人,登高向南遠望,伊洛兩河以及龍門山的風景盡收眼底,傍晚登臨邙山向下遠眺,只見洛陽城內萬家燈火如滿天繁星,甚是壯觀,邙山遠眺也因此成為洛陽的八大景之一。由於古時候邙山風景宜人,土厚水低,宜於殯葬,因此歷代許多帝王、達官貴人都將邙山作為埋骨之地。唐代詩人王建曾作詩寫道:  北邙山頭少閑土,儘是洛陽人舊墓。  舊墓人家歸葬多,堆著黃金無買處。  今天北邙之上分布著幾十萬座墳墓,站在邙山之上,放眼四周,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墓冢星羅棋布,由於千年來各種人為及自然因素的破壞,大部分墳墓的墓碑已經散失,除了劉秀墳等少數較大的墳墓之外,絕大多數墳墓的主人已經不可考,金代元好問曾就此感嘆說「萬冢無人識」。今天能夠確定葬在北邙的部分古代名人下面這些:  文人墨客:最有名的就是詩聖杜甫的墓,此外還有著名詞人——南唐後主李煌,唐代書法家顏真卿等人。  帝王:東漢、西晉、北魏各代皇帝的帝陵,其中規模最大的是漢光武帝劉秀的陵墓,位於洛陽市孟津縣白合鄉鐵謝村西南,此外蜀後主劉禪、魏文帝曹丕等人也葬於邙山。  名臣:呂不韋、蘇秦、張儀、班超、樊噲、狄仁傑等人。  外國君王:扶余王、泉男生等。  洛陽旅遊網上介紹的一些葬於洛陽的名人的墓址:  東周王陵  東周建都洛陽,歷二十五代國王均葬於洛陽。但因年代已久。墓主多難確認,據現有史料及考古,大致分為周山、王城、金村三個陵區,其中周山陵區中的周靈王陵、周三王陵尚不確認。

蘇秦墓  蘇秦,東周洛陽人,戰國時期著名的合縱家,佩六國相印,曾遊說六國聯合抗秦,使強秦不敢東窺函谷者達15年。今洛陽老城東20公里,漢魏故城東南,洛河北岸有小村名曰張蘇寨,寨內一冢為蘇秦墓。  呂不韋墓

位於今洛陽市東約20公里的偃師市南蔡庄大冢頭村東。呂不韋曾任秦國相國,參與過秦朝統一大業。  漢光武帝陵

即東漢王朝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的陵墓。在今孟津鐵謝村西南,北依滔滔黃河,南傍巍巍邙山,使光武帝陵呈現出一種虎鋸龍盤的雄偉氣勢。現在的陵園坐北朝南,佔地一百多畝,呈長方形,由祠廟,萬丈院、陵園三部分組成,在這塊風水寶地中有被譽為孟津縣「八景」之一的「漢陵曉煙」(自然景觀)。  東漢三皇陵

是漢明帝劉庄,漢章帝劉炬,漢和帝劉肇陵墓。位於洛陽東象庄村正北的邙山嶺上,洛開高速公路兩側。  文帝首陽陵

位於偃師市西北十五里的首陽山南的台地上。魏文帝,曹操之二子曹丕,字子桓,統一三國,滅漢建立曹魏。  魏明帝高平陵

即曹魏第二代皇帝,曹丕長子的陵墓,在偃師市寇店鄉一帶。  曹魏皇陵

曹魏自黃初元年至禪位於晉,凡五帝都洛四十五年帝王妃嬪,死後皆葬於洛陽。  西晉皇陵

位於今偃師市南蔡庄一帶,西晉建都洛陽武帝司馬炎、惠帝司馬衷、宣帝司馬懿、景帝司馬師、文帝司馬昭共合五帝,其陵均在洛陽一帶。  宣武帝景陵

在洛陽古墓博物館西院,有一雄偉壯觀的大冢,由於此冢的存在冢西的村莊便命名為「宣武村」,後改為「冢頭村」。  景陵是建國以來經國家批准科學發掘的第二座皇帝陵,也是我國目前挖掘開放時代最早的帝王陵。宣武帝,為北魏第八代皇帝,名元恪,孝文帝第二子,公元499-515年在帝位,繼承了其父的一系列改革政策,公元515年死於洛陽,葬景陵。  景陵封土呈圓形,直徑110米,現高24米。地宮置於封丘之下,坐北面南,由墓道、前甬道、後甬道和墓室的部分構成,全長56米余。墓室平面近方形,棺床置於墓室西部,由15塊方形大青石板拼成,整體為長方形。景陵在宋金時代和民國年間曾遭盜掘,現已復原出青瓷盤口龍柄壺、陶硯、石物帳座、殘石燈等十餘件文物。由此證明,地宮內陳設已超越了北魏陵制規定的不設明器、不置素帳和瓷瓦之物的限制,對研究北魏時期的葬俗、陵寢制度等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墓道前20米處建有總面積200平方米的宣武帝祭堂,堂內四壁鑲嵌8幅描繪元恪生平的工筆畫;展櫃中陳列40餘件景陵和北魏出土文物及複製品。  總之,景陵氣勢壯觀,結構完整,風格樸實,色調雅素,具有較高的歷史、考古、文物、建築、科研和觀賞價值。現與古墓博物館合為一處旅遊點。  唐僧墓  唐僧,唐玄奘,陳姓名韋,洛陽偃師人,貞觀初隨商人往游西域十七年,撰《西域記》十二卷。貞觀十九年,歸至京師,為中國佛教傳播作出了巨大貢獻。唐僧墓位於緱氏鎮唐僧寺西北約200米處,墓冢呈覆斗形,周圍遍植桂樹,生機盎然。  唐恭陵(孝敬皇帝陵)

位於偃師市緱氏鄉滹沱村西南景山白雲峰之巔,因是唐高宗太子李弘的陵墓,故稱「太子冢」。恭陵是洛陽唐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坐北朝南,平面正方形,長寬約440米。四周原有神牆護圍,其四角有角樓建築,四面神牆中有神門。門外土闕尚存。南神門外10米有立獅一對,左右相距54米。其它三面與此同,唯改為坐獅。神道在南神門外正南,寬50米,兩側自北向南,依次排列著翁仲三對、天馬一對、望柱一對,東西相排,左右相對。其中東排第一二翁仲之間,即唐高宗李治親書之(孝敬皇帝睿德記》碑,具有重要的歷史和較高的書法價值。靈台封土呈覆斗形,東觀長163米,南北寬147米,高22米。靈台東北50米處,有一錐形土冢,俗稱「娘娘冢」。  恭陵神道兩側石刻作工細膩,雕造精美,形象生動,時代可能早於乾陵,是河南僅存的一組盛唐陵墓石刻。是考察唐陵規制的重要依據,也是世界研究我國古代石刻藝術的寶貴資料。現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狄仁傑墓  位於洛陽市東十二公里的白馬寺附近。狄仁傑,字懷英,唐代名臣,并州太原人,曾任法曹、侍御史,刺史、宰相等職,為人當政,不畏權貴,正直無私。民間有廣為流傳的狄仁傑破案(狄公案》一書。  杜甫墓  邙山南麓,首陽之間,前杜樓村北,隴海鐵路南。晉當陽侯杜預墓側有一座青磚砌築的八角形墓葬,這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詩人杜甫的寢陵。杜預是杜甫十三世祖,杜甫是我國歷史上的文化名人,有「詩聖」之稱,其熱愛祖國,不畏權貴和憂國憂民的思想值得我們永遠緬懷。  白居易墓  白居易(772-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我國歷史上極負盛名的現實主義詩人,一生詩作頗豐,流傳三千多首,他秉性耿直,體察民情,深受人民愛戴,死後葬於洛陽——今龍門東山瑟琶峰(即香山)上的「白園」。  二程墓  程顥,字佰灣,號明道。程頤,字公叔,號伊川。兄弟倆為北宋哲學家,教育家,北宋理學奠基者,世稱「二程」。其兄弟墓和其父程王向墓,簡稱「二程墓」,位於今伊川縣西約1.5公里處的白虎山麓,是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洛陽市著名的名勝古迹。  范仲淹墓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千年傳頌,膾炙人口的(岳陽樓記》中的名句,作者就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江蘇蘇州人,歷史上革新派。死後葬於洛陽,即今伊川縣彭婆鄉許營村北萬安山南側,墓分前後兩個部分,前部乃范公及其母秦國太夫人、長子監薄公范純佑墓,內有祭祠,有光緒皇帝御筆「以道自任」匾額,有歐陽修撰文石碑。後部是范氏次子、三子、四子及其後代之墓,墓圍古柏參差,綠樹成蔭。

推薦閱讀:

【史海鉤沉】千古爭議伍子胥(一)
詩仙:李白的46句千古名句!
中醫巧治令人討厭的黃褐斑,其中竟然隱藏「異病同治」的千古之謎!
一代明君武則天,為何反被「罵名千古」?【歷史 人物 中國】
滄桑千古澧浦樓

TAG:古風 | 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