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天津印象:在古文化街感受古味、津味、文化味(38幅圖)

天津印象:在古文化街感受古味、津味、文化味(38幅圖)

天津國家5A旅遊景區只有兩個,市區的「古文化街」就是其中一個。這條街由宮南、宮北大街和宮前廣場三部分組成,全長580米,街寬7米, 是天津市最大的一處仿古建築群。在這裡遊玩可以領略到正宗的津味、古味、文化味,值得一游哦。這是古文化街的南入口。

國家最高級別旅遊景區標誌——5A

既然來天津旅遊,這樣高級別的景區當然不會錯過的。

古文化街之:古味

古文化街中的天后宮聞名於世,它是世界三大媽祖廟之一,並且是唯一的御賜修建的媽祖廟。這座古廟始建於公元1326年的元朝,坐東朝西,是天津市區目前最古老的建築。其原名為「天妃宮」,後改稱「天后宮」。天津東臨渤海,背倚京城,自古就是舟車彙集的水陸交通樞紐。天后宮就是在漕運大發展的情況下,為庇佑漕運建立起的祭祀海神天后的廟宇。

從中國人的寺廟建築觀念來看,多是面南背北的。但這座天后宮卻是坐西向東,為什麼?經打聽,知道這是因為:面東朝向,讓天后宮直接面對海河,沿海河乘船而來的信眾不需下船就可以直接遙拜媽祖。遺憾的是由於遊覽當天,天后宮不開放,只能站在山門門檻上拍下這張圖片。

玉皇閣始建於明朝洪武年間,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是天津現存的古老的建築之一。初建成時,「玉皇閣」是當年天津規模最大的道教廟宇。殿內主要供奉的是在道教神系中地位僅次於三清的玉皇大帝,它是道教世界中級別最高的神明之一。 玉皇閣是當時天津衛的至高點之一,所以每逢農曆九月初九重陽之日,老百姓就會登上玉皇閣,以求登高之意,祈求身體健康、步步高升。

在古文化街有一條極具天津地方特色的衚衕——通慶里,它始建於民國2年,是目前天津獨具規模的、中西合璧式的四合院群落,距今有近百年的歷史。它早年是天津的一大鹽商卞家的宅院,既有徽派建築的特點,又有民國時期建築的特色,顯示了當時的時代特徵。

通慶里巷道一角 。

位於天后宮對面的戲樓,是天津最早的露天舞台, 是為了答謝媽祖的護佑而給媽祖演戲用的。

張仙閣。這裡是有故事的,但是沒記住。

呵呵,這是我見過的最逼真的行為藝術,這位叼著大煙袋的老兄,你看出來沒有,他可是個大活人哦。

我想,這濃厚的油彩,每天如果卸妝,可能是件很麻煩的事情。

嘿嘿,如果他是個銅人,這把木頭椅子肯定悲催了。

走過北入口牌樓後,可以看到地面上密布十二枚碩大銅錢,遊人經過此地,取「踏金踩銀」之意。

古文化街之:津味

古文化街南街口的牌坊,上書「津門故里」四個字,「津門」是天津的別稱,「故里」是老地方的意思。

古文化街北街口的牌坊,上書「沽上藝苑」四字,天津地處九河下梢,自古以來水源豐富、水網密集,天津又素有「津沽」、「直沽」、「沽上」之稱,天津衛地域內有「七十二沽」。「沽上藝苑」就是天津衛的文化發祥地的意思。

「津味」,嘿嘿,作為美食愛好者的我,感到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天津的小吃了。在古文化風景區,這條美食街上幾乎囊括了天津的著名小吃,因此,讓我流連忘返。

古文化街上的狗不理包子鋪。「天津三絕」之一:「狗不理」創始於1858年清咸豐年間, 由一人叫高貴友,乳名「狗子」, 狗子十四歲來天津學藝,在天津南運河邊上的劉家蒸吃鋪做小夥計,狗子心靈手巧又勤學好問,加上師傅們的精心指點,高貴友做包子的手藝不斷長進,練就一手好活,很快就小有名氣了。高貴友手藝好,做事又十分認真,從不摻假,製作的包子口感柔軟,鮮香不膩,形似菊花,色香味形都獨具特色,引得十里百里的人都來吃包子,生意十分興隆,名聲很快就響了起來。由於來吃他包子的人越來越多,高貴友忙得顧不上跟顧客說話,這樣一來,吃包子的人都戲稱他「狗子賣包子,不理人」。久而久之,人們喊順了嘴,都叫他「狗不理」。

狗不理包子是包子的極品。用肥瘦鮮豬肉3:7的比例加適量的水,佐以排骨湯或肚湯,加上小磨香油、特製醬油、薑末、蔥末、調味劑等,精心調拌成包子餡料。包子皮用半發麵,在搓條、放劑之後,擀成直徑為8.5厘米左右、薄厚均勻的圓形皮。包入餡料,用手指精心捏折,同時用力將褶捻開,每個包子有固定的18個褶,褶花疏密一致,如白菊花形,最後上爐用硬氣蒸制而成。在全國,只要提到狗不理,人們想到的只有兩個字:天津。

古文化街上的桂發祥十八街麻花店。「天津三絕」之一:桂發祥十八街麻花是天津麻花最正宗,秉承傳統工藝的百年老字號麻花老店。

  十八街麻花選料考究,工藝精良,色澤金黃,酥脆香甜,風味醇厚,在國內外都享有盛名。什錦夾餡的麻花不僅酥脆不艮、口感油潤、越嚼越香、甜口適度、造型美觀,而且由於炸得透,無水分,不含防腐劑,春秋季可存放三個月,夏季也可存放兩個月,令人叫絕,在乾燥通風處放置數月不走味,不綿軟、不變質。

「天津三絕」之一:耳朵眼炸糕。清光緒年間,創始人「炸糕劉」劉萬春以賣炸糕謀生,由於精工細做,並逐漸形成獨特風格,加之該店鋪選址北門外窄小的耳朵眼衚衕出口處,被眾食客戲稱為耳朵眼炸糕,旺銷不衰。

眼炸糕精選上乘江米,本店加工面醬用上等赤小豆,白糖經傳統工藝制餡,指定油類炸制,成品外皮金黃、酥脆不艮,餡心香甜但不膩、適口性強,且無任何添加劑,可謂綠色營養食品。

古文化街上具有濃烈「津味」的店鋪比比皆是。這是我喜歡的品牌:果仁張店。天津果仁張製作的各種美味果仁,自然性顯色和放香,香而不俗,甜而不膩,色澤鮮美,酥脆可口,久儲不綿。果仁張至今已有160多年歷史。

這個大銅壺是賣茶湯的。看到這個古香古色的大傢伙,有沒有喝上一碗茶湯的慾望?

古文化街之:文化味

古文化街的北門,看到這些,立刻感受到了濃濃的文化味撲面而來。 進入蜿蜒曲折的街面,一閣一檐皆有講究。所有名堂,一律青牆紅柱、磨磚對縫,配上不同形式的隔扇門窗、欄杆、屋頂翼角,顯得雋秀、古樸、典雅,加之匾額、楹聯、宮燈、旗幡、精美的木雕及艷麗的油漆繪畫,更增添了這條街的古典文化氣息。

古文化街有座神態莊嚴的嚴復雕像(青銅),頗為遊人注目。嚴復(1854-1921)是中國啟蒙思想家、教育家,曾歷任天津水師學堂「教習、總辦」等職,嚴復翻譯的《天演論》成為其著名代表作。為紀念這位中國近代傑出人士,天津市人民政府在繁華的古文化街塑造了嚴復雕像。

有著 600年歷史的楊柳青年畫繼承了宋、元繪畫的傳統,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畫、工藝美術、戲劇舞台的形式,採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繪相結合的方法,創立了鮮明活潑、喜氣吉祥、富有感人題材的獨特風格。製作時,先用木版雕出畫麵線紋,然後用墨印在上面,套過兩三次單色版後,再以彩筆填繪。既有版味、木味,又有手繪的色彩斑斕與工藝性,因此,民間藝術的韻味濃郁,富於中國氣派。

楊柳青畫店中這幅最具代表性的年畫「年年有餘」,只要年過五十歲的人都熟悉的,對吧?

泥人張成名於清道光年間,後經幾代人傳承,在國際上屢獲殊榮,是天津的著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立於泥人張店面門口的兩個人物稱為「和合二仙」,是泥人張店面的傳統造型,喻意和諧、和睦、和氣、和美、合作之意,取和氣生財、共同發財之意。

天津泥人張始於清道光年間,創始人張明山。它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創造自己的風格,其作品取材廣泛,塑造人物生動,塑與繪的結合使作品更具生命力。其藝術地位獲得國際認可。泥人張經過幾代人的傳承,成為我國泥塑藝術的又一個高峰。這是泥人張店鋪中介紹創始人及傳人的宣傳欄。上面中間那位白鬍子老人就是創始人張明山。

店中標價29萬4000元的泥人張作品:惜春作畫

店中標價2萬8000元的泥人張作品:鎮宅鍾馗

古文化街的紫砂壺店

這個紫砂壺夠「偉岸」吧。

這是古文化街西頭街口,玉皇閣的後面展示的奇特石頭——蝦米石。據介紹,蝦米石產於天津市薊縣燕山山脈,是中上元古界疊層石的一種,由生物作用(主要是蘭綠藻和細菌)和沉積作用的相互影響而形成的一種生物沉積結構。從外部形態看,在灰色的石頭上呈現出蝦狀的清晰圖案,在垂直剖面上的形態呈現出酷似蝦在水中游來游去,栩栩如生,異常逼真。

古文化街巷內的收藏品市場。

古文化街上的文化用品店鋪

漫步天津古文化街,聽著耳邊傳來的陣陣叫賣的吆喝聲,就好象自己置身於那個已經很遙遠的年代,彷彿一幕一幕陌生而又熟悉的畫面浮現在眼前。


推薦閱讀:

【古文誦讀】
有古文范又略帶傷感的唯美語句
古代的笑話是什麼樣的?
最滄桑的詩?
誡子書在如今還有存在價值嗎?

TAG:文化 | 天津 | 原創 | 古文化 | 古文 | 感受 | 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