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醫氣血陰陽論之:氣血論初識

關於中醫氣血陰陽論之:氣血論初識

什麼是氣?「內經」醫家歧伯說:「五穀所化生的精微物質,從上焦散布,熏蒸於皮膚,充養周身,滋潤毛髮,好像霧露一樣,溉養萬物,這叫做「氣」。氣的來源,一是稟受先天父母,稱元氣,入於腎。二是來源於後天水谷之氣,得脾胃輸布充澤五臟,即為各臟之氣。二氣相合,即生命活動的動力。故「靈樞 」說:「真氣者,所受於天,與谷氣並而充身也。」

人體之氣,包括元氣,宗氣,營氣,衛氣和五藏之氣。「內經「概之為經氣。醫家何夢瑤《醫碥》云:「氣醫耳,依其行於脈外,則曰衛氣;行於脈中,則曰營氣;聚於胸中,則宗氣。名雖有三,氣本無二。」

「元氣」是先天精氣所化生,發源於腎,借三焦之道通全身,以推動五臟六腑的功能活動。

「宗氣」(大氣)為水谷之氣與自然界之氣相合,積留於胸中(胸中為氣海),出於喉嚨而行呼吸,貫心肺以行血。宗氣半行於脈中半行於脈外。

「營氣」 營氣之營,營者陰血也。營為血中之氣,故稱營氣。亦是生於水谷,源於脾胃,運營於脈中的精氣,內注五臟六腑,外營四肢。

「衛氣」也是生於水谷,源於脾胃,它與營氣不同者,乃運行於脈外,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以溫養肌肉皮膚,其主要功能,是保衛體表,抗拒外邪的入侵。五臟之氣,為五臟功能具體表現。氣能統攝血液,故常於補血止血時,著重配用補氣葯。

氣之與血異名同類,同出於脾胃,有互相促進,互相帶動作用。即氣能生血,血能藏氣。氣主照之升也,血主濡之潤也。氣為陽,血為陰。氣有化生血液的功能,血是氣所依附的物質。氣推血行,血隨氣行。氣與血有著相互為用,不可分割關係。前人有:「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之說。氣虛能致血虛,補氣能治血虛證。各臟氣虛,與脾氣虛有密切關係。乃「氣血陰陽互根的理論」。「氣滯則血瘀,血瘀則氣受阻。」「血至則氣亦至,氣行則血亦行」。補氣與助陽,補血和養陰,往往是相須為用的。

「內經」曰:「谷入於胃,脈道亦通,氣血乃行。」醫家張璐認為:「氣血的本性,是喜溫惡寒,寒則泣,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為內經治療血症之要訣。「經曰」:「氣血同出而名異,故治血必先順氣,則氣得通,血可行。」補氣血之葯,加升提之劑,得其性情,故可久服。氣能生血,故用白朮、茯苓益氣健脾以助生化之源。外科醫家石印玉說:「氣滯血瘀,失於流暢,即易成痰,痰瘀膠凝,症情頑焉。」

「氣血同源」往往相互影響,彼此傳變。氣虛不能生血,血虛無以生氣。若病者氣虛血少,心失所養,而心悸心慌,虛煩失眠,脈虛數結代,是由無陽以宣其氣,無陰以養其心,帶來的心血不足,心氣不振。宜佐以辛溫之葯,以溫陽通脈,使氣血流通,脈復正常;補中益氣葯與行氣葯並用,補血藥與活血葯並用,動靜結合,補而不滯,藥性溫中兼涼,剛柔相濟,可長期服用,無不良反應。(如驗方益壽膏)。若熱在氣,而治血,則將引邪深入;若熱在血而治氣,血熱難平。理氣活血葯,用量不宜過大,免傷正氣。

經云:「正氣內存邪不可干,邪之所湊 其氣必虛。」前人有:「百病皆生於氣」「脾為臟氣之源,氣虛是以脾氣虛為主」之說。「肺司呼吸,為氣之主。」氣虛故無力,氣滯故胸脹滿也。氣虛發熱,氣衰則火旺,火旺則乘脾土。肺氣虛,咳嗽少氣聲低無力。精神抑鬱,此屬氣滯;感情淡漠氣短無力,此屬氣虛。沉默少動,肢體睏乏,此屬脾虛,脾虛則無以生氣。

醫家李皋(東垣)認為:「內傷病的形成,是體內氣不足的結果,而氣不足,又是脾胃損傷的結果。」李氏指出:「元氣是決定健康的關鍵,而脾胃是決定元氣虛實的關鍵。」他在「脾胃論」中云:「真氣(元氣)乃先生身之精氣也。非胃氣不能滋之。」「脾胃虛則久竅不通,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諸病則生也。」即李東垣的基本論點。他認為:氣充實的人,就健康。氣衰憊的人,就易發病。他說:「既脾胃有傷,則中氣不足。中氣不足,則六腑陽氣皆絕於外,故榮衛失守,諸病生焉。」及「內傷脾胃,乃傷其氣,乃傷其形。」

醫家吳崑說:「脾胃者土也。土為萬物之母,諸臟百骸,皆受氣於脾胃,而後能強,若脾胃一虧,則眾體皆無以受氣,日漸贏弱矣,故治雜病症者,宜以脾胃為主。」他還說:「夫面色委白,則望之而知,其氣虛矣;語言輕微,則聞之而知,其氣虛矣;四肢無力,則問之而知,其氣虛矣;脈來虛弱,則切之而知,其氣虛矣。」

醫家李士材說:「人有三奇,精、氣、神,生身之本也,精傷無以生氣,氣傷無以生神。」醫家葉天士說:「初病在氣,久必入血。」

醫家喻昌說:「以理氣之大劑,運轉脾陽,胸中大氣,因之得升舉。」

什麼叫做血?「內經」岐伯說:「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為血。」意思是:「食物經中焦,所吸收的精氣,取其精微部分,再經氣化,而變成的液體,叫做血。其過程,是在絡脈末端完成的。醫家唐宗海說:「脾胃之精,經心火化,而復為血液。」醫家李時珍說:「津液為汗,汗即血也,在營則為血,在衛則為汗。」脾胃取水谷精微,化為營氣,經肺作用,貫注心脈,而為血。心生血,血耗者,精亦不足,精傷者,血亦虧耗。有「血是營之本,營是血之用」之說。血與心脾肝三臟關係最大。

血的病理變化是血虛,出血和血瘀。血虛發熱,以脈洪大而虛,重按無力,為辯證要點。津血同源,津液損耗,常導致血虛。治血虛發熱,切忌用散表清熱之劑。醫家吳鶴皋說:「血實則身涼,血虛則身熱」。 脈虛則血虛也。

心血虛:血虛則心跳,心悸易驚,失眠多夢,及神志方面病變,如血熱擾心,可見瞻語、昏迷等意識障礙。舌質淡白,脈細弱等。神思恍惚多疑善忘,此屬血虛。血虛不足以安魂定志,故夜寐夢多。血之精為絡,目內眥及外眥的血絡屬心。

肝血虛:四肢麻木,指甲枯白,筋抽肉跳,舌質淡紅或淡白,脈細弱。血虛筋脈失養,手足不能運動,舌強不能言語,則拘攣急迫,感覺遲頓,而肢體麻木,腳轉筋腓腸疼痛難忍。血虛生熱,熱則生風。出血過多,血虛不能上容於頭面,而頭暈。面白無華,而不能容於爪甲。目失血養,則眼花視物不清。血虛以人蔘補之,陽旺則能生陰血也。當歸補血湯補氣生血,虛熱自除。血虛而有瘀者,用丹參。氣虛而有滯者,用川芎。

血瘀則少腹結塊,切多淋滯。血瘀多由於氣滯,氣虛引起,或外傷和其它原因,造成的出血,使血行不暢而凝滯,即所謂血瘀氣滯。血是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心血充盈,神志清析思考敏捷,精神充沛。

E-mail:x889912@sohu.com. 1402866422@qq.com。 2010年10月28日。星期四。

江天成寫於中國河南信陽。


推薦閱讀:

關於干支記日的問題
關於糖尿病
十四、關於應期實例講解
關於朱令被投毒案,一個強大的嚴密的無可辯駁的證據鏈
關於春節的習俗(初一到十五),太全了!

TAG:中醫 | 陰陽 | 氣血 | 關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