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專業能力之二教師專業能力的培養途徑與方法

第二節教師專業能力的培養途徑與方法

(一)理想信念——教師專業能力提升的基石

成就事業的根本是人的理想信念,形成什麼樣的理想信念,就會形成什麼樣的事業。什麼是信念?信念是行為的動機,信念表現為人們對自然和社會的理論原理、見解和知識力量的真實性是堅信無疑的。

著名作家巴金說:「五十年來理想從未在我眼前隱去,它有時離我很遠,有時彷彿就在我身邊,有時我認為我抓住了它,有時又覺得兩手空空,有時竭盡全力向它奔去,有時我停止追求失去一切,但在任何時候,只要我一心向前,它會永遠給我指路,理想是前進的燈塔,又是指路明燈。」

理想是魂,支配人的行動;理想是火,能點燃進取之心;理想是燈,能照亮前進的

方向。

所以,教師要成就自己的事業、促進專業的發展,必須樹立遠大的理想和信念。

怎樣追求自己的教育理想?

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麼?不同的人可能會有不同的回答。

曾有一位記者問一個10歲牧童:「你每天幹什麼?」「放羊。」「放羊是為了什麼?」 「掙錢。」「掙錢幹什麼?」「娶媳婦。」「娶媳婦幹什麼?」「生娃。」「生娃幹什麼?…『放羊。」悲哀!這就是人生的意義?當然,牧童的人生不免有些幼稚。但是怎樣對待自己的人乍,如何讓自己的人生更有意義、有價值,這是每個人都應思考的問題。

有人說:「時間的含金量取決於生命的質量。」這是很有道理的。我們再引申說,生命的質量又取決於人對社會的創造和貢獻。也就是說,一個人對社會的貢獻越大,他的生命質量就越高,他的生命含金量就越大。

眾所周知,人一生中有兩件大事最能表明生命的質量:一是事業的成就,二是婚姻的美滿。而在這兩者中,有所作為,實現做人的價值又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有人問全國優秀班主任於漪老師:「你如何看待生命和生活?」她說:「生命的價值在於創造和奉獻,生活的道路在於開拓和踏平坎坷。」有人對120名優秀教師進行問卷調查,問「您一生最大的追求是什麼」,119人認為自己人生最大的追求是「工作成功,作出貢獻」。這對正在成長中的中青年教師而言是很有啟發意義的。樹立崇高而遠大的生活理想和信念,並為之奮鬥,在奮鬥中享受快樂,這就是有意義的人生。

1.培養成就感

成就感是一種人生體驗,也是一個人努力奮鬥的原動力。成就感與認識、情感、動機行為等多種因素相關,並通過成功帶來積極的情緒來調節自己,進而產生積極向上的行為表現。

魏書生老師說:教師勞動有三重收穫。一是收穫各類人才,二是收穫真情實感,三是收穫創造性勞動成果。特級教師歐陽代娜生動地描述了她批閱學生作文的感受:「我看著學生們交來的作文,心情久久不能平靜,那一篇篇生動的文章打開一扇扇青春的心扉,一個個深邃的主題,一道道深邃的目光,批改作文是心靈美的享受。當我一次次陶醉在崇高的心境中時,我是那樣的興奮和安慰,我感到心裡是那樣年輕而火熱。」歐陽老師說得多麼幸福啊!

有人曾圍繞著教師的「苦樂觀」對260名中小學教師進行調查,結果表明:80%的教師認為最使他們高興的事就是教學工作中的成就,最使他們感到樂趣的是看到學生的學業和品德在不斷提高。

教師這個職業對社會和自身而言最大的價值就是創造。教師通過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來體現人生的價值。

2.培養研究興趣

有這樣一件事。有人曾問三個砌磚工人「你們在做什麼」,第一個工人說「砌磚」,第二個工人說「我正在賺工資」,第三個卻說「我正在建造世界上最富特色的房子」。

簡短的回答,使每個人的工作態度躍然紙上:第一個工人是為工作而工作;第二個工人是為賺錢而工作;第三個工人則是為創造目標而工作。據說到了後來,前兩個人一生都是普通的砌磚工人,而第三個人卻成了著名的建築師。

人生數創造最幸福,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多給教師帶來一些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應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教師努力改變自己的角色定位,變教書匠為研究者、探索者、創造者,收穫的不僅是一批成才的學生,還能收穫科研成果,並在其中享受科研成果的快樂!

(二)校本教研——教師專業能力提升的平台

新課程校本教研是為解決學校教育教學實際問題而進行的研究,是一種學習、工作和研究三位一體的學校活動和教師行為。它不僅是一種教師的專業發展活動,也是一種經驗的理論提升過程;不僅是教師的個人行為,也是學校提高教育質量,創建個性化、特色化學校的主要途徑之一。它能為學校學習型組織的創建和教師的專業發展,搭建一個建立在教師自身實踐基礎上的發展平台。

由於教師集實踐與研究於一身,對出現的教育問題比專業研究人員更有發言權。教師在校本教研中由原來的受他人教育理論指導實施教學的實施者,轉變為以自身實踐得來的教育「理念」為指導實施教學的決策者、規劃者和執行者,並以此研究成果為依據,獨自重新規劃和實施自己的教學實踐。一定的教學研究能力是教師專業水平持續發展的保證。教師不能停留於嫻熟的教學基本功上,要實現最終的事業成熟,教師必須是一名教學的研究者。正如我國著名教育實踐家魏書生所說:科研是我們每位教師分內的事,是每位教師心靈深處的需要。這樣新課程校本教研就成為教師成為研究者的有效手段與途徑。校本教研能促使教師自主地、自覺地進行教育理論的學習,為其自身素質的優化鋪墊基石;校本教研能促使教師形成科學的態度和探索精神,形成講究科學、勇於探究的工作作風;校本教研能促使教師練就吸納、篩選和運用信息的能力,從而不斷吸收新知識,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校本教研能促使教師逐步學會將自己的經驗和體會理性化,實現理論層面的升華。教師作為研究者,在校本教研中將獲得多方面的專業發展。

(1)在參與新課程校本教研時,教師通過對自己課堂上的行為的反思和研究,能夠了解自己在課堂上做了什麼、有什麼意義、反映了什麼樣的教育教學理念,對學生的學習有什麼影響。同時,教師通過對學生進行深人細緻的觀察和探究,能夠理解學生到底在想什麼、做什麼,他們到底學了什麼,這種學習對他們的發展有什麼作用。

(2)在參與新課程校本教研中,教師可以從日常繁雜的教學事務中脫身出來,獲得精神上的超越、理性的升華和感情上的愉悅,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品位。教師從事研究的最終目的不僅僅是改進教育實踐,還可以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在這種生活方式中,教師能夠體會到自身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可以逐步實現教師的專業自主發展。

(3)在參與新課程校本教研中,教師還可以消除中小學教師對研究的畏懼心理,提高自尊、自信和自立的能力。一般說來,教師對「教研」有一種複雜的、愛恨參半的矛盾心理,一方面對研究懷有一種「神秘感」,似乎研究是十分高深的事情,自己無法涉獵;另一方面又對目前教育研究脫離實踐的做法感到不滿,認為這些研究對自己的工作沒有幫助。實驗區一線教師的實踐證明,很多教師在新課程教學中積累了較豐富的經驗,在日常教育教學中收集了很多寶貴的資料,他們正在進行一些初步的教研工作,這種樸素的「行動研究」使他們將校本教研成果直接運用在自己的教學工作中,並指導和改善自己的教學。

新課程校本教研的平民性和互動性使「教師成為研究者」成為可能,使教師從後台走到了前台,從被動變為了主動。新課程校本教研必須與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緊密聯繫。教師要針對教學中出現的新問題進行研究,並將研究成果應用到實際教學中。教師在工作中學習、研究是新課程校本教研的主要形式,也是校本教研的根本點,研究不影響教師的工作,反而促進教師的工作和專業發展,成為教師專業能力提升的平台。

(三)課例研究——教師專業能力提升的「磨刀石」

記得一位特級教師曾說過這樣一段話:「我對教學的悟性就是從一個個課例開始的,不做一個個課例的積累就不會具備真正的教學經驗。」的確,課堂教學作為教師的主陣地,是教師的認識之源、發展之源。當下新的教育理論的不斷出現,有時會讓教師目不暇接,難以統整,甚至望而卻步。為提高教師教學技能,引領教師專業成長,課例研究是非常好的中介與平台。它可以營造一個相互信任,相互支持,讓老師們感到安全,願意敞開心扉公開自我的研究氛圍。它應該被每一位老師所接受,成為提升教師專業素養,磨礪教學技藝的「磨刀石」。

課堂是教學活動的場所與環境,是教學現象發生與教學規律呈現的領域,是課程與教學活動的綜合體。如果說,課堂研究是理論研究,重在回答「是什麼」「為什麼」;那麼課例研究則是實踐研究,立足於解決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改變課堂教學的不良狀況,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水平,重在回答「做什麼」「怎麼做」。課例研究是圍繞如何上好一節課而展開,研究滲透或融人教學過程,貫穿在備課、設計、上課、評課、反思等教學環節之中,活動方式以同伴成員的溝通、交流、討論為主,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現樣式是文本的教案和案例式的課堂教學。這種以一節節具體的課為對象的研究即課例研究。像校內教研組層面的聽課評課、觀課議課,以及校際問或區域性教研活動中的公開課研討都屬於課例研究。常見的教學課例研究報告一般包括:一是對教學設計的背景、思路與意圖進行說明;二是如實描述課堂教學的實際進程,包括學生是怎樣學習的、師生是如何互動的;三是對授課過程及效果的反思與討論,對教學過程及效果的反思與總結,既可以採納、吸收專家或同行的意見,也可以對同行或專家的意見提出反駁,為自己的某些做法進行合理的辯護。

新課程背景下的課例研究要突出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教學性。課堂的本質是教學,而不是展示。教學重過程,展示重結果。教學過程不僅是一個教師引導學生掌握知識、發展智力的認識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師生情感共融、價值共享、共同創造、共同成長、共同探索新知、共享生命體驗的完整的生活過程。

第二,研究性。課堂不僅是課程實施的場所,更是進行課程發展與教學研究的實驗室,每一間教室都是教師教學理論和方案的實驗室。研究性意味著課堂不僅要成為教師自我反思的對象,同時也要成為教師同行或專家共同討論的領域。

第三,實踐性。課例研究的出發點和歸宿是解決教學實際問題,課例研究是教學觀念不斷更新、教學行為持續不斷改進、教學水平不斷提升的過程。課例研究是沒有終點的。

那麼,如何進行行之有效的課例研究呢?簡言之,是在行動中學習,行動中研究,一邊工作,一邊研究。以下幾種研究模式最富實效、最具推廣價值。

1.基於課堂觀察技術的課例研究

最常見的課例研究是對一節課從多方面進行深入分析與解剖。它往往需要「課堂觀察」,要求觀察者從日常課堂教學事件發生、發展和變化的過程中觀察教師和學生教與學的行為,從而更直接、客觀地觀察、描述教學行為,並以其自身的理論與方法素養對課堂教學行為作出合理有效的分析和解釋。基於課堂觀察技術的課例研究一般包括提煉問題一合作設計一教學行動一互動分析的操作步驟,即上課前執教教師進行簡單的說課,特別說明自己預設教案中的亮點和自己覺得不大容易把握的環節和問題。聽課教師根據執教教師的說課,或者自己教學中的困惑,確定自己的課堂觀察點。上課時,聽課教師對自己關注的某一點進行詳細記錄,如有的教師關注課堂提問有效性、有的教師關注教師非語言行為對教學的影響,有的教師關注朗讀指導的有效策略,有的則關注教師板書等。最後評課環節,聽課教師則對自己的記錄進行分析,以便發現問題、改進教學。這樣的研究方式,激發了每位教師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一改過去聽課「無精打采」、評課「權威一言堂」的現象;更為重要的是它能有效改進每一位教師的教學實踐,真正為自己的教學服務。基於課堂觀察技術的課例研究對教師教學技能的提高幫助很大。

當然,我們不可能也沒必要把課堂中所發生的一切都記錄下來,課堂觀察應該有所選擇。由於教學活動主要以語言方式進行,語言行為是課堂中最主要的教學行為,觀察者做客觀記錄比較方便,所以,我們將課堂教學行為分析的重點放在師生語言行為上。課堂觀察的重點一般應包括課堂提問技巧、課堂練習水平、語言互動分析、學習動機調查等,具體可以根據觀察者事先與授課教師共同商定的範疇來確定。不過,在課堂觀察的研究中,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兩者應兼而有之、彼此互補。定性研究過程能充分體現動態性和靈活性,它能隨著資料的積累動態地調整研究方向。

2.以「磨課」為策略的課例研究

課例研究不僅關注文本學習和相互討論,而且更多地關注教學行為的連環跟進。

(1)一人同課多輪。顧名思義,一人同課多輪就是同一位教師連續多次上同一課,內容重複,但行為不斷改進。其流程一般為:由教師特別是年輕教師獨立備課、上課,備課組或教研組聽了教師獨立課之後,針對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討論,獻計獻策,通過集思廣益,上課教師形成新的方案,第二次上課;上課教師和同伴對第一輪課和第二輪課進行對比,明確進步的方面,分析還存在的問題,進一步修訂方案,第三次上課。如此循環,上課教師反思整個過程並寫成教學課例。實踐證明,這種方式對培養年輕教師,提高他們的教學技能和水平,幫助他們解決教學中的問題,效果顯著。

(2)多人同課循環。備課組或教研組的教師同上一節課。這種模式的關鍵在於教師的互動和問題的跟進。第一位教師上完課,第二位教師針對第一位教師課堂存在的問題上第二次課,第三位教師針對第二位教師課堂存在的問題上第三次課,每次上課方案都是同伴集體參與研製的。多人同課循環活動能讓教師切實感受到課例研究、同伴互助的魅力和意義,激發教師對課堂教學境界的不斷追求。

(3)同課異構。同一個課題,不同教師不同構想、不同上法,大家在比較中互相學習,揚長避短,共同提高。其流程一般為:教研組或備課組商定出相同的教學(教研)主題(內容),由兩個以上的教師分別備課、上課,教師集體聽課、評課。實施這一模式並取得成效的關鍵在於:第一,教師教學經驗背景不同,教學個性、教學風格差異明顯,對所教內容就有不同的思路和觀點;第二,所選教學主題(內容)具有一定的開放性,易於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和教學創造性。多元性是新課程、新課堂的基本特徵,教師要善於在開放、多元的教學環境中,學習和借鑒他人有益的經驗和做法,形成和發展自己的教學特色。

3.著眼於滾動改進的課例研究

(1)互助式觀課。通過觀課促進課堂教學改革和教師專業發展也是課例研究的一種新形式。互助式觀課是一種橫向的同事互助指導活動,既不含有自上而下的考核成分,也不含有自上而下的權威指導成分,而是教師之間的互助指導式的觀課,其目的主要是通過觀課後觀課雙方在某些事先預設的都關心的課題方面的研討、分析和相互切磋,來改進教學行為,提高教學水平。這種觀課由於不涉及褒貶獎罰和評價,授課者在課堂中無須刻意展示自己的長處而隱藏自己的短處,完全可以真實地表現自我,使課堂保持自然性,而觀課者由於能觀察到真實的問題,可以有針對性地幫助授課教師進行反思,尋找問題答案。

(2)邀請式觀課。邀請式觀課是上課教師主動邀請同行或專家聽的課。如果說,互助式觀課側重於問題——診斷,那麼邀請式觀課則側重於成果——鑒定。教師就課改的某一專題經過一段時間的改革探索後,取得成果,課堂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為了從理論並從多角度上對自己的改革探索成果進行評價,教師主動邀請有關專家、教研員和同事前來觀課。其流程一般是:教師公布自己的上課內容和研究主題;填寫邀請卡,向其他教師發出邀請;觀課教師認真閱讀相關資料;觀課教師進入課堂現場觀察,並針對研究主題作出相對規範性的評價。

(3)反思式觀課。教師成為觀察自己課堂的主人。這種課例研究模式是藉助錄像帶來實行的,其流程一般是:學校在不加修飾和打扮,即「純自然」的狀態下,為教師攝製「家常課」,然後由授課教師自己反覆觀看,實事求是地剖析和反思自己的成功之舉和不足之處,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反思式觀課使教師看到了一個真實的自我,促使教師重新審視和評估自己,直面自我、反思自我,修正和完善自我。

課例研究重在對教學規律的研究把握,而不能在展示性技巧上著力過多。少一些評比,多一些研究;少一些判斷,多一些診斷。課例研究是提升教師教學實踐智慧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它與教師的專業成長密切相關。從日常聽課、評課到主題課例研究的開展,是一種課堂研究方法的改進,更是一種學習文化和研究文化的重建。立足課堂,找准專業發展的切入點、生長點、發展點和成功點,讓課例研究真正成為提升教師專業能力的「磨刀石」。

(四)教學反思——教師專業能力提升的必備條件

波斯納認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只能是膚淺的知識。他提出了教師的成長公式:「成長=經驗+反思」。相反,如果一名教師僅僅滿足於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那麼即便他有20年的教學經驗,也許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複;除非善於從經驗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則就不可能有什麼改進。因此,反思對教師改進自己的工作有獨特作用,是教師專業能力提升的必備條件。那麼,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反思什麼?

1.反思教學的閃光點

我們在教學中的教材處理、教學方法、學法指導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獨特設計,定會出現許多閃光點。這些閃光點,可以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精彩導語,可以是有效問題的設計,可以是對學生讚賞的評價語,可以是富有挑戰性、創造性的一個練習題,也可以是使學生思維放飛時的智慧火花等。凡是能給我們啟發、振奮,甚至有些得意之處,都是我們教學過程中的「珍珠」,都是值得我們反思的經典內容。 』

學生的熱情——源自教師心靈的關注

金斗(15)班的學生,讓我永遠難忘。抽籤抽到這個班以後,我提前一天去聽了一節語文課,正好一位女教師在講《偉大的悲劇》,結果這節課讓我惴惴不安,因為整節課只有四位同學舉手發言,有一位表情木然的男孩子,教師走到跟前邀請他,他都拒絕回答,我的心裡也有點發慌了——這個班的學生為什麼這樣?結果這位女教師提前5分鐘下課,悻悻走了。我要講的《社戲》篇幅那麼長,學生如此不踴躍可怎麼辦?

因此,在下午和學生見面的時候,我把精力主要用在調動學生的熱情上,鼓勵學生抓住每一次屬於自己的機會彰顯人生價值,老師希望明天的舞台上能留下每一位同學的聲音,沒想到第二天的課堂太出乎我的意料了,每一個孩子都踴躍至極,連昨天拒絕回答問題的那個男同學也頻頻舉手,竟然回答了三個問題,朗讀課文的時候語文科代表竟然主動要求到台前讀(或許讓許多聽課教師誤認為是作秀),因為昨晚學生的自主預習太充分了,以至於教師提出每個問題後,同學們就迅速舉手,缺少了思考的過程,課堂原本該生成的精彩的東西就少了,這是我本次授課一個最大的收穫,也是一個最大的遺憾。

這節課讓我深信一個真理——課堂上學生的木然完全是教師眼中無學生,心中只有教材和設計造成的,教師對學生的深情關注一定可以點燃學生的熱情,只有想辦法抓住學生的興趣點,學生才會熱情高漲,積極配合,營造課堂的精彩,埋怨學生的教師首先要反思自己。

2.反思教學的遺憾點

在我們的教學中,總有一些不如意的地方,它可能是教學中的一個疏漏點,可能是一個不合時宜的知識處理,可能是一種不切實際的教學方法,可能是一種較為沉悶的課堂氛圍,可能是對學生學習創造積極性的一次挫傷,也可能是期待精彩而現實糟糕的一個教學設計。捕捉並記錄課堂中的「遺憾」,反思診斷「為什麼激發不起學生的思維」「為什麼課堂教學會失敗…『為什麼教學內容處理會顯得不妥」,尋找原因,改變策略,可以避免重複自己的錯誤。同時不斷審視自己,發現不足,找出差距,在一次次的自我否定中,實現教育水平和教育能力的不斷提升。

人教版《葡萄溝》教學片段

師:葡萄的種類、顏色這麼多,我們該懷著什麼樣的心情來讀?

A生:激動。

B生:興奮、驚喜。

師:這兩位同學都說得非常好。誰能帶著這種心情試著讀一下?

A、B生有聲有色地讀完了。

師:誰能評價一下他們讀得怎麼樣?(學生評價)

師:誰能比他們讀得更好?(學生群情高漲,躍躍欲試,可A、B生臉上的笑容卻消失了,他們紅著臉低下了頭)

【反思】

課堂上,教師注重讓學生質疑、解疑,這本沒有錯。但在注重培養學生閱讀、質疑能力的同時,也要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師為了發揮大家的積極主動性,經常讓學生質疑和評價他人的讀書情況。毋庸置疑,這種方式對於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關鍵在於教師怎樣引導。試想,假如是我們,當別人說「誰能比他讀得更好」時,我們心中的痛苦該有多深啊!在公眾面前,我們還怎能抬起頭來呢?

我想,如果這樣處理,效果可能會好一點:案例中教師可以對孩子說:「與以前相比,你們進步很快。老師也為你們的進步感到高興。但如果把需要重讀的地方讀出來,你們會讀得更好。」學生一定會更加努力地回報他們最尊敬的老師。正如有句話所說:「給點陽光,我就燦爛。」孩子是最容易滿足的,只要你願意時時用心去呵護他、關心他。為師者只要蹲下來,放下師長的架子,與孩子平等相處、用心交流,就會從中發現很多樂趣。

3.反思教學的疑惑點

在我們的教學中,一定會遇到許多疑惑,這些疑惑可能是來自教材的編寫方面,也可能是來自某一個知識點的理解,可能是來自課堂上一個頗有爭議的問題,可能是來自一種沒有達到預期效果的教學設計,也可能是來自學生的異常表現,等等。俗話說得好,「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以疑促思,有利於促進我們積極主動地學習教育理論,促進新課程理念的教學行為方式轉變,有利於我們追問疑惑,捕捉靈感,透徹全面地把握教學內容,從而有效促進教學的盡善盡美。

4.反思設計的空白點 ,

空白點,就是事先沒想到、沒估計到,可在進行教育教學時卻發生的現象。如學生在課堂中出人意料的不遵守紀律的表現,又如學生提出了一個令教師措手不及的問題,再如教師對知識講授出現卡殼現象等。抓住空白點進行反思,一方面能促進我們鑽研學生、鑽研教材,揚長避短,精益求精;另一方面,可以在反思中拓寬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機

智,補充今後教學的豐富養分,以達到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

5.反思學生的錯誤點

學生在學習中,總會暴露出這樣或那樣的錯誤。這些錯誤,可能是教師講不清造成的,可能是教學不到位、引導鋪墊不夠而引起的,可能是由於學生的粗心大意埋下的,也可能是學生對知識內容的含糊茫然而產生的。教師要珍視這來自學生一線的錯誤,善於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也可以通過與學生交談或學生作業的形式了解學習巾的困難、錯誤所在。反思這些錯誤,引導學生思考,會對教材的處理更準確、對學情的把握更到位、對課堂的駕馭更有效,從而對症下藥地指導學生的學習,更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

反思的過程就是不斷否定自我、戰勝自我、超越自我的過程。

(五)個性化——教師專業能力提升的「保鮮劑」

北大附中的特級教師程翔說過:「我們必須以自身的基礎來消化別人的先進經驗。」學習於漪,並非把自己變成於漪;學習魏書生,也並非把自己變成魏書生,教師要敢於張揚自己的教學個性,更應該善於保護自己的個性。

教師的個性發展,是根據教師的自身規律特點,依據自身的興趣、愛好、追求,塑造不同的個性,「沒有個性的老師,就沒有個性的學生」。在以人性化教育促進個性化的發展中,教師不僅要有獨立的人格,更要有獨特的個性,它不僅影響其自身教育教學活動的效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

1.教學機智的個性化

現在的教學與傳統的教學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強調教師的教學機智。課程改革所倡導的教學觀——「教學不只是忠實地實施教案過程,而更是課程創生與開發的過程」,需要

教師的教學機智;「教學過程要走向相互適應取向和創生取向」,需要教師的教學機智。教學過程成為教師與學生追求主體性、獲得解放與自由的過程,這種「解放」將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師生富有個性化的創造過程。例如,在語文閱讀中,教師可以運用引導、指導、點撥的具體做法,體現教師教學機智的個性。又如用「降」字組詞,有同學說成「降龍十八掌」引來哄堂大笑;用「毒」字組詞,有學生說「毒品」引來一片茫然,此時就最需教師個性化的引導.

《從天然材料到人造材料》一課時的機智教學

生:人們能用煤、石油、天然氣做原料人工合成橡膠,橡膠是合成材料。那麼,做房子用的預製板是由鋼筋、沙子、水泥為原料做成的,預製板也應該是合成材料。

師:我們把損壞的預製板用鐵鎚砸碎,你們能看到裡面的鋼筋、沙子和水泥嗎?

生:能看到。

師:我們把合成橡膠用刀切開,你們能看到裡面有煤、石油、天然氣嗎?

生:看不到。

師:合成橡膠是合成材料,預製板是不是合成材料呢?

生:預製板不是合成材料。

師:加工材料有什麼特點?

生:加工材料是把天然材料進行加工形成的,沒有變成新材料。

師:對,那麼合成材料又有什麼特點呢?

生:合成材料使用幾種不同的材料變成一種新材料。

師:總結得好,你們以後就根據這些特點去給材料分類。

教師發現學生能講出很多材料的名稱,卻難以給這些材料分類,特別是合成材料的分類更是模糊。教師針對這種情況,靈機一動,借事解惑,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2.教學語言的個性化

蘇霍姆林斯基在《談談教師的教育素養》一文中認為教師的教育素養是由「對自己所教學科要有深刻的知識」「懂得各種研究兒童的方法」「語言修養的問題」三個方面構成的。蘇霍姆林斯基說:「語言修養問題跟其他同樣的問題一起,成了我們全體教師特別關心的對象。我們研究這個問題已經有25年了。」最後蘇霍姆林斯基得出結論:「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我們深信,高度的語言修養是合理地利用時間的重要條件。」所以,對教師閱讀教學的評價應該充分關注教師的教學語言。有的教師語言幽默,有的教師語言精練,有的教師善於抒情,有的教師長於闡理,教師的語言應該在集百家之長的同時,正視自己的「專長」,實現自身發展的個性化。

教師的個性是教師知識、技能、素養的綜合表現和情感、意趣、人格的集中展示,是不墨守成規的探索,不人云亦云的創造,是對現實的強烈追問,對保守的透徹批判,是對困惑堅韌的思考、對體制頑強的挑戰,是對現狀踏實的開拓、對理想執著的攀登。其核心價值表現為一種崇高的精神追求,其終極目標表現為一種破中有立的建設。教師的個性應該是符合教育規律、有利於促進學生髮展、建立在教師良好的品德、人文素養的基礎上的,是不過分計較得失、不輕易畏懼強權、動搖屈從,保持獨立人格的尊嚴、捍衛和發展真理的。

因此,張揚個性不僅需要勇氣,也需要智慧,我們要學會在張揚中保護,在保護中張揚,要讓個性轉化為成長的優勢。

方丹琳老師上的《畫家和牧童》的典型案例

故事導入,識字教學,學文、學習拓展。學文環節注意方法的多樣性,眾人稱讚部分採用「以讀代講」方法,牧童批評部分採用表演方式。細節處理力求實用高效,如教師現場畫畫,幫助學生理解「濃墨塗抹」「輕筆細描」兩詞。課堂實錄如下:

師:這幅絕妙之作畫家是怎樣畫成的?

生:他一會兒濃墨塗抹,一會輕筆細描,很快就畫成了。

師:看老師怎樣畫。老師首先是怎樣畫的?

生:濃墨塗抹。

生:老師首先是濃墨塗抹。

師:(教師輕筆細描,完成烏圖)老師接著是怎樣畫的?

生:老師接著輕筆細描。

師:同學們觀察很仔細,老師也像畫家一樣作畫,好高興呀!這是什麼?

生:一隻鳥。

師:誰能完整地說一遍?

生:老師首先濃墨塗抹,接著輕筆細描,畫出了一隻鳥。

生:老師一會兒濃墨塗抹,一會兒輕筆細描,畫出了一隻美麗的鳥。

生:老師首先濃墨塗抹,接著輕筆細描,畫出了一隻會飛的漂亮小鳥。①

上述教學過程中的細節起到了一箭三雕的作用:一是採用形象生動的形式理解詞語;二是在理解詞語的過程中訓練口頭表達能力;三是教師的個人素質展示不露痕迹,突出教學的個性化。

只有在融會貫通中保持並形成個性,教學之樹才會常青。

【思考題】

你認為提高教師專業能力的途徑主要有哪些?


推薦閱讀:

中級社工師綜合能力第2~3章(視頻 文字 音頻) | 社工考試
黨的執政能力
如何能像知乎大神那樣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如果只能說一條,那您最想給後輩的建議是什麼?
怎麼提高個人內涵和認知能力?

TAG:教師 | 方法 | 能力 | 專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