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心理諮詢師幫不到的人

心理諮詢師幫不到的人 生命就是關係,我們在關係中感受,在關係中痛苦,在關係中覺醒,在關係中療愈,在關係中成長。關係是一面鏡子,在關係的映照中,我們總會遇到情緒問題、溝通問題、模式化反應、幼兒決斷、強迫性重複,最終和我們的命運相遇。這些或大或小、或深或淺的問題,有時靠我們自己是難以解決的,這個時候就需要向專業助人者求助了。 專業助人者(心理諮詢師、心理治療師)和來訪者的關係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一個特殊而複雜的關係。 心理諮詢是個雙向互動的過程:不僅心理諮詢師會對來訪者產生影響,來訪者也同樣真實地影響著心理諮詢師。他人是鏡子,心理諮詢師是專業助人者,每天面對那些帶著「靈魂的破洞」------絕望、衝突和痛苦來求助的來訪者,心理諮詢師同樣也需要面對自己身上受傷、黑暗甚至是不光彩的部分:深入了解另一個生命的時候,會給諮詢師本人帶來不可避免的自我意識和成長。做一個諮詢師的決定同時也是對我們自身成長的承諾。這一工作既能給人帶來精神滿足,也最能耗竭諮詢師本人的情感和能量。隨著時間的流逝,有的諮詢師會因為這個工作而茁壯成長,愈來愈清明、平靜、慈悲、有力量;也有的諮詢師會變得憤世嫉俗,或者冷漠,或者疲憊不堪。 心理諮詢是一個漸進的深入展開的過程,無論諮詢師擅長的是何種流派的手法,咨訪關係的建立都是最重要的,Yalom明確地說:心理治療(諮詢)不應該是理論驅動的,而應該是關係驅動的。諮詢目標除了癥狀的移除和痛苦的減輕,諮詢師應儘力促進來訪者個人的成長和基本人格的轉變。德國心理治療大師海靈格也說,「助人與更深層的成長有關,也就是與『內在成長』有關。專業助人者的目的在於,促進、協助和支持來訪者和自身的命運相會,進而在自身的召喚下進化、成長。而為了讓助人安全無虞,我們必須進行自我的深層轉化,先是自己,之後才能擴及他人。」美國心理諮詢大師羅傑斯說:要促進身邊他人的成長,我們自己必須不斷成長。 咨訪關係(心理諮詢師和來訪者)是如此複雜的一個關係,它最初是經濟關係,但隨著諮詢進程的展開,在生命成長與轉化的過程中,這個關係會從淺入深,亦師亦友。 目前國內普遍還不接受連續的、長期的心理諮詢協助,在國外,Yalom(美國著名心理諮詢大師)曾經持續30年協助一個叫艾麗斯的來訪者,魏斯博士(《前世今生》的作者)對凱瑟琳的協助也長達數年。成長是沒有止境的,在長程的協助過程中,作為「旅途的夥伴」,諮詢師用傾聽、接納、同理和共情的能力,奉獻自己誠摯、善良的心靈,支持來訪者走出歧途,走出低谷。不過,心理諮詢師也是人,在面對來訪者帶來的「自我」、「人格」、「關係」、「原生家庭」、「命運」、「靈魂」甚至「生死攸關的問題」上,最好還是承認我們的極限。在幫助他人時,心理諮詢師必須尊重來訪者及其家族系統的命運,帶著尊重助人,帶著謙卑助人。我們的目標是幫助來訪者了解、接受以下的事實:生命期待他們面對衝突,期待他們運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去處理那些令人痛苦的關係和事情,與自己的生命力和諧一致。心理諮詢以上特點和局限決定了,有些人,我們是幫不到的。 在數年心理諮詢師的職業生涯中,我遇到過各種特點、各種類型、各種需要的很多人,很多時候,我只能帶著愛,看著他(她)以及他(她)的子女掙扎、受苦。對他們來說,「承受痛苦比解決問題更容易」,相比需要投資金錢和時間才能達成的蛻變、成長,很多人寧願沉溺在痛苦中。 心理諮詢幫不到這樣的一些人。 有些人,寄希望於電話諮詢。心理諮詢往往需要電話預約,所以心理諮詢機構和個人執業的心理諮詢師都會設有預約電話;國內各地也設有不同種類的「心理諮詢熱線」。開設電話是為了方便來訪者簡單介紹情況,以備機構有的放矢地約定不同流派、不同諮詢手法的心理諮詢師和諮詢時間,並不是為了在電話中解決問題。「心理諮詢是關係驅動的,而非理論驅動的」,在看不到雙方、無法感受對方細膩表情變化的電話中,如何建立起能夠驅動成長的關係呢?!那些寄希望於打個電話,就能解決自己、關係或孩子問題的人,並不想真正面對自己、面對問題,或許他(她)已經習慣了以此方式逃避自己的責任,只是想找個陌生人傾訴一下,宣洩下自己的「情緒垃圾」。這類不是真的要打開心門、解決問題的人,再高明的心理諮詢師也愛莫能助。 每次接到外地咨訪者打來的電話,我都會建議他(她)求助於當地的心理諮詢機構或個人執業的心理諮詢師,以便建立起長程的協助關係。 有些人,把成長和改變的責任推到他人身上。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唯一能改變的人是我們自己。有些來訪者在諮詢求助的時候,常因難以忍受的關係和痛苦而流下眼淚,卻把自己的痛苦歸結為「都是他(她)害的」!他們會堅持「需要改變的是他(她)而不是我」!外面沒有別人,只有我們自己。生命是一場自編自導自演的活劇,我們是編劇、導演和主角。如果不為自己的生命負起全責,沒有人能為我們負責。 心理諮詢是為生命服務的工作-----依其如是的樣子。而生命的真相是:命由己造。 有些人,嫌諮詢費用高,會和心理諮詢機構(心理諮詢師)討價還價,希望能享有受「免費的午餐」。 心理諮詢(心理治療)是一個要求很高、也很危險的職業,諮詢師需要發展出足夠的自我省察和內在力量來應對職業危險。真正成為一個成長型(能以成長為導向支持來訪者不斷向前進的,同時自身也不斷成長的)的心理諮詢師,所費不貲。而對來訪者來說,要徹底解決生命中的障礙和痛苦,也需要透過持續一生的自我探索、蛻變和成長。無論是諮詢師還是來訪者,都需要在成長過程中全面而縱深地探索自己。在成長的旅途上,諮詢師會根據自身的資歷、能力、學習投資成本、市場需求及時間等因素來確定諮詢收費標準。心理諮詢師在協助來訪者改變和成長的過程中,承擔著「醫生、老師、朋友」等多重角色。心理諮詢不是買賣白菜,來訪者討價還價的行為對自己和諮詢師都是不尊重的表現:到底是求助者的問題沒有價值呢,還是諮詢師的能力或勞動沒有價值呢?! 有些人,尋求即時的諮詢(治療)效果。身體上的疾病和傷痛,需要長短不等的「療程」才能療愈和恢復。心理問題,更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所有的心理治療流派都發現,一個人成年後出現的心理、精神問題的根源都是在幼年時期。「3歲看大,7歲看老」所言不虛。家庭塑造人,家庭就是命運。要看到自我形成的歷程並修復和療愈心理傷痛,需要假以時日。有些人預約心理諮詢時卻要求即時的和明顯的諮詢效果,這顯然是不切實際的希望。 心理諮詢的效果取決於咨訪雙方。當來訪者在諮詢師的支持和協助下,願意打開心扉,去探索自己人格、自我的地下室,看到家族系統動力對自己的影響;願意走出黑暗,走向光明,為自己負起全責,帶著恐懼勇敢地踏出新的一步、一步、又一步,改變自己的模式化反應、重塑自己的限制性信念,真正走在一條不同的道路上,諮詢效果才能逐步顯現出來。「我們做我們的部分,來訪者必須做他的部分」,而心理治療的療效最終取決於來訪者自己的、主動的改變。 沒有人能幫到那些希望透過一次短時諮詢就解決已入膏肓的心理問題的人,除非喬達摩重來。 有些人,和心理諮詢師預約了時間卻臨時退卻,不想、不敢、不願面對自己和問題。爽約又不告知的人,不尊重自己和他人,不重視自己和他人,又有誰能幫到他(她)呢?! Yalom說:治療師有許多病人(來訪者),病人(來訪者)只有一個治療師。 心理諮詢是一對一的服務,一天中只能安排有限的幾個個案。來訪者如果預約了諮詢,諮詢師會在預約的時間裡虛位以待。來訪者臨時爽約又不提前告知,不僅浪費了心理諮詢師的時間成本,也會影響其他來訪者的諮詢安排。如果確因不可控原因不能赴約,來訪者可以提前電話告知心理諮詢師不必空等或另外安排其他來訪者。這才是對人對己、對生命尊重的態度。艾瑞 於青島半山 2012、6、12
推薦閱讀:

【心理貓語】我少做一點你就可以多做一點| 心得J
【燕園心理】諮詢師生涯評估 |見習心理諮詢師網路小組培訓
來訪者威脅我要自殺,我……
【影推薦】愛德華大夫——一次最投入的心理治療
【北京晚報】不回應之地即是絕境

TAG:心理諮詢 | 心理 | 諮詢 | 心理諮詢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