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伯牙與子期(圖·書):霧松飛鶴的博客

伯牙,春秋戰國時代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人。雖為楚人,卻任職晉國上大夫,且精通琴藝。伯牙撫琴遇知音就是他在探親回國途中發生的故事。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戰國時代楚國(今湖北武漢漢陽)人。相傳鍾子期是一個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擔、拿板斧的樵夫。歷史上記載伯牙探親回國時,在漢江邊鼓琴,鍾子期正巧遇見。因興趣相投,兩人就成了至交。知音的典故就源自伯牙撫琴。說的是:伯牙彈到志在高山的曲調時,鍾子期就說「峨峨兮若泰山」;彈到志在流水的曲調時,鍾子期又說「洋洋兮若江河」。鍾子期死後,伯牙不再彈琴,以為沒有人能像鍾子期那樣懂得自己的音志。後遂以「知音」比喻對自己非常了解的人——即知己朋友。這個故事最早是從民間口頭流傳下來的,歷史上並無確切記載。在古籍中,《伯牙撫琴》最早見於戰國鄭人列禦寇著《列子》一書。經考證,伯牙本姓伯,說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文學家馮夢龍在小說中的杜撰。

戰國鄭人列禦寇著《列子》-《列子·湯問》:「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鍾子期(公元前387-公元前299)人士。霧松飛鶴的博客

馮夢龍(1574-1646),明代文學家,思想家,戲曲家。字猶龍,又字子猶,號龍子猶、墨憨齋主人、顧曲散人、吳下詞奴、姑蘇詞奴、前周柱史等。南直隸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他出身士大夫家庭。馮夢龍的作品比較強調感情和行為,最有名的作品為《喻世明言》(又名《古今小說》)、《警世通言》、《醒世恆言》,合稱「三言」。三言與明代凌濛初的《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合稱「三言兩拍」,是中國白話短篇小說的經典代表。馮夢龍以其對小說、戲曲、民歌、笑話等通俗文學的創作、搜集、整理、編輯,為我國文學做出了獨異的貢獻。《俞伯牙摔琴謝知音》取自《警世通言》。霧松飛鶴的博客

霧松飛鶴的博客:《俞伯牙摔琴謝知音》故事梗概

在春秋時期,楚國有一位著名的音樂家伯牙。伯牙從小非常聰明,天賦極高,又很喜歡音樂,他拜當時很有名氣的琴師成連為老師。學習了三年,俞伯牙琴藝大長,成了當地有名氣的琴師。但是伯牙常常感到苦惱:在藝術上還達不到更高的境界。伯牙的老師成連知道了他的心思後,便對他說,我已經把自己的全部技藝都教給了你,而且你學習得很好。至於音樂的感受力、悟性方面,我自己也沒學好。我的老師方子春是一代宗師,他琴藝高超,對音樂有獨特的感受力。他現住在東海的一個島上,我帶你去拜見他,跟他繼續深造。伯牙聞聽大喜,連聲說好!他們準備了充足的食品,乘船往東海進發。一天,船行至東海的蓬萊山,成連對伯牙說:「你先在蓬萊山稍侯,我去接老師,馬上就回來。」說完,成連划船離開了。過了許多天,連成沒回來,伯牙很傷心。他抬頭望大海,大海波濤洶湧,回首望島內,山林一片寂靜,只有鳥兒在啼鳴,像在唱憂傷的歌。伯牙不禁觸景生情,由感而發,仰天長嘆,即興彈了一首曲子。曲中充滿了憂傷之情。從這時起,伯牙的琴藝大長。其實,成連老師是讓伯牙獨自在大自然中尋求一種感受。霧松飛鶴的博客

伯牙身處孤島,整日與海為伴,與樹林飛鳥為伍,感情很自然地發生了變化,陶冶了心靈,真正體會到了藝術的本質,才能創作出真正的傳世之作。後來,俞伯牙成了一代傑出的琴師,但真心能聽懂他的曲子的人卻不多。他日思夜想:人上一百,種種色色,晉國冇得,還有外國,單單不就得知音人。他抱琴回土生土長的楚國,一來為晉國求賢,二來尋找知音,那天,他把官船彎到漢陽的一座山坡下,面對漢江彈起「高山流水」這曲子,曲還沒有彈完,一根主弦陡然綳斷。伯牙曉得弦斷得蹊蹺,必有知音到——他不是豪門公子,也不是一介書生,偏偏是個戴斗笠、披蓑衣、背沖擔、拿板斧的山野樵夫鍾子期。他聽到俞伯牙彈的「高山流水」,心合琴聲跳,斧隨琴聲舞,不想,一板斧劈斷一根大樹枝,主弦就綳斷了。俞伯牙有意在官船上大聲感嘆:「為何荒野回聲大?」山林中,鍾子期高聲回答:「只因山高流水長!」伯牙重整斷弦,再彈一曲,子期合唱:「美哉洋洋乎,意在高山!」伯牙也不理會,又彈一曲。子期急奔下山,隔船贊唱:「美哉湯湯乎,志在流水!」伯牙一聽,忙把子期請到船上,美茶相陪,酒肉款待,談音論律,八拜為交。伯牙37歲,稱兄,子期27歲,為弟。兩人不覺聊到東方魚肚子白。子期起身要走,伯牙難得知音,哪裡捨得,硬要接他到晉國,有鹽同咸,無鹽同淡,共操藝琴。無奈鍾子期上有年邁二老高堂,下有兄弟姐妹,遠離不得,只好約定來年中秋在集賢村鍾家相會。

轉眼到了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又抱琴來楚國漢陽,向一位白鬍皓須的老翁問路:「請問老公,這裡可是集賢村?」老翁說:「集賢村有上下兩個灣子,不曉得先生找的是哪個?」伯牙說:「找我的知音朋友鍾子期。」老翁一聽說是找鍾子期,眼圈就紅了,眼淚一灑,號哭說:「您家莫是那個伯牙大人伯牙先生咧?我期兒墳上都長草了,今晝是他的百日,他閉眼那暫,還要聽先生彈琴哪!」伯牙一聽,跌腳捶胸,三泡眼淚四泡流,嗚嗚哭了一大場。他跟著鍾父到子期墳頭,把琴擱在拜石上,打起盤腳,愈哭愈彈。那上下左右灣的伢兒老小,聽說大臣都跟子期上墳,一窩蜂趕來看稀奇,一見伯牙打坐彈琴,以為他好不懂事,還在取樂,就都噓之啦沙、嘰嘰哄哄地走了。伯牙一見,越發傷心,搜出解刀,割斷琴弦,舉起瑤琴,卯起來往拜石上一摔,高聲哭唱:「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霧松飛鶴的博客

後人忘不了這一對琴師的深情厚誼,就把當年伯牙江邊鼓琴覓知音的地方起名古琴台,把伯牙摔琴謝知音的地方,起名琴斷口;把鍾子期的家鄉集賢村,起名鍾家台。現在的鐘子期墓歷經修葺,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漢陽知縣華某並立碑,「文化大革命」中被毀。1980年修復。墓為圓形,封土高1.5米,底徑8米,環以石垣。碑高1.5米,寬0.7米,上刻「楚隱賢鍾子期之墓」。1987年在墓前修建知音亭,鋼筋混凝土結構,方形,四柱,歇山式頂,底周除正面外皆置欄杆。墓與亭坐北朝南,背山面湖。山上青松蔥蘢,山下芳草碧翠,湖面綠波粼粼,湖畔流水潺潺,鳳鳴水聲,宛若琴音。霧松飛鶴的博客

千古知音(中國畫)方人也作

霧松飛鶴的博客:馮夢龍經典作品《警世通言》選讀

第一卷  俞伯牙摔琴謝知音

馮夢龍出生於明後期萬曆二年(1574年),卒於1646年。他生下時在世界的西方正是文藝復興時期,與之遙相呼應,在我們這個有著幾千年文明的東方大國,也出現了許多離經叛道的思想家、藝術家。李卓吾、湯顯祖、袁宏道等等一大批文人,以他們驚世駭俗的見解,鮮明的個性特色,卓絕的藝術成就,寫下了中國思想史、文學史上璀璨的篇章。他卒於南明唐王隆武二年,也就是清順治三年,終年七十三歲。在這一年的前後,有許多很有成就的文學家,如凌濛初(1644年),侯峒曾、黃淳耀、黃道周、吳應箕、夏允彝、祁彪佳、劉宗周(1645年),阮大鉞、王思任(1646年),楊廷樞、陳子龍、夏完淳(1647年)等等,在戰亂中死去。一場具有資本主義萌芽狀態的中國式的文藝復興在異族入侵的鐵蹄下夭折了。霧松飛鶴的博客《警世通言》是白話短篇小說集。明末馮夢龍纂輯。完成於1624年——明天啟四年。其題材或來自民間傳說,或來自史傳和小說。故事描述的時代包括宋、元、明三代。《警世通言》與作者稍前完成的《喻世明言》、以及稍後完成的《醒世恆言》一起,合稱《三言》,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白話短篇小說集之一。通常亦與凌濛初的「二拍」,即《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並稱,稱為「三言二拍」。《警世通言》中的優秀作品,從各個角度呈現了當時生活中的社會百態。高山流水

馮夢龍是南直隸蘇州府吳縣籍長洲(今蘇州)人,出身士大夫家庭。馮夢龍除了寫詩文,主要精力在於寫歷史小說和言情小說,他自己的詩集今也不存,但值得慶幸的是由他編纂的三十種著作得以傳世,為中國文化寶庫留下了一批不朽的珍寶。其中除世人皆知的「三言」外,還有《新列國志》、《增補三遂平妖傳》、《古今烈女演義》、《廣笑府》、《古今譚概》、《智囊》、《古今談概》、《太平廣記鈔》、《情史》、《墨憨齋定本傳奇》,以及許多解經、紀史、採風、修志的著作,而以選編「三言」的影響最大最廣。霧松飛鶴的博客後話:馮夢龍編撰《警世通言》時,特意到漢陽探源訪佚,由於漢陽話「子期遇伯牙」中的「遇」與「俞」讀音相同,都是去聲,便把「子期遇伯牙,千古傳知音。」誤聽為「子期俞伯牙,千古傳知音。」伯牙也就成了馮夢龍筆下的俞伯牙了——《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由於《警世通言》影響巨大,俞伯牙這名字越傳越遠,遂以訛傳訛了。至於「名瑞,字伯牙」也者,當為「小說家言」。而在此之前的《列子》與《荀子》、《史書》、《琴操》等書中均為「伯牙」。東漢高誘注曰:「伯姓,牙名,或作雅」,現代的《辭源》也注曰:「伯姓牙名」。伯在古代是個很普通的姓,如周武王時不食周粟的伯夷,秦穆王時擅長相馬的伯樂等。霧松飛鶴的博客《伯牙與子期》的故事盡人皆知,廣為流傳;《高山流水》成為中國古典十大名曲之一,它的典故延伸出七十餘個典形和樂曲。它們讚美謳歌了朋友之間真情永存,知音難遇和真誠的友誼。琴師伯牙與樵夫子期的深情厚誼,成為亘古傳頌的經典。這正是:高山流水覓知音,伯牙子期心相通。千年佳話傳萬代,金蘭之交照後人。

推薦閱讀:

2009年7月22日 - wangxiuhuan1945的日誌 - 網易博客
關於男女的經典段子??選自騰雲駕霧的博客
轉粉色小披肩-新領子織法 - 夏雲的日誌 - 網易博客
《避免上當受騙的智慧和防範措施》中國最著名博客女王干群精美作品編號2011011902
輕輕鬆鬆看手相【彩圖版】 - chenbiao1957的日誌 - 網易博客

TAG:博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