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名——中國國際影響力新座次

「只有更好地了解世界對中國的真實想法,中國才能更好地檢討、反省和發展自己。」

圖表中白色部分代表著「視情況而定」或「中立」 **不包括中國受訪者評分數據

第1名:德國;第2名:日本。倒數第1到第4名:伊朗、以色列、巴基斯坦、朝鮮。 這是2008年4月2日,英國廣播公司(BBC)公布的本年度全球民意調查報告結果。在調查中,來自34個國家的17457份調查答卷被用作評價中國、英國、法國和印度等14個國家或地區的正面或負面世界影響力。 關於中國對世界的影響,持正面評價的民眾總體比例由去年的44%微升至47%;而負面看法則保持在32%。在被評價的14個國家或地區中,中國位列第七,與上年基本持平。排名在中國前面的依次為德國、日本、歐盟、法國、英國和巴西。「在一定程度上,這次民調的結果反映了目前不同國家人們的精神狀態和對世界的認識。」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的宿景祥博士說。

中東、非洲給中國讚許最多 根據這份調查報告,對中國的好感主要來自中東和非洲,而對中國的負面評價大多來自歐美國家。日韓之外的亞洲國家中,民眾對中國的看法總體趨向正面。在BBC多年追蹤研究的23個受訪國中,14個國家民眾對中國影響主要持正面看法,7個主要持負面看法,2個持平。排名在中國前的的,依次為德國、日本、歐盟、法國、英國和巴西。 埃及、肯亞和黎巴嫩的民眾給予了中國最高的認可——在這三個國家,都有超過70%的受訪者認為中國對世界有積極影響。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朱鋒教授對此的分析是,中東、非洲比較主張世界有多樣化的價值,而且它們本身也受到西方人權問題等方面的攻擊,自然對中國的政治理念和外交價值持相對積極的看法。「在中東,中國的立場常常與美國對立,而美國在中東招致了很多負面的情感,所以那裡的人們很容易對中國有更多正面的感知。」美國馬里蘭大學國際政策態度項目(Programon International Policy Attitudes,PIPA)的主管史蒂芬·庫爾博士(Dr. Steven Kull)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在BBC的委託下,國際調查公司GlobeScan與PIPA合作,共同執行並完成了這次調查。

歐美國家對華彈多贊少 與中東和非洲大不相同的是,在日本、德國、土耳其、美國和義大利,認為中國對世界主要呈負面影響的受訪者均超過半數,其比例分別為:59%、59%、58%、54%和50%。 其中,德國受訪者給中國的正面評價只有28%,負面評價卻有59%。而中國受訪者對德國評價幾乎相反,正、負評價分別為58%和16%。但也有相反的狀況,比如以色列受訪者對中國表現出毫不吝嗇的喜愛,正評價65%,負評價21%;但中國受訪者對以色列卻並不認可:正評價只有23%,負評價卻高達49%。 PIPA的庫爾博士告訴記者,在歐洲和美國談到中國影響,除了經濟增長,人們聯想到的議題更多的會是人權、西藏、達爾富爾等問題,「大部分國家的民眾贊成中國成為正在趕超美國的超級經濟力量,但對中國軍力的增長感到並不舒服」。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的宿景祥博士提出了另一種意見,他認為今天的世界在很大程度上還是由西方主導的,在政治經濟、精神文化占統治地位的還是舊秩序。「而中國代表了發展中國家,是一種新興的力量,歐美傳統強國很有可能對此持負面態度。」 調查中,土耳其的受訪人對中國影響世界的正面和負面評價分別是30%和58%,這恐怕也是很多中國人沒有想到的。在宿景祥博士看來,土耳其民眾對中國作出這樣的判斷可以想像,因為土耳其是阿拉伯世界裡最親近西方、最西化的國家。「亞洲的日本,美洲的墨西哥可能都存在同樣的問題。」此外,泛突厥主義思潮的影響和東突問題可能也是致使土耳其民眾對中國印象減分的因素。

年輕人給出更多正面評價 庫爾博士介紹說,調查結果顯示,總體上人口統計學因素,如性別、年齡、教育、宗教和收入等,對結果的影響並不顯著。就中國來說,不同性別、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準的受訪者對中國並沒有顯著不同的評價。 但有趣的是,不同年齡段的人對中國的態度有所變化。在世界範圍內,年輕人傾向於對中國予以更多的正面評價,24歲以下的年輕人對中國影響的正面和負面評價分別為54%和27%;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受訪者對中國的負面印象也逐漸增加,35-44歲年齡段的受訪者對中國影響的正向和負向評價則分別是44%和34%。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可能對於部分中國公眾來說,中國在此次民調中的排名狀況並不盡如人意,尤其是在與近鄰日本的比較時。為什麼中國的公眾對日本的認識比較消極的時候,在世界更大範圍內日本的形象會比較好?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朱鋒教授指出,這是我們必須接受的現實。「這符合今天歐美和世界其他國家對日本一般的認識,」朱鋒說,「日本對他國的援助比較大,日本產品的國際形象比較好,日本公眾和遊客的謙和、禮貌讓人印象深刻,日本的民主制度、經濟競爭力和它在世界經濟中所佔的份額也是不容忽視的。另外其他大部分國家和日本沒有什麼歷史問題,沒有中韓兩國的切身之痛。」 在朱鋒教授看來,這也是我們應當重視BBC這份調查報告的原因之一。「我們的媒體常常有一種報喜不報憂的心理,實際上這種報告反而應該更加報道。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只有更好地了解世界對中國的真實想法,中國才能更好地檢討、反省和發展自己。」

(責任編輯 林楚方 李小鳴 )來源:www.infzm.com原文鏈接:http://www.infzm.com/enews/20080410/pol/200804/t20080409_42406.htm


推薦閱讀:

當我談被忽悠時,我談些什麼——22分鐘讀完《影響力》
無法逃脫的控制——《影響力讀後感》
《非正式會談》有怎樣的國際影響力?
30年中國最具影響力的300本書
悅讀 | 《影響力》讀後感精華分享

TAG:中國 | 影響力 | 國際 | 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