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南唐編年史實(五)

南唐編年史實(五)

梳潤軒主人編著

古篆籀文汗簡體:南唐史實

三、先主李昪

吳順義七年

吳干貞元年(丁亥)927

十月辛丑(二十三日),吳大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諸道都統、鎮海、寧國節度使兼中書令東海王徐溫卒(於金陵府)。初,溫子行軍司馬、忠義節度使、同平章事知詢以其兄知誥非徐氏子,數請代之執吳政,溫曰:「汝曹皆不如也。」嚴可求及行軍副使徐玠屢請勸溫以知詢代知誥,溫以知誥孝謹,不忍也。陳夫人曰:「知誥自我家貧賤時養之,奈何富貴而棄之!」可求等言之不已。溫欲帥諸藩鎮入朝,勸吳王稱帝,將行,有疾,乃遣知詢奉表勸進,因留知誥代執政。知誥草表欲求洪州節度使(知詢),俟旦上之,是夕,溫凶問之,乃止。知詢亟歸金陵。吳王贈溫齊王,謚曰忠武。

宋陸遊《南唐書》卷四:義祖末年,議者多請以徐氏諸子執國政,烈祖聞之,亟欲自請出鎮,齊丘請徐之,俄而義祖殂,自殿直軍判官,擢右司員外郎,進右諫議大夫兵部侍郎,居中用事,且倚以為相。

十一月庚戌,吳王(楊溥)御文明殿即皇帝位,追尊孝武王(行密)曰武皇帝,景王(渥)曰景皇帝,宣王(隆演)曰宣皇帝。丙子,吳主尊太妃王氏曰皇太后。以徐知詢為諸道副都統、鎮海寧國節度使兼侍中,加徐知誥都督中外諸軍事。

宋陳彭年《江南別錄》:義祖令知詢入覲,明日詔下,以知詢為相。其夕宋齊丘與術士劉通微同宿,聞鼓聲,通微曰:「事必中變,且有大喪。」書至而義祖殂。義祖晚有氣疾,歲中數發,發則困躓,將殂之夕氣暴作,醫者進葯無效而絕。知詢自淮南發喪,翌日起為副都統,威權同義祖,而知詢暗懦,待諸弟不厚。徐玠知其終敗,輸誠於烈祖;知詢內為諸弟所構,外為徐玠所賣,而不知也,意已控,強兵居重地。

宋薛居正《舊五代史》卷一百三十四:昪(知誥)前夢溫負登山,逾月卒,昪乃偽授輔政興邦功臣,知內外左右事、開府儀同三司、守太尉、中書令、宣城公。昪自平朱瑾之亂,遂執吳政。

十二月,吳王立兄廬江公蒙為常山王,弟鄱陽公澈為平原王,兄子南昌公珙為建安王(宋袁樞《通鑒紀事本末》卷三十九)。

宋歐陽修《新五代史》卷六十一:徐溫請溥即皇帝位,溥未許而溫卒,年六十六,追封齊王,謚曰武。李昪(知誥)僭號,號溫為義祖。

宋薛居正《舊五代史》卷一百三十四:偽順義七年改干貞元年,即後唐天成二年。其年十月二十三日,溫卒,偽贈大元帥,追封齊王,謚曰忠武。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二百七十六:辛丑,吳大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諸道都統、鎮海、寧國節度使兼中書令東海王徐溫卒。十一月,庚戌,吳王即皇帝位。丙子,以徐知詢為諸道副都統、鎮海寧國節度使兼侍中。加徐知誥都督中外諸軍事。

孫晟自後唐奔吳。

徐知誥四十歲。

吳干貞二年(戊子)928

春正月丁巳,吳主(楊溥)立子璉為江都王,璘為江夏王,璆(qiu上聲)為宜春王(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二百七十六)。

徐知誥四十一歲。

吳干貞三年

吳大和元年(已丑)929

秋八月,吳武昌節度使兼侍中李簡以疾求還江都,癸丑,卒於採石。徐知詢,簡壻也,擅留簡親兵二千人於金陵,表薦簡子彥忠代父鎮鄂州,徐知誥以龍武統軍柴再用為武昌節度使。知詢怒曰:「劉崇俊,兄之親,三世為濠州;彥忠,吾妻族,獨不得邪?」

冬十月,吳諸道副都統、鎮海寧國節度使兼侍中徐知詢,自以握兵據上流,意輕徐知誥,數與知誥爭權,內相猜忌,知誥患之。內樞密使王令謀曰:「公輔政日久,挾天子以令境內,誰敢不從?知詢年少,恩信未洽於人,無能為也。」知詢待諸弟薄,諸弟皆怨之。徐玠知知詢不可輔,反持其短以附知誥。吳越王錢鏐遺知詢金玉鞍勒、器皿,皆飾以龍鳳。知詢不以為嫌,乘用之。知詢典客周廷望說知詢曰:「公誠能捐寶貨以結朝中勛舊,使皆歸心於公,則彼誰與處?」知詢從之,使廷望如江都諭意,廷望與知誥親吏周宗善,密輸款於知誥,亦以知誥陰謀告知詢。知詢召知誥詣金陵除父喪事,知誥稱吳王之命不許。周宗謂廷望曰:「人言侍中有不臣七事,宜亟入謝。」廷望還,以告知詢(宋袁樞《通鑒紀事本末》卷三十九)。

十一月,金陵尹徐知詢來朝,知誥誣其有反狀,留之不遣,以為左統軍,斬其客將周廷望。以徐知諤為金陵尹。溥加尊號睿聖文明孝皇帝,大赦境內,改元大和,以徐知誥為中書令。

壬辰,吳主加尊號曰睿聖文明光孝皇帝,大赦,改元大和。

十二月,吳加徐知誥兼中書令,領寧國節度使(宋歐陽修《新五代史》卷六十一)。知誥始專吳政。

宋陳彭年《江南別錄》:烈祖雖管大政而無兵士,制之甚易。義祖喪將終,遣使請烈祖至金陵,烈祖上十餘表而讓皇不允。頃之,知詢入朝,烈祖疏其罪,以讓皇之命黜為左統軍,盡奪其兵。知詢面數烈祖曰:「先王之喪,兄為人子而不親,臨喪,反罪我邪?」烈祖曰:「聞爾懸劍待我,我亦不憚,獨迫於君命,不得往耳。爾為人臣而畜來輿物,非反而何?」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二百七十六:徐知誥召徐知詢飲,以金鐘酌酒賜之,曰:「願弟壽千歲。」知詢疑有毒,引他器均之,跽獻知誥曰:「願與兄各享五百歲。」知誥變色,左右顧,不肯受,知詢捧酒不退。左右莫知所為,伶人申漸高徑前為詼諧語,掠二酒合飲之,懷金鐘趨出,知誥密遣人以良藥解之,已腦潰而卒。(跽:ji去聲,雙膝著地,上身直挺狀。)

宋鄭文寶《江表志》:魏王知詢,徐溫之子也。烈祖曲宴,引金觴賜酒曰:「願我弟千年長壽。」魏王意烈祖置毒,引他均之曰:「願與陛下各享五百歲。」烈祖不飲。久之,申漸高乘談諧並而飲之,內金鐘於懷袖,亟趨而去,到家腦潰而終。

徐知誥四十二歲。

吳大和二年(庚寅)930

二月,吳主立江都王璉為太子(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二百七十七)。

景通(十五歲)於廬山瀑布前,築讀書台。

宋文瑩《玉壺清話》:「璟天姿高邁,始出閣,即就廬山瀑布前構書齋,為他日閑適之計。及迫於紹襲,遂舍為開先精舍。」

《全唐詩》記中主廬山百花亭刊石句云:「蒼苔迷古道,紅葉亂朝霞。」

《揮塵三錄》:廬山圓通寺有中主像。

宋佚名《江南野史》:(中主)音容閑雅,眉目若畫。尚清潔。好學而能詩。天性儒懦,素昧威武。

景通十月起赴江都,為兵部尚書參知政事。丙辰,吳左僕射、同平章事嚴可求卒。知誥以其長子大將軍景通為兵部尚書、參政事,知誥將出鎮金陵故也(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二百七十七)。

馮延巳二十八歲,有開先寺記(《江西通志》),被知誥授為秘書郎,使與景通游處。

徐知誥四十三歲。

吳大和三年(辛卯)931

春二月,吳徐知誥欲以中書侍郎、內樞使宋齊丘為相,齊丘自以資望素淺,欲以退讓為高,謁歸洪州葬父,因入九華山,止於應天寺,啟求隱居。吳主下詔征之,知誥亦以書招之,皆不至。知誥遣其子景通自入山敦諭,齊丘始還朝,除右僕射致仕,更命應天寺曰征賢寺。

宋鄭文寶《江南余載》卷下:宋齊丘出鎮洪州,詔賜錦袍,烈祖親為衣之。李建勛贈詩,有一人看上馬雙節,引還鄉之句。時論榮之馮延巳、李建勛拜相,張義方獻詩曰:兩處沙堤同日築,其如啟沃藉良謀,民間有病誰開口,府下無人只點頭。

秋九月,吳鎮南節度使、同平章事徐知諫卒。以諸道副都統、鎮海節度使、守中書令徐知詢代之,賜爵東海郡王。徐知誥之召知詢入朝也,知諫豫其謀。知詢遇其喪於途,撫棺泣曰:「弟用心如此,我亦無憾,然何面見先王於地下乎!」

十一月,吳中書令徐知誥表稱「輔政歲久,請歸老金陵」。乃以知誥為鎮海寧國節度使,鎮金陵,余官如故總錄朝政如徐溫故事。以其子兵部尚書參政事景通為司徒、同平章事、知中外左右諸軍事,留江都輔政。以內樞使、同平章事王令謀為左僕射兼門下侍郎,以宋齊丘為右僕射兼中書侍郎,並同平章事兼內樞使,以佐景通。

十二月癸亥,徐知誥至金陵(宋袁樞《通鑒紀事本末》卷三十九)。

景通長子弘冀生(以卒年推斷)。

徐知誥四十四歲。

吳大和四年(癸巳)932

春二月,吳徐知誥作禮賢院於府舍,聚圖書,延士大夫,與孫晟及海陵陳覺談議時事。秋八月,吳徐知誥廣金陵城,周圍二十里。

冬十一月,吳以諸道都統徐知誥為大丞相、太師,加領得勝及度使。知誥辭丞相、太師(宋袁樞《通鑒紀事本末》卷三十九)。

宋陸遊《南唐書》:知誥廣建金陵城周圍二十里,徐溫先已築金陵,今知誥復廣之。

徐鉉十六歲,始士吳國。

徐知誥四十五歲。

吳大和五年(癸巳)933

吳宋齊丘勸徐知誥徙吳主都金陵,知誥乃營宮城於金陵(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二百七十八)。建都於金陵(宋歐陽修《新五代史》卷六十一)。

昪(知誥)封齊王。已而閩、越諸國皆遣使勸進,昪謂人望已歸(宋歐陽修《新五代史》卷六十二)。

江文蔚三十二歲,自後唐奔吳。

孟知祥在蜀郡(成都)建立後蜀。

景通(十八歲)次子弘茂生。

徐知誥四十六歲。

吳大和六年(甲午)934

潞王(末帝李從珂)清泰元年春正月,吳徐知誥別治私第於金陵,乙未,遷居私第,虛府舍以待吳王。

吳人多不欲遷都者,都押牙周宗言於徐知誥曰:「主上西遷,公復須東行,不惟勞費甚大,且違眾心。」二月丙子,吳主遣宋齊丘如金陵諭知誥罷遷都。先是,知誥久有傳禪之志,以吳主無失德,恐眾心不悅,欲待嗣君;宋齊丘亦以為然。一旦,知誥臨鏡鑷白髭,嘆曰:「國家安而吾老矣,奈何!」周宗知其意,請如江都,微以傳禪諷吳主,且告齊丘。齊丘以宗先己,心疾之,遣使弛詣金陵,手書切諫,以為天時、人事未可。知誥諤然。後數日,齊丘至,請斬宗以謝吳主,乃黜宗為池州副使。久之,節度副使李兼勛、行軍司馬徐玠等屢陳知誥功業,宜早從民望,召宗復為都押牙。知誥由是疏齊丘。

吳主詔徐知誥還府舍。甲申,金陵大火;乙酉,又火。知誥疑有變,勒兵自衛,已丑,復入府舍。

東海康王知詢(徐溫次子)卒。

夏六月,吳徐知誥將受禪,忌昭武節度使兼中書令臨川王蒙(吳王楊溥兄),遣人告蒙藏匿亡命,擅造兵器,丙子,降封歷陽公,幽於和州,命控鶴軍使王宏將兵二百衛之。

秋七月,吳徐知誥召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宋齊丘還金陵,以為諸道都統判官,加司空,於是皆無所關欲。齊丘屢請退居,知誥以南園給之。

宋陸遊《南唐書》卷四:齊丘自以資望尚淺,或不為國中所服,乃告歸洪州(為其父)改葬,因入九華山。累啟求致仕,不許。時元宗已為大將軍,烈祖以吳主命,命元宗躬往迎之,於是齊丘托不得己而起,遂拜中書侍郎,遷右僕射平章事。烈祖出鎮金陵,以元宗入輔,委齊丘左右之。初烈祖權位日隆,舉國皆知代謝之勢。吳主謙恭無失德,烈祖懼群情未協,欲侍嗣君,與齊丘議合,已而都押衙周宗,揣微指,請急至都,以禪代事告齊丘,齊丘默計,大議本自己出,今若遽行,則功歸周宗,欲因以釣名,乃留與夜飲,亟遣使手書切諫以為時事未可。後數日,馳至金陵,請斬宗以謝國人,烈祖亦悔,將從之,徐玠固爭,才黜宗為池州副使。玠乃與李建勛等,遂極言宜從天人之望,復召宗遷舊職,齊丘由是見疏忌,留為諸道都統判官,加司空,無所關預,從容而己,數請退,烈祖以南園給之。俄而齊國建,猶以勛舊為左右丞相,而不預事。

冬十月,吳主加徐知誥大丞相、尚父、嗣齊王、九錫。辭不受。

十一月,徐知誥召其子司徒、同平章事景通(十九歲)還金陵,為鎮海寧國節度副大使、諸道副都統、判中外諸軍事;以次子牙內馬步都指揮使、海州團練使景遷為左右軍都軍使、左僕射,參政事,留江都輔政(宋袁樞《通鑒紀事本末》卷三十九)。

宋歐陽修《新五代史》卷六十一:閏正月,金陵火,罷建都,廢臨川王(楊)蒙為歷陽公,知誥遣親信王宏以兵守之。拜(王)令謀司徒,宋齊丘司空。知誥召景通還金陵,為鎮海軍節度副使,以其子景遷為太保、平章事,與令謀等執政。

宋徐鉉《江南錄》:「先主次子景遷,吳主之婿也。先主鍾愛特甚。齊丘使陳覺為景遷教授,為之聲價。」

徐知誥四十七歲。

推薦閱讀:

蔣介石日記中未被揭露的釣魚島史實
解析李過日記,探索闖王李自成殉難通城史實真相
三國演義99處與史實不符上
巴都仁波切:第十六世噶瑪巴的史實

TAG:史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