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蔡瀾談日本電影
讀了本小書《日本電影》,「蔡瀾談日本」四種之一,其它三本是《日本料理》《日本風物》和《日本萬象》。這套書是編者從蔡瀾大量談日本的文字中選出來的,年代跨度很大,並沒太多「正經」東西,東拉西扯的,頗有些水分。
但這也正是可貴之處,蔡瀾有多年製片經歷,且早年留學日本,後來曾做為香港影視巨擘邵氏的代表常駐日本,算是個日本通,書中很多記錄的是他與日本影人的交往,資料性十足,也沒討人厭的才子氣,比起從沒踏足日本的美國人寫的《菊與刀》,我更喜歡這類貼地氣的小品文。
比如他寫三船敏郎,說他本人其實相當矮小,銀幕上的只是幻覺。因與個人經驗出入太大,害我在網上查了一通,也沒找到確切數字。他談到與大島渚的交往,用的最多的句子是「他馬上大點其頭,嗨嗨有聲」,竟有三次之多,大島渚是日本新浪潮運動的旗手,影風凜冽透徹,是個敢於大膽挑戰觀眾極限的導演,沒想到其性格與影風完全風馬牛,這與小津不同,小津是那種影人合一的,一貫的含蓄、隱忍、平靜。書中有一篇與小津有關的文章,他說大家只認識黑澤明,大島渚,對小津卻沒什麼興趣。我不知道這是那個年代寫的,如果是2000年後,就與事實不符,從本世紀看,小津的影迷縱比不過黑澤明也比大島渚多多了,如果是早期的文章就很有道理,因為黑澤明和大島渚非常國際化,比如黑澤明的很多電影都是從蘇聯文學和莎士比亞的劇作改編的,而且他們的很多電影都是國際間的合作拍攝,而小津的題材則非常單一、本土,幾乎完全描述的是日本「家」的式微及「嫁女」的凄苦,傳播起來肯定會慢一些,尤其是早期傳媒不發達的情況下。文中最後還提到戰爭期間,軍閥們命令小津拍一些軍國主義的片子,他並沒照做,可見是個有骨氣的人。前些年曾盛傳一篇他侵華撒毒氣的文章,對此,還是應一分為二的看待。
就導演而言,書里對黑澤明著墨最多,有三四篇文章,在日本電影圈裡黑澤明被稱為「天皇」,非常霸道。《蜘蛛巢城》有一個主角被箭射殺的鏡頭,他竟把全國的神射手叫到現場,主角三川敏郎嚇得屁滾尿流,但拍出來確實有魅力。有一段還提到做他的家人也很不容易,他女兒有個筆記本記下每天為父親做的菜,希望不重複,有次想不出做什麼,問他「爸爸今晚要吃些什麼」,黑澤明板著臉說「一起住了那麼多年,連我想吃什麼都要問嗎」,有爹如此,確實夠氣人的。
至於演員,除了前面提到的三船敏郎,寫得最多的就是田中絹代,她算溝口健二的御用女演員,漂亮絕對稱不上,要叫我說,甚至都沒什麼韻味,但演技卓絕。文中說她很性情,年輕時和同居的導演吵架大叫「老娘撒泡尿給你喝」,說完就地行兇。田中絹代終身未婚,是家裡的幼女,成年後一直照顧著哥哥姐姐,頭腦里沒什麼錢的概念,陪伴了她四十年的老僕人在她死後說「總之,她只愛演戲,就這麼毫無道理,亂七八糟的過了一生」。遺憾的是書里幾乎沒提到另外兩個偉大女演員原節子和高峰秀子,前者是小津的御用女演,是我心中女神級的人物,也難說漂亮,但你只要看上她幾部電影,想必會喜歡上她,原節子生於1920年,1962年退出影壇過起隱居生活,終身未婚,如今還在世。高峰秀子是成瀨巳喜男的御用女演,非常柔美。
日本電影里經常有很多剖腹的鏡頭,最著名的是小林正樹的《切腹》,書中有篇文章介紹了切腹的過程,但並不詳細,應該只是常見的一種切法,結尾對這種行為毫不客氣,寫到「怎麼說都好,其實,這只是暴露狂的一場最後表演」。說起切腹,我看過最震撼的是三島由紀夫的短片《憂國》,自編自導自演,異常逼真,幸虧是黑白片,不然真看不下去。可以說是他的自殺綵排,可惜真正切腹自殺的時候,不怎麼利落,呵呵。
書里還介紹了幾部日本電影,篇幅較大的是拍攝於70年代中期的三部電影《砂之器》《感官世界》和《望鄉》,談到《砂之器》,蔡瀾毫不掩飾的表達了對此片的欣賞,此片關鍵是最後20分鐘,真是如詩如畫如歌如泣,甚至可以說前面兩個多小時都是鋪墊。大島渚的《感官世界》是由真人真事改編,女主不願情人回到太太身邊,倆人要死要活的整整搞了十來天,我看著都累!在強烈的佔有慾下,最後竟把虛脫的情人勒死並割下他的老二,鏡頭驚世駭俗,對「性」進行了非常深入的探討,蔡瀾並沒對此片做什麼評價,但這部電影卻是鄙人之深愛。書中給《望鄉》的篇幅最大,有兩篇文章專門介紹它,電影由當時的名優栗原小卷和已經60多歲的田中絹代主演,講了戰前日本被賣到南洋做妓女的女人的悲慘命運,蔡瀾說這是他真正喜歡的日本電影。但我認為不排除一個因素,就是這部電影雖然不能說他參與了製作,至少可以說是由他引起拍攝的,稍有自誇之嫌。我認為此片有一個敗筆,就是沒安排好栗原小卷所扮演的女社會工作者的戲數,其行為不好解釋,看起來有點兒卑鄙。
一般來說提到日本電影大師,前四位基本上是黑澤明,小津安二郎,溝口健二和成瀨巳喜男,與他們伯仲之間的老一輩導演是木下惠介,市川昆,小林正樹等幾個人,之後就是稍微年輕的今村昌平和山田洋次,書中一篇文章叫《巨匠》,提到了黑澤明,小津安二郎,溝口健二和山田洋次,從全書來看,以上這些大導演也都或多或少的提到過,只是對成瀨巳喜男和今村昌平著墨不多,但這兩位絕對是大師級的導演。蔡瀾認為巨匠的共通點是:一系列的電影,每部都精彩,而只有一兩部成功,那只是曇花一現,不算巨匠。在他眼裡,近幾十年只有山田洋次算得上巨匠,他提到新一輩的北野武,說只是會偶有佳作,其他的甚至連提都沒提。我基本認同他對「巨匠」的看法,只是不該太薄今人,蔡瀾生於1941年,現在都七十多歲了,長久以來頂著香港四大才子的大名,你讓他對小他十幾歲,幾十歲的導演感冒確實有點兒難為其人,但並不是說日本電影真的後繼無人了,比如生於五六十年代的周坊正行,是枝裕和,中島哲也等等都能拿得出幾部佳作,絕對有巨匠的潛質。去年公映的佳作《橫道世之介》的導演沖田修一是70後,《編舟記》的導演石井裕也甚至是80後,我認為都是很值得期待的。
老輩影迷總覺得在影院看電影才是好,蔡瀾說過,記得桑塔格也這樣說過,這其實是時代的局限,只不過是一種念想或者習慣,一來早前只能在影院看,二來那時候的藝術院線也比較多,有機會在影院重溫經典,不像現在極大多數影院都是放映當前的影片。再後來的影迷覺得看影碟才算好,收藏影碟成痴的影迷比比皆是,這批人多生於六七十年代,或者八十年代早期,記得做《讀庫》的張立憲曾說,看著一排排的碟片很有滿足感,如果收藏的只是下載的電影則不同,他說受不了那種只是收藏了一堆位元組的感覺,其實影碟又何嘗不是位元組?只不過是盛放位元組的容器好看一些罷了,這也是時代問題。現在的影迷基本上轉為下載控了,也只有通過下載你才能找到很多稀缺的資源,如果再糾結於非影院不看,非影碟不看,那就傻大頭了。我算是下載控,這類人的病症一般是受不了在線觀影,也得治。
這本書很薄,才168頁,兩個多小時就翻完了,說起來也只是日本電影的一角,日本電影太強悍了,在我看來,無論從商業還是藝術角度,真正能和日本電影抗衡的只有美國電影。日影有著光輝的歷史,1899年就開始試製自己的影片,戰前即有很多佳作問世,但戰時電影被政府控制,淪為宣傳工具。戰後到60年代中期,是日本電影的黃金時期,大師輩出,在全球各地國際電影節中獲得超過400個獎項,50年代佳作連連,如黑澤明的武士電影,小津的家庭電影,溝口健二和成瀨巳喜男關注女性命運的電影,市川昆和木下惠介的反戰電影等等,到了60年代,開始了著名的日本電影新浪潮,特點是具有強烈的政治批判精神,色情和暴力的升級,不懈的致力於實驗創新等等。一般來說七八十年代是日本電影相對低落的時期,但正是在八十年代前後,一些日本愛情片開始傳入中國,國人開始熟識諸如高倉健、山口百惠,三浦友和等日星。日影從90年代前後開始復甦,出現了北野武,周坊正行,是枝裕和,中島哲也,岩井俊二等著名導演,更重要的是宮崎駿,今敏,高畑勛等動畫大師開始浮出水面。
幾年前在書話看過一個帖子,一個網友認為好書肯定是讀不完的,但好的電影卻能看完,所以他趁著一長段空閑時間,每天看大量的電影,以期完成他的「宏圖霸業」,也不知道到最後,他是不是還保持這個看法。其實,就算你一天看4部,一年才1400部,就這個數量,估計連日本公認的好片都看不完。更重要的,好片並沒有定義。電影是看不完的,就算不補以前的,每年的新片你就顧不過來,慢慢看吧。
我聽說,日本的著名影評人佐藤忠男結婚五十多年,和夫人保持著每天看五部電影的習慣,算起來有小十萬部了,這是一種什麼精神,真是不白活一回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