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瘡的中醫辨證治療(權威性報告)
痤瘡在皮膚科臨床上雖不屬重症,但由於其與人的「面子」有關,故患者對治療的要求較高。中醫對本病的辨證論治主要依據《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中記載:「此證由肺經血熱而成。每發於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腫痛,破出白粉汁。宜內服枇杷清肺飲,外用顛倒散,緩緩自收功也。」 傳統上依據患者病程長短、皮損形態、兼夾癥狀等因素,將痤瘡分為三型論治,即肺經風熱型、胃腸濕熱型、痰濕血瘀型。不同醫家由於對本病的病因病機有不同理解,在治療上又有不同的偏重,或在辯證的同時加用一些與其觀點相符的藥物。如有的醫家強調肝氣鬱結,沖任失調,進而痰火鬱結,濕毒內蘊引起較嚴重的囊腫性痤瘡,故治療上多加用疏肝散結藥物;有的醫家強調本病的根本原因在於素體腎陰不足,腎之陰陽平衡失調,相火過旺,治療上多用滋陰降火藥物;有的醫家認為濕盛為痤瘡發病的根本原因,熱邪是本病的主要病機,治療上注重清利濕熱。
臨床上沒有一種方法或一種藥物是所有痤瘡的剋星,所以中醫治療強調辨證論治、因人而異地使用藥物,而不是片面學習某位專家經驗,或某些偏方、專方。辨證論治是中醫學的基礎,也是臨床療效的基礎,中西醫結合是吸取各家長處,不是簡單地中藥和西藥同時使用;是在中醫辨證的基礎上的深層次的聯合,是中醫配伍中的相需、相使,而不是相畏、相殺,或毫無關係。
痤瘡的辯證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①病程辨證:病程短,發病急驟者多為熱證;病程長,反覆發作,纏綿不愈者,多夾瘀、夾痰、夾濕,或為虛證。
②性別辨證:男性多熱證,女性多陰虛內熱證。
③皮損辨證:丘疹色白者多夾濕,或熱象不重,色紅者多為熱證,膿皰疹較多者多為熱毒證。丘疹細碎而小者,分布於面部者,多為肺經鬱熱;丘疹色紅而大,自覺疼痛,遍布顏面、胸、背者,多為胃腸濕熱證;丘疹色暗,或為結節、囊腫者,多為痰瘀互結證。
④經絡辨證:皮損主要位於鼻部及周圍,多為肺經風熱證;皮損遍布顏面,多為胃腸濕熱證;皮損位於面部兩側,多為肝經鬱熱證。
在臨床上,根據治療需要,一般將痤瘡分為以下幾型:
(一)肺經風熱型:常因青春期生機旺盛,血氣充沛,陽熱偏旺,熱盛傷肺,肺熱熏蒸,蘊阻肌膚而致。主要表現顏面細小紅色丘疹,以額頭多見,有的伴有癢感,鼻翼兩旁皮膚髮紅、油膩、脫屑,病程較短,單純痤瘡或伴有脂溢性皮炎,炎症較明顯,口乾渴,大便乾結,舌質紅,苔薄,脈浮數。
治法:瀉肺清熱。
方葯:枇杷清肺飲加減。
枇杷葉
加減:如丘疹質硬難消者,加天冬
方中枇杷葉、桑葉清肺熱、通肺絡;黃芩、桑白皮清肺泄熱;菊花、金銀花祛風清熱解毒;側柏葉清肺熱,除脾濕;生甘草清熱解毒,調和諸葯。
參考方:
1. 銀翹散(《溫病條辨》):連翹、銀花、苦桔梗、薄荷、牛蒡子、竹葉、荊芥穗、 生甘草 淡豆豉。
2. 瀉白散(《小兒葯證直訣》):桑白皮、地骨皮、甘草、粳米。
(二)胃腸濕熱型:常因飲食不潔,偏嗜辛辣肥甘、油膩腥發之品,以致濕熱困阻中焦,循經上蒸,胃經實火外發麵部而成。主要表現為顏面、胸背較大的紅色丘疹,有的呈結節、膿皰,癢甚,伴唇口乾裂,便秘,溲赤,納呆,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除濕解毒。
方葯:黃連解毒湯加減。
黃芩
加減:如膿皰較多者,加重清熱解毒藥的劑量,並加用蒲公英
方中黃芩清肺熱,黃連清胃熱,梔子清三焦熱,大黃清瀉胃腸濕熱,四葯同用,清三焦毒熱、利胃腸濕熱;苦參、土茯苓、全瓜蔞清利胃腸濕熱;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丹皮清熱涼血,生甘草清熱解毒、調和諸葯。
參考方:
1. 茵陳蒿湯(《傷寒論》):茵陳蒿、梔子、大黃。
2. 涼膈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連翹、梔子、黃芩、薄荷、大黃、芒硝、甘草、淡竹葉。
(三)熱毒型:常因日晒過度,熱毒入里,心經伏熱,戀而不去,心火亢盛,積熱上沖顏面而發。臨床以膿皰型多見,分布在顏面、胸背,以膿皰、炎性丘疹為主,局部有疼痛,伴心煩易怒,口舌生瘡,目赤腫痛,便秘,溲赤,舌邊尖紅、苔薄黃,脈弦數。
治法:清熱涼血解毒。
方葯:五味消毒飲加減。
黃芩
加減:口乾唇燥者,加玄參
方中黃芩、黃連、生石膏、梔子清三焦熱邪;野菊花、金銀花、蒲公英、紫花地丁、敗醬草清熱解毒;丹皮清熱涼血;生甘草清熱解毒、調和諸葯。
參考方:
1.內疏黃連湯(《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黃連、芍藥、當歸、檳榔、木香、黃芩、山梔子、薄荷、桔梗、甘草、連翹。
2.銀花解毒湯(《瘍科心得集》):金銀花、地丁、犀角、赤苓、連翹、丹皮、川連、夏枯草。
(四)肝經鬱熱型:肝主疏泄,性喜調達,性情急躁,或情志不暢,致肝失疏泄,肝鬱則病,郁久化火生熱,上擾面部發病。多見於女性,皮疹多發於面頰兩側,以炎性膿皰、丘疹為主,病情輕重和月經周期相關,兼見心煩易怒,乳房脹滿不舒,大便乾結,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數。
治法:疏肝清熱。
方葯:丹桅逍遙散加減。
炒丹皮
加減:皮疹色紅者,加赤芍
方中丹皮、梔子清肝熱;蘇梗、茵陳、山楂疏肝健脾;黃芩、蒲公英、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生地、當歸養血活血;茯苓、白朮健脾除濕。
參考方:
1.疏肝潰堅湯 (《醫宗金鑒》):川芎、白芍、當歸、夏枯草、僵蠶、香附、石塊明、柴胡、穿山甲、紅花、片薑黃、生甘草、陳皮、燈心草。
2.化肝煎(《景岳全書》):青皮、陳皮、芍藥、牡丹皮、梔子、澤瀉、土貝母。
(五)痰瘀互結型:因病久不愈,邪聚不散,氣滯血瘀,經脈失暢,或風濕熱邪蘊於肌膚,氣血受遏,凝聚而成。臨床主要表現為顏麵皮疹經年不退,膚色紅或暗紅主要表現病程較長,反覆發作,顏面、胸背較多的結節、囊腫,或遺留有疤痕,色素沉著,或呈細小米粒樣丘疹隱現於皮下,丘疹顏色暗紅或呈皮膚色,舌質暗紅或有瘀斑、苔膩,脈沉細澀。
治法:除濕化痰,活血散結。
方葯:二陳湯合桃紅四物湯加減。
茯苓
加減:如結節明顯者加三棱
方中茯苓健脾除濕;半夏、陳皮理氣化痰;當歸、川芎、丹參、莪術、紅花養血活血、散瘀消結;夏枯草清肝熱、散瘀結;生甘草清熱解毒、調和諸葯。
參考方:
1.海藻玉壺湯(《外科正宗》):海藻、貝母、陳皮、昆布、青皮、川芎、當歸、連翹、半夏、甘草節、獨活、海帶。
2、大黃ZHE蟲丸(《金匱要略》):熟地黃、土鱉蟲、水蛭、虻蟲、蠐螬、乾漆、桃仁、苦杏仁、黃芩、地黃、白芍、甘草。
(六)陰虛火旺型:乃因腎陰不足致腎之陰陽平衡失調,相火偏旺,循經上蒸而外發本病。 臨床表現以丘疹型多見,伴腰膝酸軟,手足心熱,咽干口渴唇燥,心煩夜寐不安,舌質紅、苔少,脈沉細數。女性患者可見月經不調,小腹脹痛,或皮疹於經前加重。
治法:滋陰降火。
方葯:知柏地黃丸加減。
知母
加減:結節及囊腫赤腫、成膿劇烈者,可加地丁
方中知母、黃柏清腎中虛火;女貞子、旱蓮草、生地黃滋陰清熱;魚腥草、蒲公英、連翹清熱解毒散結;丹參活血養血散結;甘草調和諸葯。
參考方:
1.大補陰丸(《丹溪心法》):熟地、龜板、豬脊髓、黃柏、知母。
2.滋陰地黃丸(《赤水玄珠》):熟地黃、白茯苓、山茱萸、甘菊、牡丹皮、何首烏、黃柏。
(七)沖任失調型:主要表現為中年女性的遲髮型痤瘡,丘疹色紅,反覆發作,丘疹隨月經周期而變化,同時伴有月經不調或痛經,此類患者多工作、學習緊張,生活無規律,致使機體內環境失衡,內分泌紊亂。臨床表現以丘疹型多見,舌質淡紅,苔白,脈沉細數。
治法:滋養肝腎、調攝沖任。
方葯:二仙湯加減。
女貞子
加減:如伴有胸脅脹滿者,加柴胡
方中:方中女貞子、旱蓮草、生地黃、玄參滋養肝腎之陰;仙茅、仙靈脾溫補腎陽;當歸、丹參養血活血;益母草、凌霄花調經活血;桑白皮清肺熱;生甘草清熱解毒、調和諸葯。
參考方:
1. 左歸丸(《景岳全書》):熟地黃、菟絲子、牛膝、龜板膠、鹿角膠、山藥、山茱萸、枸杞子、旱蓮草。
2. 補腎地黃丸(《活幼心書》):干山藥、山茱萸、熟乾地黃、鹿茸、川牛膝、牡丹皮、白茯苓、澤瀉。
(八)脾虛濕阻型:久病體虛,或稟賦不耐,或服清熱解毒藥過多,或貪涼飲冷,而至脾胃虛弱,水濕不化,上泛面部。表現為面部皮脂溢出嚴重,白頭粉刺增多,噁心,腹脹便溏,舌質淡,邊有齒痕,苔白膩,脈緩。
治法:清脾除濕。
方葯:參苓白朮散加減。
茯苓
加減:胃脹悶不適,加香櫞
方中茯苓、白朮、生薏仁、扁豆健脾除濕;冬瓜皮、澤瀉清表裡之濕;桑白皮、杷葉瀉肺熱;焦三仙、陳皮、砂仁健脾理氣除濕。
參考方:
1.平胃散(《和劑局方》):陳皮、厚朴、蒼朮、炙甘草、生薑、大棗。
2.除濕胃苓湯(《醫宗金鑒》):炒蒼朮、姜炒厚朴、陳皮、豬苓、澤瀉、赤茯苓、炒白朮、滑石、防風、山梔子、木通、肉桂、甘草。
推薦閱讀:
※骨質疏鬆危害大,我來告訴您如何治療!
※出生3天發病,五年求醫,6歲女孩癲癇成功治癒
※頸肩腰腿痛的中醫治療
※治療甲溝炎偏方
※治療女性不孕症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