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穴的準確位置圖,艾灸按摩太白穴的作用與功效
標準定位:太白穴在足內側緣,當足大趾本節(第1跖趾關節)後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
太白穴位於足內側第一跖骨小頭後緣,赤白肉際處。
太白穴在跖區,第一跖趾關節近端赤白肉際凹陷中。正坐或仰卧取穴。
太白穴的準確位置圖
太白穴怎麼找患者採用仰卧或正坐,平放足底的姿勢,太白穴位於足內側緣,當足大趾本節(第1跖骨關節)後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當第一跖骨小頭後下方凹陷處)。
穴位解剖
在拇展肌中;有足背靜脈網,足底內側動脈及足跗內側動脈分支;布有隱神經及腓淺神經分支。
太白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趾纖維鞘、(踇)展肌腱、(踇)短屈肌。有足背靜脈網,足底內側動脈及跗內側動脈的分支。分布著隱神經與腓淺神經的分支。皮膚由腓淺神經的足背內側皮神經的內側支分布。針由皮膚,皮下筋膜進入趾跖側筋膜及其形成的趾纖維鞘的十字部,再進(踇)展肌(腱)和(踇)短屈肌(腱),該二肌為足底內側神經支配。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踇展肌→踇短屈肌。
皮膚→皮下組織→鼴短展肌。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足背內側皮神經、足底內側神經皮支分布;深層有趾足底總神經和跖足底動脈分布。
布有隱神經與腓淺神經分支,足背靜脈網,足底內側動脈及跗內側動脈的分支。
太白穴的作用附註:足太陰經所注為「輸」;屬土足太陰脾經原穴。
太白穴意義:脾經的水濕之氣在此吸熱蒸升。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之氣。
運行規律:由天之下部上行於天之上部。
太白穴功效
太白有生髮肺性陽氣,健脾和胃,清熱化濕的作用。
太白有扶脾土、和中焦、調氣機、助運化等作用。
太白穴是足太陰脾經的輸穴、原穴,配五行屬土,具有健脾和胃、理氣化濕的作用,主要用於脾胃病的治療,諸如胃痛、腹脹、便秘、嘔吐等症;「輸主體重節痛」,又可治療關節痛、腳氣病等。
古星象家認為太白有戡定內亂、匡扶正統之能。太白有通經活絡、調脾利胃之功。主治胃痛,腹脹,便秘,痢疾,吐瀉,腸鳴,身重等證。凡暴病初起,元氣尚足,可以猛治,用本穴有效。若久病者,元氣已耗,則不宜猛治矣。他如病後之難於復元者,有如亂後佘劫,治取本穴,須兼取安撫之穴乃效。
主治病症太白穴主治胃痛,胃炎,急性腸胃炎,慢性腸胃炎,胃痙攣,嘔吐呃逆,腹脹腹痛,腸鳴泄瀉,飢不欲食,食而不化,消化不良,腸炎,腹脹,腹痛,腸鳴,嘔吐,泄瀉,痢疾,便秘,痔疾,腳氣,體重節痛,水腫,腸癰,身重,骨節酸痛,胸脅脹滿,熱病無汗,手足厥冷,腳氣紅腫,膝脛酸痛,轉筋,神經性嘔吐,腸疝痛,腸出血,呃逆,痔漏,納呆,胸脅脹痛,痿證,痔瘡,腰痛,下肢麻痹或疼痛等。
太白穴主治胃痛、腹脹、腹痛、腸鳴、嘔吐、泄瀉、痢疾、便秘、痔疾、腳氣、體重節痛。
太白主治脾胃和本經所過部位的疾患:如嘔吐呃逆、腹脹腹痛、飢不欲食、食而不化、腸鳴泄瀉、便秘、水腫、腸癰、身重、骨節酸痛、胸脅脹滿、熱病無汗、手足厥冷、腳氣紅腫、膝脛酸痛、轉筋等。
現代又多用太白治療急慢性腸胃炎、胃痙攣、神經性嘔吐、消化不良、腸疝痛、腸出血等。
太白主治胃痛,腹脹,嘔吐,呃逆,腸鳴,泄瀉,痢疾,便秘,腳氣,痔漏等。
太白穴主治胃痛,腹脹,腹痛,納呆,嘔吐,腸鳴,泄瀉,痢疾,便秘;胸脅脹痛,體重節痛,腳氣,痔漏,痿證。
消化系統疾病:胃痙攣,胃炎,消化不良,腹脹,便秘,腸炎,痔瘡;
運動系統疾病:腰痛,下肢麻痹或疼痛。
穴位配伍太白穴配中脘穴、足三里穴治胃痛。
太白穴配公孫穴、大腸俞穴,治腸鳴、腹瀉。
太白穴配公孫穴、大腸俞穴、三焦俞穴,有清利濕熱的作用,主治腸鳴,腹瀉。
太白穴配復溜穴、足三里穴,有和胃調中的作用,治腹脹。
太白穴配內關穴、足三里穴、大椎穴、天樞穴、合谷穴,治發熱身重、腹痛脹滿、嘔吐、泄瀉。
刺灸法治法: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之。
針刺方法一般直刺0.5~1.0寸,局部有酸脹感。
直刺0.3~0.5寸,局部酸脹。
艾灸方法
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太白穴解析太白為經穴名(Tàibái SP3)。出《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屬足太陰脾經。別名大白。太白是足太陰脾經的輸穴和原穴,五行屬土。太即甚大,白即白色,穴在大趾白肉際上,此處之白際更為寬闊,故名太白[1]。主治胃痛,胃炎,急性腸胃炎,慢性腸胃炎,胃痙攣,嘔吐呃逆,腹脹腹痛,腸鳴泄瀉,飢不欲食,食而不化,消化不良,腸炎,腹脹,腹痛,腸鳴,嘔吐,泄瀉,痢疾,便秘,痔疾,腳氣,體重節痛,水腫,腸癰,身重,骨節酸痛,胸脅脹滿,熱病無汗,手足厥冷,腳氣紅腫,膝脛酸痛,轉筋,神經性嘔吐,腸疝痛,腸出血,呃逆,痔漏,納呆,胸脅脹痛,痿證,痔瘡,腰痛,下肢麻痹或疼痛等。
太即甚大,白即白色,穴在大趾白肉際上,此處之白際更為寬闊,故名太白。
太,同大,廣大,高大之意。為脾經之原穴,屬土。太白,山名,即終南山。《淮南子·墜形》:「西方金也,其神名太白。」土生金,金氣至此已明顯如星矣,可與隱白互參。穴在高大突起的第一跖骨小頭之後緣,且此處皮色亦較白,骨高肉白,故象形比擬而以太白山名之。
太白穴意義太白。太,大也。白,肺之色也,氣也。該穴名意指脾經的水濕雲氣在此吸熱蒸升,化為肺金之氣。本穴物質為大都穴傳來的天部水濕雲氣,至本穴後受長夏熱燥氣化蒸升,在更高的天部層次化為金性之氣,故名太白。大白名意與此穴同,大,通太。
脾經俞穴。俞,輸也。本穴物質為天之下部的水濕雲氣,吸熱後化為陽氣蒸升於更高的天部層次,為脾經經氣的重要輸出之穴,故為脾經俞穴。
本穴屬土。屬土,指本穴氣血物質運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的氣血變化為天之下部的水濕雲氣吸熱後蒸升,表現出脾土對肺金的長養特性,故本穴屬土。
足太陰原穴。原,本原也。脾經為少氣多血之經,氣不足、血有餘,而本穴的蒸升之氣同合於足太陰脾經的氣血特性,且能較好地充補脾經經氣的不足,為脾經經氣的供養之源,故為足太陰原穴。
出處《黃帝內經靈樞·本輸》:脾出於隱白……注於太白,太白腕骨之下也,為輸。
特異性太白穴為足太陰脾經五輸穴之輸穴,五行屬土;足太陰脾經的原穴。
文獻摘要
《針灸甲乙經》:熱病,滿悶不得卧,太白主之;胸脅脹,腸鳴切痛,太白主之;身重骨痠,不相知,太白主之。
《備急千金要方》:頭痛寒熱,汗出不惡寒;膝股腫,痠轉筋。
《備急千金要方》:主腹脹,食不化,喜嘔,泄有膿血。主熱病先頭重,顏痛,煩悶,心身熱,熱爭則腰痛,不可以俯仰,又熱病滿悶不得卧,身重骨痛不相知。主霍亂,逆氣。
《針灸大成》:主身熱煩滿,腹脹食不化,嘔吐,泄瀉膿血,腰痛,大便難,氣逆霍亂,腹中切痛,腸鳴,膝股胻酸轉筋,身重骨痛,胃心痛,腹脹胸滿,心痛脈緩。
《醫宗金鑒》:太白、豐隆二穴,應刺之症,即身重,倦怠,面黃,舌強而疼,腹滿時時作痛,或吐或泄,善飢不欲食,皆脾胃經病也。
研究進展小兒腹瀉
太白配豐隆,每穴艾灸10分鐘,經治療後大便轉為正常。
對血糖的影響
針刺太白對血糖有一定的調節作用。可因針刺手法不同而有不同效應,如以燒山火手法則可見血糖上升,以透天涼手法則可見血糖下降。
治療脾虛腹瀉
據報道,取太白、足三里,針刺得氣,留針30~40 min,每隔10 min行針一次(補法),兒童不留針。另據報道,太白配豐隆各艾灸10 min治療小兒腹瀉,治療後大便轉為正常。
矯正胎位
對胎位異常者,艾灸太白可使腹部鬆弛,胎動活躍,有較好的轉胎效果。
推薦閱讀:
※西洋參泡水喝的有8大功效,看看你合不合適。
※各種豆漿的做法及功效
※高麗參的功效、作用、食用辦法和禁忌
※白蘿蔔對人體有什麼功效?哪些人不適合吃白蘿蔔?
※寶石的開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