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漫遊
在去烏克蘭首都基輔的路上,經過一個克萊旺小鎮,該小鎮有個著稱於世的景點,即愛情隧道。這個被稱作是攝影愛好者的理想拍攝地的愛情隧道,其實原本是一段很普通的鐵路,只因鐵路兩側被密布的植物覆蓋,整個構圖立馬顯得特別有意境。
從克萊旺小鎮到基輔的途中,經過烏克蘭羅夫諾州的里夫尼小城,吃飯的餐館旁邊有個相當宏偉的建築,是這個小城的音樂戲劇劇場。令我不禁感嘆,一個小城都能有這麼宏大的劇場,烏克蘭真是處處都有藝術氛圍!
基輔這個地名,我從小就很熟悉,因為在少年時代讀蘇聯文學作品的時候,基輔是個高頻出現的地名。十幾歲的我在前蘇聯的小說里熟知了基輔這個地方,如今的我自然是非常渴望親眼見到基輔的真容。說實話,我選擇這條小眾旅遊線路的最大動力就是因為基輔,儘管這條線路的很多行程都不太吸引我,但一個基輔就足以牽動我的心。
在基輔的地接導遊有兩個,一個是中年男導遊,是在烏克蘭成家立業的中國人,姓張。還有一個是年輕漂亮的烏克蘭姑娘,叫麗莎,24歲。她的主業是在基輔的國際教育學院教漢語,只是兼職當導遊。麗莎不是基輔人,她說自己從小的夢想就是到基輔。麗莎還說,每個在首都以外的烏克蘭人都想搬到基輔來,就像每個中國人都想住到北京一樣。
麗莎曾經在中國安徽的某所大學裡學過兩年漢語,但她的漢語並不地道,主要是四聲不標準,語速也比較慢。我心想,跟著麗莎學漢語的烏克蘭學生那四聲發成什麼樣真是可想而知,烏克蘭看來是太缺乏漢語教師了。
麗莎除了去過安徽,她還去過中國的北京、上海、西安等城市,比較起來,她更喜歡北京。麗莎說她非常喜歡中國,她原本已經大學畢業且已開始工作,卻打算再到中國去上大學。她想學經貿,以後從事中烏貿易方面的工作。我對麗莎說,所謂貿易就是做生意,你覺得自己適合做生意嗎?麗莎回答:適合。不過,從外表看,麗莎似乎不是做生意的料,因為她的性格比較溫順,也不太善言辭。我感覺,對麗莎來說,到中國的學校學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在中國多呆幾年,因為中國對麗莎有很大的吸引力。
張導從中國大陸來到烏克蘭已經25年了。他在國內上中學的6年,外語課學的一直是俄語,高中畢業後通過留學中介來到烏克蘭上大學,專業是俄羅斯文學。他說當時中介只允許他在兩個國家中做選擇,一個是烏克蘭,一個是白俄羅斯。他選擇烏克蘭是因為烏克蘭比白俄富裕一些。
張導的老婆是烏克蘭當地人,夫妻二人育有一對混血雙胞胎女兒,已經16歲了。說起當初的戀愛,張導笑道:不僅是女追男,而且是「她逼著我結婚」。烏克蘭在二戰後,男女比例嚴重失衡,女追男是常見現象。現在烏克蘭的性別比儘管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依然是男少女多,男女比例是95:100。
在閑聊中,張導總結了自己的擇偶過程:結婚前交過幾個女朋友,第一個女友不僅漂亮還特別優秀,結果感覺自身壓力太大,總是擔心自己配不上她。第二個女友性格大大咧咧,感覺自己不喜歡這種類型。最後他意識到,自己還是比較喜歡有女人味的又沒有壓力感的女人。
在張導的這個中烏聯合家庭里,基本上是男主外女主內,大事拿主意的還是男人。張導把兩個女兒送進了烏克蘭唯一的一所有中文課程的中學。張導的雙胞胎女兒在學校要學習英語和漢語,學校生活中的日常語言則是烏克蘭語,而回到家裡,他們全家人都使用俄語。所以,張導的兩個女兒在語言上很有優勢,還在上中學就已經會4門語言了。
烏克蘭的基礎教育免費,然而上大學要交費,但學費低於中國大學的學費。張導打算讓女兒們到中國上大學,因為他認為,烏克蘭的學校教育不如中國。我感到比較意外,當國內的中國父母們忙著讓兒女留學歐美的時候,家在歐洲的張導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留學中國。
聽張導介紹,在前蘇聯時代的烏克蘭忽視發展輕工業,也不注重人性化,譬如,國際列車的卧鋪很短,高個的人只能蜷縮著睡覺。再譬如,人口眾多的中國人均住房大於20平米,但地廣人稀的前蘇聯人均住房卻只有5、6平米。即使過了這麼多年,前蘇聯的各加盟共和國仍然存在著過去遺留下的諸多問題。至於俄羅斯與前蘇聯成員間的矛盾,主要是由於俄羅斯的大民族主義太強,壓制其他弱小的國家,從而引起這些小國的反感與反抗。不過,烏克蘭人雖然對俄羅斯很不滿,但烏克蘭的上層人士並不想和俄羅斯徹底翻臉。結果是在烏克蘭和俄羅斯的衝突中,最終都是俄羅斯強硬,烏克蘭軟弱。
聽張導說,烏克蘭比中國腐敗,無論幹什麼事都要求人,還要給紅包,比中國的腐敗是有過之無不及。不過,他又一再強調,烏克蘭人都非常和善。
談及中國與俄羅斯,張導認為現在的俄羅斯無論是經濟還是軍事都無法和中國比。常年生活在烏克蘭且並沒有打算回國發展的張導卻非常看好中國,認為中國不但比西歐強,而且比美國都更有希望,有更大的發展空間,是當今世界上機會最多、最吸引人的國家。
我們在基輔的遊覽內容非常多,主要包括:烏克蘭議會廳、馬琳宮、聖三一教堂、彼切爾洞窟修道院、衛國戰爭博物館、聖米哈伊爾教堂、安德烈斜坡商業街、安德烈教堂、聖索菲亞大教堂、金門,烏克蘭歌劇院、城市奠基者紀念碑、奧斯特洛夫斯基紀念館、第聶伯河遊船等等。
馬琳宮原為沙皇宮殿,建於1750-1755年,曾於1819年遭受火災,最上一層樓被燒毀,後於1870年重建。現屬於烏克蘭國家政府機構所在地。
歐洲的教堂多,我已經有審美疲勞了。然而,看基輔的教堂依然會有震撼感,因為基輔的教堂不像西歐的多數教堂那樣只是單一的建築,而是大片的建築群,由此,不僅產生的美感是單一建築的N倍,所形成的視覺衝擊力也是N倍。
彼切爾洞窟修道院就是一組特別龐大的建築群,包含了諸多教堂,其中洞窟教堂歷史最為悠久,建於1051年,由二條洞穴組成,分別向第聶伯河延伸。修道院內的鐘樓高96.5米,為歐洲之最。鐘樓原有9座,現僅存4座。彼切爾洞窟修道院於199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聖三一教堂、聖米哈伊爾教堂、聖索菲亞大教堂也同樣是佔地面積可觀的建築群,在同一座城市裡有這麼多宏偉壯美的教堂建築群,顯示出基輔這座城市的非凡之處。
衛國戰爭是前蘇聯各加盟共和國共同的歷史,他們有著共同的歷史記憶。基輔的衛國戰爭博物館矗立於第聶伯河右岸,是由一組氣勢磅礴的雕塑群及建築群構成。「祖國-母親」雕像是紀念館的主體組成部分,高62米。「母親」的左右手分別高舉盾和劍,象徵著烏克蘭人民保衛祖國的英雄氣概。
烏克蘭詩人舍甫琴科的雕像被作為重要的旅遊景點,是因為烏克蘭人不僅把舍甫琴科作為偉大的文學家來敬仰,而且還把舍甫琴科作為烏克蘭民族團結統一的英雄象徵。
在基輔,奧斯特洛夫斯基紀念館是中國遊客必去的地方。奧斯特洛夫斯基其實並不是基輔人,他只是曾經在這一帶修過路。這個紀念館最初是用於記錄當地誌,原本因無人問津即將面臨倒閉,卻突然被一批又一批湧進的中國遊客救活了。
奧斯特洛夫斯基寫的小說《鋼鐵是怎麼樣煉成的》,書中的主人公保爾·柯察金激勵了整整一代的中國人。紀念館裡的留言簿上寫滿了中國遊客激情四溢的留言,也有中國駐烏克蘭大使以及一些來訪的中國高層領導的留言。從該紀念館裡的兩大本留言簿可以看到,擁有前蘇聯情結的中國人真不少!
我是在中學時讀的《鋼鐵是怎麼樣煉成的》這本書,在筆記本里抄下了保爾·柯察金的那句名言:「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回憶往事的時候,他不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為碌碌無為而羞愧;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奮鬥。」
這段話現在來看似乎屬於大而空,但在20世紀的六、七十年代,卻令一代中國青年熱血沸騰。可以說,奧斯特洛夫斯基塑造的保爾·柯察金為中國當時的青少年讀者構建的人生價值觀是:要過有意義的人生而不能碌碌無為地活著。如今回過頭來看,我不勝感嘆:那個年代的青少年所豎立的人生觀真是高大上!
金門是古代基輔城的正門,因門扇和門樓上的教堂圓頂裝飾有鍍金的銅箔而得名。金門建於11世紀,是現存不多、保留完好的雅羅斯拉夫大公時代的建築之一。城市奠基者紀念碑是為紀念基輔建城1500周年而於1982年建立,位於第聶伯河右岸河邊。
在基輔的最後一個景點是乘船遊覽第聶伯河。第聶伯河是歐洲第三大河,發源於俄羅斯,流經白俄羅斯,大部分河域在烏克蘭境內,並在烏克蘭的南部流入黑海。
港口的人非常多,都是當地的烏克蘭人,中國遊客則只有我們這一行人。比起我曾經觀賞過的諸多美麗的水域,第聶伯河的景色只能算一般。但對於當地人來說,這是他們休閑度假的好去處,從他們興高采烈的樣子不難發現,當地人的遊興遠遠超過了我們這些異國遊客。
基輔最引人入勝的還是建築,從色彩來看,基輔的建築比西歐的建築要色彩艷麗,但又不似俄羅斯的建築那樣大紅大綠,屬於清麗雅氣風格。
在烏克蘭的行程,主要是遊覽了三個城市:敖德薩、利沃夫、基輔。這三個城市各有各的特色。敖德薩是位於烏克蘭南部的海邊城市,利沃夫是位於烏克蘭西部的比較西歐化的古城,而基輔則是烏克蘭北部的富有鮮明東歐色彩的古都。
里夫尼小城的音樂戲劇劇院
基輔的烏克蘭議會廳
馬琳宮
聖三一教堂
彼切爾洞窟修道院
遠眺彼切爾修道院建築群
烏克蘭詩人舍甫琴科的雕像
基輔大學——紅樓
烏克蘭國家大劇院
衛國戰爭博物館
米哈伊爾廣場上的聖米哈伊爾教堂
烏克蘭外交部大樓
基輔城的金門
安德烈教堂
安德烈斜坡
聖索菲亞大教堂
城市奠基者紀念雕像
港口
第聶伯河風光
公園裡可愛的孩子
烏克蘭人口在前蘇聯15個加盟共和國中位居第二,僅次於俄羅斯。在前蘇聯除俄羅斯以外的14個加盟國里,烏克蘭屬於國土比較大且綜合實力也比較強的,因而最有能力與俄羅斯抗衡。由此,烏克蘭在當年前蘇聯解體之時,曾經非常自信地聲稱,擺脫了俄羅斯的控制與剝削,20年後的烏克蘭將是一個世界強國!
黑海明珠敖德薩
敖德薩市是烏克蘭敖德薩州的首府,也是烏克蘭在黑海沿岸最大的港口城市,有「黑海明珠」的美稱。敖德薩同世界60個國家的200多個港口有來往,在前蘇聯時期曾承擔著蘇聯50%以上的對外貿易貨運任務。
按照行程,在敖德薩遊覽的第一個景點是地下洞窟。這是二戰時被作為游擊隊員藏身之處,幾十個游擊隊員在此生活了長達11個月。地下洞窟很像中國抗日電影《地道戰》里的地道,洞窟里不僅有卧室、廚房,還有個教室,包括石桌石椅。從大門處的雕塑看,這裡顯然成了二戰紀念館。
敖德薩市中心的傑里巴斯大街是敖德薩唯一的步行街,這條步行街與我以往見到的步行街大不一樣的是,街上幾乎沒有可以購物的商店。儘管街道兩旁也有很壯觀的高大建築,但都不是商店,大門也沒有朝著街道開,而門朝著街道開的也就是咖啡館、冰激凌店之類的小店面。此外,還有一個很小的街心公園。雖然不是周末,街心公園裡的人卻很多,小孩尤其多。這條以街心公園為中心的步行街,整條街的裝潢都充溢著藝術氣息,每個小酒吧都被裝扮得很別緻。
從敖德薩市中心的半圓廣場直通海邊的階梯是敖德薩的標誌性建築,該階梯始建於19世紀三四十年代,共有192級,台階自上而下逐級加寬。站在階梯最高處,可以俯瞰敖德薩港。
從外表看,敖德薩階梯顯得很普通,之所以出名是因為在1925年,蘇聯電影大師謝爾蓋·愛森斯坦執導了經典影片《戰艦波將金號》(The Battleship Potemkin),影片中「敖德薩階梯大屠殺」成為電影史上最經典的片段之一,「敖德薩階梯」則因這部影片而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階梯,並由此還有了一個別名「波將金」階梯。
敖德薩最漂亮的建築當屬歌劇和芭蕾舞劇院,建於1809年。敖德薩歌舞劇院歷史上兩次毀於大火,一次在1873年,一次在1925年。此外,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飛機在附近狂轟濫炸,劇院雖沒直接中彈卻因受到劇烈震動而傾斜。二戰結束後,工程人員對劇院進行了高難度的修復工作,居然沒拆動劇院一磚一石就恢復了原貌。
敖德薩作為海邊城市,有個不僅非常大而且娛樂功能多樣化的阿爾卡季海濱浴場。在這個海濱浴場里,矗立著許多巨大的現代化娛樂設施。遊覽完阿爾卡季海濱浴場已是傍晚,這是我們在敖德薩遊覽的最後一個景點。
敖德薩位於烏克蘭的南部,我們行程的下一個目的地是位於烏克蘭西北部的利沃夫,這段距離是12個小時的火車。敖德薩的火車站很雜亂,手續卻很簡單,無需任何安檢,拿著車票就直接上火車,我還真有點不習慣。
原本是4人一間的火車卧鋪車廂,旅行社安排我們兩人一間。看到那狹小的車廂空間,真要感謝旅行社的英明安排。說實在的,烏克蘭的火車卧鋪車廂真是迷你空間,2人都夠擁擠的,真不敢想像4 人會如何。火車上的衛生間更是極端簡陋,讓我一下子穿越到幾十年前的中國。最無奈的是車廂的門,無論是開還是關都很困難,我們五六個人齊上陣,使足了勁也打不開一扇車廂門。然而,請列車乘務員來,人家用手指輕輕一扒拉,門就開了。這讓我們都沒脾氣了,可也充分說明烏克蘭的列車太破舊了,連開個車廂門都需要掌握巧勁。
烏克蘭的火車大概相當於中國20世紀80年代的水平,比俄羅斯的火車也明顯差遠了。僅僅從火車狀況就不難看到,已經脫離前蘇聯27年的烏克蘭距世界強國還有相當大的距離。
雖說火車比較差勁,但不影響我對敖德薩的整體評價。作為海港城市,敖德薩無疑是個適宜休閑度假的旅遊地,這裡有:海濱、海灘、海景、海味。
敖德薩歌劇芭蕾舞劇院
敖德薩市中心半圓廣場
敖德薩階梯
敖德薩市政廳
地下洞窟的室外雕塑
步行街
街心公園
愛情橋頭的愛情鎖
敖德薩的阿爾卡季海濱浴場
敖德薩街景
可愛的的孩子們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