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入行論7課課後答題 --20170113

《入行論釋·善說海》第六課複述

本課內容主要講:論義里的立誓句、示現謙虛和講述宣說必要之關聯。

一、立誓句

今當依教略宣說,趨入佛子律儀法。

1、立誓句的必要: 大智者在造論之前,為了讓事情善始善終,中間不會因為任何違緣而停止,所以在著論之前要立誓把論典造圓滿。是印、藏大德造論的傳統。

2、《所說的內容是什麼呢?即是趨入佛子律儀的方法。》讓無量眾生趨入菩薩律儀的法門。佛子律儀指的是嚴禁惡行戒、攝集善法戒與饒益有情戒。其中:

(1)嚴禁惡行戒:指在任何時候身、口、意都不造惡,禁止所有惡行。別解脫戒、小乘戒中遮止的內容,在菩薩行中仍要遮止。只要對自己的修行、他人的利益有害的惡行全部要遮止。

(2)攝集善法戒:指身口意如何轉為功德、善法。攝集善法戒的要點是所有的善法都必須修持。比如發了菩提心,受了菩薩戒之後,就必須努力修持一切善法。

(3)饒益有情戒:指發了菩提心的人怎樣真正利益眾生。發菩提心後,想方設法的去利益眾生、饒益眾生。比如發願要利益眾生,善根迴向眾生,放生、制旗、講法等等。

《行持這些戒的方法通過十品來宣說》

4、《那麼,這部論典是以什麼方式而造的呢?「依教」》也就是說,這並不是寂天菩薩個人臆造或編造的,是依據論典中所說的意義來造的。

5、造論的必要性:因為佛經是針對不同眾生宣說的,所以佛經的內容不一定有次第,而這部論典是將經論中雜亂無章的內容理順成井井有條,零零散散的內容彙集一處,並將許多典籍的內容概括起來進行闡述。它既是彙集論,也是次第論,還是解隱論和實修論。寂天菩薩考慮到末法時代眾生的根性,壽命的有限,根本沒有精力將浩如煙海的佛經一一翻閱,為了讓後學者只學一個論典就全部通達大乘教義而撰寫了此論,是以說非常有必要的。

6、《宣說立誓句的必要,所有正士均不會捨棄立下的誓願,這樣的立誓就是為了使造論善始善終》。我們學習佛法的誓言一定要堅定,如石刻文字般穩固,無論遇到什麼樣的違緣,都要堅持誓言,善始善終。《般若八千頌釋》中說:「具有智慧的人,對於利益眾生的事,哪怕遇到生命危險也不會捨棄。」不管我們學習《入菩薩行論》的緣起是什麼,都應以利益眾生的心態來學習,從今往後不管怎麼樣,也要盡心儘力把這部論典學完。上師要求大家對善法方面的誓言永遠不要捨棄,因為這是我們一生中最關鍵的問題。

二、示現謙虛

此論未宣昔所無,詩韻吾亦不善巧。

是故未敢言利他,為修自心撰此論。

循此修習善法故,吾信亦得暫增長。

善緣等我諸學人,若得見此容獲益。

《入菩薩行論》宣講的道理,是前所未有的、還是以前就存在的呢?寂天菩薩很謙虛地說:從意義上講,這些內容並非前所未有;從詞句上講,我對詩學、聲律學也不精通,鑒於這兩種原因,我不敢說造論的動機是為了利益他眾。我是為了修持自己的心,熟練菩提心,才撰寫了這部《入菩薩行論》。如果遵照這部論典的次第修習善法,暫時我的信心會越來越增上,與我有同等善緣的人,學習了這部論典之後也能獲得收益。

這是非常謙虛的語言!我們知道,《入菩薩行論》裡面內容完整,有很多精彩的比喻,道理也清楚,表達的意義非常圓滿、殊勝。寂天菩薩作為大成就者,通達了一切萬法的實相,不可能不精通這些世間法,之所以這樣講,是為了後學菩薩行的眾生以一種比較謙虛、謙下的心態去學習,也告訴我們真正的佛學不一定要華麗的詞語來修飾,只要能點出它的意義就已足夠。

這樣的謙虛之詞能使大家了解作者無有我慢,也表明如果出現過失,則請求寬恕之意。學佛有兩大障礙:一是我慢,我慢的山坡上留不住功德的水,看不到別人的功德;另一種就是過於脆弱,自輕凌懶惰,這種心態也是不合理的。由於中西文化的不同,表達方式不同,所以,講經論法、弘法利生的時候,既要觀察環境,也要觀察人們的心態,把握好一個度,不能過於謙虛,也不能過於傲慢。

三、講述宣說之必要關聯分三:

1、各自之本體

各自的本體的意思是:在宣講論典之前,宣講三種法或者四種法作為它的聯繫,是趨入講解正論之前需要學習的。第一個本體是所說,或者叫所詮;第二個本體是必要;第三個是必要的必要;第四個就是關聯。

此論的所說內容即以趨入「菩薩律儀法」這一句頌詞為代表完整無缺的大乘之種性,就是前面所講的三種學處。造論的必要是依靠學習這部論典,通達菩薩的所有學處。通達依賴於論典是關聯,實修所通達的意義從而獲得果位是必要之必要。

2、宣說之必要:

諸位智者通過了知論典具有必要等從而才會深入修學。有智慧的人學習之前會觀察,觀察之後,了知入菩薩行論所說的就是大乘的基、道、果,通過論典可以幫助我們通達一切所詮義,那麼學習是有必要的。了知裡面所詮的意義才能夠通達,通達之後才能夠修持獲得證悟,它是有這樣次第性的。

3、如何宣說:

那波瓦尊者的《入行論釋難》中說:"這部論的必要等實際上通過論名就已經指明了。"

阿闍黎善天說:「趨入佛子律儀法」是所說,為利益自他是必要,論典與必要是方便與方便生的關係,即關聯。

《入行論釋·善說海》第七課串講

在宣講之前,上師介紹了華智仁波切的科判,其中一至三品是令未生起菩提心。四至六品是已生起菩提心,加以穩固。七至九品是使菩提心不失壞,得以增上。第十品是將造論的一切善根會向眾生。

上師又說,第一品屬於「未生者令生起」,本品介紹了菩提心的利益與功德,進而引發相續中菩提心的生起,任何人,只要有了菩提心,在世間就是好人,在修行人當中也是至高無上的。

第一品 利益菩提心

乙二(所入之自性)分三:一. 入者所依補特伽羅; 二. 入者之意樂;三. 趨入之方法。

我們若想自己的聞思修行全部趨入大乘菩提中,必須具備三個條件:趨入的身份、心態、方法。

丙一(入者所依補特伽羅)分二: 一. 宣說所依暇滿難得; 二. 意樂所依福德之心稀罕。

菩提心主要依靠「身」和「心」這兩個身份來獲得,有了人身,菩提心便很容易產生,同時上師要求我們把所有頌詞,至少是前四品,背誦下來。

丁一、宣說身所以暇滿難得;

【暇滿人身極難得,既得能辦人身利,倘若今生利未辦,後世怎得此圓滿。】

「暇滿人身極難得」主要講認識暇滿,「既得能辦人身利」講了難得的道理。

暇滿中的「暇」是指遠離了八種無暇之處。

其中非人的四種是指:

(1)地獄:恆時有寒熱痛苦,無時間修行。

(2)餓鬼:整天有饑渴痛苦,沒有修行機會。

(3)旁生:有愚痴和被役使的痛苦,沒有修行機會。

(4)長壽天:沒有任何意念,沒有修行機會。

轉為人中的四種:

(1)邊地:轉生在佛法不興盛或者對佛教一無所知的地方,沒有修法機會。

(2)佛不出世:佛沒有出世,沒有修法機會。

(3)持邪見者:相續中生氣邪見,對佛教不相信,沒有修行機會。

(4)喑啞:自身愚痴,聽聞佛法沒有思維能力,沒有修行機會。

接下來,上師引用龍猛菩薩的教證,宣說暇滿。

〖如云:」地獄餓鬼與旁生,邊鄙以及長壽天,邪見佛陀不出世,喑啞此等八無暇。」斷除了這其中所說的八種無暇,因而成為閑暇。

遠離這八種無暇,才有機會修法,修菩提心必須要思維,上師所講的內容要好好體會,看仔細想自己是否遠離這八種無暇。

接下來上師講「滿」,包括五種自圓滿,五種他圓滿。

五種自圓滿:

(1)轉身人中

(2)轉生到佛教興盛的中土。

(3)諸根具足

(4)業際無顛倒

(5)對佛法有信心

五種他圓滿:

(1)佛陀出世

(2)佛已說法

(3)佛陀住世

(4)自入聖教

(5)師已攝受

遠離八種無暇,具足十種圓滿,才能叫做「暇滿人身」。

接下來上師教證「滿」:

〖如云:「為人根具生中土,業際無倒信佛法,佛出世間與說法,法住入教有施主。」〗

此頌包括十種圓滿,即五種自圓滿,五種他圓滿。

五種自圓滿:

1)〖身為具足男根或女根的人〗

2)〖轉生於地界的中土

3)〖眼等諸根完整無缺

4)〖斷除五無間罪因而使業際無有顛倒〗

5)〖對如來的律法有信心因而稱為信佛法〗

五種他圓滿:

1)〖佛陀顯示於世

2)〖宣說佛法

3)〖因為有了見諦的補特伽羅而使佛法得以住世〗

4)〖根據聖者的證悟而開示教言令有緣者趨入〗

5)〖有提供資具的施主〗

〖這是指為利他眾的慈悲這五種是他圓滿。由於具足以上十種特點,所以稱為具足十八種功德的這一身體實在是極為難得。〗人身極為難得,尤其是暇滿人身,這必須是前世清凈戒律為因,布施、持戒、忍辱等為緣,再加上往昔殊勝善願才能獲得。所以一定要好好思維,好好觀想去體會它的難得,而不是只停留在口頭上。

〖《華嚴經.佛暖處傳》中云:「遣除八種無暇亦難得,清凈圓滿閑暇亦難得。」〗意思是《華嚴經》說,遣除八種無暇非常難得,具足五種自圓滿、五種他圓滿也相當難得。

〖這般暇滿的士夫具有成辦增上生與決定勝的能力〗人身勝過一切如意寶,世間上任何一個東西都比不上人身珍貴,得人身不要空耗。

〖在已經獲得了暇滿人身的此時此刻我們務必要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奉行善法。假設在這個時候沒有修持有利於自他的善法,那麼後世怎麼可能再度得到這樣清凈圓滿的暇滿人身?〗

〖絕對得不到〗如果沒有好好修行、發願、打基礎,來世得到人身的機會非常小,因為人造惡業之後會墮入三惡趣,轉生到那裡,不知何時才能解脫,所以此生獲得人生,最好不要空過。

〖因此,作者教誡我們,萬萬不可白白浪費、虛度人身。如經中說:「莫令如此閑暇無意義」〗

〖《致弟子書》中也說:「何者得以越過生海岸,播下殊勝菩提善種子,功德亦勝如意之寶珠,如是人身誰令空無果?」

今生既然遇到了善知識,獲得了修法的機會、殊勝的竅決,千萬不能空耗,否則以後就再也得不到這種機會了。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在於你對佛陀有敬仰之心。

丁二、意樂所依福德之心稀罕

【猶如烏雲暗夜中,剎那閃電極明亮,如是因佛威得力,世人暫萌修副意。】人生非常短暫,如同黑暗中的閃電一般稍縱即逝,所以在善心生起的時候,一定要抓住。我們凡夫人的相續當中,有很多貪嗔痴的煩惱,所以清凈的菩提心非常少,作為世間人,學習佛法時會碰到各種違緣,行持善法的機會就像烏雲中的陽光,馬上不見了,所以,想要真正修行,必須要有自信自強,同時給佛法安排一些時間。

〖在烏雲密布的漆黑夜晚,偶爾依靠閃電的外緣一瞬間能使色法昭彰顯著,顯得極為明顯。同樣,藉助佛陀的威力,有時候也能使由罪業所感處在痛苦黑暗中的所有世人偶爾萌生行善修福的智慧,〗眾生的相續就像沒有智慧陽光的黑夜,惡業煩惱如同烏雲,菩提心信心等善念象閃電一般一閃而過,所以要抓住機遇。學習佛法要持之以恆,聽聞後再三思維,依靠上師的加持力,自相續一定會有所改變。由於前世的發願力和佛陀的加持力,今生我們才有了修持善法的念頭,這個念頭大家一定要抓住。行持善法的念頭是什麼?是信心和大悲心。我們必須具足真正的信心,否則不可能出生任何善法功德。另一個是要對眾生有大悲心,如果沒有大悲心,就不可能修持菩提心。有了這兩個因,相續中就會生起善法的念頭。

〖這種心態不會屢屢持久不斷生起,因而我們一定要努力生起、增上奉行善法的念頭〗

我們要想盡一切辦法,通過聞思修來曾上善念。

〖如云:「具備暇滿圓滿之雙翼,亦具現見善惡功過目,然被貪圖名利網所擒,豈非己入罪業之籠中?」〗我們現在具足了人身,又了知了一些佛法,但如果整天貪執於名利財物,就容易被惡業所束縛,所以我們一定要認清自己的前途、方向,遇到了如此殊勝的大乘佛法,一定要讓自己的相續中生起利他之心。

思考題:

1、名詞解釋:暇滿 增上生 決定勝

頂禮上師三寶!阿彌陀佛!各位師兄晚上好!末學的答案是:

暇滿人身中的「暇」指閑暇,即是遠離了八種無暇之處,包括非人中的四種、人中的四種。  轉生為非人的四種:1)地獄;2)餓鬼;3)旁生;4)長壽天:如果轉生為非人中的這四處,根本沒有修法的空閑。由於遠離了這些無暇,所以就叫具足閑暇。  其次是轉為人中的四種:1)邊地;2)佛不出世;3)持邪見者;4)喑啞。遠離了以上八種無暇,就具足了暇滿中的「暇」。暇也可理解為空閑、閑暇。「滿」是具足十種圓滿——五種自圓滿、五種他圓滿。 五種自圓滿是指:轉生人中、生在佛法殊勝的中土、諸根具足、對佛法有信心、業際無顛倒。

  五種他圓滿是:1)佛陀出世;2)佛已說法;3)佛法住世;4)自入聖教;5)師已攝受。這五種他圓滿,是依靠他方的條件來具足的。  遠離八種無暇、具足十種圓滿,總共要具足十八種條件,才能叫做「暇滿」人身。  增上生:指獲得這樣的暇滿人身,暫時可以成辦善趣的人天安樂。  決定勝:指獲得這樣的暇滿人身,究竟能獲得聲聞、緣覺阿羅漢,或者佛和菩薩的果位。

2、為什麼說暇滿人身是菩提心的殊勝所依?

首先是菩提心是靠什麼樣的身份獲得呢?是依靠人身來獲得,如果獲得了人身菩提心就很容易產生,假如沒有人身,雖然經典里說天人,龍王等身也可以是菩提心的所依,但這些身體並不殊勝,只不過從可以生起的角度來講的,他們的菩提心不能三時都圓滿。

暇滿人身極為難得,既然已獲得了能成辦人生最究竟利益的人身,今生若不成辦有利的事情,也不好好修行佛法,後事怎麼可能在得到這麼好的人身呢。

暇滿人身極難得,暇滿即得能辦人生利,知道了什麼叫暇滿什麼叫難得以後,我們怎樣做才能把人身充分利用起來。菩提心在這個時間中是任何如意寶也比不上的。而這種菩提心就是依靠人身而產生的,沒有人的話珍貴無比的菩提心就無法依存現在我們已經獲得了人身故應生起極大的菩提心。

3、請寫出八種無暇,為什麼稱這些地方是無暇?請分別說明理由。

答:首先,無暇中的「暇」是指閑暇,即時遠離了八種無暇之處,包括非人中的四種和人中的四種。

非人的四種無暇有以下幾種地方:地獄、餓鬼、旁生、長壽天

地獄中幾乎每時每刻都充滿著寒、熱的痛苦,無時不刻受著這種煎熬,在這樣的環境下,根本無法沉靜下來進行修行,即沒有修行的空閑;

餓鬼的每一天都是處在飢餓和口渴的狀態,飽受著饑渴的痛苦,好不容易找到了能解決饑渴的東西,也會瞬間消失。他們也沒有修行的機會;

旁生的每一天,都被愚痴和被役使的痛苦所折磨,也沒有修行的機會;

長壽天,就是無想天。在四禪廣果天的附近,轉生於此的天人,在八萬大劫或五百劫中,像凍在冰中的魚一樣,滅盡一切粗大心識,安住在無念的狀態中。很多大劫中一直處於禪定,不懂得聞思修行,沒有任何意念,故也不會有機會修法。

人中的四種無暇有以下幾種地方:

邊地:即轉生到偏僻的地方,佛法一點都不興盛。在那裡,人們把佛教當作神學,當作一種很奇怪的東西,甚至有些地方連三寶的名號也聽不到;還有些人,雖然生於佛法興盛的中土,但由於家庭的關係,對佛教一無所知,這些人都無緣修行佛法;

佛不出世:雖然沒有轉生到偏僻的地方,但佛沒有出世,就像暗劫一樣,缺乏接觸佛法的機會,自然也沒有修法的機會;

持邪見者:即使轉生到佛出世的地方,但相續中生起了邪見,對佛教的所作所為不相信,在邪見的指導下,還做出了很多不如理不如法的事情,這樣也沒有機會修法;

喑啞:雖然沒有生起邪見,但自己特別愚痴、愚鈍,沒有智慧,怎麼聽經聞法也無法激起思維的波浪,缺乏領悟能力,這種人也沒有機會修法。

末學是在大學二年級的時候開始接觸佛法,當時也是由於家庭的關係,才有機會接觸佛法。如法本所說,即使末學生於佛法興盛的地方,但如果沒有家人的引領,末學也很難以接觸如此殊勝的佛法。。

4、五種自圓滿是指哪些?倘若一個不具足,會對修行有什麼影響?

五種自圓滿是指:

(1)轉生人中。因為修菩提心的所依最好是人身。

(2)轉生在佛法殊勝的中土。轉生到具足三藏十二部、四眾弟子的佛教中土。

(3)諸根具足。諸根就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具足諸根,可以更好的修行。

(4)業際無顛倒。在自身的相續當中沒有造五無間罪或是在修行的中途生出邪見。

(5)對佛法有信心。

這五種自圓滿,是依靠自身因緣而具足的。

倘若一個不具足,對修行的影響是:

(1)如果不具人身,則連修行的機會也沒有。佛經里也說:「一失人身,萬劫不復」,所以獲得了人身千萬不能放逸,一定要朝著有有價值、有意義的方向去努力。

(2)如果不能轉生在佛教興盛的中土,而是生於偏僻的邊地,則可能連佛教最基本的取捨也不會了知。

(3)如果諸根不具足,在聽聞佛法上會產生障礙,沒辦法很好的聞思修行。

(4)如果業際顛倒,死後馬上會墮入無間地獄,不可能有解脫的機會。

(5)如果對佛教沒有信心的話,是不可能真正修行的。

5、五種他圓滿包括哪些?為什麼決定是五種,四種或六種可以嗎?請說出理由。

答:五種他圓滿包括:佛陀出世、佛已說法、佛法住世、自入聖教、師已攝受。四種或者六種都是不可以的。五種他圓滿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多一不可。這是佛法之規。若沒有具有見諦的補特伽羅,佛法無法住世,有了上師們的教言才能令有緣者趨入佛法。不具足施主的話修行人或者出家人就沒辦法生活,修行也會有一點的困難。這條跟《前行》《心性休息》的說法不同,雖然不同但並沒有矛盾。你們不要看到不同就以為是矛盾的,佛經中有很多地方不同,正因為不同世間萬法才能說得清楚

6、從因、比喻、數目三個角度,請分別說明暇滿人身十分難得。

答:1.得人身原因。戒律清凈,尤其是遠離八種閑暇和十種圓滿的人身,必須以前世的清凈戒律為因布施、持戒、忍辱等六波羅蜜多為緣,還有往昔所發的殊勝善緣。

2.比喻。佛在宣說人生難得時有時用盲龜木軛,有時用曇花難以現世,有時用撒豌豆與牆壁偶爾會停留,有時用沉香木氣味來比喻。

3.數目。惡趣眾生多如晚上的星星,善趣眾生少如白天的星星,或惡趣眾生多如大地土,善趣眾生少如爪上土。

從這些角度來說明具足八種閑暇十種圓滿的人身相當不易。

7、有人想:「經中雖說人身難得,但這只是一種說法吧。現在世界上的人這麼多,怎麼會是難得呢?」這種想法正確嗎?請以理分析,並說說你對人身難得的認識。

末學認為這種想法不正確。得到了人身而沒有好好的去珍惜,整天吃喝玩樂,為了自己所謂的利益,做些毫無意義的事,那麼除了會說話外,和旁生有什麼差別。佛陀在大乘經典中宣說人身難得時,也說,惡趣眾生多如晚上的星星,善趣眾生少如白天的星星,或者惡趣眾生多如大地土,善趣眾生少如爪上塵。世界上這麼多人,愚痴的人或普通的人佔了絕大多數,真正修行的人少之又少如果一個城市中有一百萬人,裡面有多少皈依佛教?如果有一百人皈依佛教,真正了脫生死、發菩提心、發出離心的修行人又有多少?從這個角度來看,具足八種閑暇、十種圓滿的人身相當不易。仔細思維佛陀以無二智慧宣說的這些道理,就會發現我們修持佛法的這個人身確實非常難得。就拿末學自己來說,沒有聞到佛法以前,整天渾渾噩噩,除了吃飯、睡覺,再就做其它一些無意義的事……自從聞到了佛法,幸運的依止了善知識,雖然對非常甚深佛法連個皮毛都不懂,但最起碼明確了人生的方向。也知道了應該盡己所能利益眾生。雖然無始以來積累的習氣很難一下子得以改變。但相信只要堅持聞思修持下去,能從自身的改變,從而影響其他人修持正法利益眾生。所以說世間上的人渾渾噩噩繼續沉迷下去,來世能不能得到人身也不好說。因此,我們要倍加珍惜這難得的人身,努力修持正法,讓這一世的人身能為利益眾生最大限度的發揮作用。即便今世沒有修成正果,來世也不會墮到惡趣。也能為來世修持正法積累殊勝資糧。為此,我們也要想盡辦法讓自相續真正生起利他之心。不要空耗這難得的人身。

8、「後世怎得此圓滿」,是以什麼根據說後世得不到今生這樣的圓滿人身?通達此理後,我們應怎樣對待現在的人身?

說後世得不到今生這樣的圓滿人身的根據在各法本中是這樣分別闡述的:人間就像《中觀四百論》中講的那樣,大多數人造惡業以後,都是墮入三惡趣,如果轉生到那裡,什麼時候才有解脫的機會呢?就是人間很容易造惡——墮惡趣、造更多惡業——出惡趣遙遙無期——得暇滿人身更難。——《善說海講記》在三界輪迴轉生過程中,得人身的機會比在針尖上疊豆更難,虛耗了此生,佛經中說:「一失人身,萬劫不復。」今後無疑轉生到無暇之中,陷入無暇後,再也難以得到聽聞、修持正法的機會,到時你怎麼解脫!——廣釋暇滿人身不是運氣好碰到了,也不是通過權力、權勢來獲得,得到一個暇滿人身必須具足因緣。……今生雖然獲得了暇滿人身,但是依靠庸俗的心念執著世間的快樂,沒有用暇滿人身去修持應行的善法,就會出現兩個問題:第一浪費了暇滿人身,第二因為浪費了暇滿人身的緣故,沒有進一步修持後世繼續獲得暇滿人身的因緣,所以後世就沒辦法獲得暇滿。未獲得暇滿人身,就很有可能墮入到惡趣中,墮到庸俗人身中,就沒辦法再有圓滿的機會修持佛道。——法師輔導歸納:倘若今生利未辦——沒有建立以後得暇滿人身的因緣——沒有因就沒有果——不得暇滿人身。不得暇滿人身有兩種情況,一是墮惡趣,地獄基本上純受苦,時間及其漫長,而且在地獄中更無法行持得暇滿人身的善法,無因則無果,即便從地獄出來也得不到暇滿人身;餓鬼也是飽受饑渴之苦,時間也是很漫長,想想在非常飢餓難耐、身體極其虛弱,虛弱到不捨得喘一口氣,心裡只想著給我吃的,只有這麼個念頭的情況下,無法行持得暇滿人身的善法,無因則無果,即便從餓鬼出來也得不到暇滿人身;墮旁生,隨時受到生命威脅,就像兵荒馬亂的人,又很愚笨,無法行持善法,還要造殺生、偷盜等惡業,死後又要到惡趣中受更大的苦。所以,一落入三惡道,脫苦遙遙無期。另一種情況,沒入三惡道,還在善趣中。若生為天人,散亂心非常強,不能成為別解脫戒的所依,無法真正行持善法,無因則無果,即便從天界出來也得不到暇滿人身,更可怕的是天界耗盡福報又沒有積福的話就只能下墮三惡趣;若生為阿修羅,阿修羅雖然有福報,但卻好鬥爭,如《親友書》云:「非天嗔恨天福故,心中生起大痛苦」,由此造業也是可怕,試想若生為一個很有福報,但卻嗔心、嫉妒心強的人,其來世會如何?再者,若生為人,因為得暇滿時不珍惜,後世即便得到人身也不是暇滿人身,不是暇滿人身是怎樣的?以幾個公案說明一下:1、 名偵探李昌鈺前世是和尚,後世卻成為無神論者;2、 一位修行很不錯的出家人,後世轉身為大將軍,打戰種下很多業,後來轉為為旁生多世,再次得人生時回憶起前世後悔不已;3、 唐朝的窺基大和尚,前世是個大修行人,可以一入定幾千年,投生到將軍家後,對前世修行也是忘得一乾二淨,經玄奘法師點化後方憶起前世。……從這些公案可以看出,修行人轉世雖然沒有墮入惡趣,卻也是落入無暇(窺基和尚的境界不是我們能比擬的,另當別論)。落入無暇就是等於造惡業,造惡業就會下墮三惡道,所以即便下輩子轉生為人又如何?還是落得三世冤。因此,這一生是不是我們目前可以把握的唯一一生?以前我其實一直覺得我即使今生解脫不了,以我今生這麼多的善行,如布施、食素、誦經持咒、聞思修的功德來世也不會差吧。假如不能解脫,我還是可以再來世做個修行人的吧。我總是這麼認為。因為這麼想,其實很多時候就會放逸,覺得自己已經做得很不錯了,雖然成佛的資糧湊不足,但來世做個修行人的話應該夠了。但是問題是,再再想想這些公案,他們有修行境界非常高的,有根本不願意投生人間的,在轉世以後也不得不接受業力的控制,業力讓你成為無神論者你就只能成為這樣的無暇之人,業力讓你成為愛享樂的將軍後代,你也只能這樣。如果你有那麼大的把握說我下輩子一定能繼續獲得暇滿人身,那你為什麼不以這樣的把握說我一定能往生極樂呢?往生極樂世界還有佛陀的願力加持,比自己一廂情願的想更有保證,這尚且要努力,你憑什麼能耐說自己下輩子還能做個修行人呢?做夢吧!(這是對我的自我呵斥,不是說師兄們。)所以,我們要不要對後世能轉生為修行人抱有幻想?我覺得幻想、發願往生極樂都要比這更靠譜。既然如此,機會難以再次得到,這樣暇滿的人身還能浪費嗎?明白此理,一定要用此身體成辦生生世世的利益,就是發菩提心。當然要補充的一點是,不是說人身不能浪費,要發菩提心、要好好修行就把什麼都放下,家的事情也不大管、工作也馬馬虎虎、朋友也不怎麼理,修行修心,事情我們該做的還是要做,但心境卻不一樣,以利他心去做、不是以前的自私和執著去做,該盡的責任和義務會做得更好。

9、《寶篋經》中講了哪四種是我們應產生信心的對境?

答:佛在《寶篋經》中對信心的對境講了四個方面,分別是佛陀、菩薩、佛菩薩的行為和菩提果。這當中重點是佛菩薩的行為與所證之果,其中佛菩薩的行為包括慈心與悲心,佛菩薩的行為是因,所證之菩提是果。如何能使我們對佛法升起永不退轉的信心,需要我們不斷地聞思佛陀的教誨,如理如法地實修,才能在自相續中升起正知正念。信心也需要培養,不是憑感覺,也不是靠天生,而是在聞思中慢慢生起、增長直至堅固。所以我們必須具足真正的信心,否則不可能出生善法功德,同時要對眾生有強烈的慈心與悲心,特別是大悲心,如果沒有大悲心,就不可能修持菩提心。如果大悲心不具足的話,修菩提心是不可能成功的。我們是不是大乘修行人,要看自己對三寶、對上師有沒有信心,對眾生有沒有大悲心,有了這兩個因,相續中就會生起善法的念頭,這種念頭要讓它延續下去,生生世世永不退轉。

10、解釋頌詞:「具備閑暇圓滿之雙翼,亦具現見善惡功過目,然被貪圖名利網所擒,豈非已入罪業之籠中?」

本組頌詞出自無著菩薩的《善說海》,意思是說:如果我們具足了暇滿人身的雙翅,擁有了照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雙目,但一味地貪著於名聲、地位、財物,那就會困在罪業的牢籠當中,無法解脫。

這組頌詞是無著菩薩對「獲得菩提心所依靠的身份」這一科判所做的歸攝,用比喻的方式教誡我們,在具足了暇滿人身、又了知了一些佛法之後,就應該抓緊時間精進學習,如果整天貪執於名利財物,就很容易被惡業束縛住。

11、請結合比喻說明菩提心所依之心的難得性。

答:譬如在烏雲密布的漆黑的夜晚,偶爾依靠閃電的外緣一瞬間能使色法昭彰顯著,現得極為明顯。同樣,藉助佛陀的威德力,有時候也能使由罪業所感處在痛苦黑暗中的所有世人偶爾萌生行善修福的智慧,世人學佛的念頭或想利益眾生髮菩提心的念頭,在整個漫長的人生旅途中,是非常短暫的一件事,如同黑暗中的閃電一樣稍縱即逝,所以在善心生起的時候,一定要抓住,不能放過。當時,對於境界高的人確定是這樣的,每天都利益眾生,發菩提心、行持善法,幾乎沒有惡念,但大多數是像我這樣的凡夫人,相許中大多數都是競爭心、嫉妒心、貪心、嗔心,雜有各種各樣的煩惱。學習佛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但若能持之以恆,對我們的行為肯定會有幫助的。而這種心態不會屢屢持久不斷的生起,增上奉行善法的心念。

12、為什麼說人身的價值已經遠遠勝過了如意寶?

想要獲得小士道的人天福報,需要依靠人身,想要獲得永遠解脫輪迴的聲聞緣覺阿羅漢果位,需要依靠人身,想要度化無邊的眾生還是需要人身,從價值的角度來講,人身確實勝過了如意寶。說如意寶恐怕很多人聽不懂,就相當於人們都喜歡的賓士,寶馬吧。總之世界上的任何東西都不比上人身珍貴。上師如意寶在《忠言心之明點》里說人身非常難得,得了以後意義重大,超勝如意寶。不管是上士道,中士道還是下士道的果報都是依靠人身而得的,這一點沒有任何懷疑。

《致弟子書》中也說,何者得已越至生海岸,播下殊勝菩提善種子,功德亦勝如意之寶珠,如是誰令人身空無果,意思是說,依靠人身,我們可以超越生死輪迴的苦海,播下超勝如意寶的菩提心種子,這樣的人身既已得到,誰還願意放逸呢?佛經里也說,一矢人身,萬劫不復。《護國請問經》里也說,獲得人身千萬不能放逸,一定要朝具有價值,具有意義的方向努力。《中觀藏論》中也講,依靠正法光明,了知十八暇滿,真正修持佛法,人身方具意義,


推薦閱讀:

詩歌鑒賞題型技巧型答題模式
腦白質病診治:邊答題,邊學習
命理問答題 1~167
考前突擊之案例問答題模板(二、三級通用)
故事思維——讓你的面試答題更接地氣

TAG:答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