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什麼要進行貨幣互換

黃慧 於良

  早在2001年中國就開始了貨幣互換。金融危機爆發後,中國陸續與各國簽訂了貨幣互換協議,這不僅對緩解貿易融資,穩定區域經濟有幫助,長遠看,對人民幣國際化也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一、全球掀起貨幣互換浪潮

  2007年12月12日,美聯儲與歐洲央行和瑞士央行簽訂了貨幣互換協議。國際金融危機深化後,2008年9月29日,美聯儲與歐洲、瑞士、英國、日本四家央行簽署貨幣互換協議,旨在緩解世界範圍內美元流動性的緊張。此後三天,這五家央行又聯合宣布擴大互換協議的規模,美聯儲將分別向英國央行、歐洲央行、日本央行和瑞士央行提供800億美元、2400億美元、1200億美元和600億美元的流動性。2009年4月6日,歐洲、瑞士、英國、日本和美國的五家央行宣布達成外匯互換額度協議,必要時可向美國金融機構提供外匯。幾大央行並承諾將繼續協作,鞏固金融系統穩定性。依照協議,英國央行、歐洲央行、瑞士央行和日本央行將向美聯儲提供各自本幣,以便在必要時出借給美國公司。互換額度總計達2950億美元。

  這是央行首次設立確保美國公司能獲得充裕英鎊、歐元、日圓和瑞郎等外匯流動性的互換協議。早先的互換協議則是為確保國外公司能獲取美元流動性。之前美聯儲已與14個他國央行建立貨幣互換額度,協助他們向當地市場放貸美元。

  早在2001年,中國人民銀行就同泰國銀行簽署了總額為20億美元貨幣互換協議。2002年3月,中國與日本簽訂了約30億美元的貨幣互換安排協議,允許在緊急情況下相互融通相當於30億美元的日元和人民幣。2005年11月26日,中國人民銀行與包括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在內的10家商業銀行進行了一筆為期1年、總金額達60億美元的貨幣互換業務。

  經濟危機爆發後,2008年12月15日,中國人民銀行和韓國銀行宣布簽署雙邊貨幣互換協議,提供的流動性支持規模為1800億人民幣/38萬億韓元。2009年1月20日,中國人民銀行與香港金融管理局簽署貨幣互換協議,提供的流動性支持規模為2000億人民幣/2270億港元。2月8日,中國人民銀行與馬來西亞國民銀行簽署雙邊貨幣互換協議,互換規模為800億人民幣/400億林吉特。3月11日,央行和白俄羅斯共和國國家銀行簽署雙邊貨幣互換協議,規模為200億人民幣/8萬億白俄羅斯盧布。3月23日,中國人民銀行和印度尼西亞銀行簽署了規模達1000億人民幣/175萬億印尼盧比的貨幣互換協議。這是中國與印尼自2003年12月簽署首份雙邊互換協議以來,第三次續簽,同時也是兩國首次直接使用本國貨幣進行互換。3月29日,中國人民銀行和阿根廷中央銀行簽署了700億元等值人民幣的貨幣互換框架協議,這是迄今我國和拉美國家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金融交易。根據該框架協議,阿根廷從我國進口商品時可以使用人民幣,不必再使用美元作為交易的中介貨幣。

  金融危機以來我國簽署的六項相關協議,總計規模達6500億元人民幣,並一律改變了以往以美元為載體的互換形式,直接用兩國貨幣交換。由於金融危機導致匯率不斷波動,目前許多企業希望規避雙邊貿易活動中面臨的美元匯率波動風險,利用人民幣進行貿易結算,而貨幣互換協議正可為此提供基礎。

  二、貨幣互換的原因

  中國走出以上幾大步的最重要原因就是為了應對這次金融危機。

  (一)應對金融危機的措施之一。當前,正在持續蔓延的國際金融危機引發的流動性緊張,已經給以外向型經濟為主導的亞洲國家和有關地區的貿易體系帶來了巨大困難。因此,加強地區金融合作成為維持金融市場穩定、防範金融危機的有效途徑。如果沒有金融危機,貨幣互換也會出現,這要根據市場需要來決定,而在危機下,增加市場貨幣流動性顯得尤為迫切,而貨幣互換不僅滿足了這方面的需求,增加了央行干預的空間,還在一定範圍內避免了匯率的惡性波動。因此,可以預見,未來進行貨幣互換的國家和地區會越來越多,規模也會越來越大。

  (二)順應世界貨幣互換潮流。西方五大央行簽署貨幣互換協議有積極維護美元地位的意義。目前國際貨幣供應沒有紀律約束,更多靠道德層面和自我約束。新興市場國家積極呼籲改革國際貨幣體系,西方感受到了巨大壓力,應對來自中國等國的挑戰首先要在西方確立美元的優勢地位。歐美貨幣互換提高了外匯儲備規模,不僅增加了國際貨幣的流動性,而且還保持了匯率的穩定,並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國際清償結構性不平衡的問題,維持了美元國際貨幣地位,增加了應對危機的能力。但這也說明現行的國際貨幣體系不適合實際需要,影響到世界各國實體經濟的發展。如果通過市場操作,美國增加其他貨幣就要用美元到市場上去購買,就會使美元的市場投放量增加,從而導致美元貶值或者影響到匯率穩定。在正常情況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可以用類似貸款的方式為各國提供流動性,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能力有限而且還附加很多條件。而實行雙邊互換,美元的市場投放就得到各國央行的控制,增加了美元的可控性。而且其他國家注入美元,也沒有增加本幣在本地區的供應量,這就不會對外匯匯率產生影響,外匯市場可以穩定運行。

  (三)國際化戰略的考慮。通過開展雙邊本幣互換,為周邊經濟體提供流動性支持,正是中國積极參与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合作的重要內容。通過貨幣互換支持需要救助的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有利於中國穩定周邊環境。只有保全了亞洲鄰國的經濟穩定,才能使中國的經濟損失減到最小,也有利於推動人民幣境外結算業務的發展,同時也是人民幣挺進的一個重要戰略。隨著多項貨幣互換協議的付諸實施,新興市場央行的公開市場操作空間將不斷加大,操作的自主性及靈活性也將大為增強。這標誌著新興市場央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維護金融穩定的能力與手段都提升到了一個新的水平,在維護區域以及全球金融穩定,推動與有關方面之間的貿易投資增長中,將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三、貨幣互換的意義

  (一)穩定出口。因全球美元流動性吃緊,中國的一些貿易夥伴陷入貿易結算的困境,利用人民幣互換穩定多邊貿易是對抗金融危機的一種方式。對我國而言,則對穩定出口,扶持出口企業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

  (二)穩定地區貨幣制度,防範金融風險。中國人民銀行的最新舉動意味著人民幣國際化版圖已「趁勢」從亞洲擴張到東歐、拉美。不難看出,自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人民銀行已經加快了與周邊國家以及歐洲、拉美國家的貨幣互換步伐。中國與一些亟需資金的國家簽訂一系列貨幣互換協議,這一慷慨之舉的最大受益方或是中國自身面臨困境的出口企業。此舉在金融危機日益蔓延的非常時期,對穩定地區貨幣制度、防範金融風險和減少危機擴散性效應,起到積極作用。

  (三)支持互換資金用於貿易融資,可推動雙邊貿易及直接投資,促進經濟增長。我國簽訂的這些互換協議的作用有所差別。在阿根廷、馬來西亞和印尼,人民幣主要是在貿易中充當支付結算的角色;白俄羅斯則將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韓國主要是幫助在華企業進行融資;香港是人民幣第二大集散中心,中央又準備在香港發債,貨幣互換主要是為滿足資金供給。目前中國央行還在就簽署雙邊貨幣互換協議與其他有類似需求的央行進行磋商。

  (四)充分發揮地區資金救助機製作用。貨幣互換步伐的加快,一方面順應了市場發展的內在要求,另一方面區域性貨幣的使用顯然已成為對抗危機、增進貿易的重要手段。特別是為了應對美元等「硬通貨」的波動,在東亞、中亞甚至南美的發展中國家,人民幣正日漸成為各方認可的結算貨幣,甚至儲備貨幣,表明中國的貿易夥伴認可了人民幣的地位和穩定性,從而給人民幣走向國際化帶來了良好的機遇。

  (五)人民幣地位可獲提升。我國的貨幣互換更多是基於貿易需求,除了「解決短期流動性問題」之外,由於互換貨幣可以用於貿易、投資方面的日常支付,也為人民幣的國際化創造了條件。

  不過,如果說貨幣互換能夠實現人民幣的國際化,未免太過樂觀。韓國、印尼、阿根廷等國使用人民幣,仍無法將其兌換成韓元或盧比,因人民幣並非完全可自由兌換貨幣。人民幣即使要達到區域化,短期內也難以實現。而在近兩三年實現人民幣自由兌換的可能性也不大,至少目前我們還看不到人民幣真正國際化的時間表。

  貨幣互換增加了人民幣在國際貿易中的活動範圍,促進了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然而,這個作用不可高估。一則人民幣利率、匯率的市場化進程仍有待有效推進;二則從中國的綜合實力看,尚無法支撐人民幣走向國際化,特別是在當前的境況下,為應對人民幣國際化風險,還有很多事情要做。從客觀上說,危機有促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可能,但並不需要刻意推動。一個貨幣能不能國際化,說到底還是這個國家的經濟規模、外貿規模和資本市場質量。因此,中國仍然需從根本上改善國內資本市場,提升經濟增長質量。

  (作者單位:山東經濟學院財政金融學院;山東經濟學院會計學院)


推薦閱讀:

中國版CDS交易規則正式發布
中國文學史上的聖地杜甫草堂
鳥瞰中國(83)——廣東(四)【43P】
啡|空間 ? 我們的本位,中國風
隋唐326年|隋唐時期581年—907年,中國歷史上最強盛時期

TAG:中國 | 貨幣 | 行貨 | 貨幣互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