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

一、情景問題

情景一:

妞妞在遊樂場玩了很久,眼看到吃飯的點了。

媽媽便問道:妞妞,走吧,回家吃飯了。

妞妞頭也不回地回答:不要,我還要玩。

於是,媽媽又等了半天,可妞妞沒有一點要走的意思。

這時,媽媽有點不耐煩了,情緒一下子起來了,大聲喊道:趕緊走了,再這樣以後就不帶你出來玩了。

妞妞用更響的聲音回應:媽媽壞。我就要玩,我不要吃飯。

媽媽有點失控,大吼道:你到底走不走?不走,我可要走了!

情景二:

毛毛跟媽媽制定了做作業的規則:完成作業後才能玩IPAD。

剛開始幾天堅持的還不錯,到了第四天,孩子開始管不住自己。作業才做了一半,毛毛就拿起IPAD玩。

這一幕,正好被媽媽看到,她快步來到毛毛身前,搶走IPAD,急促的說到:跟你說了多少遍了,先做作業再玩,就好了沒兩天。咱們不是約定好了么?你怎麼說不算數,不遵守約定啊?你要知道,讀書不是為了爸爸媽媽讀,不好好讀書你以後怎麼賺錢養活自己。跟你說話呢?聽見了沒有……(此次省略一千字)。此時,毛毛小手撐著下巴,獃獃看著窗外。

看著上述兩個場景,是不是很熟悉,彷彿就發生在身邊。其實,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會碰到類似的情況。比如:

家長帶孩子逛商場,孩子會通過哭鬧、打滾等方式來要求家長買一些完全不需要的東西。一旦家長對孩子的撒潑妥協了,換來的卻是孩子下一次無理取鬧。

說好的到點刷牙洗臉睡覺,孩子卻沒有一點睡的意思,還要玩或纏著父母講故事。一方要樹*慣,一方要玩。僵持中,雙方的情緒都引爆了,一場拉鋸戰不可避免,最後往往一家人都很晚睡覺。早上,沒睡好的父母發現到了上學的時候,孩子還在呼呼大睡,喊不醒還有起床氣,戰爭一觸即發。

在生活中,孩子往往不按照家長的要求做,做任何事情都喜歡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在學校,不遵守遊戲規則、老師提出的規則等,我行我素,甚至因排斥規則而發脾氣。面對孩子的這些問題,家長抓狂之餘,常常伴隨著劇烈的情緒波動。而且這個時候,我們只關註解決眼前的問題,我們希望孩子聽話,我們想讓孩子安靜下來,從而不斷去控制孩子。

其實,爸爸媽媽也都會發現,很多問題,儘管我們天天在說,天天在管,天天在盯著,卻沒有什麼效果。同時,隨著孩子的年齡不斷的增長,他們的自主意識越來越強烈,逆反心理也越來越嚴重,孩子身上顯現出來的這些行為問題反而越來越多。

二、問題的「根」在哪兒

孩子出現的這些問題,根本原因是什麼呢?其實,根本原因是我們的孩子沒有那麼強烈的規則意識。

孩子不知道應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特別是幼兒階段,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其行為的堅持性和自制力都處於發展初期,不可能像成人一樣控制言行,所以他們雖然「知道」某些要求,卻不能做到。

三、何謂規則意識

規則,是指規定出來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所謂規則意識,是指是發自內心的、以規則為自己行動準繩的意識。比如說遵守校規、遵守法律、遵守交通規則、遵守社會公德、遵守遊戲規則的意識。一個人生活在社會裡,如何才能「去自我」,如何才能「合群」,需要的就是規則意識和規則能力。

制定規則是為了規範人們的行為,保障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再怎麼強調規則的重要性,都不為過。當今社會,無論什麼事都必須遵守規則,不論是顯性的規定還是隱性的規則。每個孩子都應該知道自己做事情的底線在哪裡,並自己把控自己能做的事和不能做的事,這樣才能在不受別人強制和懲罰中不斷健康的成長和快樂的生活。有人說:遵守規則的生活會節約孩子的成長成本,會使孩子將來成長為一個在心理、精神甚至體態上有尊嚴的成人。深以為然!

四、面對規則的困惑

說到「規則」,我們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遵守老師和家長的一些要求。但我們同時,也更希望孩子能按照自己心裡所想的,發揮出他們獨有的創造力。在孩子追求獨特創造力的過程中,對於孩子自由的這個尺度,卻讓我們家長感到頭疼。

我們所謂的自由,一定是在規則內的自由。我們應該在孩子肆意揮灑想像和創造的時候,讓孩子意識到規則的重要性。更難的管控尺度,也讓很多小朋友在小心謹慎地遵守規則和天馬行空的創造之間難以平衡。這也拷問著家長和老師:我們對孩子的教育,是否只能選擇壓抑孩子的天性,或是肆意地讓孩子沒有底線地放飛自我。

五、為什麼父母要有規則意識

在這裡,我們想先大家思考一個問題:如果我們想要讓孩子學好一門外語,我們認為最重要的是什麼呢?

語言的學*離不開語言的環境。如果能夠提供給孩子一個可以練*,可以強化他學*內容的環境,也許他的語言學*起來會更加的輕鬆。

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想要培養一個有規則意識的孩子,那我們必須給他一個有規則意識的環境。而這也需要我們所有的家庭成員,包括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要有規則意識。

為什麼家庭成員,特別是父母要有規則意識?請試想,如果父母沒有規則意識會如何?

首先,父母沒有規則意識,孩子別指望能形成規則意識。孩子睜開的第一眼看到的就是父母,平時也是和父母朝夕相處,所以父母的一言一行(主要是指父母的言行舉止),一顰一笑(主要是指父母的情緒管理)都會孩子模仿、學*的對象。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孩子是父母的鏡子。一切孩子身上的問題,都能在其父母身上找到影子。家長要以身作則,要做出榜樣來,先要建立起規則意識。父母自己在孩子面前踐踏社會規則和契約,卻要求孩子怎麼怎麼樣遵守規矩,這不是很可笑么?對己對孩子的標準不統一,孩子怎麼可能有平等和被尊重的感覺,對父母的制訂的規則要麼陰奉陽,要麼直接對父母享有的特權提出質疑。

其次,父母沒有規則意識,孩子的行為就沒有界限。當孩子不斷地挑戰你的底線時,你就只能用情緒,或更大聲音去控制你的孩子。而被控制的孩子會屈服或抵觸父母,這也讓孩子學會了逃避責任,無法形成規則意識和他的是非觀,這也導致孩子的錯誤行為仍然持續發生。在這種沒有界限、規則不清晰的環境當中,孩子不斷地越界,卻有不斷地被限制,在這樣的環境當中,孩子是體會不到愛與自由的。

第三,父母一方沒有規則意識,或者父母對規則把握的尺度不一,孩子就會往「木桶」的短板傾斜,即孩子選擇尺度松的一方所制定的規則。

我們不禁要捫心自問:我們到底在傳遞什麼給孩子?我們的教育帶給孩子的究竟是什麼?是不斷的打擊他?還是真正的去理解、去鼓勵、去引導、去相信孩子真的可以做好?

我認為:我們要做的是營造環境而非控制孩子,即要做溫柔而堅定型的父母。所謂溫柔不僅是字面上的語氣、表情溫和,而是從孩子的感受出發,用愛、理解來贏得孩子的合作;所謂堅定,不是寸土不讓,而是守住底線,底線之外不能越界,底線之內可以靈活

六、培養規則意識的兩大前提

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都是無時無刻在這兩個前提下進行。

1、無條件的愛

無論我們愛孩子還是批評孩子,都要不斷地強調我們是愛他的,愛是永遠不變的,沒有任何附加的條件。

愛是教養孩子的基礎。孩子需要父母無條件的愛。什麼是無條件的愛?就是對孩子要做無條件的接納,不管孩子長相如何,天資、弱點或缺陷如何,也不管我們的期望如何,還有最難的一點是不管孩子的表現如何,父母都要愛他們。無條件的愛,不是沒有原則的對孩子百依百順。百依百順不是尊重 孩子,而是溺愛和放縱。尊重孩子,意味著尊重他們的想法和感受,鼓勵他們表達,同時能夠感同身受去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而不要以成人的 角度,站在孩子的對立面去「糾正」他們。

執行規則,首先是要在良好的親子關係基礎上。當孩子覺得被愛的時候,施行規則時,孩子容易接受和執行。其實,每個孩子都有一個容納愛的杯子。用無條件的愛給孩子「滿杯」,才能讓孩子感受的信任和尊重,才能使孩子正常得成長並發揮潛能。

前兩天,女兒情緒大爆發,我讓她冷靜一會兒,她站在角落一個勁兒的說:我不要冷靜,我就是不要冷靜。執著地說了幾分鐘後,她的情緒越發激動,開始纏著我。我看著她,看著她不斷地重複那兩句話。由於激動,小臉蛋上全是汗,於是我轉身走到衛生間,她也跟到我衛生間。我拿了毛巾,沾了水,輕輕在她臉上擦了擦,擦完一遍又擦了一遍,然後還給她擦了兩隻胳膊和小手。神奇地事情發生了,女兒的聲音漸漸地低了,「我不要冷靜」的話幾乎消失了,只是不斷的抽泣彷彿還在告訴我,剛才哭的慘烈。過了一會兒,等她稍微冷靜了,我牽著她去遛彎,到超市買了水果,由於她學會了認識酸奶價格(我同意她買酸奶的條件,因為買酸奶是臨時她提出的),又買了酸奶。女兒一路抱著酸奶回家,途中我問她:累不累,要不要幫忙?她都回絕了。到家以後,很多事情都很配合我。女兒的變化如此明顯,是因為在她情緒最激動的時候,我溫柔擦拭她的臉龐(身體接觸是表達愛的一種方式),給她那隻接納愛的空杯注滿了愛,感受到了愛,女兒的情緒就慢慢平復了,對於規則就更容易接受了。

2、相信「種子的力量」

回顧《種子的力量》這篇文章時,我們會發想到、思想的種子、潛意識中的種子。那麼,我們父母希望給孩子潛意識種下的是消極負面、麻木、無望的種子,還是積極正面、上進、堅信成功與富裕的種子呢?

積極的種子表現為正確的鼓勵和表揚,消極的種子表現為給孩子貼負面標籤。你永遠也不知道你的一句話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在孩子幼小的心中種上一顆希望的種子,讓它發芽開花。父母最重要的是賦予孩子力量與希望(

播撒積極的種子,要求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性的具體描述自己所看到的或所感受到的,強調孩子過程中的努力與好品質,可以採取提問式表揚(包括引用孩子的成功經驗),促使孩子自我肯定,讓孩子看到全新的自己。需要注意的是,態度和語氣要真誠,切勿盲目使用獎勵。

七、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

如何營造這樣的一個規則性的環境,幫助孩子建立規則意識?

具體方法,我們可以在家裡組織一場家庭會議,去做些關於規則的澄清和設定。這裡講幾點我們需要注意的:

1、規則需要提前澄清和設定

一家人可以坐下來討論:需要遵守那些規則。討論為什麼需要這一條規則,它帶來了哪些好處,它與生活有著怎樣的密切聯繫,需要什麼樣的規則,以及家庭每個成員實施規則應承擔怎樣的責任。

規則必須建立在孩子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在制訂和實施規則是一定要讓孩子參與進來。比如制訂規則,讓孩子參與,不是做做樣子,不是陪襯和點綴,是真的讓孩子說出來,而且要讓孩子說得比父母多,至少也要和父母說得一樣多。參與制訂規則有利於孩子對規則的認識與理解,提高了孩子的獨立自主能力,增強了主人翁的意識,有助於孩子自主的遵守與執行。

2、規則要清晰具體,並且是可操作的

具體到我們可以做什麼事情,不可以做什麼事情。這樣可以幫助孩子更清晰的知道,他可以怎麼樣去做,避免後期孩子和父母產生一些爭論。

制訂的規則一定要明確,盡量避免漏洞或片面化。如「大人不在家,不準觸摸電源插座」這樣的規則會給孩子留下「空子」:是不是大人在家的時候就可以觸摸呢。應該嚴肅地告訴孩子:觸摸電源插座會有觸電的危險,任何時候都不準碰。再比如,告訴孩子「椅子是用來坐的,不是用來站的」,這種說法比「不許站在椅子上」或「站在椅子上危險」的效果要好得多。和孩子說「積木是拼搭著玩的,不是扔著玩的」,就比單純說「不準扔積木」或「扔積木會砸壞其他東西」更適合孩子的心理,也更容易被他接受。

還可以結合遊戲活動對孩子進行規則教育。記得我推薦過家庭教育的《遊戲力》系列,看了以後就會發現,很多成人已經喪失了寶貴的遊戲能力。有時,我會帶女兒去樓下遊樂場玩,為了帶動女兒克服害羞,更好地開展社會人際交往,我經常會帶著女兒和小區的其他小朋友一起瘋瘋癲癲的跑啊、叫啊、跳啊。旁邊有家長帶著孩子來玩,雖然會鼓勵自家孩子加入遊戲,但是自身只是羨慕的看著,或像看小丑式的看著我表現。須知,遊戲是孩子們最喜歡的一種活動形式,抓住他們的興趣點,通過角色遊戲等活動,使孩子在認識周圍事物、認識社會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很多相應的規則要求。如不亂闖紅綠燈這項規則,就以遊戲的方式幫助孩子理解其用意,感受有序的交通秩序,知道人人遵守交通規則有利於道路暢通。

制定行為規則要因人而異。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適合別家孩子的行為規則未必適合自家孩子。比如:我女兒有不愛刷牙的毛病,我們就通過給她講牙細菌的繪本(每次我用誇張的表情講的時候,女兒咯咯咯笑個不停),父母自身做到早晚刷牙,肯定表揚女兒在刷牙上面的努力和付出,還設立了刷牙監督員,推行相互檢查,看看還有沒有牙細菌在牙齒裡面……等方法,有目的、有意識的啟發,使女兒初步樹立起良好的早晚刷牙規則意識。

3、側重引導孩子如何做好而非批評否定

在犯錯時,用正面的語言提醒,並告訴孩子可以怎樣去做調整。如果孩子忘記了,或者說他沒有做到,那我們可以給孩子幾次提醒。在提醒的時候,讓孩子意識到他可以做什麼,而不是一直強調他沒有做到,或者沒有做好。我們要表達信任,給到孩子一些機會去調整,去改變。我女兒在上營隊課的時候,老師分發彩筆,其他小朋友都圍坐在老師旁邊,我女兒一個人躺在角落裡(課堂鋪了墊子,要求脫鞋上課),分發到最後一支筆的時候,女兒問:這支筆是誰的呀?老師說:這支是給坐在我對面的小朋友的。說完,老師就把那支筆放在一旁。接下去,老師開始分發第二支筆,女兒全程關注著,看到又剩下最後一支筆時,又問道:這支筆是誰的呀?老師再次明確道:是給坐在我對面小朋友的。這時,老師明顯看到女兒思考了幾秒,然後飛快跑到老師對面坐下,並成功地拿到了那支筆。全程,老師都沒有說類似「躺在角落是不對的」的話。

4、提供給孩子有限的選擇

當我們需要孩子配合的時候,盡量不要去問:行不行啊?好不好啊?這樣只會讓孩子有拒絕的機會。這個時候,我們給予孩子有限制的選擇。當我們去跟孩子商量,或者給到他這些選擇的時候,孩子能夠感受到這是一種沒尊重的感覺,並且他可以自己去選擇。比如,我會經常問女兒,早飯是吃小米粥,還是**?培訓班下課後,已經是飯點,女兒還在玩,我會問:你要再玩三分鐘,還是要再玩五分鐘?

5、行為後果

父母在制訂規則時,要讓孩子了解違規的後果。當孩子沒有做到遵守規則,要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這個時候,我們父母要做的就是:一定要堅定。即使孩子在向你求饒,我們只要同理他。在規則的執行中,一定要牢記:妥協一次就前功盡棄。孩子有著驚人的記憶力,他們不會忘記讓你改變想法的那次經歷,妥協絕不是好事,千萬別妥協!孩子總會鑽空子找機會讓你點頭,如果不能始終如一地堅持原則,規則就難以推行。

規則意識的形成有時還需付出一定的代價,才能使孩子從他律到自律。適當地讓孩子接受一些自然後果的懲罰,是非常必要的,教訓會使孩子意識到遵守規則帶來的愉快。當然,能與說理引導相結合那是最好了。我女兒有時不好好吃飯,我們家就制訂了「超過飯點不吃飯,就餓著」的規則(這個規則最大的阻力不是孩子,是家裡的老人,做了很多思想工作,才最終認同)。前兩天,快到了晚飯飯點,女兒狂吃西瓜,家人提醒她吃完飯再吃,孩子不聽,最後吃飯的時候,女兒吃不下了。飯點一過,我們就飯菜全部收拾掉了。快到睡覺的時候,孩子哭喪著說:餓。我們理解她,但是沒有吃了。只是給她喝了一點睡前牛奶(喝奶和吃飯是不同的約定,不能因為不吃飯而一併否定了喝奶)。到了第二天,女兒早早的起床了,一個大燒賣一下就進了肚子,還喝了一碗小米粥,這胃口啊,那是杠杠的!

對於二胎的家庭來說,還有個特點。那就是,一個孩子不遵守紀律,父母對其進行教育,其他孩子可以從他身上吸取經驗教訓,強化對行為規則的認知。

6、擁抱、表達信任

當孩子體驗了行為後果,然後他努力的調整了自己,並遵守了規則,那麼我們不要吝嗇給到他們一個信任的擁抱、愛的擁抱。我們去鼓勵孩子、肯定孩子,這是給到孩子遵守規則最重要的支持。

當父母和孩子一起做到以上這些的時候,家庭及孩子的規則感和規則意識就培養起來了。

八、情景實操

現在,就拿情景二來說,情景中媽媽是帶著情緒在批判否定孩子,媽媽在告訴孩子:他一直都沒改變,他做的有多糟糕,媽媽對他有多失望和不信任。

如果我們換一種方式表達呢?媽媽說:媽媽看到你作業做了一半,被IPAD分散了注意。我知道你很想要現在玩一會IPAD,不過你肯定還記得我們的約定。前幾天你都做的很不錯,現在你覺得可以怎麼做呢?媽媽幫你放起來還是你自己放起來?(記住不要去搶IPAD,說完後在旁邊等待)。這樣,媽媽就是在同理孩子,就是在與孩子達成共識,消除了與孩子之間的對抗,側重於問題的解決,表達了對孩子的信任,賦予了孩子能力與信心。

推薦閱讀:

哪些方法能讓孩子愛上蔬菜?
有了孩子後如何保持良好的夫妻關係
孩子的IQ取決於什麼你知道嗎?
讓孩子這樣愛上書本
孩子的成功80%取決於爸爸?

TAG:孩子 | 意識 | 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