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新春重磅文章】------- 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
周德文
世界那麼大,能有一段說走就走的旅行,或滿載而歸,心生歡喜;或錢財散盡,徒增煩惱。而無論如何,總會讓你有一番感慨。
2018年將迎來改革開放40周年。
四十年彈指一揮間,如果可以把它看成我們生命中的一段旅行,那麼這無疑是一段「滿載而歸」的旅行,雖然相伴而來的「煩惱」不亞於「歡喜」,但絕不存在「錢財散盡」。
改革開放的成就——「梅花撲鼻香」
四十年磨一劍,礪得梅花撲鼻香!海外媒體在驚訝於改革開放為中國帶來的偉大崛起時,曾稱21世紀的中國是「龍的世紀」,同時總會提到鄧小平,如《時代》周刊在1978年和1985年兩度把鄧小平評選為「年度風雲人物」,他們認為這是與我們國家的轉型聯繫最為密切的人物。
我認為這是毋庸置疑的。因為就是這位老人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的一席講話,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和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大門。自此,黨和國家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就像煦暖的陽光一次又一次地驅走了祖國大江南北的黑夜,讓人們從煩惱中不斷地走出,收穫到一串又一串地驚喜。
如今的中國再也不是「貧窮與落後」的象徵了,因為「改革開放」已經使我們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到八十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百分之三十。人均GDP排名由1978年的倒數第2位,上升至正數第70位。脫貧攻堅戰更是取得決定性進展,1978年全國有2.5億絕對貧困人口,而現在的貧困發生率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
百姓的生活質量也不斷改善。住的方面,1978年時,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積分別只有3.6平方米和8.1平方米,而2016年這對數字變為36.6平方米和45.8平方米。現在,新型住宅到處可見,摩天大樓也都拔地而起,一座比一座高,數不勝數。單是在世界排名前十的摩天大樓中,中國就佔據8座。
行的方面,1978年家庭轎車普及率幾乎為零,而現在到處都是,堵車,讓我們頭痛。還是高鐵,提起來就帶勁,高速、便捷,準時,自2007年開通了國內第一條高鐵線路至今日,我們已投入2.4萬億元建成總里程達2.2萬公里的高速鐵路網,超過1949年中國人民共和國成立時的鐵路總里程,已經成為我們國家閃亮的名片和新時代的中國地標。
工作的地方,1978年以前我們都在國企上班,現在多數在民企,雖然普通老百姓仍然會對國企上班有所偏愛,但民企在百姓心中的地位卻不斷提升,因為民企裡面正在崛起一批對國人影響很大的世界級獨角獸,比如騰訊、阿里巴巴、百度等。特別是騰訊的微信和移動支付平台,讓我們越來越離不開了,因為出門再也不用考慮帶錢了。
富裕了的中國,不僅自身「梅花香撲鼻」,在政治、經濟、社會各方面都躋身於世界強國之列,還「香飄萬里」,正在為世界經濟的穩定和平衡發展貢獻力量。數據顯示,中國企業目前已經與「一帶一路」沿線的24個國家共同推進建設了75個境外經貿合作區,累計上繳東道國稅費22.1億美元,為當地創造了20.9萬個就業崗位。
改革開放的過程——「大膽去嘗試」
變革從來都不是容易的事,歷史上任何一次變革,都會有阻力,因為既得利益者總會擔心利益受損,不給你「大膽去嘗試」的機會,甚至千般阻撓你,以至於成功的變革很少。回眸我們中國的歷史,真正意義上成功的可以說只有兩次,一次是商鞅變法,另一次就是我們的改革開放。
比如「傻子瓜子」的創始人年廣久就膽量過人,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把炒瓜子的小作坊從幾個人發展成上百人工廠。這本來是個好事,但就有些人冒出來說:馬克思說過僱工超過8人就算剝削,就是資本主義,並提出我們社會主義怎麼可以允許這樣的事情?這事最後一直報到了鄧小平那裡,鄧小平很智慧,他不說好,也不說不好,就說「看兩年再說」,並表示「先不要動他」。意思是什麼?就是不要爭論,讓他大膽去闖。畢竟我們的改革是行進在沒有前人給出經驗的路上,加上那時的政府對經濟的駕馭能力也沒有現在這麼嫻熟,因此需要「摸著石頭過河」,從實踐中摸索經驗、摸索規律。
「摸著石頭過河」實際上也是中國式的改革智慧。隨著試水者的「大膽嘗試」,民營經濟在穩定就業、增加稅收和推進技術創新等方面的巨大作用也逐漸體現,這讓人們對民營經濟的看法開始轉變,思想也逐漸脫離了狹隘的「剝削」層面。而黨和國家對民營經濟的支持態度則更加堅定,從作為「公有制經濟的必要的有益的補充」、「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為「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與引導發展」。
此外,回望深圳等沿海特區的高速發展、上海等自貿區建設取得的重大進展,也無不是我們黨和國家大膽創新,勇於嘗試的最終成果。可以說如果沒有黨帶領我們解放思想,勇於突破,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我們中國經濟就沒有今天這麼多的輝煌!
改革開放的現狀——「黃金無足色」
矛盾分析法要求我們分析任何事物要一分為二,不僅要看到好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好的一面,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因為偏頗的意識和態度影響我們對問題的看法和把握。對待改革開放同樣如此,在看到其所帶來的巨大成功時也不要忽視了「黃金無足色」,它可能也帶來了一些亟需正視的問題。
●首先,改革開放鼓勵「大膽去嘗試」,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然後先富帶動後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這在當時來看是合情合理的,因為那時的人們心理上還留有十年文革的餘毒,不敢富,認為富是可恥的。所以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可以起到帶頭作用、示範效應,並影響其他人實現共同富裕。
然而,現在來看可能有點眨眼,因為先富究竟有沒有幫到後富,我們沒法估計,但貧富差距拉大卻是我們有目共睹。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我國80年代初,全國收入差距的基尼係數是0.3左右,隨後逐年上升,至2008年達到峰值0.491後才逐年下降,但下降幅度明顯弱於上升幅度,至2016年,這一數字還高達0.465。按照聯合國有關組織規定,基尼係數如果介於0.4-0.5就代表收入差距較大,而超過0.5%則意味著收入差距懸殊。
●其次,我們的環境資源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受到了極大的破壞,因為很多發展成功的企業都是以犧牲當地環境為代價發展起來的。看看我們的空氣污染——霧霾,這是「全中國人都在承受著的會呼吸的痛」!為了應對,人們「絕地反擊,全副武裝」——戴上口罩,只露出兩隻烏溜溜的眼睛。
也許你會說發達國家曾經也都有過這樣的發展歷程,較為著名的有「英國霧都」、「美國五大湖」、「德國萊茵河」、「日本汞中毒」等,但我們需要按照他們過去的道路也走一遍嗎?
●除了企業在改革開放中給我們的環境帶來了壓力,我們企業自身在改革開放中也出現了很多問題,其中不斷膨脹的負債規模是近年來影響企業發展的較為普遍問題。
大家都知道在2008年發生的那場金融危機,為了減少其對經濟的衝擊,世界各主要國家都採取了寬鬆的貨幣政策,我們也不例外,不但採取了擴大貨幣供給政策,還推出了金融創新政策,最終這些政策很成功地讓我們避開了金融危機,實現了軟著陸,並讓我們的經濟保持了一個較好的增長勢頭。然而就是這個過程也讓我們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企業過度負債經營。
我們都知道,氣球需要吹得膨脹起來才漂亮,但吹進氣球的氣體一定要適量,少了可能氣球不好看,但多了氣球可能就爆炸了。同理企業負債規模適度會助力企業快速擴張、壯大,但過度就會拖累企業發展,一旦企業利潤覆蓋不了利息時,那企業離破產倒閉還會遠嗎?
我們的企業家都是很聰明的,遺憾地是在遭遇高負債問題以後,很多人就失聰了,往往只會「借新還舊」或「拆東牆補西牆」,這是很恐怖的。
●為什麼我說我們的企業家聰明?看看我們中國企業的模仿力就知道了。許多國際知名大品牌廠商只要有新品推出,基本上第二天我們便能在國內買到同款的產品,並且價格還便宜。我們模仿力可以強大到什麼程度?美國、日本等強國都不敢把一些先進的武器設備賣給我們了!因為賣給我們,不出幾個月,我們就能造出新的來了。
擅長模仿能讓我們的企業少走很多彎路,也能讓我們的企業以較低的成本快速搶佔很多市場。然而模仿終究是模仿,是「山寨」,當這種能力過於強大了,且我們還盲目陶醉在這個過程中,那我們的原生創造力就很容易被抹殺,我們的核心競爭力就會喪失!為什麼我們很多領域的關鍵部件還必須要依靠進口,這可能就是關鍵性因素之一。
改革開放的未來——「仍須傲霜雪」
正視改革開放的問題,就意味著我們改革開放的未來「仍需傲霜雪」。
●首先,貧富差距拉大,並不意味我們的生活變得不好,相反,也有可能變得更好,但問題是只要貧富差距不縮小,那麼我們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也將遙遙無期。
十九大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包括方方面面,「貧富差距」自然囊括其中。未來如何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將對我們黨和國家工作提出更多新要求。
●其次,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如果日積月累,長期以往,就像現在的霧霾已經逼近我們生存安全底線正在變成嚴重的社會問題時,我們就不可能聽之任之,一定會行動。
實際上,我們國家對待環境保護從未輕視,在改革開放之前便提出過關於環境保護的戰略方針,甚至1983年還確立「環境保護是一項基本國策」。但因相對於利益而言,企業對應的違法成本較低,故環保收效不大。所以近年來,我們國家被迫「重拳出擊」,非常鄭重地推出了一個新的稅種——環境保護稅,並在2018年1月1日正式實施。
環保稅的開徵本身不是壞事,它是迫不得已,也是大勢所趨。我們希望可以藉助它警醒企業重視環境保護。然而,重拳出擊,誰會受不了?一定是「問題的製造者」——企業。目前停產、減產已經讓不少企業招架不住,甚至有些小企業因此一夜之間破產。而這必將給地方政府帶來挑戰,比如會不會影響了稅收、就業等,說不定還會影響了社會安定。
●除了環保問題,當下各類成本的上升也是制約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特別是債務導致的成本上升問題。前面我們講過現在很多企業是過度負債經營,對此除了 「降」可能也沒有更好的方法了,所以我們看到國家在2018年的經濟工作中重點提到了「降」。
但「降」的過程就沒有挑戰嗎?我說一定有。國際上美國啟動加息進程又主動縮表,這讓我們國家不得不綜合考慮,比如貨幣政策由2016年的「調節好貨幣閘門」變成「管住貨幣供給總閘門」,同時強調保持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目前市場普遍預期美國2018年可能加息2次,而我們的央行不會加息;但是如果美國加息3次,那麼我們央行就面臨被動加息的可能。而這一旦傳導給企業勢必將「雪上加霜」,部分企業會不會因此淪為「破」的對象?
「破」就是要大力破除無效供給,把處置「殭屍企業」作為重要抓手,推動化解過剩產能。但是,何為「殭屍企業」?我一直強調殭屍企業應該是那些主營沒有前景、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靠輸血維持的落後產能,他們應該被「清理掉」;但是那些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有團隊,能生產,生產出來的產品又有市場、有利潤,只是暫時遇到了債務問題、陷入了擔保互保困局的「殭屍企業」,我們是不是也不加思考地讓他成為「殭屍企業」中的一員呢?!這是需要引起我們重視的!
●最後說創新問題。前面也講過,擅長模仿曾讓我們品嘗到了很多「甜頭」,但我們也發現它把我們的原生創造力給抹殺了。這顯然不只是不利於企業長遠發展的問題,還會有損於我們的「大國」形象。
所以,創新很重要。站在企業的角度,它是支撐企業長遠發展、參與市場競爭的重要優勢;站在國家的角度,它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我們的「臉面」。我們不要再回首時,看到我們很多領域的關鍵部件依舊是90%靠進口!
隨著十九大的定調——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以及一系列惠企政策的隨後跟進,我們企業的創新能力必將被極大的激發,創新步伐也必將更快。然而這個過程對我們民營企業來說可能依舊是個艱難的過程。
畢竟創新就要重視研發,重視研發就要加大投入,而加大投入就得有資金,資金在哪裡?當下我們民營企業的利潤空間本就受到多重擠壓,如原材料價格波動、市場銷售疲軟、用工成本上漲、職工工資待遇持續提高、社保醫保等費用相應增加而產品出廠價格卻下降等,如果再去承擔創新投入,那可能更是舉步維艱。
怎樣推動民營企業加入到創新大潮中,恐怕對我們是一個極大的考驗,特別是創新在短期內很難讓企業見到收效,並且長期也存在不確定性。
因此,我們的管理層需要創造條件鼓勵企業創新,改變企業創新動力不足的尷尬境遇。具體可以做的事情很多:
◎創新人才支持:創新離不開人才,通過高校教育體制改革,為企業定向培育創新人才。
◎創新制度支持:為創新企業量身定製特殊的制度安排。比如股權融資可以考慮同股不同權的制度安排。
◎創新資金支持:面對企業資金不足,我們可以通過財政資金引導、金融資本對接的方式幫扶企業,或直接採用「減稅降費」,為企業節省開支,變相為企業增加創新資金。
當然,政府近些年也出台了不少減稅降負政策,但企業家們仍然感到稅負過重,比如「營改增」,政府部門說為企業減稅5000億元,但許多企業反映營改增實施後,並未減輕稅負,有的企業反而提高了稅負,什麼原因?這恐怕是另一個需要我們去進一步探究解決的問題。
作者系著名經濟學家、中國民營經濟暨溫州模式研究專家、民進中央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中小企業協會副會長、浙江民營投資企業聯合會會長、溫州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創會會長、終身榮譽會長、上海中和正道董事局主席
推薦閱讀:
※IPO堰塞湖現象逐步消除 為股票發行制度改革奠定基礎
※發揮自覺能動性,不當改革的「旁觀者」
※消費稅擴圍改革落點已明確 徵稅項目或有增有減|財經|消費稅改革|零售
※管制叢生是改革之障
※中國金融改革滯後探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