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姓氏文化(摘錄)
06-26
一、姓氏文化姓和名一樣,都是代表每個人、每個家族成員的一種符號,從它的形成、發展、演變的漫長歷史過程來看,它是構成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姓氏是姓和氏的合稱,在遙遠古代,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古代姓與氏產生於人類早期生存原始部落之中。姓有單姓、複姓、多字姓之分。姓氏文化涉及到社會學、歷史學、語言學、文字學、地理學、民俗學、人口學、地名學、星象學、心理學等眾多社會學科。姓的形成首先與原始人類圖騰有關外,還與女性分不開。因人類產生開始為抵抗自然災害和兇猛野獸,一直是以群居生活,最先為原始母系社會,由於婦女處於主要支配地位,實行群婚制,因此後代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故「姓」為「女」所「生」。進入父系社會後,大多就以父為姓。據考古資料表明,在已出土的西周青銅器銘文中,可明確考定的姓不到30個,但多數都是帶有「女」字旁,如姜、姬、姚、姒、娟、婢、妊、妃、好、嬴、嫪、媯、媧。所以在許多神話傳說中有「聖人無父,感天而生」之說。因而各氏可互通婚姻,但同姓族內禁婚。為此姓的出現使原始氏族人類的婚姻生育觀念逐步擺脫愚味狀態的一個重要標誌。「姓氏」在現代漢語中為一個單詞,但在秦漢以前,卻是明顯不同的兩個單片語合。因「姓「源於母系血緣關係,「氏」是氐族,為父系血緣關係,是和血緣關係之人同於一起的種族,姓和氏的區別又同時使用則表明母權制讓位於父權制。但母系社會影響一直沿續到春秋戰國時才逐漸消亡。目前對姓氏研究已成為一門綜合學科,它與人口學、統計學、語言學、歷史學、考古學等有密切聯繫,對現代學科管理也起到很大作用,故稱為一門邊緣學科。現代歐美各國姓氏,大多來源於中世紀,最早的可追溯到古希臘和古羅馬帝國時期,而早在五千年前,我國就已產生了姓氏,並逐漸擴大,世代延續,比西方姓氏較早上千年歷史。故中國第一部解說文字的原始形體及字源的文字專著是公元58—147年許慎《說文解字》釋:「姓,人所生也……因生以為姓,從生」,其意為人是母所生,故姓字為女字旁。而「氏」在清朱駿聲著《說文通訓定聲》中解釋「氏,本意為木本,即植物之根,後合入姓氏的氏,就為取木之根本之意」。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母系社會逐漸被父系社會所取代,故後人改姓從父,而氏反而為女姓家族之所用。後來氏族制度又逐漸被奴隸制、封建制的階級社會所替代,賜士以命氏的法理國家產生了。到春秋戰國時期,姓與氏逐漸合而為一,皆為姓,其代表個人與家族符號。中華姓氏傳承5000餘年,而世界西方許多古文化早已銷聲匿跡了,這就更好地表明,中華姓氏一直是代表中國傳統的宗族觀念,是以父系血緣關係文化的特殊形式記錄中華民族的形成,因而姓氏文化就產生了民族向心力、親和力、凝聚力。尤其是通過姓氏譜牒、宗祠更加聯結了同姓同族的緊密性。為此,歷史悠久的姓氏文化和傳統獨特的中國譜牒學,在歷代社會科學中得到了逐漸發展,而且在現代生命科學中得到重視和應用,並形成了具有中國資源特色的跨科學研究領城—中國姓氏群體遺傳學。通過不同群體的親緣關係、人群遷移,可以深入研究探討中華民族的起源和父系遺傳物質DNA及人類物種進化的一條新的重要途徑和科學依據。中國人一直習慣繼承父姓繁衍後代,而女姓僅自己一生保留父姓而不傳下一代。因此絕大多數姓氏宗族屬於一種無性別之份,以父系方式傳延「基因」,即相當於性染色體遺傳基因。因父性中含有X、Y兩種精子,X精子傳女,Y精子傳男,從而使Y精子具有連續傳遞姓氏特徵的性能。當然歷史社會中也有改姓現象。這就包括入贅婚姻,隨母姓氏,避難改姓,少數民族漢化改姓等等。但不管改姓么樣,第二代以後還是仍以父姓為傳延了。因而悠久的姓氏歷史和相對穩定的傳遞,使中國姓氏產生多樣性,同時也為姓氏起源追宗提供了依據,以及各姓氏形成同姓聚居的習俗。總之,中華姓氏是一種以血緣文化的特殊形成而記錄了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繁衍,它在民族同化和國家統一方面起到重要的凝聚力作用,其主要特徵為:其一不變性。各姓氏宗族在傳承方面極其嚴肅正統,在人們心目中神聖不可侵犯。故說:「生不改名,死不改姓」。顧炎武說:「氏一再傳而可變,姓千萬年而不變」。其二民族性。中國人遵循「禮義教化」的道德傳統,重視祖先的教導,強調宗族的延續和血脈的傳承,甚至無論身在海外異鄉都會認祖歸宗。其三政治性,中華姓氏歷代皇姓稱為「國姓」,被奉為至尊,從而形成了門閥等級的姓氏高低與貴踐差別,因而姓氏也就是「別婚姻,明貴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政治體現。其四宗族性。中國姓氏一產生就是宗族產物,從氏族家長制到國家一體化,各朝天子均大規模分封同姓嫡系及有功權臣,層層相襲,世代相傳,形成寵大的宗族網,從而產生了等級尊卑的宗法制度,以及宗族組織和家長制度下的皇權、族權、夫權體制。其五多元性。眾所周知「夷夏交融,胡漢互化」是中華姓氏發展、演變的歷史軌跡,也是中華姓氏發展的過程。五千年姓氏文化的燦爛歷史是民族融合,兼容並存的結晶,極大地拓展了中華姓氏的文化內涵。 二、姓氏來歷在距今五千年前,中華民族自三皇五帝前就有了最為古老的姓氏。當時為母系社會,兒孫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姓」由「女」和「生」組成,且這些古老的姓氏中都產生了含「女」字偏旁的姓,如:姬、姜、妣、姒、姚等30餘姓。在中華第一個朝代夏朝時,人們既有姓也有氏。「姓」是從居住村落或所屬部落名稱母系關係而來,「氏」是從君主所封地名、所賜爵位、所任官職或死後依據功績追加稱號等父系血緣關係而來。當時只有君主貴族有姓也有氏,而平民百姓只有姓有名而沒有氏。到西周武王姬發(公元前11世紀)頒法規定:同姓男女不得通婚,同氏男女可以通婚,於是姓氏合一而產生了「百家姓」。中華姓氏產生有十二種來歷:一是以氏族為姓。氏族社會晚期至夏朝時代(約公元前22世紀前),各部落分支氏族名稱成為以後之姓。如姬、姜、妣、風、已、子、任、伊、嬴、姚等50餘姓。二是以國名為姓。夏朝晚至周朝初時期,歷代皇帝對皇族功臣等均封候定國賜地。西周初年(公元前1123)周武王統一中原後,更是大勢分封諸侯國,其國王及臣民後裔以國名取姓,當時周文王生有25個兒子,就有14個兒子封為國候,分別產生姓氏。焦姓便產生焦國。如程、陳、房、杜、戈、雷、宋、鄭、吳、秦等100餘姓產生於西周初年。三是以邑名為姓。周武王(公元前11世紀)除對夏朝歷代君王后裔賜封諸侯國外,還對各部落首領和有功大臣賜封邑地,這些首領與大臣後裔就以所封邑地為姓。如蘇姓等100餘姓。四是以鄉名為姓。秦始皇贏政(公元前221年)始祖非子支孫被封邑鄉(今山西聞喜縣邑城)得邑姓,至六世孫被周禧王(公元前958年)封為邑侯,採食解州(今山西運城縣)得解姓。五是以居地為姓。如齊國齊桓公族大夫分別住在東郭、南郭、西郭、北郭,這四郭與郭都便成為姓。魯庄公有子公子遂,字襄仲,居於曲阜城東門,其後人取「東門」為姓。齊、鄭兩國都有大夫居於都城西門,後人取「西門」為姓。六是以先人為姓。如周平王的庶子名林開,其後裔姓林。又如齊國大夫童刀的後代孫子以童和刀為姓。七是以排行為姓。春秋時期(公元前770-475)魯國有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仲孫氏四兄弟,其後裔以孟、叔、季、仲為姓。八是以官職為姓。如上古時代一直到西周有司徒、司馬、司空等官職,司徒專管行政事務,司空專管水利工程,如大禹曾任司空(其後有子孫以此為姓),司馬專管軍事戰爭國防。後來司徒、司馬、司空等均成為姓。漢朝設有專管財糧的治粟都尉,後代產生「粟」姓。九是以技藝為姓。商朝設有巫職,是指專門從事用筮來占卜吉凶的創始者,其後人以「巫」為姓,還有以卜、陶、甄、屠等均是以技藝為取姓。十是以古代少數民族漢化為姓。如慕容、宇文、呼延等姓。十一是以追封謚號為姓。如庄氏原為楚莊王之後,康氏原為周武王之弟康叔之後,其死後均被追封謚號,其後代有了庄、康之姓。十二是因賜姓避諱而改姓。如南朝隆武帝把國姓「朱」賜給鄭成功,閩台百姓稱鄭為「國姓爺」,產生了鄭姓。又如漢文帝名劉恆,為避忌諱恆姓便改為常姓。還有高姓祖人因避難逃藏在蒿葦中,其後人取「高、蒿」姓。河南是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的重要發祥地,也是中華姓氏產生的重要發祥地。在中國一萬多姓氏中,起源於河南的就有1500餘姓,在中國常見的100個大姓中,起源於河南的就有73個。 三、 百姓修編現今中國姓氏,大部份都是從二千年前世代相傳而來,有人統計,中國歷史文獻記載和現存共有5600多姓,其實遠遠不止這個數據,到底多少,尚難確切。但所有姓氏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源遠流長,內容豐富,出處有據,得姓有源。但各姓氏形成都各有不同歷史先後過程,也就有同姓不一定同源,如劉姓就至少有五處起源,也有異姓同出一宗,如古、吳兩姓本是同源,都是古公先祖後裔。在唐太宗(公元627)時,有個吏部尚書高士廉把當時全國姓氏編錄而成《氏族志》一書,並頒布天下,作為當時推舉賢能作官,或攝合婚姻的依據。我國姓氏成千上萬,為何取《百家姓》?因古文中的數字「百、千、萬」都是不確定數,我國最流行的《百家姓》一書開始記載有四百多個姓氏,其為北宋時浙江錢塘一個老儒士所編,後人有增加到500多姓。但為何把「趙錢孫李」放在第一句?據考:「趙」為當時宋朝皇帝國姓,必須置於第一位,當時錢塘是由吳王錢叔佔據,故「錢」姓置第二位,「孫」是吳王正妃孫氏的姓,便置第三位,「李」是指當時南唐李後主定都於錢塘一帶,便定為第四位。於是「趙錢孫李」為《百家姓》開頭一句。《百家姓》是我國宋元明清時期在中華大地廣為流傳的,繼《三字經》《千字文》《幼學》等,作為少兒啟蒙識字教材。《百家姓》具體作者不詳,但成書於北宋初年為實。南宋人王明清考證說:「如市井間所印《百家姓》,似是兩浙錢氏有國時小民所著。何則?其首:趙錢孫李,蓋錢氏奉正朝,趙乃本朝國姓,錢次之,孫乃忠懿王之正妃,又則江南為李氏。次句云:周吳鄭王,皆武肅王而下后妃。此無可疑者」。當時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於公元960年奪取北周政權後,改國號為「宋」。其建國初時,宋朝庭管轄全國地域僅統一長江以北。因攝於大宋威勢,而割據於江南的南唐、吳越等國紛紛向大宋稱臣入貢。北宋經十多年時間,終於結束五代十國兩百餘年的地方割據局面,李氏建立的南唐政權和錢氏建立的吳越政權先後於公元975年和公元978年被北宋消滅。因而趙錢孫李才位於《百家姓》之首句。「周吳鄭王」乃吳越開國君主錢鏐(武肅王)以下諸帝后妃之姓,故為紀念尊重吳越國主而列為《百家姓》第二句了。《百家姓》是一本中文姓氏彙編,原收集姓氏411個,後人增補到504個,其中單姓444個,複姓60個,再由後人發展到4000至6000個,但歷朝最適用的姓也僅1000個左右。《百家姓》並不是以人口多少次序排列,而是既按錢塘所在地歷史為依據,又按照一定音韻排列,這樣誦讀順口,易學好記,因而廣為流傳。為此《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經》統稱為「三百千」啟蒙書。其實在北宋時所編《百家姓》之前的李唐皇朝初年,為加強戶籍管理,李世民曾命令魏徵等大臣修編《百家姓》,當時李姓僅為二等姓,這曾讓大臣們很犯難,但大臣們屈於帝王威儀,只好把李姓升為一等姓。所以宋大祖趙匡胤登基後所重修的《百家姓》,故只能以趙姓為首了。《百家姓》姓氏來源,除前面已介紹有十二種來源外,據了解還可以歸納分為以下十一種類。第一種:以祖先圖騰崇拜物為姓。如熊、馬、牛、羊、龍、鳳、山、水、花、葉等,此僅為專家學者推測,因年代久遠,史無可考。但這些姓中也有出處之源。如史載黃帝與蚩尤大戰於涿鹿之野,曾率領「熊、黑、貅、貔、虎」等部落首領,此五姓很有可能是部落圖騰氏族名稱。但有據可查的《國語·晉語》載:「昔少典娶於有喬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姜與羌,其上均為「羊」字頭,下分女和人,故此氏族部落均以羊為圖騰。第二種:以祖先名字中的字為姓。《國語·晉語》云:「凡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為十二姓」。其十二姓為姬、酉、祁、已、滕、箴、任、荀、僖、儇、嬉、依。春秋時,周靈王有一子叫「壬子年夫」,後人取「年」姓。上古五帝之一「顓頊」,其後人重黎在帝嚳時擔任火官,被賜為「祝融氏」,共工氏作亂時,祝融奉命平叛,但祝融並沒將共工氏成員全部殲滅而獲罪,被帝嚳殺害,由其弟吳回擔任火官,依舊稱祝融氏,吳回有子陸終,娶鬼方氏首領之妹聵氏為妻,生八子,其中第六子叫季連,故後人有祝、吳、陸、終、季等姓。西周宋征之子名牛文有任司寇官職,故後人取「牛」姓。春秋時宋襄公之弟司馬之魚,後人取「魚」姓。春秋時虞國大夫井伯,其後人取「井」姓。上古時,黃帝以力牧為宰相,故產生「牧」姓,以常先為宰相,產生「常」姓。周武王封商紂朝皇帝後代微子於魯,微子死後由其弟仲衍繼位,仲衍之子弗文問,其玄孫名嘉,字孔父,其兒子木金就以父名中的「孔」為姓,並定居於魯國,又產生魯姓。顓頊的曾孫名廉,其後人取「廉」為姓。春秋時宋戴公的兒子公子衍字樂文,其後人取「樂」為姓。周朝有大夫樊仲皮,其後人取「樊」「皮」為姓。春秋時齊文公有子名高,其後人取「高」姓。春秋時管仲為相,後人取「管」姓。第三種:以封地名及國名為姓。據《唐書·宰相世系表》載:公元前十世紀周公平定武康判亂後,商紂王庶兄微子啟受封於宋國,建都商丘,後於公元前286年被齊國所滅,其子孫以「宋」為姓,出於子姓。周穆王常乘坐伯益後裔造父所駕馬車游巡各地,因父駕車技術熟煉有功,被封於趙(今山西洪洞之北趙城),其後人以「趙」為姓。周武王封鍾雍曾孫於吳(今江蘇蘇州一帶)建立吳國,後人以「吳」為姓,出於姬姓。周曆王封少於友於鄭(今陝西華縣東)建鄭國,後人以「鄭」為姓,出生姬姓。周武王滅商紂以後,追封於舜帝後裔媯滿於陳(今河南淮陽)建立陳國,其取名陳滿,字少湯,其死後被謚封為陳胡公,產生「陳」姓和「胡」姓,出於媯姓。周文王其子摩叔封於衛建衛國,其後人取「衛」姓,出於姬姓。周公旦的兒子伯齡被封於蔣(今河南固始縣東北蔣集)建蔣國,其後人取「蔣」姓,出於姬姓。周武王小兒子封於韓(今山西河津縣東北)建立韓國,後被晉國滅掉,後有桓叔兒子萬封於韓建立韓國,其後人取「韓」姓,出於姬姓。周文王兒子賄受封於深(今河南平輿縣北)建立沈國,其後人取「沈」姓,出於姬姓。伯益之後贏非子擅育良馬,被周孝王封於秦谷(今甘肅天水縣西南),為附庸國,贏非子孫子秦仲因功被升為諸候國,至秦王贏政統一天下建立秦朝,秦朝滅亡後,贏姓子孫改為「秦」姓。周武王封炎帝後裔文叔公於許,建立許國,後人以「許」為姓,出於姜姓。神農後裔伯夷在堯時任掌禮官,又輔佐大禹治水,因功受封於呂地,其後人以「呂」為姓,出於姜姓。衛國大夫孫林父封地戚城(今河南濮陽市戚城遺址)後人以「戚」為姓。周宣王封舅氏申候於謝(今河南唐縣南),申候後代有一支取「謝」姓,也有一支取「申」姓。周朝曹挾被封於邾,戰國時改國號為鄒,其子孫有一支取「鄒」姓。柏皇氏中有柏招為炎帝師傅,後又為帝嚳師傅,其子孫受封於柏(今河南舞陽縣東南),其後代取「柏」姓。齊太公封其庶子於郭(今山東東平縣東),為受封於鄣的後代,後人取「郭」「章」為姓。顓頊後裔陸終的最小兒子樊受封於昆吾,樊的庶子後代受封於蘇(今河南溫縣),其後人取「蘇」姓。周文王第十五個兒子高受封於華,稱為華公高,後人取「華」姓,其有庶子又受封於潘,後人取「潘」姓,出於姬姓。顓頊之後封於葛(今河南寧陵縣東北),後人取「葛」姓,出於贏姓。周宣王有大夫杜伯,其子杜限到晉國,被任命為范士師,後人以「杜」為姓,又以官名「范」為姓。顓頊後裔陸終的第三個兒子錢鏗受封於彭(今江蘇徐州),稱為大彭氏,後人取「彭「為姓。周公旦的兒子伯禽受封於魯(今山東曲阜一帶)建立魯國,後人以「魯」為姓,出於姬姓。累豕韋氏在夏代居於豕韋(今河南滑縣東南),建立豕韋國,又稱韋國,後人以「韋」為姓。楚令尹斗之子賁皇亡命晉國,後人受封苗邑(今河南濟源市西南),賁皇又名苗賁皇,後人取「苗」為姓。黃帝兒子有熊氏禺陽受封於任,建立任國,其後人取「熊」和「任」為姓。魯孝公有子公子展,其孫子無駭以祖父名為氏,稱為展無駭,其兒子名展商,被封於柳下,死後改名為惠,故又名柳下惠,後人取「柳」和「商」為姓。第四種:以山河地名為姓。黃帝死後葬於橋山,其子孫守陵之人,就以此陵山「橋山」為「橋」姓,後人又去掉「木」字旁,取「喬」姓。炎帝神農氏居住姜水,為渭河支流之濱,後人以「姜」為姓,春秋時有齊、申、呂、許、焦、方、雷等都由姜姓而產生。第五種:以部落名稱為姓。東晉時,匈奴呼延部進入中原,其後人漢化後以部落名稱取「呼延」為姓。三國時,鮮卑族首領慕容護拔率族人遷居遼西,後在棘城以北(今河北昌黎縣)建國,其後人漢化後取「慕容」為姓。鮮卑族呼天為「宇」,「宇文」即「天之子」之意,宇文氏為鮮卑族部落名稱,其進入中原以後後人漢化取「宇文」為姓。鮮卑族還有尉遲部落,後人漢化以「尉遲」為姓。還有万俟部落,後人取「万俟」為姓。第六種:以出生時異象為姓。周乎王之子出生時手掌呈現篆文「武」字,其後人取「武」為姓。第七種:以避難避諱避嫌而改姓。漢代炅橫有四個兒子,其原為「炅」姓,家中遭難,四子逃避,其中有一子避居幽州,改為「桂」姓,因「炅」與「桂」同音「gui」。春秋時,陳厲公子陳完為避禍外逃,將「陳」姓改為「田」姓。還有明代燕王朱棣以討伐黃子澄等為名起兵,推翻建文帝,黃子澄的後人由「黃」姓改為「田」姓。漢時司馬遷因諫言獲罪,其二子為避禍出逃,長子由司馬姓取馬字加二點改為「馮」姓,次子由司馬取司字加一豎改為「同」姓。第八種:以帝王賜姓為姓。遠古時少昊帝被後人尊稱為西方大帝,因五行中西方屬「庚辛金」,取名「金天氏」,其後人取「金」為姓。漢武帝時,匈雙休盾王之子歸順漢朝,漢武帝賜其「金」姓,取名「金日撣」。堯之後裔劉累,到了周代成為唐杜氏,當時有後人社隰在晉國做官,為士師,又稱士氏,後又改為劉氏,由於後代劉幫建立漢朝,劉姓成為國姓,漢高祖劉幫因項伯有相輔之功,便賜項伯改「項」姓為「劉」姓。周厲王的小兒子友封於鄭,被賜為「鄭」姓。明代大監馬三寶因功被永樂帝賜姓為「鄭」,馬三寶改名為「鄭和」。第九種:以少數民族與漢互化為姓。春秋時,衛國大夫元亘公之後以「元」為姓,另北魏孝文帝推行鮮卑族改穿漢服,改說漢話,並將「拓拔氏」改為「元氏」。唐朝沙沱族首領朱耶赤心之子李克用,曾率沙沱族軍隊擊敗黃巢,被唐皇封為河東節度使,後又進封為晉王,改為「李」姓,唐末李克用之子李存勖起兵,建立後唐王朝。遼、夏、金、元四個朝代,都是北方少數民族執統朝政,因而有不少漢族人為逃避戰亂和胡人欺圧,有的或被朝延賜封改為少數民族姓氏。第十種:以少數民族改為漢姓。滿族設有穆昆組織,產生於古代氏族社會,為滿族最基層血流組織,一般同一個穆昆中只有一個姓氏,同宗的幾個穆昆中就有幾個姓氏,如烏雅氏的五個穆昆中,分別以「吳、穆、包、黃、邵」為姓。寧古塔氏四個穆昆,分別以」劉、寧」為姓。喜塔喇氏的一支穆昆(今遼寧省新賓縣永陵鎮)以「圖」為姓。居盛京的穆昆以「祝」為姓。廣西壯族以父系計算世系,與漢人一樣子女以父為姓,女兒出嫁後,以夫姓為前,父姓為後。第十一種:異讀易錯異類之姓。在一些姓氏中,有不少漢字出現「異」讀現象,其主要原因就是一方面為保留姓氏古讀音,另一方面受居住地方言的影響所致。如「查」姓讀音為「zha」。「常」姓讀音「zhang」。「仇」姓讀音「qiu」。「解」姓讀音「xie」。「區」姓讀音「ou歐」,「黑」姓讀章「he賀」,「蓋」姓讀音「ge葛」。「教」姓讀音「jiao」。「任」姓讀音「ren」。「曾」姓讀音「zeng」。「繆」姓讀音「miao」。「晨」姓讀音「cheng」。「單」姓讀音「shan」。「樂」姓讀音「yue」。「員」姓讀音「yun」。「華」姓讀音為「話」。「万俟」姓的「萬」讀音為「mo」。「浴」姓讀音「yu」。「渝」姓讀音「yu」。「陶」姓讀音「yao」。「肖」姓讀音「xiao」。「葉」姓讀音「xie」。「闞」姓讀音「kan」。「牟」姓讀音「mu」。「石」姓讀音「dan」。「盛」姓讀音「cheng」。如湖北通山縣方言中將「謝」姓讀音為「加」,「成」姓讀音為「叢」,「程」姓讀音為「查」。此外姓氏在書寫中,由於手寫運筆及書寫習慣,產生異體字。如「員」姓寫成上由「厶」下由「貝」組成,「兗」姓寫成「充」,「旬踐」寫成「勾踐」。附 《百家姓》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馮陳諸衛,蔣沈韓楊,朱秦尤許,何呂施張,孔曹嚴華,金魏陶姜,戚謝鄒喻,柏水竇章,雲蘇潘葛,奚范彭郎,魯韋昌馬,苗鳳花方,俞任袁柳,酆鮑史唐,費廉岑薛,雷賀倪湯,滕殷羅畢,郝鄔安常,樂於時傅,皮卡齊康,伍余元卜,顧孟平黃,和穆蕭尹,姚邵堪汪,祁毛禹狄,米貝明臧,計伏成戴,談宋茅龐,熊紀舒屈,項祝董粱,杜阮藍閔,席季麻強,賈路婁危,江童顏郭,梅盛林刁,鍾徐邱駱,高夏蔡田,樊胡凌霍,虞萬支柯,咎管盧莫,經房裘繆,干解應宗,丁宣賁鄧,郁單杭洪,包諸左石,崔吉鈕龔,程嵇邢滑,裴陸榮翁,荀羊於惠,甄魏家封,芮羿儲靳,汲邴糜松,井段富巫,烏焦巴弓,牧隗山谷,車侯宓蓬,全郗班仰,秋仲伊宮,寧仇欒暴,甘鈄厲戎,祖武符劉,景詹束龍,葉幸司韶,郜黎薊薄,印宿白懷,蒲台從鄂,索咸籍賴,卓藺屠蒙,池喬陰鬱,胥能蒼雙,聞莘黨翟,譚貢勞逄,姬申扶堵,冉宰酈雍,璩桑桂,濮牛壽通,邊扈燕冀,郟浦尚農,溫別莊晏,柴翟閻充,慕連茹習,宦艾魚容,向古易慎,戈廖庚終,暨居衡步,都耿滿弘,匡國文寇,廣祿闕東,毆殳沃利,蔚越夔隆,師鞏厙聶,晁勾敖融,冷訾辛闞,那簡饒空,曾毋沙乜,養鞠須豐,巢關蒯相,查後荊紅,游竺權逯,蓋後桓公,万俟司馬,上官歐陽,夏侯諸葛,聞人東方,赫連皇甫,尉遲公羊,澹臺公冶,宗政濮陽,淳于單于,太叔申屠,公孫仲孫,軒轅令狐,鍾離宇文,長孫慕容,鮮於閭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仉督子車,顓孫端木,巫馬公西,漆雕樂正,壤駟公良,拓拔夾谷,宰父谷粱,晉楚閆法,汝鄢塗欽,段干百里,東郭南門,呼延歸海,羊舌微生,岳帥緱亢,況後有琴,梁丘左丘,東門西門,商牟佘佴,伯賞南宮,墨哈譙笪,年愛陽佟,第五言福,百家姓終。 四、 姓氏統計排序據北宋初年(960年後),漢民族《百家姓》一書共收錄漢族438個常用姓氏。明代洪武初年(1368年後)翰林編修吳沈奉朝廷聖旨編纂《皇明千家姓》,共收錄漢族姓氏1968個,亦為當時常用姓氏。現今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杜若甫、袁義達根據國家統計局提供的1987年大陸人口隨機抽樣資料,以及台灣姓氏統計資料,確定我國當今姓氏有11969個,其中單姓為5327個,複姓為6642個(絕大多數為少數民族姓氏),目前仍在通用的漢族姓氏約3050個。按所屬人口多少排序前100位的單姓氏是:李王張劉陳、楊趙黃周吳、徐孫胡朱高、林何郭馬羅、梁宋鄭謝偉、唐馮於董蕭、程曹袁鄧許、傅沈曾彭呂、蘇盧蔣蔡賈、丁魏薛葉閻、余潘杜戴夏、鍾汪田任姜、范方石蛔譚、廖鄒熊金陸、郝孔白崔康、毛邱秦江史、顧邵召孟龍、萬段雷錢湯、尹黎易常武、喬賀賴龔文。101-200位單姓氏排列為:龐樊蘭殷施、陶洪翟安顏、倪嚴牛溫蘆、季俞章魯葛、伍韋申尤華、聶叢焦向柳、邢路岳齊沿、梅英庄辛管、祝左塗谷祁、時舒耿牟卜、路詹關苗凌、費紀靳盛童、歐甄項曲成、游陽裴席衛、查屈鮑位覃、霍翁隋植甘、景薄單包司、柏寧柯阮桂、閔歐陽解強、柴華車冉房。據2001年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統計,第一大姓李姓有總人口9207.4萬人,佔全國總人數7.19%,第二大姓王姓有總人口8750.4萬人,佔全國總人數6.83%,第三大姓張姓8750.2萬人,佔全國總人口數6.81%。此三大姓共有人口近2.7億人,佔全國總人口20.8%,即五分之一強。焦姓在全國總人口中排列第128位,大約總人口數為160餘萬,約佔全國總人口數0.09%,即每千人口中約有一名焦姓。其次為河南、山東、安徽、湖北、山西等省。主要分布江西省有42萬餘人,佔全國焦姓總人口26%。 五、 姓氏起名內涵古人云:「賜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藝;教子一藝,不如賜子姓名」「不怕生錯名,就怕起錯名」。可見姓名之重要。姓名涉及心理學、社會學、哲學、歷史學、民俗學等精髓之結合成果,是體現一個人在形象、素質、品味之上的重要標誌。一個符合自己的好名雅號,就能給人心理上以暗示和引導,給人自信,助人成功。姓名伴隨人一生,也影響人一生。命好運好再加好名,就會功成名就,事事順心。人需好名,就與經商辦廠開公司也需取好名一樣,人有好名一生平安,店有好名風調雨順,廠有好名興旺發達。人一出生就有四柱八字,也就是以天干地支而標記人的出生年、月、日、時,稱為年柱、月柱、日柱、時柱,其天干地支組成八字。在《周易》中尤其著重研究對人的四柱中所包含了人一生髮展的諸多信息,通過四柱就能知曉人生命運,勾畫生命軌跡。八字是人生命運基礎,是人的先天條件。姓名與八字,好比花與錦。八字好配上好姓名如錦上添花,八字差姓名好也能彌補錦之不足。命與名兩不可分,互相為用。八字好比身體,姓名好比精神,此即姓名與八字之辯證關係也。取名要做到新穎、典雅、含蓄、響亮,既要尊重傳統,又要與時俱進,以達到令人賞心悅目之效果。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知命意在趨吉避凶,因勢利導,更好地把握人生,獲得成功,知命而為,方能平安富足,就會主動開拓奮鬥,就會大有作為。人生四柱中含有「金、木、水、火、土」五行,五行之中有相生相剋,其相生為: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其相剋為: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而人四柱中往往不會五行皆豐,因而配合八字,在取名上就要慎重注意考慮所缺五行,並取含有所缺五行的偏旁部首之字了,同時還要考慮取名配上字型大小,使奶名、姓名、字型大小、藝名、筆名等連為一體,互為結合,增加光彩。此外有的人還有藝名、雅號、齋名、綽號等等,均可概括人一生的命運、性格、志向、素質等諸多方面。姓名有天、人、地、總、外五格。姓為天格,亦稱先格,其為祖先所賜,對人影響不大,如「焦」姓為天格,12畫,其下四點屬火,其暗示為:才藝多能、智謀韜略、剛柔當事、嗚奏大功。姓名前二字為人格,亦稱主格,為姓名中心點,主管一生命運,其暗示為:旭日東升、壯麗宏觀、權威旺盛、功名榮達。姓名之後二字為地格,又稱前運,主管人前半生命運,會影響中年以前,其暗示為:為人熱情、開拓創新、性格剛柔、才智謀略。姓名三字之和為總格,又稱後運,主管人後半生命運,影響中年到晚年,其暗示為:溫和平靜、智達通暢、文昌技藝、功名利祿。姓名後一字為外格,又稱靈運,主管命運之靈力,即社交能力和聰穎智慧,其暗示為:才藝多能、智謀奇略、忍讓負重、追求名利。姓名有天、人、地三才,按三字五行測定人體是否健康,生活是否順利,事業是否成功,婚姻是否和諧,也就是包含著人一生的性格、意志、事業、家庭、婚姻、子女、社交、精神、財富、健康、晚景等諸多信息。焦姓取名。因焦為12畫,五行屬「土」,偏旁部首四點底屬「火」,八封為坤,上下結構,其聲母為「J」,取名時最好不用q、x聲母的字為名,雙名字應避免全用「J」聲母或iao韻母或陰平調的字,最好不用上下結構的字。焦屬土為萬物之源歸宿也,遇木被克受制,遇水受傷損害,遇火得運順暢,與金相會旺財旺官旺平安。姓名大師提示:起名要具備三要素,其一好聽吉祥,讓人一聽充滿活力。其二五行相旺相生,則吉祥好運,相剋相害則受損兇險。其三順暢易記,有典有章。 六、姓氏起名忌諱名不正則言不順。寶寶呱呱附地,起名成為父母及長輩最為關注之事,往往為起好名而絞盡腦汁,於是翻辭海、選唐詩、查古籍、求朋友,甚至高價請人取名。姓名為兒孫代號,取名看似容易,其實很亦有難度,儘管姓氏與名號由二三個字組成,但都必須包含一定意義,必須注意形、音、意三條原則,為此起名必須注意忌諱八點。其一忌諱與祖先同名。遵祖敬宗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假與祖先某人同名意為最大不恭不敬、不忠不孝。為此取名時首先必須參照已定傳統輩分,並通過查詢族譜參閱歷代先輩名諱。同時切忌與歷代偉人、名人同姓又同名。其二忌諱生僻拗口。姓名既是自己書寫、簽名、身份的代號,但主要是供人們日常稱呼而又於日常交際之用。為此名字必須要便於讓人們記憶和電腦列印,如生僻字既難書寫,又難查找,如拗口字既難呼叫,亦難流傳。特別是自己填寫簡歷或他人呼叫時,因生僻拗口字往往會使人誤讀,會令人尷尬,產生一些誤會,尤其是繁體字讓人難辯識。其三忌諱單調重複。如丁姓取名「丁丁」,石姓取名「石石」,林姓取名「林林」,這種單調重疊姓名就毫無意義。還有的取名如李季、劉利、張漲,這種以姓加筆畫偏旁為名,使人看到此姓名很呆板單調,缺乏典事縱逸,變化多姿,曲折交替,氣韻貫注之美學效果。此外還有拆姓為名,如商朝相臣伊尹,作家老舍舒舍予,音樂家聶耳,還有增姓筆畫部首為名,如林森、於吁、金鑫等,或將父母兩姓湊合取名,如朱程、李魏。這些取名之法雖然很新穎,讓人回味無窮,但能配合恰當字型大小,就相得益彰了。其四忌諱多音連續。有些多音姓氏(如樂、解、仇)是無可奈何的祖宗先輩所賜,但起名字時就應避免此種多音字的麻煩。如取名樂樂樂就有八種讀法,讓人難懂難呼。但取用多音字必須讓人一看瞭然,如崔樂天、孟樂章,就知道「樂」的正確讀音之意了。其五忌諱疊音繞口。如方芳、辛欣,就不利呼叫。名和姓的聲韻母和音調應拉開一定距離,讓人呼叫時順口易聽,否則就會讀錯聽誤,尤其是疊音繞口名字也讓人發音費力,無音韻節調之美感。其六忌諱不雅諧音。有的名字看起來非常高雅,但讀起來因音韻諧合使人容易產生嘲弄和諧謔,成為人們日常茶餘飯後開玩笑的談資,特別與使用的某些熟語或貶義祠為諧音同名。例如:宮岸菊(公安局)、盧輝(爐灰)、何商(和尚)、劉蒙(流氓)、陶華韻(桃花運)等。其七忌諱過於時髦。因歷史重要時段、事件、節慶,往往成為時髦取名的字型大小。如上世紀五十年代「建國」「躍進」,六十年代「衛東」「文革」「衛星」「紅衛」,七十年代「向陽」、「大慶」、「國慶」,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九十年代「回歸」,新世紀初「奧運」「亞運」。還有龍年出生就取什麼龍,可謂因政治狂熱而千人一面。雖然自古以來人們崇高忠孝,因而「忠孝仁義」也列入名字之中。此外隨著改革開放,而形成了名字的洋化,如約翰、瑪麗、麗莎,特別是女孩子名字洋化諸多,讓人聽到太時髦、太洋化的名字就會產生崇洋迷外,使人誤解為輕浮空虛之臆想。其八忌諱華美誇讚。如給男孩取名,總是以豪、強、虎、焱、猛、闖、剛等字諸多,雖然看起來斬釘截鐵,讀起來剛勁有力,但也容易讓人聯想到渾噩猛愣、放蕩不羈、使氣任性、不拘禮法之感。古人取名注重內蘊浩然正氣,外顯莊重典雅,遇事沉著不驚之感。有的給女孩取名,均以蘭、菊、花、珍、艷、香等耀眼字,雖然俏麗明艷、秀色風光,但使人聯想到飄浮不雅、凋謝殘敗、風花雪月之感。 七、姓氏現代科學「姓名」傳承了人的情、意、志,蘊含了人的精、氣、神。姓名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人體符號稱呼,而是對人的情緒、智力、婚戀、事業、健康等諸方面有著一定的影響。古人說:姓為祖宗所定,名乃父母所取,膚髮父母所賜,故為人子,應懷感恩之心。一、起名原則一是音韻靈動。好名念讀猶如磁性相吸,悅耳動聽。尤以配上字、號,更是令人產生美好聯想與記憶。為此不少藝術家均有姓名、字型大小、藝名、齋名,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二是字義深遠。起名首先必考慮字義,尤其避免諧音字、反義字、同聲字。三是八字相配。算命先生首先給人推算八字,也就是出生年月日時所指的天干地支,從而推測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生克制化,以及所缺所盈,再結合所起名字測算天、地、人、外、總「五格」,從而達到陰陽協調,五行相旺,五格順暢。四是生肖結合。人們往往按出生年月十二生肖考慮名字。如龍年取名某某龍,這樣就會引發很多同名同姓了,但可考慮生肖動物的吉祥習性,如蛇年可聯想蛇的特點,選擇哲、啟、善、唯等含有「口」字旁,並與蛇的習性相聯繫的字。五是筆畫運用。按照五格的八十一數靈動運用。盡量不用筆畫過多的罕見字、繁體字,這樣難書寫,別人也會呼錯。六是少取單名。單名雖然念讀響亮,但往往重名之人頗多,讓人產生相比,且在社交中也會帶來一些不利影響,但單名能配上字型大小也就有一定含義了。如孫文字中山,李白字太白。七是字派活用。男孩起名一般以父之姓中按本族所固定的字派,再加上一個特定意義的字,使姓氏、字派、名字三者有機組合,成為三個字的姓名,也有的取四個字的姓名。那麼這個特定意義的字從何選取呢?可以按出生季節、時令、活動、時辰、地點,尤其是可以引經據典,充分表達父母期望。二、姓氏與DNA各姓氏有共同祖先,相同起源,但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又各自遷徒分化,或又欣然相遇互容,通過藉助遺傳學研究,就會描繪出中華民族各姓氏遷徒進化過程中的大「族譜」。遺傳學主要是通過對人體基因進行測定,從而分析得出姓氏種群的同化和異化區別。人體由成千上萬的細胞組成,在每個細胞核中都有23對染色體,其拉長之後就看到DNA雙螺旋結構框架,其框架上有很多按一定規律排列的單位,稱為鹼基對,所有鹼基對一共分為A、T、G、C四種,這些鹼基對把DNA「纏繞」起來,壓縮之後就形成染色體。除此細胞核內還有重要的細胞器就是線粒體,稱為線粒體DNA。在細胞核基因組裡面包含有30多億個鹼基,共包裝成23對染色體。我們每個人的細胞核中都有兩套性染色體,即X和Y兩種性染色體,分別來自父親和母親。在男性精子中含有X、Y兩種性染色體,而女姓的卵子中僅含有X一種性染色體,這樣因父親和母親染色體在相同位置中發生交換而把遺傳特徵重新組合,但基因組裡還有不重組的部分就是一種Y性染色體,其最大特徵就是只有傳男性存在,這樣形成男性代代遺傳不變,而線粒體DNA則正好相反,其發生重組只遺傳給女兒,也就是接受母親的線粒體DNA和X性染色體,為母系遺傳和母系歷史。例如:曹操的後裔有很多宗支,按族譜記載就可尋找到他的後代分布,如每一宗支取一個樣本分析X和Y性染色體,就可斷定是否為同宗傳延,也就可以推測曹操的Y性染色體組成結構。這也就是從樹狀圖譜的「枝」上溯到「根」,由今追古。此外通過遺傳學可以揭示人群與族群之間的關係。由於DNA序列也是不安分的,有的也會發生突變,比如原來的鹼基對G突變為C,這樣就使人與人之間的基因組不完全一樣了,故古言說:「一父生九子,九子不一樣」,出就是通過遺傳和變異,從而形成了每個人不同的基因版本,產生了每個人不同的特徵。如人群分開時間短,代際沿續很相近,則其基因組織相似性就很大,如分開時間長,代際沿續遠,則相似性就很小。為此這也就可推測姓氏宗族的親緣時間和歷史長短。但不論怎樣突變,其Y性染色體只傳男性是永遠不變的,則為同宗同祖尋根溯源提供了有力證據。所以中華姓氏的遺傳研究成為當今全世界遺傳學、人口學、民俗學等極為關注的重要課題,也為中華宗族文化帶來了現代遺傳科學崛起和各姓氏追宗溯源提代了重要途徑。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中華名人傳記—
※中華國粹欣賞
※中華道藏 08_1---3
※中華姓氏漫談-廖姓(41)
※中華文明偉大復興的倫理蘊含和道德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