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三大名刀,武士身份的象徵
在冷兵器時代,一把好的刀劍,隨時可以決定你的生死。在日本,佩刀更是武士身份的象徵。雖然現在已經遠離冷兵器時代,不過還是有不少刀劍愛好者熱衷於收藏各種刀劍。其中最具有收藏價值的莫過於世界三大名刀。因其鋒利的刀刃、精緻的花紋深得收藏者的喜歡。
世界三大名刀
日本刀
很多人將中國的唐刀與日本刀做對比,但不得不承認,日本刀在做工工藝上面的確比我國要更加精湛。而在日本,刀劍不單單只是武具,它在日本人心中近乎成為一種信仰而被崇拜。日本武士在日本也享有崇高的地位。因此日本刀也稱為武士刀。
武士刀全稱為平面碎段復體暗光花紋刃,世界三大名刃之一。依據形狀、尺寸分為太刀、打刀、脅差、短刀等。廣義上還包括長卷、薙刀、劍、槍等。與其他國家的刀類不同、日本刀最大的一項特點就是在外形裝飾之外刀體本身展現出藝術感。在日本制刀人被稱作「刀工」、「刀匠」、或「刀鍛冶」。日本歷史上的刀工各有派系,還有的是幕府、大名的專屬工匠。
據說,日本刀最初是由唐刀的冶煉技術與制刀技術發展而來,不過隨著唐朝大量製造廉價刀劍,唐刀漸漸變的脆弱不堪,反而日本在刀劍的製作越發精良,日本刀的製作,從平安後期到鎌倉時代,出現了大和傳,備前傳,山城國,相州傳,美濃傳等並稱為天下五傳的制刀流派,並且各地名匠輩出。尤其以備前國的長船町為盛。
刀劍鍛造追求兩個目標,一個是足夠鋒利,能夠有足夠的殺傷力;另一個則是要有韌性,能夠在使用的時候最大限度的保證不折斷。但這兩點在技術上不同的方向。學過點兒材料的人都知道,想要鋒利就要有高碳含量,而這個會導致鋼材韌性不夠,而追求韌性就會鋒利不足。
日本刀的製作工藝里解決這個問題是用了複合鋼材。日本刀的術語當中有「三枚合」、「五枚合」的說法,實際上我們可以把這個想像成一個多層漢堡。在刀身的中央部分是柔韌度最高的軟鐵,這東西形成了一把刀的骨架。在軟鐵外麵包著稍微堅硬一些的鋼材,構成了一把刀的肌肉,最後在刀刃的部分是經過淬火工藝處理、最為堅硬的鋼材。包在中心的被稱為「心鐵」,外層被稱為「皮鐵」,刃部則叫做「刃金」。三種材料組合之後,一把刀就會兼具鋒利與韌性。
日本天國以後,日本古單兵武裝開始蓬勃發展的時期,日本名工良匠層出不窮,冶鍛技術日益完善,而且時逢戰亂,天皇大力提倡制刀,而日本的相關財閥也加入到武器製造業中,使之成為當時的陽光產業。到了南北朝時期其制刀工藝已經完善,鑄造者亦日益增多,制刀匠在人口中的比例已經遠遠超過了東亞諸國,成為這個國家的一種普遍職業。 當然這是一個傳奇人物輩出的時代,傳奇故事也一再的流傳。
日本刀的種類
太刀
太在古文里可以通大,當然太刀也可以理解為大刀了。只是這種大也是幅度很大的,因為太刀裡面分類也相當得多。一般來說的太刀是指刃長60厘米以上90厘米以下的太刀,而又和打刀形狀不同。另外刀反較大的都可以稱作太刀,太刀在日本12到15世紀末十分流行。
陣太刀
一般來說是儀仗和裝飾用的刀,就好像中國龍泉的鎮宅寶劍一樣。刀柄和刀鞘上有繩節裝飾,而且刀鞘一般外裹皮革,有時候還會籠上金。而且刀柄出彎曲度很高的一般都是陣太刀。
大太刀
一般來說,也有叫野太刀的,日本古書記載上一般把刀刃長90厘米以上的太刀叫做野太刀,而把刀刃長150厘米以上的叫大太刀。相比普遍在歷史上比較矮小的日本人來說,這絕對是有如歐洲claymore一樣的重兵器了。傳說中在日本有九州軍神和雷神之稱的立花道雪的雷切,應該就是野太刀或者是大太刀。因為立花道雪的女婿立花宗茂作為創始人之一的景流劍術,用的都是野太刀,景流的刀和一般劍術的刀的對比。
打刀
打刀是最常見的日本刀,帶柄長度70到90厘米之間的,插在腰間時刀刃是朝上的,一般就是打刀。打刀相對比較短,在戰場上的用處並不大,所以真正的打刀是用於近身格鬥或者刺殺這類的,拔刀術一般用的就是打刀,太刀不太好拔,打刀和太刀的刀銘也刻在相反的位置,由於佩戴方向不同,都是刻在貼近身體的那一面。
脅差
刃長30-60厘米的,刀身類似打刀而不像小太刀的,就是脅差了。脅差作為武士佩的兩把刀中短的那把,一般在打仗時是不會拔出來的。除非主武器損傷過度,或者要割敵人的頭領功。要麼就是切腹時候用的,而且對於脅差並沒有什麼限制,老百姓不能配太刀或者打刀,但是可以配脅差。
短刀
一般是刃長30厘米以下的,刀身製作風格有別於脅差的刀,叫做短刀。短刀種類繁多,用途也很多,從匕首到甚至打獵用的刀,只要是傳統工藝,應該都可以歸到短刀裡面。切腹除了用脅差以外,也有用短刀的。
大馬士革刀
大馬士革刀貴為刀中極品,他的最大特點是刀身布滿魔性的花紋,如行雲似流水,美妙異常。花紋能夠使刀刃在微觀上形成鋸齒,使得刀劍更加鋒利。在古代由於有在刃上喂毒的情形,造成很多大馬士革鋼的刀刃呈現黑色。在黑色的刀刃上分布著亮晶晶的雪明炭鐵。古代波斯人把它形容成像夜空中的繁星。刀上的魔性的花紋簡直是人工雕琢的自然之美。因動人的傳說和自身的優異性能,大馬士革鋼製成的刀具,成為刀具收藏界的極品。
大馬士革刀的起源
關於大馬士革鋼的起源說法甚多,目前較為多數人接受的是印度說。由於地理位置的關係,在直到公元十七世紀歐洲地區的鍊鋼技術都落後於東方,大馬士革由於處於東西方的交通要道,長時期又是重要的商貿城市,來往歐洲、中東地區的商人總是從大馬士革出發或經過,將wootz鋼或刀劍帶到歐洲。大馬士革鋼因此而得名,其重要的識別標誌就是花紋,歐洲人把它叫作結晶類大馬士革鋼。
世界各地區後來由於武器製造鍛打技術的發展,分別發展出鍛打花紋鋼的技術。原因是簡單的。古代因為溫度不夠不能直接鍊鋼,鐵礦石燒熔出來的是海綿鐵,就象58年大鍊鋼鐵時煉出的那種東西,除含碳量高達7%以上,還有大量雜質,必須將它退火直到可以鍛打,鍛打起三個作用,一是除雜質,二是焊接,三是脫碳。當時人限於知識有限,只從實踐中知道加熱鍛件後反覆鍛打可以清除雜質,但鍛打後必須摺疊焊接,沒有焊接鍛件最終只能變成薄片,但鍛打焊接只能在一定溫度下進行。但多次加熱鍛件會逐步脫碳,含碳量小於2%就成了現在所謂的鋼了,如果繼續加熱鍛打,鋼脫碳到含碳量小於0.1%就會變為所謂熟鐵,鍛打過程中鍛件各部分清除雜質程度不同、或退火溫度差異加上多次摺疊最終在製成品表面生成花紋,其實這是由於鋼質不均勻造成的,特別是摻雜了熟鐵後花紋更加明顯。這就產生了所謂鍛打花紋鋼,由於有花紋這個顯著標志,當時歐洲把鍛打花紋鋼也稱為大馬士革鋼,歐洲人也把它稱作鍛打大馬士革鋼。
大馬士革刀的分類
1、土耳其帝國長刀
帕拉:這兩種長刀都為弧曲形狀長約80~100CM左右,厚0.6~1CM左右,重在1.5~2.5KG上下,相對來說帕拉較基利為短也較輕,刀身全長四分之三近尖處特別加寬,在這個加寬面刀背上一般有反刃,刀面上則施加血槽,護手做十字形,刀柄柄頭多下彎成圓球形,可以防止在砍劈中脫手,比較其他民族得烏茲鋼彎刀土耳其人所用得彎刀大都較重,兼有戰斧的作用。
亞特坎:這種彎刀為奧斯曼土耳其人獨有,全刀相對較短,只有60~70CM左右,3~5CM寬,重量較輕刀形向刀刃方向弧曲,砍劈時重心靠前,斬切力極大,攜帶使時多收在刀鞘中橫插在腰間。
2、伊朗薩非王朝長刀
舍施爾,此種彎刀久負盛名,大多長1米左右,刀形大麴形如彎弓或新月,刀面寬度較土耳其彎刀小,大約寬3~4CM上下。大多無血槽,刀柄頭部不大也不做圓球形,只是下彎成直角,護手亦做十字形;
3、印度長刀及長劍
塔瓦:印度特有的彎刀樣本,刀柄做豐腰「亞字」形,部分還加有西洋軍刀似的護手,大多為金屬製品,刀身與舍施爾類似多較窄。
帕塔長劍,印度獨有之長劍形制,多帶圓筒形長護手用於刺殺,很是便利。此外印度尚有另外一種長劍名為法朗或法朗奇,刀柄與塔瓦長刀一致而用劍身。
4、烏茲鋼流傳地區通用之短劍坎查。
此類短劍極為銳利,劍形近於古羅馬短劍,長度大多不超過50cm。另外阿拉伯半島和尼羅河流域信奉伊斯蘭教的部落民族所用之短劍、小刀也多使用烏茲鋼鍛造,其種類甚為繁雜故不贅述。
馬來克力士劍
馬來克力士劍指的是自菲侓賓至印度一代馬來民族古代所用的劍, 不止馬來群島地區, 也並不單指馬來西亞一國,主要包括爪哇、蘇門答臘、巴厘等諸島。有人說,「克力士」是馬來語中就是「刀劍」的意思,其實並不準確,克力士在馬來語中專指克力士劍,而其他刀劍自有別的叫法。造成這樣的狀況,大約是因為歐洲語言系統中刀劍不分,所以在傳播中以訛傳訛所致。
馬來克力士興盛於13世紀的滿者伯夷王國,屬於糙面隕鐵焊接花紋刃中的尖端精品,精美絕倫。其製造工藝極為精細,僅反覆錘鍛入火一道工序就要重複500次左右,刃上的夾層鋼有600層之多。史料記載,三國時期,魏太子曹丕愛劍,曾招楚越良匠為其打造百辟刀劍,也不過是在打造刃身時「入火」一百次。
鑄造工藝
傳統的馬來克力士劍純以隕鐵打造,即天外墜落的隕石鐵,傳說中打造神器的原料。不過馬來人鍾愛隕鐵,倒是確實是無奈之舉,主要是因為馬來群島上鐵礦貧乏,且冶鐵工藝不精所致。而隕鐵中含鎳,可以增強刀身堅韌而不碎折,且刃上的花紋也非隕鐵不能獲得。因此在古代馬來,所有發現的隕鐵都必須上交國有,再由國王特交給制刃師使用。制刃師的待遇優崇,被尊為國師,俸養終身,賜給土地,並可世襲接受俸祿。後來隨著中國、波斯等地的鋼鐵輸入,加上馬來本土也探出了少量鐵礦,因此鑄劍師在鍛劍開始加入其他鋼材,但仍運用部分隕鐵來保證刀劍的品質。據說一般的工藝是:三個鋼塊,中間夾上兩片隕鐵冶煉,再錘打成一片,然後剪成兩至三塊,再疊壘入火……可上百次。在具體操作中,各有絕活,因此形成了千姿百態的克力士刃紋。
一把馬來克力士的完成,是由許多工匠合力製成的。級別最高的是鐵匠,馬來語稱Tukang-Besi,鐵匠在煅刃之前, 先要舉行Sudjen的儀式,意在驅邪迎神,這個神叫Demir,然後制刃。還有金匠Kemasan,銀匠Tukang-Perak,銅匠Tukang-Kuningan,制柄者Pengukr, 制鞘者Tukang-Warangka,畫匠,漆匠,料匠,麽刃匠等,在古代他們集體在市場上工作,形成景觀。但是打鐵是不給人看的,子承父業,秘不傳人。
主要特點
克力士劍的佩帶方式是斜插在腹部前方的腰帶上,劍柄在右上方,劍鞘在左下方。其使用方法是,用右手握持,劍身可以水平,也可以豎直,快速地向前方直刺,在這個過程中肘部一直是彎曲的,如果肘部伸直,則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效用。這在有限空間內的近身作戰中很有優勢,但如果在開闊地帶,對方使用更長的兵器,如長劍、長矛或者棍棒,克力士劍的威力便值得懷疑了。克力士劍實際上是一種更適於偷襲或者突然行刺的兵器,而不適於陣地戰。
克力士劍被認為是男性的象徵,當一個男孩到成人的年齡時,他的父親必須為他佩上一把克力士劍,從此以後,這個男孩就會被看作是一個真正的男人了。對於爪哇人來說,克力士劍是他們精神上的守護神,如果沒有克力士劍,爪哇人會覺得自己不具備完整的人格,並感到缺乏自信。而且,人們認為從祖上繼承的克力士劍經過歲月磨礪,隱藏著更神秘的魔力,能在最危急的時刻使劍的主人化險為夷。 在古代,馬來人常佩三把克力士劍,專職侍衛佩四把,其中最華麗細緻的是妻子定婚時所贈給的那把。而最珍貴、犀利的是家傳的那把克力士劍——百分之百的隕石鐵打造。
世界三大名刀之中的日本刀曾經有過爭議,有人認為中國的唐刀完全可以取代日本刀,唐刀的確製作精良,與日本刀可以一拼高下,不過在後期唐朝放鬆了對刀劍的製作,導致大量廉價粗製濫造的刀劍流入市場,與日本刀相拼時一砍就斷。從此不得不退出歷史舞台。
推薦閱讀:
※武士刀賞鑒入門:日本刀的魅力何在?
※《南粵史》第十三章:保衛華夏文明的百越武士——南粵抗清戰爭(上)| 冬川豆
※用武士刀斬殺是怎樣一種體驗?
※《新倩女幽魂》--世間已無張國榮(及戰國、鍋蓋頭、混沌武士、破壞之王) – 《倩女幽魂》影...
※?專題報道-從冷兵器角度評《最後的武士》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