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醫藥網
對「從肝論治陽痿」的認識和體會
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 1999年第3期第22卷 臨床研究
作者:王傳航
單位:中日友好醫院 北京 100029
關鍵詞:勃起功能障礙;陽痿;從肝論治;病因病機;用藥體會
陽痿是臨床上常見的男性性功能障礙,通常是指性交時陰莖不能勃起,或因勃起不堅及勃起不能維持,以致不能完成性交全過程的一種病症。陽痿的發病,往往與情志刺激、勞傷過度、六淫侵襲、飲食不當、跌仆損傷、久病所累、稟賦不足、年高體衰等因素有關。這些病因可單獨致病,但更多情況下是兩種以上病因兼夾致病,導致較為複雜的證候變化。1985年導師王琦教授提出「陽痿從肝論治」,由博返約,從根本上抓住了陽痿錯綜複雜的證候變化規律,得到了學術界的廣泛重視和響應。現將筆者近年來從肝論治陽痿的認識與體會作一簡介,供參考。
1 《內經》奠定了陽痿從肝論治的理論基礎
陽痿從肝論治,緣由前陰與肝關係密切。就肝之經脈而言,陰器為肝經循行所過部位,肝經「循股陰,入毛中,過陰器,抵小腹」(《靈樞.經脈》)。
諸筋為肝所主,而肝之經筋亦結於陰器。《靈樞.經筋》指出,足厥陰之筋,「上循陰股,結於陰器,絡諸筋。其病……陰器不用,傷於內則不起,傷於寒則陰縮入,傷於熱則縱挺不收」。明確指出肝之經筋結聚於陰器,並於該部位與諸筋相連,若房事不節,精血虧耗,經筋失於濡養,或傷於寒熱之邪,可導致陰器不用,陽事不舉。
應該指出的是,《內經》有關陰器、宗筋的論述,涉及肝、脾、胃、腎、任、督等臟腑經脈。雖然有脾、胃、腎之經筋皆「聚於陰器」、「結於陰器」(《靈樞.經筋》),督脈「其絡,循陰器」(《素問.骨空論》),任脈起於中極之下、下出會陰、經陰阜等理論;然前陰實為肝所主,正如《增補病機沙篆》所說:「陰器者,宗筋之所系也。而脾胃肝腎之筋,皆結於陰器,然厥陰主筋,故諸筋統屬於肝也。」肝藏血,主疏泄,體陰而用陽,又肝與前陰密切相關,故肝之功能正常,則氣血旺盛,宗筋得養,用事自如,反之則病陽痿。
2 從肝論治陽痿,活用治痿七法
2.1 調肝疏肝法
情志不遂,所願不得,或悲傷過度,鬱鬱寡歡,致肝氣鬱結,無以疏泄氣血,宗筋失充,發為陽痿。患者多情志抑鬱,善太息。治宜疏肝解郁,常用藥如柴胡、當歸、白芍、白朮、茯苓、炙甘草、枳實,可酌加白蒺藜、川楝子、醋元胡等。
暴怒氣亂,肝疏泄過度,可致肝失調達,氣血紊亂而運行不暢,宗筋失養,致陽痿不舉。患者多急躁、易怒,或有胸脅脹滿疼痛。治宜平抑肝氣,宜選用柴胡、白芍、龍骨、牡蠣、石決明、白蒺藜、羚羊角粉等葯。
2.2 通瘀化痰法
痰濕和瘀血既是機體病理變化的產物,又是致病因素。恣食醇酒肥甘,易傷脾胃,化生痰濁;肥胖人多痰濕體質,痰濕過盛,濕濁下注,聚於宗筋,經絡受阻,失於宣洩,氣不至則無以令陰器振興,血不潤則難求其勢壯,故令陽痿。臨床多伴形體肥胖,胸悶心悸,目窠微浮,治宜化痰、祛濕、通絡,用僵蠶達絡飲(經驗方),藥用白僵蠶、防己、蒼朮、半夏、陳皮、茯苓、瓜蔞、薏苡仁、黃芪、露蜂房、生蒲黃、九香蟲、桂枝、路路通。如遇跌仆損傷,傷及腎府、外腎或玉莖,致經絡傷損;亦有宗筋過勞,或房事宗筋受傷,傷及玉莖絡脈,氣血無以疏通,或致瘀血阻於宗筋絡脈,發為陽痿,此為外傷致痿的病機。血瘀證有其傾向性,即男性多瘀,久病多瘀。就陽痿來說,諸多病理機制的變化,都可能導致瘀血的發生。肝氣不調,木郁不達,肝氣不行,無以帥血,氣血不暢,阻塞陽道,或肝經濕熱為患,阻於宗筋,津血被灼,粘滯而為瘀血,此為青壯年陽痿患者因瘀致痿的常見病機。老年多虛,因虛亦可致瘀。如氣虛失運血停、血虛失潤澀滯、陽虛血寒凝滯、陰虛血稠粘滯,均可致瘀,這是老年患者因瘀致痿的常見病機。在臨床上,某些常見病如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慢性前列腺炎、慢性肝炎、慢性腎衰、脊柱及脊髓的病變、腰及盆腔的手術後等,陽痿的伴發率較高,這與久病導致瘀血的機制有關。瘀血阻絡引起的陽痿,臨床常兼見腰、小腹、會陰部位的刺痛或不適,舌質紫暗或有瘀斑瘀點,脈澀,治宜活血化瘀、行氣通絡,用蜈蚣達絡湯(經驗方),藥用大蜈蚣、川芎、丹參、赤芍、水蛭、九香蟲、白僵蠶、柴胡、黃芪、紫梢花、牛膝。
2.3 培土抑木法
憂思氣結,傷及脾胃,水谷不化,精微不布,無以「散精於肝,淫氣於筋」,或肝之疏泄太過,氣機逆亂,橫逆犯脾,致中焦無以化精,宗筋失養致痿。患者可兼見噯氣,腹脹,納少,便溏,肢體倦怠,少氣懶言,面色萎黃等癥狀。治宜九香長春飲(經驗方),方用九香蟲、露蜂房、人蔘、黃芪、白朮、茯苓、澤瀉、山藥、白芍、炙甘草。
2.4 益肝壯膽法
大卒驚恐,突遭不測,或乍視惡物,又或房事中卒受驚恐,或素來膽怯,多疑善慮,房帷之時突遇驚恐,以致恐則氣下,陽事不振,此即張景岳所謂「陽旺之時,忽有驚恐,則陽道立痿,亦其驗也」。臨床多伴見悸動易驚,膽怯多疑,夜多惡夢、治宜益腎補肝,壯膽寧神;用啟陽娛心丹(出自《辨證錄》),方用人蔘、菟絲子、當歸、白芍、遠志、茯神、石菖蒲、生棗仁、砂仁、白朮、山藥、甘草、柴胡、橘紅。
2.5 清熱利濕法
膏粱厚味,過食肥甘,或嗜酒過度,釀濕生熱,內阻中焦,鬱蒸肝膽,或素來濕盛,復感外邪,郁里化熱,濕熱客於肝經,下注宗筋,發為陽痿。正如《明醫雜著》曰:「陰莖屬肝之經脈,蓋肝者,木也,如木得湛露則森立,遇酷熱則萎悴。」《醫宗金鑒》亦云:「筋萎陰濕,熱癢陰腫,白濁溲血,乃肝經之為病也。」患者可伴見陰囊潮濕,或臊臭墜脹,陰囊瘙癢,肢體倦怠,口苦泛惡,小便短赤。治宜清熱利濕,常用藥有雲茯苓、薏苡仁、車前子、澤瀉、白朮、龍膽草、炒黃芩、梔子、木通、柴胡、蛇床子、白茅根、益母草等。
2.6 暖肝散寒法
久卧冰冷之地,或天寒入水,或啖食生冷,或房事後受寒,感受寒邪,侵襲機體,客於肝脈,導致寒滯肝脈證。病機為邪客肝脈,寒滯血凝,宗筋收引。表現為陰莖萎軟而縮,少腹拘急疼痛,畏寒肢冷,小便清長,脈沉弦。方用暖肝煎或茴香橘核丸,常加紫石英、紫梢花、九香蟲等。
2.7 滋水涵木法
思慮焦勞憂鬱太過,肝血暗耗,傷及腎精,或房事不節,腎精被傷,精血不能互生,導致肝腎虧虛。表現為陽痿不舉,耳鳴健忘,抑鬱或易怒,五心煩熱,腰膝酸軟,失眠夢遺,舌紅苔少,脈弦細數。方用六味地黃湯合一貫煎,常加杜仲、菟絲子、仙靈脾、露蜂房、肉蓯蓉、五味子、巴戟天等。
3 小結
以上闡述了筆者在臨床上辨證治療陽痿的淺見,由於所接觸病種和認識的不同,可能治法上有所側重或有所遺漏。遍觀古今醫家論治陽痿,有主張命門火衰者,有主張從肝論治者,還有五臟分治、從痰瘀論治等。近十幾年來,學者們在有關陽痿的治法上各抒己見,出現了一些爭鳴。筆者認為,陽痿從肝論治,應將患者的年齡、體質、伴發疾病等情況綜合考慮進行辨證,必要時應辨證與辨病相結合,從而制定相應的治法。
①重視年齡因素與陽痿證候構成比的關係。一般青年時期是腎氣、天癸充實的年齡,實證較為多見;中老年陽痿患者則多見虛證。
②陽痿的論治,應緊緊圍繞其病機特點展開。大量的臨床經驗證實;情志刺激和濕熱浸淫是陽痿的主要病機;瘀血、痰濁阻於宗筋絡脈是陽痿發病的常見病機;正虛或虛實夾雜是老年陽痿患者的病機特點;而宗筋失充是這些病理實質必然的外在表現。
③器質性陽痿,宜辨證與辨病相結合。由於動脈供血不足引起的陽痿,在辨證的基礎上,酌加活血通絡藥物治療;對於靜脈漏、動靜脈瘺引起的陽痿,則應考慮手術修補或假體治療;神經性陽痿,可在給予中藥的同時,配合針灸治療,某些中藥如馬錢子治療神經性陽痿也值得深入研究;內分泌性陽痿,如果表現為性腺功能低下,則在辨證的基礎上,酌加補腎藥物,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傳統的補腎壯陽中藥中,不少具有調節下丘腦—垂體—性腺軸的作用。在陽痿的保守治療中,內服中藥加上某些血管活性藥物陰莖海綿體注射、多聯藥物的陰莖海綿體注射或中西藥物尿道給葯製劑、局部皮膚粘膜的外用製劑治療,可能會取得更好的臨床療效。在今後的研究中,應重視專病、專葯、專方的研究與開發,如某些單味中藥或中藥復方提取物;局部皮膚粘膜的外用製劑應在中藥的血管活性、促透皮及促透白膜性能等方面深入研究。
作者簡介:王傳航,男,36歲,醫學碩士,主治醫師
(收稿日期:1998-12-07)
|
推薦閱讀:
※大眾CC怎麼樣?
※誰是紅樓夢中的大眾情人
※【圖】續航超500km 大眾I.D.概念車官圖發布
※拒絕套路,拋棄大眾套娃臉的T-ROC甩出競品十條街
※《大眾電影》歷年封面封底欣賞 (10) 195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