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大全(珍藏版)
洮河人收藏
360docimg_501_360docimg_502_360docimg_503_360docimg_504_360docimg_505_360docimg_506_360docimg_507_360docimg_508_360docimg_509_360docimg_510_360docimg_511_360docimg_512_360docimg_513_360docimg_514_360docimg_515_360docimg_516_360docimg_517_360docimg_518_360docimg_519_360docimg_520_360docimg_521_360docimg_522_360docimg_523_360docimg_524_360docimg_525_360docimg_526_360docimg_527_360docimg_528_360docimg_529_360docimg_530_360docimg_531_360docimg_532_360docimg_533_360docimg_534_360docimg_535_360docimg_536_360docimg_537_360docimg_538_360docimg_539_360docimg_540_360docimg_541_360docimg_542_360docimg_543_360docimg_544_360docimg_545_360docimg_546_360docimg_547_360docimg_548_360docimg_549_360docimg_550_360docimg_551_360docimg_552_360docimg_553_360docimg_554_360docimg_555_360docimg_556_360docimg_557_360docimg_558_360docimg_559_360docimg_560_360docimg_561_360docimg_562_360docimg_563_360docimg_564_360docimg_565_360docimg_566_360docimg_567_360docimg_568_360docimg_569_360docimg_570_360docimg_571_360docimg_572_360docimg_573_360docimg_574_360docimg_575_360docimg_576_360docimg_577_360docimg_578_360docimg_579_360docimg_580_360docimg_581_360docimg_582_360docimg_583_360docimg_584_360docimg_585_360docimg_586_360docimg_587_360docimg_588_360docimg_589_360docimg_590_360docimg_591_360docimg_592_360docimg_593_360docimg_594_360docimg_595_360docimg_596_360docimg_597_360docimg_598_360docimg_599_360docimg_600_360docimg_601_360docimg_602_360docimg_603_360docimg_604_360docimg_605_360docimg_606_360docimg_607_360docimg_608_360docimg_609_360docimg_610_360docimg_611_360docimg_612_360docimg_613_360docimg_614_360docimg_615_360docimg_616_360docimg_617_360docimg_618_360docimg_619_360docimg_620_360docimg_621_360docimg_622_360docimg_623_360docimg_624_360docimg_625_360docimg_626_360docimg_627_360docimg_628_360docimg_629_360docimg_630_360docimg_631_360docimg_632_360docimg_633_360docimg_634_360docimg_635_360docimg_636_360docimg_637_古代佛像藝術精品展360docimg_638_「古代佛像藝術精品展」主要展出漢藏佛像精品。展覽的主題是:全面、系統地展示我國漢藏佛像藝術的歷史風貌,同時展示北京地區佛教文化的豐厚底蘊和地域文化特色。通過這個展覽,讓觀眾親眼目睹佛像藝術在我國漢族、藏族地區發展、演變的脈絡和形成的不同的文化藝術風貌;欣賞佛像藝術表現的中華文化特有的品格和藝術神韻;了解佛像藝術蘊藏的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和與我國古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及人們審美觀念的密切關係。展覽分為漢傳佛像藝術和藏傳佛像藝術,共展出佛像262尊,種類齊全,造型各異,風格多樣,其中大部分佛像是首次向公眾展示的館藏珍品。360docimg_639_360docimg_640_360docimg_641_360docimg_642_360docimg_643_360docimg_644_前言360docimg_645_漢傳佛教造像藝術 漢傳佛教指流行於我國內地,以漢語為傳播載體的佛教流派,漢傳佛像藝術是漢傳佛教的重要表現形式和組成部分。千百年來,漢傳佛像藝術在不同時代政治、經濟、文化各人們審美觀念的影響下不斷發生變化,呈現出不同的時代風貌,形成了具有鮮明漢文化特色的藝術形式,是我國佛教漢化的重要載體。 360docimg_646_銅鍍金釋迦牟尼佛像 北魏 太和(477-499) 這尊像結跏跌(音加夫)端坐,頭部高昂,飾吶旋狀髮型,項有高肉髻。面頰豐腴,大眼細長,神態威嚴。身著袒右肩袈裟。右肩披偏衫,胸前衣領上飾折帶紋,與山西大同支岡大佛袈裟上的裝飾紋樣一致。衣紋寫實厚重。右手結施無畏印。手勢親切自然。四足座床渾樸穩重,其正前方和兩個側面刻畫飛鳥、蔓葉、胡人裝束的供養人、捲雲等紋飾和圖案。座後刻有「大代」等銘文。體現了北方鮮卑民族雄闊健碩的形象特徵和文化氣質,代表了北魏金銅造像的最高藝術水平。 360docimg_647_青白釉瓷觀音菩薩像 宋(960-1279) 北京丰台出土 這尊像結跏跌(音加夫)坐,頭梳高髮髻,戴寶珠花冠,花冠正中塑有小化佛。通體素白,僅袈裟邊緣青白色釉。袈裟自頭頂披下,露出面部及前胸。寬額豐頤,眉間飾白詫丹鳳眼微睨,神態安詳。胸前綴有瓔珞及絲帶。胎質潔白細膩,塑造精巧,體現了宋代佛像和陶瓷藝術鮮明的時代特點。360docimg_648_石雕釋迦牟尼佛涅槃像 遼(907-1125) 這尊像側身卧於石床上,頭飾螺發,頭頂肉髻微隆;面相生動,神態安詳;身著袒右肩袈裟,胸前露出蝴蝶結,衣紋寫實自然。風格粗獷,形象地表現了釋迦牟尼佛涅槃時情景。360docimg_649_銅鍍金釋迦牟尼佛像 明 洪武二十九年(1396) 這兩尊像為釋迦牟尼佛成道像。台座束腰處刻有銘文:「周府欲報四恩命工鑄造佛像一樣五千四十八尊俱用黃金鍍之所以廣陳供養崇敬如來吉祥如意者洪武丙子四月吉日施。」據銘文可知,這兩尊像是由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五子周五朱肅的王府出資鑄造的,當時一共鑄造了五千零四十八尊。風格古樸典雅,做工小巧精緻。 360docimg_650_銅鍍金旃(音沾)檀佛像 旃檀佛來源於公元前6世紀的古印度。據《增一阿含經》記載,釋迦牟尼佛成道後,上到忉(音刀)利天宮為母親摩耶夫人說法,當時人間的優填王思念佛陀,就命工匠用牛頭旃檀木雕刻了一尊釋迦牟尼佛像。其像站姿,右手結施無畏印,左手結施與印,身著通肩袈裟,衣紋在身體正面呈波谷分布。後來,不管用何種材質,凡是雕塑成這種樣式的釋迦牟尼佛像統稱為旃檀佛像。360docimg_651_銅鍍金普賢菩薩像 明 嘉靖十一年(1532) 普賢菩薩是佛教四大菩薩之一,在佛教諸菩薩中行願廣大,所以有「大行普賢菩薩」的美名。其形象標誌是騎一頭六牙白象,象徵其行願廣大。這尊像造型端莊,做工精細,保存完好。蓮座後刻有銘文:「大明嘉靖十一年正月初八日父諱日男陳佐發心追造。」360docimg_652_銅鍍金西方三聖像 清(1644-1911) 這是一組佛教凈土宗崇奉的造像題材,中央主尊為阿彌陀佛,主尊左為觀世音菩薩,右為大勢至菩薩,合稱「西方三聖」。這三尊像皆立於仰蓮座上,各結不同手印,表示各自不同的宗教身份和功用。像下台座做成池塘形式,四周雕以擴欄,池中水波蕩漾,並生出三枝蓮莖。其創意來源於凈土宗經典《阿彌陀經》宣稱的「七寶池,八功德水」的記載。 360docimg_653_360docimg_654_石雕一佛二菩薩造像碑 隋 開皇二年(582) 隋代佛像藝術具有承前啟後的地位和影響,一方面繼承北齊、北周佛像藝術的遺韻,同時又表現出新的發展與變化。造像的面相方面不圓,廣額豐頤,軀體敦實,脖頸細長,全身比例失准,表現出明顯的過渡性特點。這兩尊像為同時雕造,是隋代佛像代表之作。 360docimg_655_360docimg_656_銅增長天王像 元(1271-1368) 增長天王是佛教四大天王之一,主要掌管南瞻部洲。這尊像頭部高昂,雙目圓鼓,上牙咬住下唇,下頦長髯垂胸,氣勢凜然。全身武士裝束。頭戴戰盔,身著甲胃,足登高靴,身披倒「U」字形帔帛,衣紋剛勁有力。站立姿勢,右手當胸,手中緊握長劍,為其身份標誌。形象威猛。造型完美,是一尊難得的元代佛像精品。 360docimg_657_銅十一面觀音菩薩像 晚唐—宋(9-13世紀)北京西城出土 十一面觀音源於北周(556-581)印度高僧耶舍崛多翻譯的《十一面觀音神咒經》。這尊像為漢地流行的十一面觀音標準形象,頭頂小佛頭堆疊排列,正中有一立佛,面形圓潤,神態平和,身著長裙,衣質輕薄貼體,雙臂挽帔(音配)帛,亭立於束腰蓮花座上,體態優美大方。 360docimg_658_石經幢 遼(907-1125)北京門頭溝雙林寺 這是經幢一部分,為四面柱狀體。四面各刻一尊佛像,為四方佛,即東方香積世界不動佛,南方歡喜世界寶相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北方蓮花世界微妙聲佛。四佛像皆頭飾螺發,身著袒右肩袈裟,頭頂肉髻平緩,胸部肌肉寫實,體現了遼代佛像的鮮明特點。 360docimg_659_360docimg_660_石雕釋迦牟尼佛與二脅侍菩薩像 北魏 太和二十三年(499) 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收藏 這尊佛像是北京地區現豐最大的早期佛教雕塑。主尊為釋迦牟尼佛,跣(音顯)足站立,頭部高昂,身著袒右肩袈裟和僧裙,軀體健壯、氣勢雄闊,具有北魏太各時期造像鮮明特點。主尊兩側為合掌恭立的二脅侍菩薩,身後為圓形大背光。背光後上半部有十二排小佛像,下半部有造像題記及捐資人名。些像年代歷來爭論頗多,從主體風格看為魏太和時期雕造無疑。但主尊的頭飾、衣紋、兩側的脅侍菩薩造型、背光前後的裝飾雕刻等,與當時風格明顯不符,應為北魏太和之後重修。此像原在海淀區車耳營村,1998年失竊追回後由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收藏。360docimg_661_石雕舍利函 遼(907-1125) 北京朝陽出土 這件石函呈長方形,中央凹槽奉置佛舍利。四側面分別刻有釋加牟尼佛涅槃(正面)、纏裹世尊(右側)、升棺說法(左側)、荼毗(音圖皮)舍利(背面)。畫面人物眾多,內容豐富,雕刻精美,形象生動,對研究遼代佛像藝術的風格與題材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360docimg_662_銅漆金菩薩像 明(1368-1644) 這尊像頭梳高髻,面相莊嚴肅穆,軀體豐腴、修長。上身橫披天衣,飾有瓔珞珠寶與釧鐲,下身著長裙,衣質輕薄貼體,衣紋流暢自然。體態優美,裝飾華麗,雍容華貴,堪稱明代佛像上乘之作。 360docimg_663_彩繪釋迦牟尼佛像 遼(907-1125) 北京門頭溝區博物館收藏這尊像跏跌(音加夫)端坐,頭飾螺發,頭頂現高肉髻,大耳垂肩。面相豐滿,眉間有白亳,雙目俯視,神態寧靜。身著袒右肩袈裟,袈裟上塗有朱彩。左手當胸,右臂殘斷,兩手似結轉****印。對研究遼代佛像藝術及北京地區陶瓷藝術具有重要價值。 360docimg_664_360docimg_665_趙俊興造一佛二菩薩造像碑 東魏 天平三年(536) 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收藏 這件造像碑呈圭形,正面開龕(音刊),浮雕一佛二菩薩像。主尊跏跌(音加夫)坐姿,左右手分別結施與印、施無畏印。面形長圓,脖頸細長,頭部有蓮瓣裝飾的頭光。身著雙領下垂式袈裟,袈裟下擺懸於左肘。衣紋呈階梯式分布,頗具裝飾性。二菩薩立於仰蓮座上,頭戴花冠,身著長裙,胸前飾交叉式瓔絡。體現了東魏佛像承前啟後的鮮明特點。 360docimg_666_三彩水月觀音菩薩像 明 嘉靖四十二年(1563) 這尊像頭梳高髻,面目娟秀,神態安詳。上身天衣橫披,手挽帔(音配)帛,胸前飾瓔珞,下身著長裙。半跏(音加)坐於象徵觀音道場補怛(音旦)珞珈山的岩石形台座上,姿態自然閑適。全身肌膚施白釉,衣飾用黃、綠、醬、黑四色釉表現。台座正面雕有一條飛騰的膠龍,標明觀音是坐在海島上,龍是他的坐騎。座後有「嘉靖四十二年正月匠人口」題記。體態優美、形象穠麗豐肥、色彩富麗華貴。360docimg_667_360docimg_668_360docimg_669_銅鍍金韋馱像明 崇禎十四年(1641) 豐馱是佛教著名護法神,原來地位很高,為四大天王的統率,後受明代《封神演義》影響,變成四大天王的部屬。一般供奉在佛寺天王殿壁後,面朝北方,守護主殿釋迦牟尼佛。這尊像身著武士裝束,右手托金剛杵,形象威武彪悍。台座上刻有「大明崇禎辛巳年虔命御用監恭造」銘文,為明代宮廷御用監所造。 360docimg_670_石雕高僧像 金末元初(13世紀) 北京雙塔慶壽寺海雲塔基出土 這尊像跏跌(音加夫)端坐,面形圓潤,雙目炯炯有神,嘴角略露一絲微笑。軀體肥胖,大耳垂肩,身披袈裟,右手當胸拈佛珠,形象生動傳神,是一尊高度寫實的高僧肖像。據考,此像是金末元初活動於北方地區的佛教臨濟宗高僧海雲印筒(1202-1257)禪師的法相。360docimg_671_360docimg_672_銅鍍金釋迦牟尼佛像 明 景泰元年(1450) 北京 蓮座上刻銘文:「大明是泰元年歲次庚午圓授廣病善戒壇傳法宗師兼龍泉寺住持道觀施金鍍。」其中,「廣善戒壇」是明代北京律宗兩大戒壇之一,在今天寧寺;「龍泉寺」即今門頭溝區潭柘寺;「道觀」是潭柘寺第三十六代律宗祖師。 360docimg_673_銅鍍金阿彌陀佛像 明 景泰元年(1450) 北京 這尊像與景泰元年釋迦牟尼佛為同一組佛像,蓮座上所刻銘文與釋迦牟尼佛相同。360docimg_674_360docimg_675_銅鍍金文殊菩薩像 明(1368-1644) 北京 此像左右肩花上分別有經書和寶劍,為文殊菩薩身份的標誌。整軀做工精細,裝飾繁複,胎體厚重,具有明代宮廷造像遺風。360docimg_676_銅鍍金金剛持像 明(1368-1644) 西藏 金剛持是藏傳佛教崇奉的本初佛,在藏傳佛教中地位極高。這尊像跏跌(音加夫)端坐,頭戴五花冠,面相莊嚴。上軀袒露、下著綢裙、全身瓔珞珠寶裝飾。兩手交叉於胸前結金剛哞(音轟)迦羅印、左手持金剛鈴、右手持金剛杵,表示方便與智慧圓滿具足。全身多處鑲嵌松石、體現了明代西藏地區造像工藝特點。360docimg_677_銅鍍金彌勒菩薩像 明(1368-1644) 西藏 此像頭冠上有一寶塔,為彌勒菩薩身份的重要標誌。360docimg_678_360docimg_679_360docimg_680_銅鍍金蓮花手 吐蕃分治時期(9-13世紀),尼泊爾——帕拉風格 這尊像頭戴三花冠,頭頂結高髮髻,耳邊扇形冠結橫出。並有「U」形寶繒(音增)翻卷,餘發垂肩。面相嫵媚,額間飾方形白毫。上身袒露,掛項圈、瓔珞,左肩斜披連珠式聖帶,下身圍薄裙,兩腿間有密褶式垂帶,四肢有釧鐲裝飾。三折技式站立,體態婀娜。左手當胸,右手下垂結施無畏印。整體造型及裝飾樣式體現了尼泊爾——帕位造像典型特點。360docimg_681_銅鍍金金剛手菩薩像 葉蕃分治時期(9-13世紀) 帕拉風格 這尊像頭戴花冠,頂束高髮髻,面相端莊。上身袒露,下著薄裙,雙肩披帔(音配)帛。帔帛順體側筆直垂下,襯托出身體的修長。衣紋簡略,軀體光潔圓潤、飽滿結實。雙腿站立,雙手在胸前結印,並執金剛杵。秸造型端莊,體態優美,神態沉靜,工藝精湛,是一尊藏傳早期像上乘之作。 360docimg_682_銅鍍金釋迦牟尼佛像 元(1271-1386) 西藏 這尊像跏跌(音加夫)端坐,頭飾螺發,頂現高肉髻,髻飾寶珠,面形寬大,氣韻沉雄。上身著袒右肩袈裟,下著薄裙,衣紋採取薩爾納特式表現手法,僅在領口、袖口及小腿處用連珠線表現。肩寬胸挺,軀體雄健。左右手分別結禪定印和觸地印。蓮座寬大,前後滿施蓮花瓣。整體風格體現了元代藏式佛像鮮明特點,與西藏薩迦,夏魯兩寺遺存的元代造像風格一致。 360docimg_683_銅鍍金獅面佛母像 清(1644-1911) 漠南蒙古 獅面佛母原是西藏苯教崇奉神祗(音齊),後被蓮花生大師降伏成佛教重要本尊。這尊像舞立姿勢,獅子頭,頭戴五骷髏冠,頂有象徵忿怒的紅髮豎立。面部三目圓鼓,張口呲牙吐舌。腰圍虎皮裙,項掛著五十人骷髏長鏈。右手高舉執月刀,左手當胸捧嘎巴拉碗,左腋夾持一根天杖。形象奇特而恐怖。常與熊面佛母、虎面佛母一起供奉。360docimg_684_銅鍍金摩利支佛母像及坐具——二輪輦車 清(1644-1911) 北京或漠面蒙古 摩利支是印度梵語音譯,意譯「陽焰」。原是古印度神話傳說中的天神,神通廣大,能在日天(太陽)前行走,她能看見日天,日天卻看不見她。後被佛教吸收,藏密尊奉為佛母。其形象與豬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或頭上長一豬頭,或以豬為坐騎,或駕一輛七頭豬拉的車。這駕輦車是摩利支佛母會具,車前有七豬拉車,車內是三面六臂摩利支佛母像。 360docimg_685_360docimg_686_360docimg_687_銅鍍金綠度母象360docimg_688_360docimg_689_銅泥金度母像 清(1644-1911) 仿尼泊爾或帕拉風格 西藏 此像菩薩裝束,全身裝飾繁縟,多處嵌奶鑲寶,面部泥金,做工精細,體現了清初仿古造像工藝特點。360docimg_690_銅鍍金藥師佛像 清 康熙二十一年(1782) 北京宮廷 清代康熙時,清宮開始設立造像機構,製作藏式佛像,康熙宮廷造像承襲明代宮廷造像遺風,同時又開啟了清代造像新風尚,佛像衣緣和蓮座邊緣鏨(音贊)刻花紋,蓮花座寬大厚重,蓮瓣飽滿,蓮座上刻有藏漢佛名款和紀年款,造型端莊,形象生動,工藝精湛。360docimg_691_360docimg_692_銅鍍金四世班禪喇嘛像 清(1644-1911) 西藏 四世班禪(1570-1662),法名洛桑卻吉堅贊,是西藏政教史上最有影響的高僧之一。這尊像跏跌(音加夫)坐仰蓮座上,頭無冠,後腦勺奇大,額部鼓起一個大包;雙目睜視,鼻樑挺直,雙唇抿起,下頦尖凸、顴骨高隆;內著僧坎、僧裙,外披袒右袈裟和僧氅,衣紋流暢有力;右手置右腿結觸地印,左手置臍下結禪定印,生動地表現了四世班禪不同凡俗的形象特徵,是一尊藝術水平極高的人物肖像。仰蓮座上滿刻藏文銘文,內容是說此像的內膛奉有四世班禪的生身舍利,功德無比珠勝。 360docimg_693_銅鍍金四供養天女像360docimg_694_銅鍍金東方四供養天女像 明(1368-1644) 西藏 東方四供養天女為藏傳佛教所奉十六位供養天女中的東方四位,自左至右依次為腰鼓天女、遍鼓天女、橫笛天女和琵琶天女。四天女皆菩薩裝束,右腿站立,左腿彎曲,身體呈三折枝式,軀體豐腴柔軟,胸部雙乳高隆,女性特徵明顯。各有四手,各手或結印或持物,而腰鼓、遍鼓、橫笛、琵琶分別為四天女形象重要標識 360docimg_695_銅鍍金瑪爾巴像360docimg_696_銅鍍金喜金剛像360docimg_697_銅鍍金大威德金剛像 明(1368-1644) 西藏 大威德金剛是藏傳佛教中最複雜的一尊造像,共有九個頭、三十四隻手、十六條腿。下面為牛頭,所以又稱牛頭明王。這些複雜的特徵有象徵意義:九面代表九部佛經;二牛角象徵佛教的真俗二諦;三十四手加上身、口、意三業象徵佛教修行的三十七道品;十六足表示十六空。這尊像充分體現了藏密本尊像的象徵主義特色。 360docimg_698_360docimg_699_銅鍍金上樂金剛像 明(1368-1644) 西藏 雙身本尊像是藏傳佛教中特有的一類神像,俗稱「歡喜佛」。其中,主尊父體稱本尊,主尊擁抱的母體稱明妃。這種形式的造像表示的不是世俗男女的交媾形式,而是一種宗教思想和哲理,父體代表方便,母體代表智慧,方便與智慧合一代表佛教的最高諦理和修行境界。360docimg_700_銅鍍金密集金剛佛像360docimg_701_360docimg_702_銅鍍金大輪金剛手像360docimg_703_銅鍍金葉衣佛母像360docimg_704_銅鍍金般若佛像 明(1368-1644) 360docimg_705_銅鍍金八臂速勇佛母像 清乾隆 (1736-1795) 360docimg_706_銅泥金上樂金剛像牌 清 乾隆(1782) 北京 這件銅牌中央主尊為上樂金剛,主尊上方為三位上師:中為三世章嘉國師,左為米拉日巴,右為那諾巴;主尊左右及下方左右為四位空行母;主尊下方中央為四面護法。據記載,清朝三世章嘉國師曾傳上樂金剛密法給乾隆皇帝,乾隆專門在承德普樂寺修建了一座巨大的上樂金剛壇城。這件銅牌上的雕刻內容反映了三世章嘉國師與上樂金剛密法的傳承關係。 360docimg_707_銅鍍金二臂大黑天像 明(1368-1644) 西藏 大黑天是梵語「瑪哈嘎拉」的音譯,是藏傳佛教著名的護法神。歷史上在西藏和蒙古地區有著廣泛的影響,元代和清代時曾先後得到元世祖忽必烈和清代諸帝王信奉。有二臂、四臂和六臂等不同形象,這些形象分別為藏傳佛教不同教派崇奉。360docimg_708_銅鍍金羅睺(音侯)星像 明(1368-1644) 西藏 羅睺星原為西藏苯教信奉的矅(音要)神之一,後被蓮花生大師降伏成為佛教護法神,為寧瑪派三大不共護法之一,藏語稱「喇呼拉」,這尊像有九頭,其中七頭戴花冠,一頭為烏鴉頭,居第三層正中,一頭為佛頭,居頂部。有四手,分別執弓、箭、杖和繩索。胸前飾項圈,瓔珞,四肢有釧鐲裝飾。下為蛇身。纏繞三周。 360docimg_709_銅鍍金釋迦牟尼佛像 明宣德 (1426-1435) 北京宮廷 360docimg_710_銅鍍金金剛薩埵(音朵)像 明 永樂(1403-1424) 北京宮廷 明代宮廷造像製成後,都要在蓮花座部位裝進一些佛教聖物,稱為「裝藏」。因各種原因,現在留存下來的宮廷造像大多沒有裝藏。這尊造像保留了完好的裝藏,在蓮花座底部有蓋封護,封蓋用剁口法固定,上面刻有羯磨杵圖案,並殘留有用於封護的硃砂。反映了明代宮廷造像封藏的工藝特點。 360docimg_711_銅鍍金四臂文殊菩薩像 明 永樂(1403-1424) 北京宮廷 360docimg_712_銅鍍金大成就者毗(音皮)瓦巴像 明 永樂(1403-1424) 北京宮廷 毗瓦巴是印度八十四位大成就者之一,藏傳佛教薩迦派尊奉的重要上師。這尊像頭戴花冠,面型豐圓,雙目圓鼓。面頰及下頦有螺卷鬍鬚,兩耳垂大圓環。上身戴項圈,胸前飾瓔珞,下身圍獸皮,手足有釧鐲裝飾。遊戲坐姿,身體運轉自然,軀體、四肢粗壯有力。右手捧骷髏碗,左手食指指天,表現毗瓦巴曾與賣酒女打賭時以手定住太陽的故事情景。是明代宮廷製造像中罕見的佳作。 360docimg_713_360docimg_714_銅鍍金松贊干布像 明(1368-1644) 西藏 松贊干布(569-650),吐蕃王朝第一代贊普。因引進佛教有功,藏族人民尊他為觀音菩薩化身。這尊像頭飾絲帶纏繞的高冠,稱朝霞冠,頭頂現阿彌陀佛。面容英俊,氣宇軒昂。身穿翻領式長袍,腰間系絲帶,足蹬高靴。盤膝而坐,雙手結印於臍下,手心托摩尼寶珠。反映了吐蕃王朝時期吐蕃贊普的衣貌特徵。 360docimg_715_360docimg_716_銅鍍金釋迦牟尼佛像 明(1368-1644) 西藏 360docimg_717_銅鍍金釋迦牟尼佛像 明(1368-1644)西藏 這尊像表現的是釋迦牟尼佛成道時形象。佛像兩側各有一站立弟子,為舍利弗和目犍(音健)連。身後有圓形背光,背光上雕十八羅漢。十八羅漢左右對稱排列,其中下端左邊大腹便便的布袋和尚、右邊背負經箱的羯磨扎拉居士形象尤為突出。背光頂端雕本初佛金剛持,佛座下面浮雕四大天王。 360docimg_718_銅鍍金無量壽佛像 明(1368-1644) 西藏 360docimg_719_銅佛鏡 元(1271-1368) 漢藏風格 360docimg_720_銅鍍金四臂觀音菩薩像 元 至大三年(1310)漢藏風格 此像為菱形銅牌形式。銅牌下面浮雕四臂觀音坐像,四邊有連珠紋,頂端有穿孔,可繫繩。四臂觀音又稱「六字觀音」,是藏傳佛教崇拜的重要神祗(音齊),穿深受藏地僧俗的崇信,有「雪域怙(音戶)主」之稱。銅牌背面有「至大三年」銘文。360docimg_721_360docimg_722_銅金剛亥母像 元(1271-1368) 藏西風格 這尊像頭戴骷髏冠,頂豎象徵忿怒的紅髮。面部三目圓睜,呲牙咧嘴,頭的右側有一豬頭。全身上著衣,上身飾項圈、瓔珞,項掛骷髏長鏈;下身束帶,腰帶四周垂掛「U」字形連珠裝飾;手腕、臂和小腿處飾有釧鐲。單腿站立,左腳踩仰卧外道,右腿彎曲懸空,右手持金剛杵,左手捧骷髏碗。姿態優美,形象猙獰。 360docimg_723_360docimg_724_銅鍍金不動佛像 元(1271-1368) 藏中風格 360docimg_725_銅鍍金金剛薩埵(音 朵)菩薩像 元(1271-1368) 藏中風格 這尊像微向左傾,戴花冠;面頰豐滿,五官刻畫生動。上身袒露,飾項圈和長鏈,下身著薄裙,手足戴有釧鐲,裝飾上皆嵌綠松石。帔帛在身後做成環狀,形同頭光和身光。跏跌(音加夫)端坐,右手執金剛杵左手執金剛鈴。造型樣式及裝飾風格體現了元代造像的鮮明特點。360docimg_726_銅鍍金釋迦牟尼佛像 葉蕃分治時期(9-13世紀) 尼泊爾—西藏風格 這尊像全跏跌(音加夫)坐於方形台座上,頭飾螺發,面容俊美。身著袒右肩袈裟,衣質輕薄貼體。左右手分別結禪定印、觸地印。台座正面中央刻金剛杵,左右各雕一神像:右地神,現半身為釋迦佛成道作證;左女魔王,是詰難佛陀證道的外道。身後飾火焰紋頭光、北光。比例合度,風格古雅,是一尊難得的藏傳早期造像珍品。360docimg_727_360docimg_728_銅鍍金六臂大黑天像 明 (1368-1644) 西藏 大黑天是梵語「瑪哈嘎拉」的音譯,是藏傳佛教著名的護法神。歷史上在西藏和蒙古地區有著廣泛的影響,元代和清代時曾先後得到元世祖忽必烈和清代諸帝王信奉。有二臂、四臂和六臂等不同形象,這些形象分別為藏傳佛教不同教派崇奉。 360docimg_729_360docimg_730_銅鍍金釋迦牟尼佛像 葉蕃時期(7-9世紀) 尼泊爾風格 這尊像跏跌端坐,右手結觸地印,右手結禪定印,為釋迦牟尼佛成道像標準形象。頭飾螺發,頂現球狀大肉髻。高鼻深目,雙目俯視,神態超然。面部輪廓清晰有力,刻畫極其生動。身袒右肩袈裟,衣質薄透貼體,衣紋呈均勻的水波狀分布,具有印度笈多藝術的明顯特點。鑄胎厚重,體量高大,是一尊難得的藏傳早期造像珍品。
推薦閱讀:
※為什麼供佛像
※彌勒佛等佛像介紹--學佛網
※如何觀想佛像
※精彩的佛像印百圖欣賞
※家中供奉佛菩薩,一定不能這麼做!(家中供奉佛像的必備知識,必須收藏)
TAG:佛像 |